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24篇)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篇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2篇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3篇

1、早年经历

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小说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手舞著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2、崭露头角

公元174年【甲寅年】(熹*三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岁。多年后曹操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矣,可不勉欤!”

公元178年(光和**),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宦官所害。曹操**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曹操知道无法匡正。

公元184年【甲子年】(中***),黄巾**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当时正是东汉**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朝廷徵还其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公元188年(中*五年),汉灵帝为****,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3、陈留起兵

公元1*(中*六年),汉灵帝**,**刘辩**,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但没有取得太后的**。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胁迫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公元190年(初***)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

公元191年(初*二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公元192年(初*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

公元193年(初*四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

4、逐鹿中原

公元193年(初*四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后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此时,曹操失去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操投靠他,让曹操举家迁到邺县当**。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多亏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这个念头。

公元195年(兴*二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三败之,破定陶、庸丘等,*定兖州。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公元196年(建安**)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冬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春正月,曹操讨伐张绣,**驻扎在淯水,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秋九月,曹操东征袁术,袁术弃军而逃至淮河,枭袁术留守四将。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人,初步**了徐州。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5、官渡之战

消灭睦固后,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了后顾之忧。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北上不得,呕血而死。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也是曹操**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安阳滑县),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三国志》中说不足一万),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疑问的。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二月,袁绍大将颜良等人**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关羽斩首[23],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命文丑、刘备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曹营,皆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心生悔恨,而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人衔枚,马勒口,换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说:“贼在背后,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战,因此大破袁军,斩淳于琼等,尽燔其粮草。而当袁绍听说曹操**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曹操大营。由于曹操预留兵力精且多,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军溃散。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客观条件上,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6、远征乌桓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攻打袁谭之机,进军**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河南安阳北)。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从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定。于是,曹操上表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攻灭高干,*定并州。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

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桓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见乌桓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同年**因水土不服、气候**、日夜急行操劳过度,在曹操北归前病逝。归程途中,据《曹瞒传》记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7、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并自任汉朝丞相。基本*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在击溃刘备后,乘势想一举鲸吞江东,孙权、刘备两家在鲁肃和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组成联盟,孙权命都督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组成联军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

8、*定凉州

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马、韩等再次请求割地,并送任子以求和,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伪许之,并再次大败韩、马军。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定。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29]。曹操率军撤回,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定。

9、创建曹魏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同年五月,复《禹贡》九州。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为司马加以**。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_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

10、相争汉中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向汉中发动进攻。

公元218年(建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曹军多次击退刘备军猛烈攻势。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同时,边塞硝烟再起,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

公元219年(建安***年)正月,刘备自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夏侯渊**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

11、襄樊会战

公元219年(建安***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到书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经过恶战,关羽大败而走。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襄樊战役结束。

12、壮士暮年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公元220年(建安****)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 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庙号太祖。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4篇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德胜回师中途经(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所写。这并非臆测推断,而是通过历史记载与诗中描述的景物分析得出的结论。《三国志》卷一《魏书一》用了简练的文字记录了曹操东征乌桓的过程,这段文字记载中有几个要点值得关注:

第一、东征乌桓的出发地与凯旋而归的目的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北方基本*定。但袁绍的儿子投奔乌桓首领蹋顿,扰乱边境,劫掠军民,复图冀州。为彻底消除北方边境隐患,以全力以赴**南方,曹操采纳谋士**的建议,决定出奇兵东征乌桓。之前,即“春二月”他在“邺”(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县境内)总结“*叛”十九年的丰功伟绩,论功行赏,定功行封。“夏五月”东征大军是从“邺”(今河南安阳北与河北临漳县境内)出发,经“易”(今保定易县一带)“秋七月至无终”(今天津**一带)这一路线正好穿越今河北省的腹地冀中*原,而回程“十一月至易水”次年初“还邺”。往返均在今河北省境内,与山东无棣的“碣石山”(马谷山)相去甚远。

第二、进军线路的改变。“秋七月”(公历8月),正是海河流域的多雨季节,经常洪水肆虐。“大水,傍海道不通。”遂请出当地名士田畴问计,田畴作向导,引军出卢龙塞(今迁西喜峰口)经承德地区奔往今辽宁凌源一带又南下(今辽宁建昌县南)白狼山,曹操在白狼山上指挥了与乌桓**最大的一场战役,大胜乌军,其首领蹋顿及“各王”被斩。取得了东征乌桓的决定性胜利。这一情节说明,曹军原计划的进军路线是“傍海道”(辽西走廊),因大水不通,为把握战机,才出卢龙塞,开山辟路五百里,如天降奇兵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取得了战术上的主动。因此曹操东征的去程没有经过碣石山。

