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集解读 第1篇
读顾城的诗,大体上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四个阶段
顾城的诗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之我、文化之我、反文化之我、无我。
自然之我
《蝉声》
你像尖微的唱针,
在迟缓麻木的记忆上,
划出细纹。
一组遥远的知觉,
就这样,
缠绕起我的心。
最初的哭喊,
和最后的讯问,
一样,没有回音。
且不说那些少年天才的作品,从这首写于十五岁的《蝉声》中就能看到,顾城的天性之一就是与自然对话,惯于捕捉那些自然的讯号,“尖微的唱针”,以此来与个人进行交流、共鸣,“划出细纹”。这个特点也是贯穿于他的生命始终的——顾城在诗中不断地与世界进行对话,或者说,不断地输出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与其他的“人”的交互极少。就连后来那首被广为传颂的《远和近》也是如此: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其中,让顾城觉得有诗意的,并不是“你”,而是“远和近”的比较,并且,其中隐藏着人与人的疏远,以及人与自然的亲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顾城语)。
文化之我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节选)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所谓“文化”,固然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顾城大量学习了东**文化并加入诗里,但最重要的是,顾城所能理解到的“文化”,其中最主体的一个因素便是与人、与社会的交流。所以,顾城这个阶段的诗里,才会出现“东方民族”、“北方”、“父辈”、“山岭”、“母亲”这样的词汇,当然也还有各种诗选收录的《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像这种调性的作品,在顾城的创作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我疑心这是他为了突破而强使自己进行改变的结果,因为在此之后,这样的呼喊就变得很少,顾城又开始回到自我,进行纯粹的个人抒情。
反文化之我
《穷,有个凉凉的鼻尖》
穷,有个凉凉的鼻尖
他用玻璃球说话
在水滴**以后
四周全是麦地
全是太阳金晃晃的影子
全是太阳风吹起的尘爆
草棵蓬起了
很热,很热
粉***妇女在堤坝上走着
田鼠落进门里
落进灰里
灶台上燃着无色的火焰
穷,有个凉凉的鼻尖
在这个阶段中,其实大部分的作品里,顾城是回归了第一个阶段:不再主动去寻求那些社会化的因素,而是专注于个人情绪的抒发。
除此以外,大概是第二阶段的强行“文化”之旅,使他入戏太深,此后顾城开始刻意地加入怪诞的语言以及更加天马行空的感受,以“反文化”来进行消解。比如使人惊讶的《新街口》:
《新街口》
**是一朵荷花
杀了就拿在手上
手是不能换的
无我
《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 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无我”是顾城对自己一种肯定的描述,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无我”并不是他的境界达到了某种高度,而只是顾城打破自己心结的一种姿态。在这阶段中,他真正的回归自我了,抒发感情不再有什么限制,想象力和反文化也不再是为了刻意消解什么,一切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他的感情写得真正又细致又好的作品,也并不是非常之多。
顾城的诗的赏析 (菁选2篇)(扩展9)
——顾城的诗赏析实用1份
顾城诗集解读 第2篇
顾城的诗赏析篇一: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鸟儿” 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美与人为弧线不**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诗不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鸡声茅店月”,“枯藤老树昏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佳句。**意象派诗有庞德的名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在一个地铁车站》)。顾城的这首诗同样省略了连接成分的意象诗,并非独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的惰性因袭,曾经被指责为“不知所云”。
顾城的诗赏析篇二:一代人以及远和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选自《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顾城诗集解读 第3篇
读顾城的诗歌总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在记录,而不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他灵感的产品,诗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时光。时光永恒的,但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对于生命来说,光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我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我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我被现实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但时光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长大,就,失去自我,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诗集解读 第4篇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这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十分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着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一群污七八糟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小天使,他帮忙陷入绝望的音乐家莱维屈恩创作出辉煌的音乐。这个小天使是期望,是一个亮点来平衡这个世界当中所有人的罪。
