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第1篇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 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克段于鄢》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郑伯克段于鄢》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第2篇
一、抓诵读
新课标称:“诵读古代诗歌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朱子蒙童须知》中对“诵读”作了一番具体的阐释:“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认为“诵读”须“三到”,同时强调“心到最急”。通过对文言文的眼观口诵心思,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言文全面深入的理解。
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去感受《孟子》“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去感受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白清新、柳永的缠绵悱恻、苏轼的旷达豪迈、辛弃疾的气势雄壮,去感受唐宋散文“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二、促感悟
新课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感悟”,就要引导学生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交流,甚至“参与”古人的生活,从而感悟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本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却常被忽略,形成“有言无文”的教学现象。
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生已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基础知识,根据课文的注释,再通过老师的指点,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但这是不够的。文言文教学是既要学“言”,也要学“文”。“言”和“文”是统一的。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更为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核,使学生把文言知识和技能内化、升华为语文素质、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这一点在近年的高考已经体现出来。
三、重拓展
新课标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学习古人道德文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德和审美情趣。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个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不仅包含了几千年文化的浸润,还有许多人生哲理的浸润。现在教师常常只就课文讲课文,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封闭和狭隘。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拓展,以点带面,就能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通过对课文的积极拓展,把课文读厚,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读《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在了解故事和人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作一次超越文章拓展阅读,共叔段的步步进逼,郑庄公的老谋深算、“诱敌深入”都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可是同父同母的骨肉兄弟呀,是什么使得这兄弟俩变得如此冷酷无情?是权势和利益。这兄弟俩成了一根毒藤上结出的一双恶果,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封建统治者罪恶本质的表现。由此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展开联想,联想到三国时曹氏兄弟的“相煎何太急”,联想到唐朝玄武门前李氏兄弟的残杀,联想到明朝时朱棣叔侄的皇位争夺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权势和利益使得他们性格扭曲,尽管在封建统治者的观念中,“家”是神圣的组合,“父慈、子孝、兄友、弟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为了得到权势和利益,他们便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大动干戈,残忍厮杀。人性、亲情与权势、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啊!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第3篇
暑假里我读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在康熙34年(1694)年吴楚材,吴调侯二人选定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这篇古文通过描写郑庄公阴险狡诈,其母姜氏偏心、溺爱以及其弟共叔段贪得无厌,反映了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斗争和冲突。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要发表一下几个看法。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母亲。由于母亲过份溺爱二儿子共叔段,使他养成骄、奢、淫、佚这种坏习惯,同时也在大儿子郑庄公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当弟弟走上歧路时,做为哥哥的他没有加以指正,做为国君,没有加以惩罚,而是步步为营,挖好陷阱等待弟弟往下跳。当弟弟私心膨胀时,准备占领郑国。郑庄公把弟弟一举击败,使弟弟溃不成军,最终逃离郑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我觉得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做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人们应该遵循这六顺。
读了这篇古文后,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