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郑风全文 第1篇
野有蔓草
【概要】情人邂逅乍见的喜悦。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
01、蔓:蔓延,茂盛
02、零:落
03、漙(Tuan)、瀼(Rang):形容露**,或说水珠圆润
04、婉:妩媚的样子
05、邂逅:偶然遇见
06、适:适合
07、如:而
08、偕:一同
09、臧:藏
诗经郑风全文 第2篇
叔于田
【概要】赞美心仪男子的漂亮勇武。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01、叔:排行老三者,或者父辈的叔叔,或者丈夫的弟弟小叔子,或说是对钟情男子的昵称。
02、于:去、往
03、田:去田野打猎
04、狩:打猎,特指冬天打猎
05、野:郊外狩猎
06、适:去
07、巷无居人:巷陌里都没人了
08、岂:难道
09、洵:诚然,实在
10、服马:骑马,驾马车
诗经郑风全文 第3篇
缁衣
【概要】赞美郑武公好贤,能供给贤者以朝服、馆舍、美食。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01、缁(Zi)衣:黑色朝服
02、敝:破旧
03、改:随着衣服破旧的程度不同而分别改为、改造、改作,可见其关心
04、适:去,此句说“到你的客舍去看你”
05、还:返回,此句说“回来后,给你焕然一新的朝服”
06、馆:客舍
07、粲:鲜明、美好,形容衣服焕然一新
08、蓆(Xi):宽大舒适
诗经郑风全文 第4篇
【概要】描写与美女同车出游的快乐。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
01、舜:木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卵形,花钟形,单生,通常有白、红、紫等颜色,茎的韧皮纤维可造纸,花和种子入药解热。
02、华、英:花
03、将翱将翔:形容体态轻盈
04、孟姜:姜家大闺女
05、洵:诚然,实在
06、都:文雅贤淑
07、将将:锵锵,象声词
08、德音:人品音容
第一〇篇 山有扶苏
【概要】女子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01、扶苏:小树
02、隰:低洼的湿地
03、子都、子充:古时著名的美男子,代指美男,此指情郎。
04、狂:狂鲁的人
05、且:语气助词;或说通狙,猕猴
06、乔:高
07、游龙:漂动的水荭。龙通茏,即水荭
08、狡童:小坏蛋
诗经郑风全文 第5篇
【概要】女子恨情郎不快来。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01、惠:爱慕
02、褰(Qian)裳:提起下装,意说“你爱我,就应该提起裤脚涉水过来”
03、溱(Zhen):郑国水名,源出今河南省密县
04、洧(Wei):郑国水名,即今河南省双洎河,源出河南省登封县,东流经密县与溱水汇合
05、我思:思我
06、狂童:傻小子
07、也且:语气助词
诗经郑风全文 第6篇
【概要】描写男女唱和的快乐。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01、萚(Tuo):从草木上脱落下来的枯皮黄叶
02、叔兮伯兮:余冠英《选择》“女子呼爱人为伯或叔或叔伯,……'叔兮,伯兮’语气象对两人实际上是对一人说话”
03、漂:飘
04、倡:倡导、唱和
05、予:我
06、女:汝
07、要:《传》:“成也”。陈奂《传疏》:“成,亦和也。……凡乐节一终,谓之一成,故要为成也”
诗经郑风全文 第7篇
最近读了几首《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主要感觉古时的男子在描写自己心仪的女生,在赞赏她的美丽时,总是用周围美丽的、美好的景物来描写,而女生在对男生表达自己的爱慕总是说自己的心情,往往在人听得云山雾罩时用一个短句点明了自己的意图。
古时的爱情永远是纯洁的、美好的,但即使中间有父母的阻拦,爱情的力量也总能**着他们,一根微不足道草就能让七尺男儿为其思绪偏偏,一句深秋墙下相见,就能让一大家闺秀情意连绵。几句词,几句景,轻描淡写地写出了男一女间神秘的情感。封闭社会的爱情你情我愿,无限美好。
当我沉浸在古人的爱河中,不禁又想起现代人的爱情,似乎没有他们的执着。女生同她们一样的忧郁徘徊,但又却是在一段恋情中还在思考着,选择他真的是最好的`吗?所以一个人总是会有几段不堪回首的失恋往事。就这点来说,古人面对爱情,普遍来说对待一段感情比我们更要专一更用心。
古人的爱情观与我们的还是有着不同,一个是全心全意的对待,愿意把自己所有的倾其所有毫不保留,一个是两人之间一定还会有自己的**空间,对于彼此的感情还是会保留,如果让我从中做一选择我还是较倾向于前者。
诗经郑风全文 第8篇
有**车
【概要】描写与美**车出游的快乐。
有**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
01、舜:木槿,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卵形,花钟形,单生,通常有白、红、紫等颜色,茎的韧皮纤维可造纸,花和种子入药解热。
02、华、英:花
03、将翱将翔:形容体态轻盈
04、孟姜:姜家大闺女
05、洵:诚然,实在
06、都:文雅贤淑
07、将将:锵锵,象声词
08、德音:人品音容
诗经郑风全文 第9篇
出其东门
【概要】暗恋一个东门外出游的女子。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