第三、班师必经(昌黎)碣石山。曹操东征乌桓,白狼山一战,曹军大败敌军,蹋顿与诸王被斩,军民二十余万归附,唯独袁绍二子、及**乌桓的辽西、北*贵族逃到辽东地区。曹操并未追缴,料定辽东郡的公孙康会将二人斩首,以求**。此间,曹操大军整编乌桓降军,追缴残余,九月班师。《三国志》给出的曹军班师路线只是从“柳城”至“易”,并未提到具体路径。于是,就有人引经据典地推测,曹军班师的路线为“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以**回程走辽西走廊的论断。其实,这是很荒谬的。

曹军班师,必走辽西走廊。其原因有三:一是攻克乌桓后须收复被占领的失地。当时,幽州是曹操**的一个州。曹军来时的路是塞外,不归幽州管辖。而白狼山以南锦州以西的辽西走廊正是幽州辖区,是曹操的领地。也是原来袁绍之子袁熙的地盘。这一地区正是袁氏兄弟勾结蹋顿侵扰边境的踏板和根据地,曹军东征之初选择这一路径正是要顺路*复此地。来时未果,回程兼得,何乐不为?二是大军在塞北作战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南下百里的辽西走廊,则是地势开阔、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花果之乡。曹军奔袭乌桓的北路是崇山峻岭的塞外,人烟稀少,粮草匮乏。况道路崎岖,为突出奇兵,粮草辎重没有同时跟进。打败乌桓后,后勤供给严重缺乏。“曹瞒传曰: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可见当时**的困难情况。这样的条件下,如再走塞外的荒寒之地,已扩充的二十万**以及随队返迁的十万幽州民众则会被**渴死。而走辽西走廊,即近路、又可以收复自己的地盘,安顿地方,又有丰饶的物产、水源,后续的供给也因秋季到来雨季过去,傍海大道的通行而衔接上的,故此路是无二选择。三是游览沿海名胜。辽西有秦始皇求仙入海处(秦皇岛)及秦皇汉武登临的碣石,曹操与秦皇汉武品性相似、胆略相近、志向相同。肯定对先人之足迹趋之若鹜,况碣石山是*古代北方重要的地理标志之一,对于文化巨匠和杰出**人物的曹操吸引力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辽西走廊的“傍海道”是曹操东征班师的唯一选择,按地理环境来说,那时的“傍海道”,应该就是现在的205国道的大致走向。因此,必须路过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揽胜、抒发东征大捷、*定北方、成就一统霸业的壮志豪情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四、时间点的契合。曹军东征的时间是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阴历五月从“邺”出发,七月至“无终”,八月“白狼山”大战告捷,“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十一月至易水”,从上述时间连接上看,曹军班师走辽西走廊,从“柳城”(朝阳)到碣石山不过五百多里路程,道路并不难走,当时的行军进度需要十多天的时间,应该在阴历九月中下旬到达。此时,正是碣石山地区秋高气爽、日丽天蓝、五谷丰登、鱼肥虾美、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碣石山是出东北关塞进入冀中*原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雄奇峻拔,名贯古今。又距渤海岸边很近,是登山观海揽胜的绝好去处。两个月紧张艰苦的行军作战,鞍马劳顿、人困马乏,需要驻军休整,碣石山下也是绝好的营地,进可攻退可守,山海之间有肥沃的*原,粮草供给便利。在部队休整期间曹操登山观海,赋诗抒情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5篇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的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的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6篇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7篇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①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④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8篇

《观沧海》是后人加,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9篇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0篇

带着胜利的喜悦与豪情,曹操登**雄奇险峭的碣石山。秋风**,松涛阵阵。放眼望去天空辽阔,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近处,山岛、树木、水草满目苍翠,清新怡人。此情此景,与曹操激情澎湃的心情产生了共鸣,一首响彻千古的诗篇产生了。

《观沧海》一诗描绘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真实可见。但许多研究者解读不一,尤其是对曹操“东临”之碣石究竟在何处,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我不知道这些争论者是否曾经来到碣石山亲身体验或考察,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对《观沧海》一诗的诗句和意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看那些争论文章时,觉得真是漏洞百出。其实只要金秋时节登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眼前展现的景象与《观沧海》逐句比较,就会让人恍然大悟———曹操东临之碣石不在别处,非这里莫属。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昌黎人,多次在各种季节登上碣石山,对《观沧海》中的景象有亲身感受。也对这片土地有深入的了解。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谈一下见解,仅供参考。

