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诗句 第1篇
关键词: 王维山水田园诗 审美风格 空灵静逸
提起禅宗,只要稍有古典文学、美学知识的人首先想到的大都不是南禅慧能的那段名偈,而是王维,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的寂寂禅意总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的哲理说教让人容易亲近得多。这原因之一也是最根本的便是王诗所创设的那种空灵静逸如镜花水月般不可凑泊的禅境。原因之二是受众“既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又以谈玄参禅、山水田园为归宿的文化心态”。[1]P272禅境的创设跟王维精湛的绘画功底有极深的渊源关系,这使得他能以画入诗,以诗载画,因画生境,因境化禅。于是,一种特显而极为重要的审美风格――空灵静逸――便在王维山水田园诗中自然化生了。
本文无意索源“佛―禅”抑或“庄―禅”。简而言之,禅是不诉诸理知的思索,“既然不需要日常的思维逻辑,又不要遵循共同的规范,禅宗的‘悟道’便经常成为一种完全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2]P372这对美学,特别对艺术创作而言,不正是很熟悉、很贴切和很合乎实际的么?禅接着庄玄,通过哲学宣讲了种种最高境界或层次,其实倒正是美学的普遍规律。
李泽厚认为,禅宗的秘密其一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即所谓‘永恒在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3]P373确为切中肯綮之论,禅宗之秘密四字可论:“瞬刻永恒”。除此内在特质之外,其表现形式却隐现于大自然之中。“禅宗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3]P373如果说“瞬刻永恒”是其哲学内蕴,“淡远心境”是其心理条件,“大自然”是其假借对象的话,那么“空灵静逸”就是其审美风格了。王渔洋曾说:“辋州绝句,字字入禅。”请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本来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乃静,实却虚,色即空。而且,也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本体是超越它们的。在本体中,它们都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这便是在“动”中得到的“静”,在实景中得到的虚景,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悟中获得的永恒。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深涧鸟鸣,然而就在这时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的存在。
之所以被称为“诗佛”,的确不是空穴来风。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禅,撰写了《能禅师碑》,受南宗禅的影响极大,而其山水田园诗也大都是晚年在辋川隐居时完成的。
《终南别业》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千古传唱。水穷尽之处,自然也就是深山空静无人之所,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以出岫,可谓思与境偕,神与物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了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5]P244王维善于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如静谧山林里的一两声鸟叫,幽幽清潭中的两三条游鱼,深山古寺的几杵疏钟,动中之静欲静,而诗意却能于空寂处见生气流行,清幽禅趣转化为诗的悠远情韵,更显冲淡空灵。“静”乃王维诗之主要特色,而“空灵”则不失为其主要审美趣味。我认为,再加一“逸”字,便构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无上境界――禅境了。
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6]P62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这一描述是十分形象而精当的。茫茫的天空缥缈着丝丝白云,空旷的寒塘掠过片片飞雁。“太虚”、“寒塘”是空,是广阔空虚的背景;而“片云”、“雁迹”则是灵,是空虚背景中活跃的生命律动。空是虚、是无、是静穆;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那么,这种空而灵、虚而实的境界是怎样产生的?最主要者是诗人对简约手法的运用。简而言之,简约(美学上)即“寥寥数笔而意趣盎然”,[7]P43也就是说,以极其简化的线条传达极其丰富的意蕴,从而使人想象于无穷。如果一首诗、一幅画中的意象或线条简约而又有无穷的美感发生之力,那么这首诗或画就达到了简约和空灵。李东阳认为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二句诗“淡而有味,近而愈远”(《麓堂诗话》),恐怕正是因为它们以简约洁净的意象深深地透衬出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和意蕴的缘故。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诗的首二句以空山之空旷、无人、静寂、幽深,作为背景,而活跃跳宕于这个背景之中的则是生命的声音,无人而生机盎然。后二句似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捕捉了一束晶莹透亮的光,它像金色的线一样穿透深邃茂密的森林,最后栖息于青青的苔藓之上。深邃空幽的绿色丛中透下这一束光芒四溢的阳光,这是多么空寂而又灵动的境界。“空山”、“深林”是空;而“人语”、“返景”则是灵了,这两者一旦被天衣无缝地接合起来,就是绝妙的空灵境界。
其实,空灵之艺术境界起源于老庄哲学特别是其人生哲学中关于“虚静”的理论。虚静作为从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中超越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游”的中介,它的核心是“忘”;忘人世,忘功名,忘利禄,以至于忘死生,忘自我。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人间世》)。这种与世无争、放弃竞争和怡淡无为的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空灵写意艺术的根源,也是其美感形态的核心。空灵、简约、逸等都从中发展出来的,表现于作品中则是追求和表现极度宁静恬达、淡泊洒脱的心灵境界,不要一丝一毫的内心骚动和不安焦虑,如皎然所形容的“孤松片云,禅坐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诗式》)对于人格的恬淡无为、旷达清静与艺术风格上之“空灵”与“逸”的关系,宗白华先生有极为深刻的体悟。宗先生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8]P276-277这是宁静超越的极致,也是空灵与逸的极致。