01、存:在,一说念或慰籍
02、且:语气助词,一说为著,思著即思存
03、缟:未染色的白绢
04、綦:暗绿色
05、茹藘:茜草,此指***衣巾
06、聊:姑且、稍微
07、乐:悦,高兴
08、员:孔颖达《正义》:“云、员古今字,语助词也”
09、闉阇(YinDu):城外曲城的重门
10、荼:茅草的白花,或一种苦菜,此说多如白茅花
11、娱:快乐
诗经郑风全文 第10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丰:容貌丰满美好。俟〔sì〕:等候。送:从行,从嫁。昌:硕大,健壮。将:随行,从嫁。衣〔yì〕:穿上衣。褧〔jiǒng〕衣:枲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单罩衣,古代女子出嫁途中所穿,以蔽风尘。裳〔cháng〕:穿下衣。叔兮伯兮:叔、伯,此指迎亲之人。驾:驾车。归:归去,一说出嫁。【翻译】你的容貌丰满美好,你在巷里等候着我。后悔我没有跟你走啊!你的体格健壮魁梧,你在堂上等候着我。后悔我没有嫁给你啊!上身锦衣外罩麻衫,下身锦衣外罩麻衫。迎亲的各位叔伯啊,驾车我和你们一同出行。下身锦衣外罩麻衫,上身锦衣外罩麻衫。迎亲的各位叔伯啊,驾车我和你们一同归去。
【解读】《丰》这首诗从字面来看,描写了一位女子因故未能与一位男子成婚,后来却为此感到后悔的故事。《毛诗序》判定此诗主题为讽刺郑国时弊,认为郑国存在“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的问题,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而言。朱熹《诗集传》概括此诗主题说“妇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妇人以有异志不从。既则悔之,而作是诗”,这与近现代学者观点相同,主要是从个体微观角度而言。在对诗意的把握上面,这二种观点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本诗共分四章,前二章每章三句,后二章每章四句,共十四句,叠咏手法也是在前后二章中分别运用。前两章是女子的回忆,主要描述了男子“丰”“昌”的仪容体魄,以及在“巷”和“堂”等候自己的情景,暗示男子本来有意要娶她,但她却未同意。然而现在她却感到追悔莫及,所以连发两句感叹,表明自己愿意从嫁之意。后两章是女子的设想,既然现实中已经铸下大错,不可挽回,那只有在幻想的境界中嫁给对方,聊以慰藉自己悔恨落寞之心。她详细地描写了自己身穿锦绣嫁衣、外罩麻布披风的情景,且在两章中颠倒次序,反复咏唱。继而又假想对方迎亲队伍驾车接迎自己的场面,不仅自己主动招呼迎亲之人为“叔伯”,而且还希望他们驾车带自己同归,出嫁的迫切意愿凸显无遗。幻想中的愿求越是殷切,梦醒后的悔恨便越是深长,这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诗人哀怨凝重的心绪渲染得无以复加。本诗全用赋法,虚实结合,以回忆和幻想的内容分野,采用前后不同的复沓结构,构思奇巧而独特。以幻想之美好反衬幻灭之残酷,使得全诗被赋予一种浓郁的悲剧性,读来令人扼腕,又耐人寻味。
诗经郑风全文 第11篇
《清人》,《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这是一首民间**讽刺诗,揭露郑君不爱惜民众,久役人民于河上,兵众不满,纷纷逃役。
清人
原文: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邑的**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注释
①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②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马强壮有力貌。
③二矛:酋矛、夷矛。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
④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⑤镳镳(音biāo标):英勇威武貌。
⑥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以鷮羽为矛缨。
⑦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⑧陶陶:驱驰之貌。
⑨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⑩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
鉴赏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事可考的。
诗经郑风全文 第12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喈喈〔jiējiē〕:象声词,禽鸟鸣声。云胡:为什么。云,句首语气词,无实义。胡,何。夷:通“怡”,喜悦。一说平和。胶胶:象声词,此指鸡鸣声。瘳〔chōu〕:病愈,此指心病解除。晦:昏暗。【翻译】风雨凄凄而降,鸡儿喈喈啼鸣。既已见到君子,为何还不怡悦?风雨潇潇而落,鸡儿胶胶啼鸣。既已见到君子,为何心病不愈?风雨有如暗夜,鸡儿啼鸣不止。既已见到君子,为何还不欣喜?
