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精选14篇)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1篇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透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1)朱词“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在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或:这一句运用对比的写法,(1分)花依旧与人变瘦对比,“人怜花”而“花不知”对比,(2分)突出了词人的幽思寂寞之苦。(1分)

(2)两首词都描写了早春景色,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李词表达的是由早春明媚的春光引发的思乡怀人的故国之思(2分),朱词表达的是因早春梅花而兴起的孤独寂寞的身世之感。(2分)

对比赏析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2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鉴赏

《菩萨蛮》,亦作《子夜歌》,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词上片描绘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起始两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女子褪色走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的残妆。“小山”,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据传唐玄宗造出十种女子画眉式样,有远山眉、三峰眉。小山眉等;“小山重叠”即指蹙眉紧锁的样子。“金”指额黄,即在额头涂黄,这是六朝以来妇女的化妆习俗。“金明灭”隐现明灭,意为脱落褪色的额黄留下或明或暗的痕迹。“鬓云”,发髻蓬松如云,即指头发;“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香腮”即面颊,“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全句是说乱发垂下,掩住面颊。这两句所写待起未起的情景。三、四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写刚起床的“弄妆”,“懒”引全句,并非不起,是娇懒形态,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先“画蛾眉”,承起句“小山”;“弄妆”、“梳洗”紧承次句“鬓云香腮雪”。“迟”字,与“懒”相为呼应,极富层次感,而多少时光和心绪,都包含在这两字中,由外表进入到内心的描写。

下片前两句写妆成后的明艳,极绘其人之美。“弄妆”虽迟,终究会完毕,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人面“交相映”!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三四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意为穿上丝绸短袄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帖的双金鹧鸪。“新贴”,即新鲜的“花样子”,剪纸贴于绸帛,作为刺绣的“蓝本”;“丝绸短袄”,指丝绸短袄;“金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当时的衣饰,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全词到此戛然而止,并没有抒写女子看到双双金鹧鸪的'心情。单联系全词,我们可以领会到词人所要表达的寓意。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一定有触景伤情,自怜孤独。“双双”二字,是全篇点睛之笔,正是上片“懒”和“迟”的根源。从词面看,描写女子的孤独苦闷心境,诚如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评价云“此感士不遇之作也”,何尝不是暗寓自己没落的身世之感。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温庭筠词作深密曲折的艺术风格,字句涵义多重,表意含蓄曲折,不失为传世佳作。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3篇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鉴赏

这首词通过描写梦境,反映出一个年轻女子淡淡的哀愁。上片首力描写其居处环境优美雅洁;下片抓住细节描写女子庄重的衣饰打扮。卧室的雅致、陈设的精美,服饰的华贵、钗环的富丽,绮靡浓艳,正是温词的特色。

起首二句描绘闺中的陈设和女子的恹恹春梦。一连罗列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三种器物作装点,不觉得平板呆滞,其他陈设的玲珑精致从此即可窥见全貌。同时也可窥见女主人公的高雅情操。“暖香惹梦”着意点染,顿使卧室充满生气。那用香炉熏过的鸳鸯被温暖生香,自然使女主人公进入幽远飘缈的梦境。一个“惹”字,极其绝妙,个中生发出多少旖旎的梦思和绮丽的幻想。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紧承“暖香惹梦”,自然叙写的是梦境。一说是写女主人公梦醒时所见到的楼外朦胧景色,虽也说得通,但解作梦中所见更觉富于幻想意味。写到这里,不禁想到词人另一首词所说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望江南》)这位女主人公大慨也像此中的女子一样,常常倚楼眺望,思念着远方的离人。“江上”十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江岸柳树迷蒙如烟、朦胧一片;拂晓之际,月残雁飞。正结队北飞的大雁,触动着女子的心扉。个中真正的情愫是意在画面之外:冬去春来,飞往南方避寒的大雁如今正连夜返回家乡,唯独自己久久思念的梦中人远出未归。是梦中,是实境,对于苦苦思虑的她,已无从分辨。正如陈廷焯所说的:“飞卿佳句也,好在全是梦中情况,便觉绵邈无际。若空写两句景物,意味便减。”(《白雨斋词话》卷七)整个画面淡远,富于诗意,只见雁飞,不见人归的无限怅惘,自然而然见于画面之外。诚难怪有人说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此脱胎而来。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给此词以很好的启迪。词人借助景物的烘托,宛转地透露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下片正面夸饰女子服饰的多彩、头饰的多姿,同样具有含蓄深婉之妙。“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丝”指衫子。在**的《归国遥》中有类似描写。“人胜参差剪”,人胜乃女子头上似人形的饰物,缀于钗上。梁宗懔《楚荆岁时记》记载:“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箔为人,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所以,人胜又称花胜、春胜。唐时有人日(正月初七日)剪戴花胜迎春的习俗。这两句重在写实,色彩绚丽,有人觉得此二句词境“浓得化不开”,然折入末二句,则于浓丽之中透出一点清新之气。