桂林山水的诗句 第2篇
一、贬谪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由于是遭贬后作诗,故贬谪诗中大多的情感表现为倾诉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愤慨,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由于诗人性格不同,在对待被贬的问题上表现迥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被黜者并没有陷于落魄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表现出豁达、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刘禹锡在遭受重大政治挫折之后以这两句诗勉励自己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苏轼被贬后也并未消沉,而是心存希望和抱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是当苏轼被贬海南后,竟挥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个性。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等则更强调自己品行高洁和坚持不懈的使命感。
此外,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谪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这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如柳宗元著名的《江雪》一诗,就在空旷的冬景描写中表达了自己遭贬后的孤寂与凄凉。寄寓这种情绪的诗句还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柳宗元《溪居》)等,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村行》),“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则表现出诗人在仕途多舛时对旧人旧地的思念和追忆。
二、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1.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如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事被贬潮州,在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便直抒其意:“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自己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的为官态度与精神,也表达自己的悲怀与惆怅。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都是以景衬情借景抒情,表达被贬后的黯淡与凄凉。
2.对比衬托,虚实结合
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借以对比伤悼,或借古讽今,或自嘲,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即便是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如“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李纲《六幺令》)“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等,分别从古今对比与乐景写哀角度抒发自己遭贬谪的苦恨。
3.象征比喻,托物言志
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刘禹锡被贬后创作的大量寓言诗,像《聚蚊谣》《昏镜词》《百舌吟》《磨镜篇》《飞鸢操》《秋萤引》等,即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塑造各类形象,寄托自己坚定的意志和高尚情操,表现自己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
阅读训练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来分析。
2.有人评价这首诗妙在“二折”,诗中两次转折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尾联“合”得严密而又自然,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二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颈联中“尽”字用得极为传神,请分析其妙处。
2.尾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训练三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颔联与颈联之间的关系。
2.“犹自音书滞一乡”是抒发思乡之情吗?为什么?
阅读训练四
六幺令
李纲[注]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李纲,抗金英雄,此词作于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认为“苒苒惊时月”之“月”与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之“月”用意相同,你是否赞成,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理由。
2.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句子分析。
阅读训练五
西江月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张孝祥,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两次因遭投降派_而被贬谪。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词人感觉“悠然”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2.这首词中,词人是如何描写湖边春色的呢?
3.简述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六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 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 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田收火米, 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 红槿花中越鸟啼。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请结合全诗分析。
2.首句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是哪个字?为什么?