【解读】与《谷风》《螮蝀》等诗类似,这也是一首以雨为背景的诗歌。关于《风雨》一诗的主题,古今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汉代诗学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主人公为“淫奔之女”,所写是她“见所期之人而心悦也”。近现代学者观点与朱熹接近,但反对给此女贴上“淫”的道德标签。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皆是工整的复沓结构。各章首句皆以风雨起兴,形容风雨用了“凄凄”“潇潇”“如晦”三词,烘托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各章次句以鸡鸣起兴,运用“喈喈”“胶胶”二象声词模拟鸡鸣之声,再以“不已”一词作结,似乎透露出一种不安,又似乎暗示着有事发生。风雨交加,鸡鸣不止,这二者的互相映衬,仿佛正是现在主人公孤寂落寞而怀有希冀的心理写照。直到苦苦等待的“君子”终于出现在面前,他不禁激动起来,连续以三个反诘句表达心中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以“瘳”字比喻忧思遣除可谓生动而传神。实际上,本诗所写的风雨和鸡鸣,既可以看作是比兴,也可以看作是赋法,虚或实皆无不可,毫不影响我们对诗作主题的理解。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点评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可以说是对此诗的最高赞誉。
诗经郑风全文 第13篇
[译文] 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却像在远方。
[出自] 春秋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墠(善shàn):经过**平整的土地。一作“坛”。“墠”犹“垣”,指堤。
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绛色染料。
阪(板bǎn):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践:齐,指排列整齐。《集传》:“践,排列貌。”
家室:指诗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即:接触。
译文1:
东门长堤一道,坡上长着茜草。那屋子近在眼前,那人儿可真遥远。
栗树挨着东门,小屋齐齐整整。怎么不巴望你来?望你来你偏不肯。(余冠英的译文)
译文2:
东门之外有广场,茜草生在山坡上。两家房屋虽接近,人儿却像在远方。
东门外面一株栗,有户人家好整齐。难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概要】思念近在咫尺的情人。
赏析:
本诗两章的头两句应合观,诗人点明她所热恋的男子的住处及周围环境。诗人爱屋及乌,在他的心目中这儿是多么优美、多么迷人啊!我们随着她那深情的目光,可以看到城东那块开阔的土坪,这是用人工开拓出来的,不消说,这也有着她所爱者的辛勤汗水,也许正因为这样,她才特别用了一个“墠”字。紧挨着土坪有座小山坡,沿着山坡长满了茜草,附近还有茂密成荫的粟树,她那朝思暮想的心上人的小屋就座落其中。她凝望着,痴想着……茜草的根是染大红色嫁衣最好的材料,而栗树薪也是人们嫁娶要用的东西,这一下不免触动了她**的神经,忍不住要和盘托出自己的心事,这就是两章诗的后两句的内心倾诉:首章诗人埋怨所恋者“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依常理,主人没有外出,则室迩人近,而此云“室迩人远”,何其反常!头句是实写,讲的是实在的空间距离长度,后句则着眼于情感体验,讲的是诗人潜意识驱动下形成的心理距离长度。从下章两句可知,造成这一心理距离长度的原因是:“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人是单相思,我虽想念着他,他却无情于我,故觉得咫尺天涯。从“室迩人远”的反差中,展现了诗人感情虚掷的委屈,爱情失落的.痛苦,较之直说,显得有简约委婉之趣。姚际恒《诗经通论》有一段精妙分析,他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
整首诗歌,虽然仅有两章32字,然歌词委婉隽永,缠缠绵绵,曲曲折折,大有余音绕梁的美感效应。
诗经郑风全文 第14篇
山有扶苏
【概要】女子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01、扶苏:小树
02、隰:低洼的湿地
03、子都、子充:古时著名的美男子,代指美男,此指情郎。
04、狂:狂鲁的人
05、且:语气助词;或说通狙,猕猴
06、乔:高
07、游龙:漂动的水荭。龙通茏,即水荭
08、狡童:小坏蛋
——诗经郑风子衿的读书心得
诗经郑风全文 第15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注释】狡童:姣美的少年。狡,同“姣”。维:因为。餐:用餐,吃饭。息:止息,休息。一说安睡。【翻译】那个姣美的少年啊,却不和我一起说话。因为他的缘故,使我无法用餐啊!那个姣美的少年啊,却不和我一起吃饭。因为他的缘故,使我不能止息啊!
