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原文(共10篇)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1篇

本诗继《青青陵上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状,感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飇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xxx?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但是下层人想要建功立业是何等困难,故xxx潜曰:「据要津」乃诡词也。古人感愤,每有此种。xxx曰:此似劝实讽,所谓谬悠其词也。

「先据要xxx」大概只是说说而已,是主人公悲不遇而对自己现状的自嘲,对社会状况的无奈与讥讽。本句「何不策高足,先据要xxx」常被一般人误用为「鼓励人追求富贵」。其实这句话真正想表达的是:讽刺在那样的社会里,像主人公一般的人,难以得志。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这太难了!我太难了!当然,也有人认为此诗主旨仅如文字表面所言。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2篇

[汉]汉无名氏

xxx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xxx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xxx。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注释:

【1】xxx:柔弱下垂貌。

【2】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

【3】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

【4】阿(ē):山坳。

【5】为新婚:刚出嫁婚娶。

【6】菟: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

【7】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8】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

【9】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10】悠悠:遥远貌。

【11】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

【12】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13】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

【14】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

【15】xxx:形容容光焕发。

【16】萎:枯萎,凋谢。

【17】亮:同“谅”,料想。

【18】执高节:即守节情不移的意思。

【19】贱妾:女子自称。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八。

“xxx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xxx立而无依靠,“xxx”是女子自寓柔弱。竹结根之处是大山,又在山阿之处,可以避风,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选》xxx注曰:“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其茎蔓互相牵缠,比喻两个生命的结合《文选》五臣注:“菟丝女萝并草,有蔓而密,言结婚情如此。”从下文看来,菟丝是女子的自喻,女萝是比喻男方。“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清方廷珪《文选集成》说,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时”。“为新婚”可能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这还是以“兔丝(菟丝)”自喻,既然菟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则夫妇之会亦当及时。言外之意是说既然订婚,就及时结合,不要错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从女子的心境,可以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珍惜美好人生的情感的态度。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xxx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首诗开头的六句都是比,这四句改用赋,意尽旨远,比以上六句更见性情。

“伤彼蕙兰花,含英xxx。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女子以蕙和兰两种香草自喻,把现时的自已比作为娇艳的含苞待放的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错过时候,娇艳美丽的蕙兰花就将像秋草一样枯黄凋萎。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唐杜秋娘《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xxx无花空折枝。”与此两句意思相近。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xxx,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其次,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再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第四,结尾反问,增强效果。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3篇

[汉]汉无名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远:久。缓:宽松。

【2】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3】遗(wèi):赠予。

【4】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5】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6】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7】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8】馨(xīn)香:香气。

【9】盈:充盈,充积。

【10】致:送到。

【11】贵:珍贵。一作“贡”。

【12】感:感受,感动。

【13】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14】但:仅,只。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九。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xxx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xxx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xxx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xxx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xxx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xxx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xxx;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4篇

物化,指死亡。

每个人都会死,所以古人常说「人生如寄」「人生如逆旅」「人生忽如远行客」以及「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为了应付死亡,有的人企图追求肉体长生;有的人企图舍弃肉体而追求精神永存。为了追求肉体长生,妄通过服食丹药成仙以延长生命。然而「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仅没能获得长生,反而加速了死亡的到来;那些希望凭借个人精神延长死后生命的,则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博求身后名,以此不朽。第一种已被古人定为假,所以大多数有识之士都希望通过第二种方法使自己名垂后世。第二种同样适合我们。

本诗感叹:

就是希望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博取「荣名」,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5篇

此诗与《行行重行行》一样,亦为「闺中思妇诗」——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此诗特别处:叠词的运用。以「河畔草」「园中柳」起兴,引出楼上之「思妇」。「青青」「郁郁」形容草、xxx;「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形容思妇年轻貌美。青葱茂盛的花草比之正当年华的美女,但没有人欣赏她的美好——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希望行人快点回来,有花堪折直须折。此处叠词的运用,xxx潜认为脱胎于《诗经·卫风·硕人》第四章:

读罢此诗,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昌龄的《闺怨》诗,二者都提到了思妇、xxx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6篇

五言「古诗」中的佳作,有的人声称是西汉枚乘(xxx)所作;而《十九首》中《xxx孤生竹》一篇则为东汉傅毅所作。根据这些「古诗」的文采(风格)来推求,它们是两汉时期的作品吗?然而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却是东汉前期史学家班固所作的《咏史》,其虽被归为「诗歌」,详其字句,亦可称之为平铺直叙的「记叙文」,简单质朴。因此钟嵘《诗品》评之曰:

又xxx曹丕《典论·论文》云:

两汉时,除了汉赋、政论等散文外,文人学士当以研究经学为主。汉大赋不过是劝百讽一、曲终奏雅、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附属性文章,直到汉末抒情小赋出现,也不能脱离文以载道的影响;而汉乐府的建立也是继承古代统治阶级「察民风」的政治需求;两汉经学以「经」为名,更是不必多说;及至东汉后期佚名古诗的出现,文学才真正成其为文学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但诗歌在最初却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它是载道的「诗教」工具。诗歌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至汉末魏晋时期诗歌始独立出来,文学也开始自觉。从「诗言志」到「诗赋欲」、「文以为主」、「诗缘情绮靡」。诗歌从此回归到「抒情」的本来面目,为艺术而艺术。作诗要「缘情」而发;诗的语言要「绮靡」。虽然《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没那么华丽、精雕细琢,但却是成熟的极具抒情意味的文人五言诗,它们肯定不会出现在严守礼教、经学盛行的西汉。

[1]《文选》收录xxx《拟〈古诗〉十二首》;xxx《钟嵘诗品研究》据《竹庄诗话》、《诗人玉屑》校订为「十二首」

暂定xxx所作《拟〈古诗〉》为12首,加上后面的45首,xxx见的「古诗」一共不过57首。xxx为「古诗」源出于《诗经》十五《国风》,过去怀疑是建安时代的xxx、xxx所作。此论恐误,建安时代的诗人,当属「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风骨与文采并重的诗人。钟嵘评xxx: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兼雅怨,文质。评xxx:发愀怆之词,文秀质羸。他们身具「建安风骨」渴望建功立业,xxx志不能酬,诗风也传达出一种「悲壮美」。因此《古诗十九首》的下限,不能晚于建安七子时期。遵从大多数学者定为东汉后期

按萧统主编《文选·古诗十九首》xxx《注》: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7篇

[1]「玉衡指xxx」xxx《注》「汉之xxx,今之七月」,此说恐谬。元刘履《选诗补注》叶嘉莹《谈〈古诗十九首〉之时代问题——兼论xxx注之三点错误》认为:「xxx」二字,实在并非指四时之季节,而乃是天上十二方位中,相当xxx的「亥」方位

此诗一面感慨:昔日同门,飞黄腾达;自己沉沦下僚,坎壈不得志。一边讽刺:xxx,必相忘。昔日同窗不念携手好,不仅没有帮助自己,反而弃我如遗迹,形同陌路。最后两句下结论——良无盘石固,虚名复xxx!世间没有坚定不移的友情,如果他日自己高中,也像昔日的朋友一样忘记现在的朋友,这虚名要来有何用?亦流露出一丝不得志的愤慨。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8篇

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参考注释:

①芙蓉:荷花。

②泽:湿润的洼地。

③遗(wèi):送。

④环顾:回顾、回头看。

⑤旧乡:故乡。

xxx浩:形容无边无际。

⑦同心:指感情深厚。

⑧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诗中运用《诗经》、《楚辞》采香草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曲折缠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xxx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xxx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把这些美艳芳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由眼前的花草触发思年故乡亲人之情,心中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眺望故乡,故乡却在千里迢迢之外,路程遥远,没有尽头。“还顾”这一动作性的画面,充满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的情感,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主人公的动作和那充满渴望的情思,而“漫浩浩”又极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哀愁又加深了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意相同的结发夫妻却要远远地分居两地,是何等痛苦难耐的事呀!不但如此,而且相聚之日还遥遥无期,甚至一直要忧伤到“终老”,感情发展到极致,最后只有痛苦和无奈了,令人心如刀绞,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感情含蓄,给读者留下的空间想象很大,让人觉有很多种答案,却又难说那个是完美的。意韵深厚,xxx穷。

《古诗十九首》全文(扩展4)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xxx,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xxx?