3.诗歌有所谓“结穴之处”,即全诗情感核心。这首诗的“结穴之处”在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训练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诗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同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贬谪诗》
阅读训练一:
1.比兴。诗人借叶葳蕤的春兰和皎洁的秋桂来自比,表明自己追求美好高洁的品质;“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2.一转在“谁知”。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谁知”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用他们的心生爱慕衬托兰桂。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也因之而起波澜。二转在“何求”。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兰桂应该“花堪折时直须折”,诗人却别开生面,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由此点明主旨,即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
3.①“草木”照应首联的“兰”“桂”,“美人”照应颈联的“林栖者”。②尾联不仅点明了主旨,而且使诗歌脉络一贯到底。③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阅读训练二:
1.“尽”写出雁影完全消失的情形。两位迁客并行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在天际消失。这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思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
2.虚实结合。“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写实。“桂江”即漓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
阅读训练三:
1.①颔联、颈联所写为登楼所见之景,颔联写的是近处所见。颈联写远景。②颔联是写诗人自身,颈联是写诗人眺望四位朋友被贬之处,抒发被贬之愁。③两联写到了诗人和朋友的追求,即做“芙蓉”“薜荔”,也写出不幸遭遇,“惊风”“暴雨”“岭树”都是他们遭遇的困难。
2.不是。此句是表达被贬的痛苦和与好友音讯难闻的悲哀。被贬到“百粤”这样的荒蛮之地,已经是够凄凉的,更凄凉的是,这地方音书难通,和被贬到四面八方的好友也就难以联系了,只能遥寄祝福。
阅读训练四:
1.赞成。词人认为只有天上的明月,阅尽人间的改朝换代,盛衰兴废,不管“歌沉玉树”“豪华销尽”,它照样年年月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它,是历史的见证。这和刘禹锡表达的意思一样的,都是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衬出历史与时间的无情,令人感慨。
2.①壮志未酬而年华逝去的悲叹。“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从眼前景物落笔。想到年华逝去,由此引发出“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之感。②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到底的决心。“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直抒胸臆,“独立渔翁满江雪”则自比披雪而立的渔翁,用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表明自己独立不移、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阅读训练五:
1.①经历人世之路太多,已经习惯了崎岖坎坷,于是词人感觉悠然。②词人来到湖边,欣赏到优美的春色,心情悠然。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世事尘俗的厌恶,只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解脱,去追求舒畅闲适。
2.①选取有代表性的景色:杨柳丝丝,水连天,沙鸥一片。②视线由近及远,由近处的杨柳丝丝到远处的水连天。③动静结合。东风吹拂、沙鸥飞起是动景,水连天是静景。
3.浅易平淡,清新自然,意蕴无穷,不着痕迹。
阅读训练六:
1.①有岭南美景:岭水、桄榔、椰叶、蛮溪、红槿花等。②有岭南险恶条件:毒雾、蛇草、沙虫等。③有岭南季候风物:五月田收火米、三更鸡鸣。
2.争。用“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迂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景,所以诗句倍有情致。
3.“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诗人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蕴涵着诗人被排挤打击、谪贬的愤懑。
阅读训练七:
桂林山水的诗句 第3篇
古诗词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意境更是让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赞叹不已。古诗词所涉及的范围广之又广,如:山、水、植物、田园等;其创作背景也各不相同,有:唐朝、宋朝、元朝、清朝等。古诗词容纳了诗人的闲情雅致、托物言志、亲友之情亦或仕途官场等情感,并用文字的力量表达出其淋漓尽致的情感。而其中的意境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深陷其中不能自己。意境本属“虚”之体验,可却贯穿于属“实”的古诗词的字里行间,使其栩栩如生。而园林景观正是需要“虚”与“实”的结合来表达出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古诗词正好满足了其所需。
一、论古诗词意境
二、古诗词意境与园林景观
三、古诗词意境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
四、古诗词意境对园林景观的发展与影响
桂林山水的诗句 第4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桂林山水的诗句 第5篇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有的不是一学期或一学年所能达到的,既可能是阶段性的目标,又可能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如中年段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是“学习”、高年级是“能”);又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目标。