【解读】对于《狡童》这首诗的主旨,古今学者在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分歧。《毛诗序》仍以为是讽刺郑昭公之诗,因其“不能与贤人图事”,遂致“权臣擅命”之局。朱熹《诗集传》认为“此亦_见绝而戏其人之词”,即女子为人所弃而嘲谑对方之语。现代学者则多认为是一位年轻女子遭遇失恋的内心独白。由于任何一方均无确凿凭证,此处对这些说法不予置评。本诗共分两章,每章四句,全用叠章结构。各章首句均以赋法,直接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狡童”。“狡”通“姣”,一说通“佼”,皆有俊美、美好之意。诗人本来希望与这位“狡童”接近,可是他却不与我说话、共餐,对我不予理睬。这种冷漠的举动当然会伤到诗人热切的心,所以他在各章后二句反复强调:正是因为你的原因,我才不能“餐”也不能“息”,颇有些寝食难安的意味。自己的真挚殷切与对方的冰冷退避形成极大反差,凸显出诗人遭遇“冷暴力”后失望、忧愁的心理状态。本诗纯以一人角度展开铺陈,以生动细腻的笔法对人物内心的细微波澜和剧烈冲突进行刻画,展现出诗人对心理描写深厚的掌控力。清代陈继揆在《读风臆补》中对诗中表露的情感评论说:“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的确精当贴切。
诗经郑风全文 第16篇
东门之墠
【概要】思念近在咫尺的情人。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01、墠(Shan):平地、土坪,一说铲地使平坦
02、茹藘(Lv):即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
03、阪(Ban):斜坡
04、迩:近
05、栗:栗子树
06、践:排列整齐
07、即:靠近,到来
诗经郑风全文 第17篇
【概要】思念近在咫尺的情人。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01、墠(Shan):平地、土坪,一说铲地使平坦
02、茹藘(Lv):即茜草,根可作红色染料
03、阪(Ban):斜坡
04、迩:近
05、栗:栗子树
06、践:排列整齐
07、即:靠近,到来
诗经郑风全文 第18篇
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十五国风内容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从数量上看,《郑风》以二十一篇居国风之首, 朱熹《诗集传》考订其为情诗的有16首,占其诗歌76%,这在国风中是极其罕见的。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告诉我们,诗是人情感的外化,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春秋时期,社会风云变幻,**兴衰更替频繁、战争劳役繁苛、生老病死、聚散无常……有多少****值得关注,有多少情感值得唱叹,反映在郑风中却多为男女情思的讴歌,这反映出郑人对自我的关注,对个人情感的关注,他们大胆吟唱对异性的爱慕、思念、追求,风情婉娈,情思炽烈,与其他国风中情歌的温柔敦厚不同,难怪道学家朱熹斥为_*诗_或_*奔之诗_。剥去道学家加在郑风情诗上的道德伪善外衣,我们领略到的是两千多年前郑人对情爱的大胆追求与赞颂。
一.郑风情诗的类型
郑风共21首,朱熹考订其为情诗的有16首,其实《叔于田》、《大叔于田》如果不拘泥于史实,未尝不可以看做是女子对仰慕者的赞歌,如此说来,郑风90%都属于情诗,它们细腻地展示了郑地青年男女丰富的爱情婚姻生活。
(一)反映爱情的诗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郑风的爱情诗篇表现了男女相恋的各种情态。
1.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对《叔于田》、《大叔于田》,高亨在《诗经今注》中秉承毛传的观点,认为这两篇诗都是拥戴者对共叔段的赞美之词,朱熹认为“叔,庄公弟共叔段也。”又说:“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词也。”这是朱熹的超越毛传、郑笺的地方。崔述在《读风偶识》中就谈到“叔乃男子之字,周人尚叔”。称青年男子为叔,这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郑风就有此类,《兮》中“兮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丰》诗中有“衣锦衣,裳锦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叔都是泛指青年男子。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个女子对她心仪的男子吟唱的爱慕之歌,不是吗?“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不是没有其他人,是“我的眼里只有你”!
《叔于田》和《大叔于田》都是女子赞美英俊威武的猎手,《叔于田》反复诉说他美且仁、美且武的品格;《大叔于田》是《叔于田》内容的具体化,采用赋得手法,生动具体地描写了男子在田猎中超群的勇敢和过人的本领。并告诫和叮嘱猎手“将叔无纽,戒其伤女”,这是一个爱慕勇士的女子的关心和体贴。
《有**车》是男子用木槿花的美丽,佩玉的纯洁,玉声的优美,盛赞同车女子的美貌与美德,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比喻贴切生动。
2.青年男女的相会:
《山有扶苏》是男女幽会时相互戏谑之语,“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颇似女子与恋人的对话,语言活泼,性格泼辣。
《野有蔓草》是男子在野外邂逅“清扬婉兮”的女子,发出了“与子偕臧”的呼唤,表现出内心的无限喜悦。
《风雨》描绘女子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的夜晚,与情人久别重逢的喜悦。
