关于天门山的诗句(共3篇)

关于天门山的诗句 第1篇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雪。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前?Y?Y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xxx棱层以龙鳞。

两山夹沧江,xxx开天门。须臾轻舟远,想象孤屿存。

牛渚天门险。限南北、xxx占。清雾敛。与闲人登览。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天门中断xxx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幽人停宵征,xxx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重曰,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

关于天门山的诗句 第2篇

望天门山

xxx白

天门中断xxx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的意思:

1、浩荡的xxx水冲过天门山奔腾而去。

2、碧绿的xxx水向东流去,经过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3、天门山在两岸相对立的雄姿,扑进眼帘。

4、诗人乘坐的孤零零的一只小船正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xxx: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xxx。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艺术特*】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融为一体,雄奇xxx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xxx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xxx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xxx,而xxx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关于天门山的诗句 第3篇

1、《望天门山》

xxx白

天门中断xxx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姑熟杂咏·天门山》

xxx赤

迥出江水上,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缈。

3、《过天门山怀友》

唐·吴筠

举帆遇风劲,逸势如飞奔。缥缈xxx,崩腾走川原。两山夹沧江,xxx。

4、《历阳十咏之六天门山》

xxx铸

天门束箭流,北注据牛弩。淩高驻xxx,舟师xxx。当时侍帷幄,谁复。

5、《天门山》

xxx岳祥

烟树连天远,渔樵两地分。仙舟沧海路,僧锡石桥云。落日人行少,空村。

6、《天门山》

宋·余芑舒

谁将嘉号标奇观,山鸟山花第一重。天xxx时瞻北极,县图此处数西峰。

7、《天门山》

宋·曾极

鲸翻鳌负倚江潭,天险由来客倦谈。高屋建瓴无计取,二xxx把当肴函。

8、《舟泊天门山寄金陵故旧》

明·吴兆

际晚帆投岸,xxx霭平。别愁当月满,乡梦趁潮生。牛渚今宵客,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