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汇总11篇)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1篇

[1]超然台:苏轼被贬密州时整修旧台,常登临其上休憩游玩,苏轼的弟弟苏辙听见这件事,就为这座台取名为超然,来称赞兄长超乎凡俗之外的达观态度。

[2]壕:护城河。

[3]寒食:寒食节,古代节日,时间大致在清明前几天。

[4]咨嗟:感叹。

[5]故国:这里指故乡。

[6]新火:古代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冻食,节后重新把灶火点燃,称为薪火。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2篇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3篇

这首词是诗人苏轼在重修超然台后登台游览时所作。春未老,就是还没到春末,青春正好,但诗人苏轼用“未老”两字,便透出诗人苏轼对生命和时光的积极乐观态度。微风**,杨柳枝在清风吹拂下斜飞。在这样的美好春日,诗人苏轼登上超然台远望。说“试”上,更体现了诗人苏轼的跃跃欲试,如顽童一般可爱。下句写远望之景,半壕春水,一城春花,还有烟雨暗沉中安然的千家万户,尽收眼底,可见诗人苏轼心境开阔而愉悦。下片点出正是寒食的时候,诗人苏轼在酒醒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要面对旧人思念故乡了,还是赶紧趁着寒食后开新火试试今春新出的茶叶吧。写好诗,喝好酒,都要赶在正好的青春年华。这样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劝说,却是诗人苏轼在逆境中发出的,其超然豁达的心胸令人叹服。

如果说百舌无言桃李尽一句略带伤春的情调,那么至此已一扫而空了的确,接受者可以超越诗人苏轼的创作意图,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不论苏轼有意与否,春色属芜菁一句道出了某种自然的哲理。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是贬抑:大好春光已荡然无存,其余皆不足观,芜菁本不值一提,春色属芜菁是以丑充美,可怜之至,也可恶之至;二是褒扬:春天众香国虽极可观,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未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惟有芜菁生命力最强,在晚春时节最富于生机和活力,因而春色最终属于它。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4篇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苏轼的这一思想贯穿了他后来不幸的一生。

鉴赏

原文版本——望江南

⑴超然台作

⑵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⑶烟雨暗千家。寒食后

⑷酒醒却咨嗟

⑸休对故人思故国

⑹且将新火试新茶

⑺诗酒趁年华。

[1]版本二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词句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2—3]白话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4]3格律对照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平中仄,中仄仄平平。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烟雨暗千家。中仄仄平平。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诗酒趁年华。中仄仄平平。(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5]4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5篇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6篇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7篇

这首词是诗人在重修超然台后登台游览时所作。春未老,就是还没到春末,青春正好,但诗人用未老两字,便透出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积极乐观态度。微风**,杨柳枝在清风吹拂下斜飞。在这样的美好春日,诗人登上超然台远望。说试上,更体现了诗人的跃跃欲试,如顽童一般可爱。

下句写远望之景,半壕春水,一城春花,还有烟雨暗沉中安然的千家万户,尽收眼底,可见诗人心境开阔而愉悦。下片点出正是寒食的`时候,诗人在酒醒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要面对旧人思念故乡了,还是赶紧趁着寒食后开新火试试今春新出的茶叶吧。写好诗,喝好酒,都要赶在正好的青春年华。这样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劝说,却是诗人在逆境中发出的,其超然豁达的心胸令人叹服。

——望江南古诗苏轼(望江南春已老苏轼赏析)

前几天读到这样一句话,说朋友之间或情侣之间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初见乍欢,再见仍怦然”,当即被这句话触动,想想人生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如此,就拿古典诗词来说吧,有很多诗句是第一次读到便被深深吸引,等到这些诗句深深扎根于你的记忆中,每逢诗中的情境再现,你都能想起这些句子,再拿出来读一读,还如初相识那般怦然心动,这就是美的历程。苏轼有一首词《望江南》,里面有这么几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每年春天我都会想起这几句,每次想起都还是会被词中那一份诗意深深打动,这或许就叫作“初见乍欢,再见仍怦然”吧。现在正是初春时节,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吧。

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杭州来到了密州,这是一个和水乡景致完全不同的地方,“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选自苏轼《超然台记》),这就是他刚来时候的感受。可是,过了一年,情况就大不同了,“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可以看出,在密州工作生活了一年有余之后,苏轼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他渐渐地喜爱**这里,而这里的百姓和小吏们,也渐渐地了解了这位潇洒豪纵的文人太守,也越发觉得这位太守质朴可爱了。这算不算是一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感觉呢?