《溱洧》是三月三日上巳节,女子热忱地邀请男子前往水边秉兰游乐,并互赠芍药。
《褰裳》女子鼓励恋人涉过溱河与自己相会,并戏谑说“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表现出少有的大胆和自信。
《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发表爱的宣言,虽然有如云的美女,他却只爱心中的那个人。
3.恋人的相思之苦:
《子衿》是女子对那有着青色衣领的书生的思念,在城阙苦苦地张望,既有“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埋怨,又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悠长慨叹。
《狡童》是恋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女子寝食难安。
《东门之�》是女子思念情人,希望他来家里看望她,发出“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的幽怨之辞。
4.想爱而不能的苦恼:
《将仲子》畏惧父母兄弟及邻居之言,姑娘请求情人别来她家与她约会。
《遵大路》女子拉男子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不要厌弃自己。
《丰》女子后悔没与情人同行,盼他来驾车同去。
(二)反映婚姻生活的诗篇
郑风中反映婚姻生活的诗有两首,《女曰鸡鸣》和《扬之水》。前者通过士与女的对话,展现这对夫妇**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后者是妻子劝解丈夫不要听信离间之言。
由此可以知道,郑风中的情诗,以表现男女恋情为主,并且以女子的歌唱为主,显得**大胆,热情奔放,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郑皆为女惑男之语。”
这是和郑国特殊的地理、**、经济分不开的。
郑国处洛、济、黄(河)、颍四水之间,都城有溱、洧环绕,西有高山之险,北有黄河之阻和莆田之泽,东南相对宽阔,自然地理环境非常优越。郑国西靠东周国都雒邑(即今河南洛阳),南与楚接,东邻宋、陈,东北与鲁、齐相望,北部及西北部是卫国和晋国,处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城门以郑国最多,如渠门、纯门、时门、闺门、仓门、皇门等,城门之多反映了郑国都城四通八达的交通。发达的交通不但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加强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从桓公东迁,到武公建都新郑,郑国处于上升时期,并且成为第一个春秋霸主,****清明,经济富庶。郑地为殷商旧地,受殷商文化浸染较深,又处在周代礼崩乐坏之际,故其地域性文化得以凸现,形成与周礼相异的生活情调,两性的交往都比较**,风气开放,所受限制很少。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郑风多为青年男女情爱之歌,充满了欢乐,令人风神摇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郑风情诗的独特魅力
(一)人物形象健康自然
在郑风里,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各异,遭际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男女都展现出健康、自然的特点。女人眼里的男子或是威武有力的田猎高手,或是温雅有礼的邦之俊杰;男人眼里的女子或颜如舜华,或缟衣綦巾。
特别是诗中众多的女子形象,她们容貌俊美,心灵聪慧,本性纯朴,感情真挚。有“颜如舜华”、“颜如舜英”的孟姜,有“清扬婉兮”如露珠般的美人,有“悠悠我思”的热恋女子,有“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的矜持女子,有“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泼辣女子,有为了爱人“不能餐”“不能息”的多情女子,有“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的幽默女子,有“秉兰”“赠芍”的浪漫女子,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娴雅女子,有“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的善歌女子,有“无我丑兮”的敦厚女子,有“畏人之多言”的理智女子。她们美丽直率,健康活泼,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只有溱洧穿流的这片自然富足的土地,可以养育出如此众多的健康自然的形象。
(二)情感表达大胆奔放
美丽的山水滋养人的生命,陶冶人的性情。溱洧河边的女子,性格直率,泼辣大胆,又不失温柔敦厚。她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有着鲜明的自主意识。《溱洧》中,女子大方地邀约喜欢的男子去河边游乐,男子回答“已经去过了”。这里可以有两种意思,一是真的已经去过了,一是委婉地拒绝邀请。女子依然热情地邀请“再去看看嘛”,然后秉兰而游,互赠芍药。
《褰裳》中的女子要爱她的.男子涉河来见他,还大胆泼辣地威胁说“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甚至讥笑他“狂童之狂也且”。《山有扶苏》中女子戏谑“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有人认为“且”是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认为“且”字当为“粗”字的省借,是“拙钝”的意思。李敖在他的《且且且且且》中说“‘且’字就是指男性生殖器的古字”。如果这样说来,倒很有民歌的粗犷,她们很具大胆泼辣之风了。