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在国外理解采访时,他曾专门对“童话”作过解释,他个性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因此,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
顾城的诗,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此刻我们面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人们总能找到一种与众不一样的感觉。
顾城诗集解读 第5篇
首先声明,没看过任何其他人的评论。这就是我心中的顾城。不要把你心中的他强加在我身上。
在此之前,顾城给我的印象只有电视上当年蒋昌建老师舌战狮城掷出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光明。”以前一直以为这是用来励志的句子,就像闪闪红星照亮我的前程之类。后来再读的时候,又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孩子,涉世未深,在黑暗包裹下却依旧执着的想冲破黑色的幕布,即使可能只是徒劳,即使他还没意识到这只是徒劳。后来系际辩论赛前夜,**从3108自习归来,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看到写着这句话的牌子贴在光华大道两旁的树上,仿佛又看到了一双黑黢黢的孩子的眼眸,向我闪烁。
顾城就是一个孩子,他写花,写鸟,写云,写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向他笑。他感受鸟儿们对自己排山倒海的热情,用树枝戳破天空,将月亮装在盆里。他是这么的快乐。但他也是这么的不快乐。因为一旦现实让他认识到他必须长大了,他的童话摔碎了,他的整个世界也必然崩塌了。关于他的结局我只知道他杀了妻子,然后**,其中缘由一无所知。所以还是那句话,你不能对别人妄加评论,没有谁比谁更苦逼,没有谁比谁更不应该。碰巧,我曾经说过的这些话,顾城也说过。
所以,我好像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顾城很孩子气;我也很孩子般的理想**,最难过的一阵在人人上发过一条状态:太孩子气或者太理想**的**概都不会开心吧。心中堆积的美好愿景只是一块彩色玻璃,被现实击成碎片,也会变成锋利的刀尖。顾城说,他最喜欢的是虚无缥缈,佛家说“就是这样”;我也反抗过那些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条条框框,留下一句“就这样吧”。
我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可惜他已经死了。
在那段最难过的时间,我读他的诗,看到了自己,但是又真的从黑暗中寻到了光明。
最喜欢的一首是《你笑了》。你笑着,使黑夜奔逃。
“就这样吧。”这是顾城最终没有做到的。
顾城诗集解读 第6篇
如果以为童话诗人仅在假定性*世界虚构他的幻象天国,用纯净的本真童心和异想型人格编制“梦游症”,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童话与现实的边缘,在异想与梦幻的氛围里,他的诗亦时有渗透着对社会存在的介入,以及对生命的体味,尽管不是重笔浓墨,倒象是透明淡远的水彩。
这首诗短短 13个句子,形而上地触及了现实生存挣扎与**命定的严峻谜面。首句“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是概括性*背景,有着映衬作用与反讽效果,联系整首诗可以联想为在这貌似明亮宽敞的社会舞台上,芸芸众生正在演出各自的剧目:正剧、闹剧、悲剧、喜剧…… 而对熙熙攘攘的众生相,诗人仿佛是以“场记”的身份出现,坐在角落,冷静审视各种剧情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法官似的判定:“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所进行的各种拼搏角逐,(“走来走去”)或巧取,或豪夺,其目的虽然是一种生存本能(“围绕自己”),但不无可悲的是,却被另一种社会性***力量(“木桩”)所主宰、所支配、所**,以致近乎盲目围绕着它一团一团一转,还洋洋得意以为生存得“宽敞明亮”呢!这一剖析显示童话诗人并非天真,从“围绕自己”到“围绕木桩”的双重圆心运动中可以悟出,被“木桩”所异化的人无法自一由地施展自己的本质,人时时陷入外部世界**力量规定的重围中。当然,这只是第一层的社会性*含义。另一层的本体含义是:人围绕着自己一团一团一转,人陷入自身的木桩“圈套”,这种作茧自缚是现代人生最大的悲剧——人既是他人的**又是自身的囚徒。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马与木桩关系)贴切地道出人的悖论。
为了不至于过于分散,第二节首句再现一次“背景”以便收拢,接着道出“偶尔”也有极少数英勇的“蒲公英”,能够做超脱性*飞行。蒲公英这一意象在新诗潮中被广泛应用。它常常扮演先驱者、觉醒者、探索者、冒险者、叛逆者的角色*。可是没有人“告诉”蒲公英,他们终究飞不远,也有可能他们明知飞不远,还是义无反顾地“远云”,他们拒绝种种被异化的现实的“黑夜”,尽管他们明白:他们无法最终抗拒命运,无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谜底——**。所有这一切都要被**这位“细心的收割者”所捕获。诗人把**比喻为一位巨细无遗的收割者,绝不丢下任何一穗麦子。从蒲公英的相对自我肯定(“飞舞”)走向最后的否定(“不能远去”“不会丢下”)实质上涉及了生与死的命题。
诗人在此似乎放弃了生的坚执而肯定死的威力,虽然他的否定心平气和,口气很是客观,但那宿命的意绪多少有所流露,那是一种挣扎,一种平静的绝望。D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说:“绝望是一种最终的或边缘的境遇。绝望的痛苦是这样一种痛苦:由于非存在的力量,存在者知道自己无力去肯定自己,结果便是它想放弃这一认识及其预设,放弃那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想摆脱自己——而这是做不到的。绝望以加倍的形式出现,以此作为逃避的孤注一掷的意图。”顾城有没有彻底陷入**的绝对宿命呢?他把平静的绝望化解,寄托在“蒲公英”的飞行中(在他作品中曾大量出现“蒲公英”型的意象)哪怕最后都“不能远去”。毕竟他还清醒:整个人类的生命可以解释为一种为了避免绝望而作的持续努力,他还没有彻底放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