注释:

1、促织:蟋蟀。

2、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七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称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条直线,称斗柄。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从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变一方位。古人根据斗星所指方位的变换来辨别节令的推移。xxx:冬季的第一个月。这句是说由玉衡所指的方位,知道节令已到xxx(xxx的七月)。

3、历历:分明貌。一说,历历,行列貌。

4、易:变换。

5、玄鸟:燕子。安适: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鸟,春天北来,秋时南飞。这句是说天凉了,燕子又要飞往什么地方去了?

6、同门友:同窗,同学。

7、翮(合):鸟的羽茎。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这句是以鸟的展翅xxx喻同门友的飞黄腾达。

8、“弃我”句是说,就象行人遗弃脚印一样抛弃了我。

9、南箕:星名,形似簸箕。北斗:星名,形似斗(酌酒器)。

10、牵牛:指牵牛星。轭:车辕前横木,xxx车则负轭。“不负轭”是说不拉车。这二句是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宿的有虚名无实用,比喻朋友的有虚名无实用。

11、盘石:同“磐石”,大石。

赏析:

此诗之开篇“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读者可以感觉到诗人此刻正浸染着一派月光。这是的皎洁的月色,蟋蟀的低吟,交织成一曲无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再看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北斗第五星)、“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xxx,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着一身月光漫步的诗人。但是“此刻”究竟是什么时辰:“玉衡指xxx”。据xxx木先生解说,“xxx”在这里指的不是初冬节令(因为下文明说还有“秋蝉”),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个时刻。仲秋的后半夜——如此深沉的夜半,诗人却还在月下踽踽步,确实有些反常。倘若不是胸中有着缠绕不去的忧愁,搅得人心神不宁,谁也不会在这样的时刻久久不眠。明白了这一层,人们便知道,诗人此刻的心境非但并不“美好”,简直有些凄凉。由此体味上述四句,境界就立为改观——不仅xxx的月色,似乎变得幽冷了几分,就是那从“东璧”下传来的蟋蟀之鸣,听去也格外到哀切。从美好夜景中,抒写客中独步的忧伤,那“美好”也会变得“凄凉”的,这就是艺术上的反衬效果。