《诗经》中不乏《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中被弃女子的哀伤记录,《郑风》中也有女子被无情抛弃。在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是一些女子无法改变的宿命。不同的是,她不是默默地忍受和无尽的哀叹,而是通过她的行动:拉住男子的袖口和手,恳求他“不要讨厌我,不要嫌弃我”。她渴望他能回心转意,两人重归于好,相亲相爱过日子。也许最终无法改变被弃的命运,但我们感受到了她为幸福而做的努力,这是和《氓》、《谷风》中的女子不同的。
(三)诗歌形式灵活多变
《诗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但《郑风》形式灵活多变,多言混用,形式参差错落,尤其大量使用对话体,使诗歌风神摇曳,多姿多彩。
如《缁衣》杂用了一言、五言、六言,《叔于田》、《大叔于田》、《溱洧》则使用了三言和四言,《女曰鸡鸣》、《丰》运用了四言和五言,《遵大路》使用了四言和六言,《�兮》运用了一言、三言、四言,《扬之水》则使用了三言、四言和五言。在《诗经》中这样大量地长短句交错搭配,使诗的节奏趋向繁复多变,既增加了语言的感**彩,又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诗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形式,如《溱洧》、《女曰鸡鸣》、《褰裳》、《山有扶苏》、《遵大路》、《�兮》、《将仲子》,使诗歌活泼生动,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山有扶苏》、《褰裳》中用语大胆奔放,女子与情人的戏谑之语,在戏谑调笑中使诗的情调表现出一种幽默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喜剧形态。
诗经郑风全文 第19篇
【概要】女子思念情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01、子:男子的美称
02、衿(Jin):衣领
03、悠悠:久远、闲散
04、宁:岂,难道
05、嗣音:传音讯。嗣,《韩诗》作“诒”。“诒,寄也。曾不寄问也”
06、佩:佩玉
07、挑兮达兮:往来轻疾貌
08、在城阙:指等在城楼上。阙,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
诗经郑风全文 第20篇
丰
【概要】后悔没有答应和情郎一起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01、丰:丰满,容光焕发
02、昌:健壮
03、俟:等待
04、送:奉赠,此指答应婚事,一说从行
05、将:顺从
06、衣:第一个衣作动词穿
07、裳:第一个裳作动词穿,第二个指裙
08、褧(Jiong):罩在外面的单衣
09、归:回去,或指出嫁
诗经郑风全文 第21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扶苏:一种小型树木,一说为桑树。隰〔xí〕:低湿之地。荷华:即荷花,“华”同“花”。子都:公孙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原名公孙阏,字子都,公子吕之子,相貌英俊。此处用作美男子的代称。狂且〔jū〕:举止轻狂之人。且,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拙、钝义。桥松:高大的松树。桥,通“乔”,高大。游龙:植物名,又名荭草、红蓼等,可作观赏植物或入药。子充:郑国人,相貌俊美,此处亦为美男子代称。狡童:姣美的少年,“狡”通“姣”。【翻译】山上长着扶苏树,低湿水沼中开着荷花。没有看到俊美的子都,却看到举止轻狂之人。山上长着高大的松树,低湿水沼中生有荭草。没有看到善美的子充,却看到面容姣美的少年。
【解读】关于《山有扶苏》这首诗的主旨,古今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毛诗序》承袭上篇《有女同车》,判定此诗是对公子忽的讽刺,运用反语以体现其“所美非美然”之旨,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所写是“_戏其所私者”。此外还有“巧妻恨拙夫”说、“女子遇恶少”说、“女子怨无偶”说等。现代学者多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但反对其“_”的定性,认为此诗呈现的是一位年轻女子以戏谑口吻与爱人欢会嬉闹的场景。本诗共有二章,每章四句,皆运用叠咏手法。各章首句分别以山上“扶苏”“桥松”起兴,次句分别以“隰”中“荷华”“游龙”起兴,一共提到了四种植物。山上和“隰”里各两种植物,前者陆生,后者水生;前者高大,后者微小;前者青翠,后者泛红。这种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的布景确实匠心独运,使得诗句间顿时显现出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来。各章后二句都是相同句式,采用正反对照的手法彰明主题。子都是仪容俊美的象征,与之对应的是举止轻狂的“狂且”;子充是品德贤良之人,与之对应的是徒有其表的“狡童”。在这两组对比之下,可以看到诗人的用意是褒“容美且德良”,贬“轻狂而不实”。如果认为此诗为女子戏谑情人之诗,那么“狂且”“狡童”二词都带上“假贬”意味。然而从逻辑性和文化习惯而言,以“狡童”用作“假褒”尚可理解,而用作“假贬”则令人费解,因为“假贬”之词往往本身就带有贬义。基于这一点,此处认为“狂且”“狡童”二词为讽刺之辞。本诗用语平实,构思精巧,工于布景起兴,善用对照反衬。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却佳句频出,意蕴深藏,诚为刺咏诗中的名作。
诗经郑风全文 第22篇
羔裘