第一、碣石山的地理地貌概况。碣石山海拔高度近700米。距海岸线是15公里左右。乃燕山山脉的余脉,非常特别的是,燕山山脉的走向大致是东西向的,而碣石群峰却是南北(稍偏西南)向的,远远看去,像一队奔驰的骏马从燕山大本营一路冲来,也许是看到了前面有大海挡路,到昌黎县城这儿戛然而止,顿时凝固在那里,统帅是位高大威武的将军,他就凝固在了群峰中间,成为了挺拔险峻的碣石主峰仙台顶。而当你乘渔船出海,走上几海里回头看时,陆地不见了,但碣石山还清晰可见,它又像一艘破浪远航的巨船在苍天与大海之间航行。然而它却是静止的,几千年来,为海上航行的人指示着方向。碣石群峰千姿百态、层峦叠嶂、峰峰险峭。山下*原*坦肥沃、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降水适中,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第二、《观沧海》诗中的景物与碣石山景物完全吻合。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句可以解读其言外之意,应该是碣石山并不矗立海边,而离海边有一段距离。如果碣石就在海边,何用强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接站在海岸就可以观海了。接下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应该是上午的景象,因为曹操登上碣石山顿觉视野开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光山色。水何澹澹,是指水面辽阔,水波荡漾,此时太阳应该在东南上方的位置,阳光直射海面,海面上荡漾着粼粼的波光。没有风,海水基本是*静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时期,昌黎沿海海岸线要比现在的海岸线靠西五公里左右,如果属实,碣石山距海边的距离大约应在十二公里左右。笔者没有证据去考证这一说法,但因老家住在大蒲河镇焦庄村,是昌黎沿海距海边最近的一个村,仅公里,我就在那里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就我对那里的地理地貌熟知情况认为,很久以前,那里曾经是海底或潮间带。其原因是,我们村的周围,全是海水浸泡过的

盐碱地,六十年代修通洋河灌渠引水种植水稻,之前什么农作物都长不好,有很多地方甚至盐草都不长,表面长一层盐皮或白色的碱,这种地方叫“咸盐滩”,我们村东就是大片的咸盐滩。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在咸盐滩上刮盐土,然后淋成盐水,再用火熬成雪白的细盐以供食用。现在昌黎和抚宁交界的两个苏鐣子村,就是古代烧盐的地方。“鐣子”就是熬盐用的大锅。沿海地区以前建房的房顶没有用瓦的,全都是*房,房顶上用“碱土”作“防水”,这种土是在咸盐滩上挖出来的,颜色是灰褐色,里边掺杂着白色的贝壳,这种土经踩实晒干后很坚硬,不渗水。应该是海底沉积层。里边的贝壳是圆形的,壳儿很厚,有完整的`,也有破碎的。这种圆形白色厚壳的贝类类似乐亭县以南海域的青蛤,又不完全相似,现在的海里已经没有这样的品种了,应该是古代的。这就说明,很久以前这里就是海底,现在的海岸线是后来地面上升退下去的。如果一千八百年前的海岸线确实是在现在的海岸线西5公里范围内,那么,曹操观沧海时见到的大海的景色比现在的要真切而壮阔的多。不过,沧海桑田、地质变迁是漫长的过程,千百年仅是短暂的一瞬。有些地质事件无可考,无充足的证据,不可妄论。

“山岛竦峙”的景象在碣石观海的场景中也是现实存在的。站在碣石山上,从“水何澹澹”的海面将目光收回,就会看到“山岛竦峙”的景象。碣石山余脉分布在主峰东西两侧,可谓群山环绕。西面是凤凰山脉,东侧则有五峰山、香山、桃花山、晾甲山、小东山、野湖山、樵夫山……南北绵延数十里的小山脉有近百座,这些山峰,虽然不高(海拔二三百米)亦皆挺拔险峻,姿态各异又表理相同。相互之间,竦峙呼应,形同兄弟,近则咫尺之间,远则十几里之内。有些距海岸很近,当时周边多沿海湿地,淡水湖泊坑塘较多,在碣石山上看去是山似岛,再往远处望去,北戴河莲蓬山清晰可见,如在近前,更似海岛一般。而北方的燕山东部群峰也可尽收眼底。山岛竦峙之景,至今应未曾改变,但水的相应减少海面的退却,可能岛的概念受到了影响,而山则依然如故。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更拉近了眼前的景象。这一句诗是两个层次,“树木”和“百草”不是混合的,而是相连的两个区域。碣石山下土地肥沃,半山腰及山脚的坡地最适合各种树木的生长,有的山上全被树木覆盖。如今是久负盛名的花果之乡、葡萄之乡,当年肯定是苍松翠柏、乔木灌木杂树丛生,极其繁茂。再往远处,就是沿海湿地,大片的水草青碧连天,尤其是蒲草和芦苇用“丰茂”描述甚为恰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开发之前昌黎沿海还部分保有这样的景象。如今水的减少、天然湿地被开垦为稻田、养虾场或搞起各类建筑等使湿地大量减少,大面积的蒲草芦苇及其他水草越来越少了。从地名上也能看得出沿海湿地的面貌,比如葛条港、大蒲河、小蒲河、草场庄、茂道庄等等。这些村庄建村大约在明朝中期,从村名上看,是低洼多水长满蒲草、茅草的地方。而阳历十月份,正是这些水草成熟茂盛的时节。近代如此,1800年前“百草丰茂”的景象就不言而喻了。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1篇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缔造者。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_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观沧海的赏析和主旨(扩展4)