诗人默默无语,只是在月光下徘徊。当他踏过草径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什么:“白露沾野草。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那是秋气已深的征兆——诗人似*直到此刻才感觉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驶有多疾速呵!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有时断时续的寒蝉之流鸣。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意谓: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这就是诗人在月下所发出的怅然问叹。这问叹似乎只对“玄鸟”而发,实际上,它又是诗人那充满失意的怅然自问。从下文可知,诗人之游宦京华已几经寒暑。而今草露蝉鸣、又经一秋,它们在诗人心上所勾起的,该是流离客中的惆怅和凄怆。以上八句从描述秋夜之景入笔,抒写诗人月下徘徊的哀伤之情。适应着秋夜的清寂和诗人怅惘、失意之感,笔触运得轻轻的,色彩也一片渗白;没有大的音响,只有蟋蟀、秋蝉交鸣中偶发的、诗人那悠悠的叹息之声。当诗人一触及自身的伤痛时,情感便不兔愤愤起来。诗人久滞客中,在如此夜半焦灼难眠,那是因为他曾经希望过、期待过,而今这希望和期待全破灭了。“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在诗人求宦京华的蹉跎岁月中,和他携手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这在当初,如一道灿烂的阳光,把诗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缓纷。他相信,“同门”好友将会从青云间垂下手来,提携自己一把;总有一天,他将能与友人一起比翼xxx、邀游碧空。但事实却**出乎诗人预料,昔日的同门之友,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认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步青云之际,把自己当作走路时的脚迹一样,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毫不经意中运用的妙喻,不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同门好友“一阔脸就变”的卑劣之态,同时又表露了诗人那不谙世态炎凉的惊讶、悲愤和不*。全诗的主旨至此方才揭开,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诗人,原来就是这样一位被同门好友所欺骗、所抛弃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静静的身影;而在头顶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闪烁的“历历”众星。当诗人带着被抛弃的余愤怒仰望星空时,偏偏又瞥见了那名为“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正如《小雅·大东》所说的:“维南有箕,不可以颠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车)”。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还要取这样的名称,真是莫大的笑语。诗人顿时生出一股无名的怨气,指点着这些徒有虚名的星座大声责问起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突然指责起渺渺苍穹中的星星,好像太奇怪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诗人心中实在有太多的苦闷,这苦闷无处发泄,不拿这些徒其虚名的星星是问,已经无人客问。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着眼,它们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么样呢?不也担着‘同门友’的虚名,终于被同门之友抛弃了吗?”——“良无盘石固,虚名复xxx!”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盘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盘石”友情不在。诗人终于仰天长叹,以悲愤的感慨收束了全诗。这叹息和感溉,包含了诗人那被炎凉世态所欺骗、所**的无比伤痛和悲哀。

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妙在忽蒙上文‘众星历历’,借箕、斗、牵牛有名无实,凭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顿觉波澜跌宕”(xxx《古诗赏析》)。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古诗十九首》全文(扩展5)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

1、罗床帏:罗帐。

2、寐:入睡。

3、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4、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5、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6、裳衣:一作“衣裳”。

赏析:

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其实,这对诗人也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抒情诗中,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这一篇《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xxx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xxx《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xxx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9篇

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参考注释:

①芙蓉:荷花。

②泽:湿润的洼地。

③遗(wèi):送。

④环顾:回顾、回头看。

⑤旧乡:故乡。

xxx浩:形容无边无际。

⑦同心:指感情深厚。

⑧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诗中运用《诗经》、《楚辞》采香草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曲折缠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xxx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xxx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把这些美艳芳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由眼前的花草触发思年故乡亲人之情,心中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眺望故乡,故乡却在千里迢迢之外,路程遥远,没有尽头。“还顾”这一动作性的画面,充满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的情感,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主人公的动作和那充满渴望的情思,而“漫浩浩”又极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哀愁又加深了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意相同的结发夫妻却要远远地分居两地,是何等痛苦难耐的事呀!不但如此,而且相聚之日还遥遥无期,甚至一直要忧伤到“终老”,感情发展到极致,最后只有痛苦和无奈了,令人心如刀绞,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感情含蓄,给读者留下的空间想象很大,让人觉有很多种答案,却又难说那个是完美的。意韵深厚,xxx穷。

古诗十九首原文 第10篇

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在《古诗十九首》中出现大量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更加证明了它们出自一个时代,不可能相距太远。盖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把持朝政,政治不清明,浮云蔽白日,有识之士不得志。在这种沉闷而暗流涌动的社会环境下,失意文人不得不感叹或讽刺自己的大好时光被浪费,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

他们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既不同于建安时期,也不同于稍后的魏晋时期

建安时期对生命短促的感叹既因为其时战乱频仍,疾疫流行,生命受这些天灾人祸威胁过大;另一方面,此时群雄争霸,要建立新的秩序,他们都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这是一种人生目标明确积极向上式的感叹。

魏晋时期对性命无常的感叹,主要来自政治方面。个人若站错队,朝不保夕,很可能死于非命,他们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即源此。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政治立场,一心远离政治的人转而「向内」拷问本心,探索宇宙生命的意义。xxx学、假装佯狂的「魏晋风度」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不过这三种对生死的感叹,都不是消极的极端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或归隐主义,反而是他们热爱生命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