末两句着重神韵。双鬓簪花,中有距离,故曰隔。着一“隔”字,则两鬓簪花如画。词人不直接说花而说“香红”,是从花的气味和颜色着笔。“玉钗头上风”,承上再写女子的头饰。最后缀一“风”字,不只使两鬓之花香微微飘浮,而且使人觉得连玉钗上的人胜也似乎在春风中摇晃不已。这里“风”是名词用作动词,意即头上的玉钗缀着人胜,随着人的走动而颤巍巍摇曳生风。

下片写女子的衣饰、头饰,完全借助衬托手法,使人可以想像她的美好的外形。有人说下片“雕绩满纸,羌无情趣。”其实,一味地渲染女子的美貌及动作,更加衬托出她的孤独哀怨和悠悠梦思,词中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尽寓之于不言之中。

在结构上,上下片似不相涉,而实则“香红”与“暖香”相映射,“风”又与“江上”相呼应,前后脉络清晰,神理贯通,浑然一体。

温庭筠在词中常常借助写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此词之妙就在于借景物作烘托。“水晶帘里”二句写近景,“江上柳如烟”二句写远景,“藕丝”四句写衣着和头饰。无论写景、写物,均以极其含蓄宛转的笔法,紧紧围绕人物的生活、情绪,暗示其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4篇

【年代】:宋

《菩萨蛮》 【内容】: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 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上片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3篇扩展阅读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3篇(扩展1)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汇总三篇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5篇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⑶乍著:刚刚穿上。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⑷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一说指梅花妆。《太平御览》卷九七O引《宋书》,谓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

⑸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积久,外皮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译文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的北方故乡而作的。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李清照南下江宁,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词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词人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篇《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赏析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6篇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 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的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的温馨快乐的梦境,两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两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景与情”,即描写的景物以及借此抒发的情感等。词的末两句拓开情境,让读者领受到一股悲怆无依的愁绪、一种苍茫阔大的意境。考生只要结合上下片内容,对末两句从内容、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这两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塞外冬夜天地空旷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了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7篇

古诗原文

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玉靥湿斜红。泪痕千万重。

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中。

诗文赏析

《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据此,知此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之后。但开元时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已有此曲名,可能此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前来**。**四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落花”两句,述春景。“寒食”,在清明前二日,传为晋文公因纪念介子推,而于此日禁火,故曰“寒食”。“落花夜雨”,唐韩�《寒食》诗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之句;杜牧《清明》诗也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句,都是写寒食清明时的景象,梦窗也应景而作。此言词人在夜雨淅淅沥沥落英缤纷之中告别了这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明后天如果天气转晴,他就将去南郊踏青游春。“玉靥”两句,由清明想到女子上坟时的哀哭状。妇女们清明外出上坟,祭扫先人之墓,必将因哀痛而泪落如雨,“千万重”,即言其落泪之多。脸上的胭脂、花粉,也将因涕泪滂沱而污损。这两句,着重写女子的重情。

“伤春”两句,转而写男子之情。旧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之说,故词人用其意而曰:光阴如箭,来去匆匆、春光好比过客,转瞬即逝,因此我将因哀伤春天的难留而也会愁白了自己的头发。“人瘦”两句,实写其闲极无聊之状。此言词人漫步踱到轩园中绿树的浓荫底下,发觉自己的身影因阴暗而显得更加细长消瘦。回到室内,见阳光从帘隙之间漏入,又觉得这时光实在是显得太悠长了。一副无所事事,徘徊不定的无聊形象跃然于纸上。又结尾两句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都为倒装句式,即“绿阴浓浓人更瘦,帘隙影中日愈长”之谓。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8篇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

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译文翻译

落花时节,空寂的庭院有位少妇穿着很单薄。穿着薄薄衣衫的少妇,在庭院空旷处看那落花。过后几天,愁绪在心头隐隐泛起,依恋不舍的愁绪一天天地迟延下去。

梦中醒来,只听得黄莺在演唱,唱歌的黄莺累得返回梦乡。带信的人顺便询问时,少妇害羞的低垂了头,害羞的少妇顺便请来人给带封回信。

注释解释

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回文:诗词的一种形式,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的《璇玑图》。

春衫:代指少妇。

迟日:过后几天。依依:隐藏的样子。

依依:不舍的样子。

舌弄:将舌头拨弄,演唱的意思。

邮:邮差,指送信的人。便:顺便。羞:低头。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一月,苏轼被贬黄州,“杜门谢客”,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在无所收获之后,作该词咏暮春闺情。

诗文赏析

上片,以移恨于物手法,写暮春时节,少妇空守庭院思念郎君而“恨”时长的心态。苏轼擅长于将自然时令、外界景物与人物体态的情缘作为词的信息源泉,作为激发词情的触媒和表达词意的载体。“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伤春怀人。“落花”点明思郎时令,“闲院”描绘思郎守空房之寂寞,“春衫薄”说明思郎时感觉有寒气。这是心理上的反映,只好以衣物传达之。“闲花落”暗指思郎时散乱的情绪。“落”、“闲”、“薄”几字贯通,少妇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烦乱感层层加深。“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最后两句又把这种复杂感情强化了。无论是“恨”依依不舍的.恋情,还是“恨”见面的日子来得迟迟的痴情,少妇都将一天天地熬煎下去,度日如度年。