——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

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观沧海》是*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2篇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观沧海的赏析和主旨(扩展7)

——《观沧海》与碣石山

《观沧海》与碣石山

引导语:《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德胜回师中途经(昌黎)碣石山登山观海所写。今天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3篇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4篇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5篇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6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注释

①《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共五部分,开头是“艳”辞(即序曲),下分四解(四章)。此选第一解和第四解。两解的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途经碣石山,作此诗。诗中描写登山观海所见到和想像的雄浑壮丽的景象。沧海,大海,指渤海。

③碣石:山名,在今河北乐亭县滦河入渤海口附近,后陷入海中。一说指今河北昌黎县西北之碣石山。

④澹(dàn)澹:水波动荡貌。

⑤竦峙(sǒngzhì):高高直立。竦,通“耸”。

⑥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⑦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⑧星汉:银河。烂,都像从大海里出来一样。行,运行。其,代指大海。星汉,银河,常用作星辰的总称。

⑨“幸甚”二句:乐府本是用来配乐歌唱的,这两句是配乐时附加的,不属正文。意思是: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咏唱自己的志意。幸甚,表示非常庆幸。

赏析/鉴赏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7篇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8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曹操作为汉末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对*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也极富争议,历代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东汉末年,汉家**衰微,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曹操凭借其文韬武略,智勇全才,联袁绍伐董卓、灭“黄巾”、打袁术、破陶谦、灭张邈、战吕布、最后打败袁绍,*定北方四洲(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建安十二年,东征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消灭了收留袁绍儿子的少数族乌桓**,**了*北方。

曹操的诗歌造诣极高,所有作品悲凉雄浑,气势磅礴,字字千钧,绝唱千古。在他的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了著名的“建安文学”,这在*诗歌史上是第三次高峰。《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东征乌桓得胜班师时登临碣石山所写的诗,是他著名诗作《步出夏门行》第一首。曹操的诗多慨叹人生或写人生哲理,而描写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眼前所见真实景物,抒发自己澎湃激情与豪情壮志的诗篇《观沧海》却是独一无二的。诗歌天然浑成,灵感神来,纯净无暇,声振寰宇。就观海诗词而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曹操“东临碣石”之碣石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被历来的研究者所争论。一说是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一说是在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还有学者认为是在乐亭县东南沿海没入海中,以及在昌黎沿海沉没等,更有北戴河金山嘴、山海关孟姜女坟说等等。各派研究者均是饱学古今的专家,皆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让一般读者莫衷一是。笔者不是专家学者,对文史没有深入的研究,仅是一位诗歌爱好者,非常喜欢曹操的诗歌,又因生长在河北昌黎碣石山下,故对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有特殊的感情。对学界关于碣石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也十分关注。我县已故文史专家、散文家董宝瑞先生多年致力于碣石山的研究,对这一命题多有论述,结论也十分明确。笔者仅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历史资料的阅读、对《观沧海》一诗的理解,以及对碣石山及周边地理地貌的了解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19篇

碣石:山名。碣石山共有两座,这里指大碣石山,在今河北省。

沧海:东海的别称。这里泛指我国东部海域。

何:感叹词,表示感叹与惊奇。

澹澹:本义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一挺一立。竦,同“耸”,高起。峙,挺一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涌起:波涛汹涌。

汉:银河。

灿烂: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约演奏师附加上的,每张结尾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幸,庆幸。甚,很。至,极,极致。以,用以,用来。咏,歌咏。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20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 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变现出鲜明的个性,这些文人的创作反映了那个动乱的年代,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6篇《观沧海主旨句简要赏析》,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21篇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_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_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22篇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观沧海主旨和名句赏析 第23篇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朝代:魏晋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