【概要】赞美正直的官吏。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01、羔裘:羔羊皮衣。羔,小羊羔;裘,毛皮的衣服。
02、濡(Ru):润泽光亮貌
03、洵:诚然,实在
04、侯:美
05、渝:改变
06、豹饰:用豹皮做皮衣的饰边
07、孔:很
08、司直:官名,负责劝谏君主过失
09、晏:鲜艳
10、三英:皮衣对襟上起纽扣作用的结缨,一说指三排豹饰
11、粲:鲜明美好
12、彦:士的美称,相当于当今所称的俊杰、模范
诗经郑风全文 第23篇
清人
【概要】描写戍边将士的生活。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01、清: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02、在:驻扎在
03、彭、消、轴:黄河岸边的郑国地名
04、驷: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05、介:铠甲,古代打仗用的金属片缀成的护身服,这里指马的装甲
06、旁旁:嘭嘭,重金属碰撞的'声音。或说彭彭,强壮的样子
07、麃麃(Biao):威武的样子
08、陶陶:驱驰的样子
09、二矛:两支长矛
10、重:重叠
11、英:缨,矛头下的红色装饰物
12、乔:乔鸟羽毛制作的红缨
13、河上:黄河岸上
14、旋:打圆圈,指左手循环收放缰绳
15、抽:抽鞭策马
16、作好:叫好
诗经郑风全文 第24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羔裘:羔羊皮做的裘衣,古代诸侯的朝服。濡:柔顺润泽貌。直:正直。侯:美,有威仪。渝:改变,违背。豹饰:古人衣袖边缘用豹皮制成的纹饰。孔:甚,很。司直:负责匡正他人过失的官员,近似于今天的司法、检察类官员。晏:鲜艳,华美。三英:本指皮衣上的素丝装饰,此处比喻正直、刚克、柔克三德。粲:鲜明灿烂貌。彦:贤士,才德出众之人。【翻译】羔皮裘衣柔顺润泽,此人确实正直又威严。那样的一个人啊,即使舍去生命也矢志不渝。羔皮裘衣豹饰袖口,此人非常勇武而有力。那样的一个人啊,就是国家正人过失的官员。羔皮裘衣鲜艳华美,三种美德光辉又灿烂。那样的一个人啊,就是国家才德出众的贤士。
【解读】对《羔裘》这首诗的解读,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是《毛诗序》的讽刺说,认为此诗通过赞美古时在朝君子反讽当今朝中大夫;一派是朱熹《诗集传》的赞美说,认为此诗作以赞美郑国名臣子皮、子产。这两种说法截然不同,根据清代朱鹤龄、陈启源等人论证,子皮、子产等人生活的时代比《诗经》收录诗歌的时代要晚五六十年,因此朱熹之说难以成立。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基本上都运用了叠章手法。各章首句都是对“羔裘”的细致描写,从其柔顺润泽的质地,到袖口豹皮的纹饰,再到总结说其华美艳丽,不难看出诗人的背后之意是,有如此之德者才能与如此之衣相配。继而诗人就借“彼其之子”提出理想中的大夫所应具有美德,包括正直、威严、忠贞、勇武等,并且以“三英”作为归纳。“三英”在古注中都解释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美德,表明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彦才”方堪为国家“司直”之官,也暗示了如今的在朝者虽然依旧身着华美礼服,却已经丧失了古人这些品德,嘲讽之意跃然纸上。和前首《清人》相似,此诗在讽刺的立意方面是非常含蓄委婉的,这也间接导致了后世对此诗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之说。然而以具体可见的事物比喻相对抽象的品质,这种手法使得诗作的主题更加鲜明,意蕴也更加深刻。
诗经郑风全文 第25篇
【概要】后悔没有答应和情郎一起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注释】
01、丰:丰满,容光焕发
02、昌:健壮
03、俟:等待
04、送:奉赠,此指答应婚事,一说从行
05、将:顺从
06、衣:第一个衣作动词穿
07、裳:第一个裳作动词穿,第二个指裙
08、褧(Jiong):罩在外面的单衣
09、归:回去,或指出嫁
诗经郑风全文 第26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昧旦:破晓,天将明未明之时。兴:起来。视夜:查看夜色。明星:启明星,即金星。有烂:明亮,灿烂。有,语气助词,无实义。弋凫〔yì fú〕:射猎野鸭。弋,用带绳子的箭射猎。凫,俗称野鸭,常群游湖泊中,能飞。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加:加豆,古代祭祀宴享时盛放食物的一种容器,此处指以加豆盛放。一说射中。宜:享用菜肴,一说烹饪。御:使用,弹奏。静好:安静和美。来〔lài〕:假借为“赉”,慰劳。一说到来。杂佩:总称连缀在一起的各种佩玉。顺:和顺。问:慰问,问候。好〔hào〕:爱好,喜好。【翻译】女子说鸡已啼鸣,男子说天未破晓。你起来观察夜色,启明星熠熠发亮。鸟雀即将展翅翱翔,用箭射下野鸭和大雁。射落后用加豆盛装,和你一起享用佳肴。此时适宜饮用美酒,和你一同白头到老。琴瑟弹奏起来,莫不安宁美好。知道你慰劳我,拿杂佩送给你。知道你顺遂我,拿杂佩慰问你。知道你喜欢我,拿杂佩报答你。