就这样,苏轼和密州的关系,越来越**,他自身的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而在词的创作上,他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阶段的大爆发,在密州的三年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两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要说到此间最小巧、最有诗意,也最能体现苏轼旷达飘逸情怀的,或许却要属这首《望江南》了。

熙宁九年(1076),寒食刚过,太守苏轼便携着几位知交好友,又来到了超然台这里,这是他们常常聚会的地方,就像孔子在东鲁与弟子们讲习礼仪的舞雩台一样,苏轼与好友也在此“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们饮酒赋诗,坐而论道。春天才刚刚开始,护城河畔杨柳依依、姿态袅娜,那是一种初春特有的“治愈绿”。好友们登上超然台,纵目远眺,护城河的春水涨了,城外的几条河也都是“水满陂塘”,整个世界看上去润油油的,城里城外到处都是近几日才开放的花儿,寒食的烟雨,朦胧了万户千家。

好友们在超然台上饮酒赋诗,微风**,酒力渐消,涌动的心里只剩下了一些埋藏很久的情感,那是我深深的思乡之情。还好,还有我的这些好友陪伴,还有这半壕春水一城花,还有密州这里淳朴的万户千家。此情此景,故人相伴,我又何必心系故园,且来用这新火烹一壶新茶,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春光,莫要辜负这最美的年华。

都说苏轼的思想里,杂糅着儒释道三家的理想与志趣,但我总觉得,对这首《望江南》来说,我只愿意感受词中那一份“诗酒趁年华的诗意”,而并不想被这些所谓的高端思想所打扰。

再看几个细节,上阙后三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这几句可以同杜牧那首《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来对比,杜诗中烟雨江南的春天,是阔大的,是有千里纵深的,是需要联想的,而苏祠中这三句,却更显得小家碧玉一些,更温柔旖旎一些,更近在眼前一些,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的诗意,就是你身边的诗意。这里的“暗”字是朦朦胧胧的意思,是因为下着细雨,所以从超然台望去,这些千家万户都显得似有似无,朦朦胧胧,如在水墨画中一般。

你看他用的这些字词,说春天是“未老”的,后面再接以“风细柳斜斜”,像是一个实实在在陪伴着你的形象,又像是一个有着**情韵的人,这个“斜斜”就好像是“春天”这个“人物”的一点情绪,若是垂柳一般耷拉在那里,就显得如死水一般了。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最后这三句的诗意,是一句比一句好。这里面有一个情绪转变的过程,寒食过后是清明,况乃初春好时节,这是最能激起思乡情绪的时候,杜甫就有过同样的表达,“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试问此时的苏轼能不思乡吗?他当然也是思念的,这就是他酒醒后的咨嗟、叹息。但他看着满座高朋,他们在此饮酒作诗,“阳春召我以光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游目骋怀,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再看看自己治下的密州城,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中百姓富且安,他还有什么可抱怨、可低沉的呢?还是不要对着老朋友们发一些思念故国的感慨了吧,此时此刻,快然自足,有诗有酒有新茶,我们还是不要辜负这好年华吧!

作这首词的过程或许也就是苏轼“自我治愈”的过程吧。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8篇

望江南又名《忆江南 》、《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斜斜:无风时柳枝垂直,风吹动柳枝更倾斜了。

望:一作看。

壕:指护城河。

寒食:古时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两日(亦有于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谓之寒食节。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下文云“咨嗟”,“思故国”。

咨嗟:嗟叹声。

故国:指故乡,亦可理解为故都。

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新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9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蝶恋花·春景、浣溪沙·咏橘、题西林壁、前赤壁赋、念奴娇·中秋、望江南·超然台作、满庭芳·归去来兮、行香子·述怀、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浣溪沙·端午、石钟山记、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上元侍宴、满庭芳·蜗角虚名、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行香子·过七里濑、自题金山画像、守岁、蝶恋花·密州上元、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等。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 第10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