我们在编写四年级下册教材时,既注意了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了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并且注意阶段性目标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力求准确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1. 认字200个,会写200;累积认字2600个,会写2000个左右。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如查字典)。提高汉字书写的速度。(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会写1800个左右的汉字,减少了200个)中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往往被忽视或重视不够,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作为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但是,低、中、高不同的年段,处理识字、写字的方法要有所不同。
2. 会使用字典、词典。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查字典、词典的方法: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
3.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学会默读。(修订的课程标准把原来在低年级的默读要求提到了中年级,即“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好的默读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时培养,到了四年级,应该训练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5.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6.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给予方法的提示,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复述课文是互相联系的,在第八组的“我的发现”中给予一些方法的提示)
7.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这是一项经常性的要求,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多积累一些精彩的句段)
8.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量的要求(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阅读总量是不少于40万字,教科书在第八组推荐了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西游记》和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9.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这是与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相一致的,由读到说)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语文园地五、六中口语交际和习作,将说、写感受和体会作为一项内容;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谈感想;评价的标准为“说得清楚 、明白”,语文园地四也将表达得“最清楚、最明白”作为评价标准)
10.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能修改习作中有错误的句段(整篇习作的修改,安排在高年级进行训练,三年级开始习作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修改)。尝试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一些课文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写感受、写体会 )。
教材在编排上,一方面考虑说写结合,说感受、想法和体会,再下来;另一方面,教材在五年级上册,提出了写读后感的要求。这是为高年级写读感做一些铺垫。
11. 能在综合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讨论;初步学会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运用。(高年级教材中每册安排的一个大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以上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四年级下学期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可能在每一组、每一课的教学中都能体现、落实。在教学中,每一组、每一课都应该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训练的目标应该更明确,更到位。下面就每组教材的编排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每组教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不展开来说,教参中有说明;下面侧重介绍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每组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组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的美好。
《古诗词三首》,可背诵、默写,了解诗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这种形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讲讲词与古诗的不同。《忆江南》这首词共有三节,后两节可以让学生搜集,也可有老师告诉学生,但不作为学习要求。选做题可在第一课时进行布置,第二课时课文上完后进行交流。
桂林山水的诗句 第6篇
词和句是文章的基本单位,丰富而优美的词句积累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和保障。入选到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构词经典优美、句式富有特色的典范,是学生们不容错过的仿写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词句方面的相关训练,以使学生充分消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语言,一定要将“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汉字作为表意性的文字,每个字词都有很深刻的内涵,只有学生们真正把握其中内涵,他们才能写出准确生动的句子来。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文章中第二、三自然段在描写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时,均采用了并列的写法,分别概括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还有,教材中描写“大海”的“波澜壮阔”,描写“西湖”的“水平如镜”等都是值得学生去熟记并应用到作文里的优美词汇。学生经过长期的积累,必然会对其遣词造句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写作手法训练