下片,以梦幻与现实相互映照的手法,进一步写少妇思郎的痴情与恨情。“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移情于黄莺,以黄莺托情,做着一场美梦。梦醒一喜,似乎郎君回归,连黄莺也不分昼夜嚼舌不停。忽然,现实虚无,拨弄舌头的黄莺也累得扫兴了,不得不进人梦乡。少妇一梦(幻)一醒(喜),黄莺一弄(喜)一梦(愁),相互映照,人通物情,物通人性,形萦神绕,似梦非梦。此谓以美好的生活环境烘托出少妇的寂寞孤独。“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又由梦幻回到现实,请问邮人顺便给我捎个信,这种结尾令人回味,此“恨”绵绵究竟有多长。

全词围绕“恨”字,情景融会,梦醒结合,喜恨交加,将一个痴情少妇思郎的复杂思绪、恨情,巧妙地展现于读者面前,有余音绕梁之效果。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3篇(扩展3)

——《菩萨蛮》诗词鉴赏优选【5】篇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9篇

古诗原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一作:更短亭)

译文翻译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注释解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载开**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创作背景

此词作品背景已经不详。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诗文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接着,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10篇

【年代】:宋

《菩萨蛮》 【内容】: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 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归鸿:这里指春天北归的大雁。 碧:青绿色。 背窗:身后的窗子。 凤钗: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钗名有时因钗头的形状而异。 人胜:古时正月初七为“人日”,剪彩为人形,故名人胜。胜,古代妇女的首饰。 角:古时军中乐器。有彩绘者,也称画角。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牛斗: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摩间羯座之一部分)、斗宿(二十八宿之一,相当于人马座一部分)。非一般的所说北斗星和牵牛星。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上片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3篇(扩展2)

——《菩萨蛮·回文》诗词鉴赏合集1篇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11篇

菩萨蛮

平林[1]漠漠[2]烟如织,寒山[3]一带伤心碧[4]。暝色[5]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6],宿鸟[7]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8]。

【注释】

[1]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2]漠漠:广阔遥远看不清楚的样子。

[3]寒山:荒凉的山。

[4]伤心碧:形容颜色极为青碧,惹人感慨伤怀。

[5]瞑色:暮色。

[6]伫立:久久地站立。

[7]宿鸟:回巢的鸟。

[8]长亭接短亭:古代设在大道旁工人休息停留或送别践行的亭舍,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

【李白】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12篇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 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

赏析

(2)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3篇(扩展4)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13篇

古诗原文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译文翻译

乍暖还寒的天气下着小雨,酒醉后残存的余香似乎也在模仿着秋天的伤感情绪。果然是在怀念远方的人啊,连眼泪都把青衫湿润了。

相思之情不胜愁苦,我一个人孤枕而眠,更觉烦闷无聊。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还记得当初和你分别时,桃花千树、杨柳依依的画面,这一切多么令人怀念又惆怅啊。

注释解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N》,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为双调,四十四字,属**,以五七言组成。

中酒:犹酒酣,非醉非醒之状态。

青衫:古代学子或官位卑微者所穿的衣服。

弹指:极短的时间。本为佛家语。《翻译名义集・时分》:“《僧祗》云,十二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韶(sháo)光:美好的时光,此处指春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康熙年间。纳兰在百无聊赖之时,回想起初恋的情景,感慨万分,为了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词。

诗文赏析

这首词写思念之苦。

词先由凄苦情绪写起。上片第一句,“新寒中酒敲窗雨”,“中酒”意思是喝醉酒,新寒是指寒冷冬季来临前时期,即深秋时节。“残香细袅秋情绪”,意思是说:悲秋的情绪,像一缕残香,细袅如丝,萦绕心头,窗外的秋雨,不断地敲打着窗门,也敲打着他的心扉,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当时凄苦的心境。他在周围一片静寂中,望着香炉里的残烟,袅袅升起,满腹愁思,只能以酒浇愁。秋风秋雨,萧飒凄凉,搅得人愁怀似醉。“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道出了词人心情凄苦惆怅的缘由,正是因为思念心上人。诗人以“酒”、“雨”、“烟”几样景物,构成一幅凄残景象,把抒情主人公愁肠百结、泪洒衣衫的思念之苦,巧妙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下片“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指的是尽管孤枕而眠,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思念之心却清清醒醒,他依然还清楚地回忆着春天分手时的情景。词人在这里却将笔锋一转:“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主人公的眼睛一亮突然眼前出现一派春意融融、情意缠绵的幸福画面。这桃红柳绿的妩媚景色,这如此美好的幸福回忆,与前面的“新寒”、“窗雨”、“泪痕”的惨淡孤寂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出人意外,令人回味。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又以反常的出人意外的感受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是词人最为熟悉,并且运用最多也最为成功的艺术手法。

全词情思翻转跳宕,屈曲有致,相思之苦表现得哀婉曲折。非有切身的体会,不会写得如此神采飘摇,真实细腻,令人感到一丝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