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总结 第1篇
射阳县南港初中 徐士林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xxx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xxx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观沧海总结 第2篇
观沧海 xxx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xxx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xxx: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xxx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xxx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xxx篇,《xxx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xxx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观沧海总结 第3篇
一花一世界,一首《观沧海》尽显xxx一腔热血雄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xxx涌起……”初读《观沧海》,我即为此四句深深震慑:好一派气势恢宏至景!诗人竟仅凭三十二个字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登高远眺江渚之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的磅礴之景,其人的文笔功力可见一斑。总以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她却有着“建安八子”之一的称号是名过其实了。今观其文,“蓬莱文章建安骨”,不错,他将建安诗人的骨风挥洒得淋漓尽致。因而,这首诗的前四句我熟记于心,常默诵于口。这四句诗亦成为我印象中所有诗词最难忘的一段。xxx随之成为我 脑海中一挥之不去的文人形象。
不久以后,我读了《三国演义》,却为xxx的有胆有识,深谙军机韬略的大将之风所感。
xxx生于汉末,时值黄巾起义,群雄割据的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xxx少时便立下了一统天下的鸿鹄志。成年以后,他尽散其家资以招兵买马,置办军械,组建了一小支队伍。凭着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xxx讨xxx,征张绣,平xxx,除xxx,灭二袁,剿刘表,伐xxx,终于一统北方,成就丰功伟绩,离自己一统天下之梦大进一步。而这首《观沧海》即是xxx在灭xxx后,途经碣石山,观沧海后有感而作。
至此时,我 再度默诵《观沧海》一诗,它留给我至深 印象的,已非四句写景之段,取而代之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这句诗以大海之包罗日月,xxx辰之景象自比,暗示诗人自己将如大海包罗万象一样,一统中国的凌云壮志!这看似寻常却是点睛之笔的两句忽然深深震撼了我,并令我回味良久——
xxx少而有志,终成大事,我不亦立下凌云壮志,为之不懈奋斗吗?
看《观沧海》的观后感范文精选2
xxx的《观沧海》气势磅礴,让我体会到了大海的那种力于美的象征。去年暑假我真切的体会到了大海的魅力,感到无比自豪。
古人崇敬大海,每年都会虔诚地xxx。虽是古老的`封建思想,弹我还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海滩。
脚下湛蓝湛蓝的大海,就好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闪着光,和蓝天连成一片、相互映衬。一阵风吹来,海水卷起朵朵浪花,海面起伏荡漾。碣石山巍峨挺拔,上面遍布苍翠的花草树木,秋风吹来,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顿时,一种清爽的感觉充满了我的全身。大海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自然的“合唱”,汹涌澎湃的波涛不断轰击着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欣赏着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太阳、月亮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回到大海。太阳和月亮的轮回都在大海的吞吐之中,由大海主宰。银河群星辉煌灿烂,也像是由大海的水滴凝结而成,包含在大海宽广博大的胸怀中。我完全xxx的美妙景色,沉迷于关_的故事,直到天色渐晚,才尽兴而归。
我感叹大海的美丽与广阔。山岛是静,波浪是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卷。大海还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包容一切,无私奉献,我们做人也是这样。心中感慨万千,放声高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xxx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看《观沧海》的观后感范文精选3
观沧海总结 第4篇
观沧海
我站在河北西南部的碣石山上,向下望去,那一望无际的沧海呈现在眼前。
海水在动荡,浪花是海上的奇景,波浪滔天。可她更像一个舞蹈家,她能让人解除烦恼和忧伤,尽情地舞蹈,海浪冲击着岩石,不时得发出一阵“哗哗”的响声。那沧海的颜色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绘,几座xxx立在海中央,和一座水上城市一样,有花、有树、争奇斗艳、应有尽有。一阵秋风轻轻的吹来,平静的海面碧波荡漾,层层波纹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
每天月亮升起,太阳就好像被xxx没了,太阳和月亮,像亲姐妹一样,形影不离,真是情真意切啊!晚上的星星像银河里洒下的光辉,满天星斗,繁星闪烁,把海面衬托得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东临碣石,已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总结 第5篇
薄雾散尽,碣石山完全展现在了你我的面前。连绵的山脉是一群不羁的马,奔流、奔跑,直到海边才歇下旅程。望着脚下浩大的沧海,碣石山才满意地睡下。风,用轻灵的细手在水面上织下一层波状的花纹,水面上密密麻麻满是。脚下,山峰耸立;远处,小岛漂浮。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着下面的大海,海面上的小岛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可就算如此仍然能看到岛上的花草树木,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像给小岛披上了一件绿色的风衣。而那一丛丛淡绿的小草,多像布料上好看的点缀。
一阵风吹来,诗人不由得缩了缩脖子,整整身上的衣冠,海浪大起来了,一下下拍打着礁石,发出一声声低沉的吼声。
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想到,这广阔的大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吧,以后还会再存在几千年吧,他每天吞吐着日月星辰,那气概像极了自己呀!在开疆扩土、征战杀伐之时,自己也应有这样的气概、这样的胸怀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中犹如惊涛拍岸,心底犹如醍醐灌顶。
踏着阳光,诗人走向了更远的征程……
观沧海总结 第6篇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