朱熹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文具有一定的技巧,丰富的写作手法都是基于最初的模仿参照,之后才能天马行空,恣意挥洒,更何况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把握教材中的典型片段,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并对其进行仿写,使学生在运用中逐渐掌握写作技能。
比如,《火烧云》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中将火烧云从上到下,从天空到地面的诸多美丽变化作出生动形象的描述。教师可以在教学第五段时,引导学生模仿该段文章,描述你自己想象的天空的景象。学生在大胆的想象后,结合文章的修辞手法,便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随文练笔的训练,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经常选择性地指导学生仿写精彩句式(比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以及典型的段落(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等),那么学生也一定能够娴熟地在文章中运用,写作水平也自然会日益提高。
三、悬念续写训练
入选课文有许多文章的结尾震撼人心,悬念迭出,不仅达到了全篇的高潮,还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唤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乎情理的续写和想象,用文字将悬念部分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理解的作品。
四、诗词改写训练
桂林山水的诗句 第7篇
—、选地构造
中国明代园林理论经典《园冶》的开篇提到:“凡结园林,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搂凭远,纵目皆然……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初读此篇便觉熟悉非常,常有似曾相识之感,遂浮想联翩,念及唐宋诗歌,才豁然开朗。所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其中“通幽”“深”“空”“万籁”“俱寂”讲的正是“地偏”,“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写的就是“梵音到耳”。而常建名句“香云低处有高楼”(此句实为反语,虽为低云,但见楼与云接,可见虽为低云,然则高楼)则无疑对影响并促成园林艺术中“山楼凭远,纵目皆然”以及“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藻”等造园原则不谋而合。
有关置景理论方面,可从“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讲起——这是王安石书赠自己在金陵时的邻居杨得逢的一首名诗,写于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以后。全诗写尽园林艺术的借景、隔景的移天缩地之能,诗的末两句可直译为“小河一条,绕田而转,翠色郁茵;两山远望,推门而至,送翠吐青。”此类诗句的批评作用,暗合于明清之际成熟的园林构造学中“借景”“障景”的源头和理论基础,《园冶》后云:“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讲的正是此理。
造园选址方面,早溯于屈原《九歌》就已有这样的记叙:“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楱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其中的“筑室水中”“播芳椒成堂”以及南北朝时期的“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残杌千代木,蝤窣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晡青崖间”“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I都是我国后来所形成的园林选址的原则依据。此外,“步翠麓崎岖,
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控梅人过溪桥”“探奇不觉远,因以寻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等词句,则几乎完全与中国传统园林理论中所倡导的“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情境相匹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园林艺术中所极力营造的曲径通幽、婉转回环的美学效果。至于“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紫箨开绿筱,白鸟映青畴。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已经是颇为详细的造园方略了,园林营建原则亦可从中窥见一斑。
二、草木栽培
说到草木栽培,对园林艺术而言,首先是草木的选择。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中喜闻乐见的草木,是如何被选中并经久不衰的呢?在一定程度上,务应归功于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的文人雅士:他们的好恶,赋之予诗作之中,饱读诗文或附庸风雅的园主人,或往往邀请当地知名文人来“相园”“观园”“赏园”,毋庸置疑,此类诗作评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园林艺术中苗木的选用与发展。暂举几例,予观之:“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点的是松,“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赞的是梅,“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咏的是桃李,“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评的是兰和菊……此外,“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是张九龄遭谗言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此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同时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这类诗作使得兰桂赋予了一种文人高洁的气质,从而在园林花木中传为佳话。又如苏东坡诗云:“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疑是对竹的人格特性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这些中国园林庭院中喜闻乐见的植物,绝大部分都是经过诗人的点评,将其赋予人格化,而园主人的精心排布与栽培,也正是在这类艺术批评的导引下,借物明心,表达自身的某种内在气质与品格。唐宋诗人中写花木至多者,以白居易为最,仅以植物命名的就有《紫藤》《庭松》《桐花》《庭槐》《溢浦竹》《答〈桐花〉》《涧底松》《惜木有(李花)》《亚枝花》《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巴民亦呼为黄心树》《戏题木兰花》《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感白莲花》《洗竹》……事实上,白居易也是有记录的历史上最早的造园家之一,他的“庐山草堂”“草堂记”均在古代志书上有所记录,其中《草堂记》详尽地记录了庐山草堂的营建过程。