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翻译(4篇)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第1篇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_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_)

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扩展3)

——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带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第2篇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四、学以致用,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第3篇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交替,战争频繁。东晋**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第4篇

纵观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考核题型和内容,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考核的课内和课外文言文语段,二者之间必有联系。或是体裁相同,如《小石潭记》和《黄冈竹楼记》同是游记类;或是主题类似,如《二章》与《新序》节选段,都是讲治国之道;或是题材相似,如《桃花源记》和康与之的《昨梦录》都写了封建社会中的理想化生活,等等,这对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无疑起到了“引”的作用,可以对语段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揣摩类推,对于内容、主题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

二、实词、虚词的考核,必是课内出现过相同的用法并向课外延伸。如《黄冈竹楼记》中要求解释“不可具状”一词中的“具”,《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都是“详细”的意思。又如《新序》中解释“至于鄙”中的“鄙”,《为学》中有“蜀之鄙有二僧”,译为“边境”。虚词的考核莫不如此。

三、开放拓展题逐渐介入,比分也在加大,形式新颖,出题方式变化多端,难以把握。这个难度最大,也是学生老师最为头疼的。复习时无从下手。如2006年题要求补写对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这不仅要求学生整体理解文段内容,筛选相关信息,还要求掌握填联的相关知识,如要对仗等。又如《桃花源记》和《昨梦录》中有“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的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这一题,既要求学生能抓住文章的要点,又要求在回答真实性上,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还要做到论据充分。对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确是一个挑战。

针对以上的特点,对课外文言文的复习与阅读练习时,应该抓住要点,有的放矢,方可做到事半功倍。

一、立足课内,迁至课外

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如果不立足于课内,将是一句空话。因而,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课内精选文章作为基础,反复研读,背熟析透,力求做到看到某个词或句,要有“似曾相识”之感,由此及彼,培养出对文言文的语感,考试时才会游刃有余。加强积累,掌握常见句式,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如“……者……也”式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各种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等。

二、重在积累,巧在归纳

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考核重点,更要分类整理,扎实记牢。如“故”就有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②特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③原因(公问其故)④所以(故余虽愚)。在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筛选。要注意词古今异义的情况,如“欲穷其林”和“人穷则反本”中的“穷”,前一个是“穷尽”,后一个是“不得志,走投无路”。

三、抠字琢词,重在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要逐字逐句,总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熟练掌握下列几种方法:一、“留”,即将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等直译,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晋太元、武陵人就只需照直译。二、“补”,即补充省略部分,如“一鼓作气,再而(气)衰,三而(气)竭”,省略了括号内的士气,译时要补充。三、“删”,即发语词、音节助词等去掉,如“公将鼓之”中的“之”可不译。四、“换”,如将“岁”换成“年”,“汝”换成“你”。五、“调”,即将宾语前置等句式调整顺序。六、“选”,一词多义的情况下,要认真揣摩,选合适的词义。七、“固”,固定格式有固定译法。八、“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引申、借代等要做到意译。

四、结合实际,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