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丈原/经五丈原原文及赏析(精选3篇)

过五丈原/经五丈原原文及赏析 第1篇

翻译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注释1过:一本作「经」。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遗址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2铁马:铁骑,指强大的军队。云雕:指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绝尘:指行军速度极快。雕:一本作「骓」。久:一本作「共」。3柳营: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这里比喻诸葛亮的军营。汉宫:指西汉长安宫殿。营:一本作「宫」。4杀气:战争氛围。关右: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在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晴:一本作「清」。5妖星:古人认为天上若有彗星或流星一类的东西出现,就预示著灾难的降临。6下国:指偏处西南的蜀国。卧龙:指诸葛亮。误:一本作「寤」。7中原逐鹿:争夺_,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逐:一本作「得」,得鹿比喻在夺取_的斗争中获得胜利。因:一本作「由」。8象牙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锦:一本作「宝」。9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曾任蜀汉光禄大夫,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公元263年(蜀汉炎兴元年)魏入蜀,劝刘禅降魏,遂被封为阳城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老:一本作「旧」。

过五丈原/经五丈原原文及赏析 第2篇

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 咏史诗·汴水

○ 咏史诗·长城

○ 咏史诗·赤壁

○ 咏史诗·乌江

○ 咏史诗·武关

○ 胡曾更多作品

相关参考

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唐代·胡曾《咏史诗。五丈原》咏史诗。五丈原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

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唐代·胡曾《咏史诗。五丈原》咏史诗。五丈原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

过五丈原/经五丈原原文及赏析 第3篇

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著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高压」一词本很抽像,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晴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继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第三句写白昼,第四句又转写夜间。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著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误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像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像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