而这里,他的诗则是作为艺术批评出现的:“南方饶竹树,唯有青槐稀。十种七八死,纵活亦支离。何此郡庭下,一株独华滋?蒙蒙碧烟叶,袅袅黄花枝。”®原本是白居易借槐思乡之诗,却另一方面成就了槐树在园林中的知名度与栽培地位。而他的另一首“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0则借枣木,点出了园中花木从“绕指柔”到“悦目艳”的各自特色。事实上,正是古代诗词文人对于这些植物的偏好,潜移默化地导致了后来的造园原则,也正是“插柳沿堤,载梅绕屋,结茅竹里”@的理论源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对“古木”的倾慕,这与传统诗词(尤其是唐以来)对古木的反复推崇是分不开的:陈子昂有“古木生云际”和“古树连云密,交峰人浪浮”®之句,僧志南则云“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高适作“白帝城边古木疏”,王维有“古木官渡平”,李贺写“木藓青桐老,石井水声发”,卢纶有言“树老野泉清”,杜甫更是爱古极深:“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总之,木要老,水要声,是园林后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审美定则。以至于在后来的造园理论中,甚至可以改变造园布局以迎合古木位置®,而后叹“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三、水石经营
关于上节提到的“水要声”,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罗列出对“石泉有声者为佳”的诗文评论,如“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流泉不可见,锵然响环玦”®“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以及“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叙述的都是水石的听感,而“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欲知堪悦耳,唯听水泠泠”评的则是“泉”唯以“水泠泠”为妙;“岩壑”应以“奇形”为佳。此外“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更是在风声、雨声、泉声、动物啼鸣声的综合作用下,来评论传统园林中的声感。这些都是后来中国传统园林所一向注重的“闻”,也正是水石营构中要求做到的“风中雨中有声”的听感程度。此类词句都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
除了声之外,园林对于泉的要求还有“清澈”和“灵动”两点。关于“清澈”,早在《诗经》中就已经有明确的记录“相彼泉水,载清载涿”,而为了显示泉的清澈,故泉之周围必布以石材,其道理想必得自名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屈原《九歌》中的“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萌松柏。”所以泉石两者总是形影相随,只因本身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离分。至于“灵动”,古人的诗词批评里,则往往在泉的“流动”与“活性”上做文章,如“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精舍买金开,流泉绕砌回。芰荷薰讲席,松柏映香台”,以及南宋杨万里脍炙人口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些都是当世及其后世对园林的水石营造的重要理论来源。
四、谐合变幻
中国古典园林历来还注重各个造园因素与四季、天气的配合,某种程度上讲,这与我国古诗词的反复强调是分不开的。比较著名的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加人了雨的杏花和参合了风的杨柳,侧面评价了杏花借雨而弥香、杨柳接风而愈柔的景观特色;《古柏行》中的“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则在古柏的基础上,配合引人了云与月;而“春尽草木变,雨来池馆清”®既指出了季节变化时园林植物的变化,又描写了雨天对庭园景象的影响;“雨涤莓苔绿,风摇松桂香。洞泉分溜浅,岩笋出丛长”则评点了恰当的园林布置,在雨后园林内可发生的一系列美的变化:“莓苔绿”一“松桂香”——“泉分溜”——“岩笋出”;朱熹云“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又把雨天对庭园景象的影响拓展到了感受层面,“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是在司空曙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写明了季节与植物、天气与建筑、甚至心境与园林小品之间的关系。而白居易《庭松》一诗更把四时朝暮园景中的松之变化写得分分明明:“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其中“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一句,直接点出园林中植物的四时各有特色,同时亦各有不足,暗示只有把握了植物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才能一年中尽得“四时之趣”。这就是后来造园理论所言:植物配置,要做到因四时不同,而能四时之景不同,花木“四时不谢”,并得四时之乐也。
在园林的谐合变幻方面,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光影”。古人对于光影的重视不下于季节变化:“微照露花影,轻云浮麦阴”着意于花影、云阴;“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则描写在风的作用下影的曼妙变化与迷离景象;“风止松犹韵,花繁露未干。桥形出树曲,岩影落池寒”是无风尤动的松,结露的繁花,配合之下的曲树、岩影;而“窗户纳秋景,竹木澄夕阴。宴坐小池畔,清风时动襟”更是白居易的大手笔,直接将“窗户虚邻……受四时之浪漫”和“动涵半伦秋水……凡尘顿远襟怀”的造园思想娓娓道来,秋景、夕阴、宴坐小池、清风动襟,使“四时”“光影”“景物”“天气”精妙匹配,谐合变幻跃然于诗上。再有王昌龄诗云:“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让我们细品诗中的意境:“我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月儿。淡淡月光倾泻在水上、树上,轻悠悠的粼粼波光涟漪映入窗户……纵千里迢迢,可否共赏,这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床”“帘”“窗”“月”“影”,加上“水”“波”“光”“思”“香”俨然一个浑然的通感意境,园林的美丽,必须是一个综合感受叠加的产物,而园林艺术的高劣,也是“视景”“听景”“嗔味”“触感”“神思”(或游行)五者共同决定的,缺一则不能全其美。在这些因素的协和作用下,才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的中国古典园林。
五、意境导引
如果说,前面讨论的诗文价值是幕后的艺术批评,具有阅读的延时性,是客观的。那么接下来的这一节,独有不同,它是主观的、以协助欣赏为目的的当面的艺术批评。此类诗文,或悬于堂上,或题于壁间,或对联于左右,或书于屏上作为园景的评价与点题,暗暗充当了全园意境的导引者。这里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