【解读】关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主题,古今也多有异议。《毛诗序》认为是借古讽今之作,讽刺的是今人“不说德而好色”的堕落之风。《毛诗正义》进一步指出是郑庄公之时,“朝廷之士不悦有德之君子,故作此诗”。朱熹《诗集传》以为“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而今人则多认为此诗描写了一对夫妻间的温情厚意。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各章之间相对独立。舍去对诗旨的争论,仅从诗意体会,这首诗也是独具魅力的。首章二句以一男一女的对话形式,点明故事很可能发生在一对夫妻之间。妻子催促丈夫说已经“鸡鸣”,丈夫则推脱说尚在“昧旦”,而且让妻子起来去查看夜色,说启明星都还在闪烁——风趣而有人情味,呈现出一副极具画面感的家庭日常图。然后诗人以鸟雀即将翱翔暗示破晓到来,于是男子整装出发射猎“凫”和“雁”。此后描写了以猎物烹饪、美酒佐肴、琴瑟相合的“静好”场面,而且发出了“与子偕老”的旦旦誓言。末章与《木瓜》一诗的内容有几分类似,都是以贵重之物酬报他人的深情厚谊,三次叠唱加强了诗歌的语气,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诗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慢而快,情感由舒缓而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虽全用赋法,却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明的连环画面,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互动也表达得十分到位,读来赏心悦目,意趣盎然。
诗经郑风全文 第27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田:同“畋”,打猎。乘乘〔chéng shèng〕马:乘着四匹马拉的车。前一“乘”为动词,乘坐、搭乘之意;后一“乘”为名词,古以四马一车为一乘。后文“乘乘黄”与“乘乘鸨”与此用法相同。辔〔pèi〕:驾驭马匹的嚼子和缰绳。组:具有纹饰的宽丝带。两骖〔cān〕:驾车四马中外侧的两马,后同。薮〔sǒu〕:多草木的湖沼地带,一说人或物聚集的地方。火烈:持火把者的行列,后同。烈,通“列”。具:同“俱”,全,都。袒裼〔tǎn xī〕暴虎:袒裼,脱去上衣,裸露肢体。暴虎,空手和老虎搏斗。公所:国君居处。将〔qiāng〕:表示请求或希望之意。狃〔niǔ〕:习惯,习以为常,引申为轻率。女〔rǔ〕:“汝”的假借字,你。乘〔shèng〕黄:四匹黄色的马。两服:驾车四马中中间夹着车辕的两马,后同。上襄:犹上驾,马之最良者。一说并驾车前,一说奔马抬头。雁行: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17)忌:语尾助词,无实义,后同。(18)良御:擅长御马。(19)抑:句首语助词,无实义,后同。(20)磬〔qìng〕控:纵马和止马,泛指驭马。(21)纵送:射箭与逐禽,泛指骑猎。(22)乘鸨〔shèng bǎo〕:四匹黑白杂毛的马。鸨,通“駂”。(23)阜〔fù〕:旺盛。(24)发:放箭。(25)罕:稀少。(26)释掤〔bīng〕:打开箭筒盖。掤,箭筒盖。(27)鬯〔chàng〕弓:把弓藏入弓袋。鬯,通“韔”,弓袋。【翻译】小叔外出去打猎,乘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他手执的缰绳好像宽丝带,外侧的两马如在舞动。小叔在草木茂盛的湖沼,队列的火把全都高举。他袒露上身赤手搏虎,带回献予国君居处。希望小叔不要轻率,警戒老虎伤害到你。小叔外出去打猎,乘着四匹黄马拉的车子。中间的两马都是最良,两侧的两马排列有序。小叔在草木茂盛的湖沼,队列的火把全都高扬。小叔善于射箭,又擅长御马,纵马奔驰或止马不前,引弓射箭或追逐禽兽。小叔外出去打猎,乘着四匹黑白杂毛的马拉的车子。中间的两马齐头并进,两侧的两马如双手配合。小叔在草木茂盛的湖沼,队列的火把全都旺盛。小叔的马缓慢行走,小叔射箭越来越少,打开箭筒盖把箭收起来,用弓袋把弓藏起来。
【解读】《大叔于田》一诗的主旨,《毛诗序》紧承以上诸篇仍旧判为“刺庄公也”,认为此诗写的是庄公之弟共叔段“多才而好勇,不义而得众”之事。刘沅《诗经恒解》则进一步揭示讽刺庄公之因,是叔段武勇善射,而“庄公不能善教之以成其材,又不能善用之以全其才,而使陷于恶”。今人对此诗的解读,则以“赞美猎人”说和“女子赞美情人”说为主。鉴于当时国人对共叔段即有“大叔”的尊称,且诗中反复渲染的四马驾车及专举火把的“火烈”等排场,绝非平民所能置办,故今人之说不足采取。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十句,全用赋法。以结构而言,后两章复沓程度较高,前一章有数句则相对对立。各章首二句交代“叔”骑马狩猎的阵仗,都是以四马并排驾车,只不过四马毛色发生变化,表明此诗所写的狩猎应非一次。诗人描写四匹驾车的马十分详尽,除了其毛色,还用“如舞”“上襄”“雁行”“齐首”“如手”多词分别摹写了“两服”“两骖”的驾车动态,生动贴切。诗中还提到了专持火把的队列“具举”“具扬”“具阜”的阵仗,表明此狩猎应发生于晚间,也暗示了主人公“叔”身份的高贵。对于“叔”骁勇强悍的狩猎之风,诗人耗费了大量笔墨予以表现。如第一章中有“执辔如组”的飒爽之姿,还有“袒裼暴虎”的激烈场面;第二章中有“善射”“良御”的娴熟才情,还有“磬控”“纵送”的高超技巧,无不展现着“叔”过人的胆识气魄和出类拔萃的射御才能。末章主要描写了“叔”狩猎完毕收箭纳弓的悠闲姿态,是对“叔”英武气度的一个侧写和补充。全诗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极具画面感和情节性,如同一个故事剧本,从发展推进到高潮,高潮过后又舒缓下来。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点评此诗说:“描摹工艳,铺张亦复淋漓尽致”,甚至认为此诗是汉代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等辞赋之祖,见地颇为深刻独到。
诗经郑风全文 第28篇
遵大路
【概要】希望两情长久。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注释】
01、遵:依照,此引申为沿着大路走
02、掺(Shan):持握,拉住
03、祛(Qu):袖口
04、无我恶:勿讨厌我
05、魗(Chou):通丑,丑陋、厌恶、嫌弃
06、寁(Zan):迅速
07、故:变故
08、好:喜好,此处似乎应该是反话
诗经郑风全文 第29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将〔qiāng〕:表示请求或希望之意,一说发语词。仲子:对兄弟中排行为第二者的尊称,相当于二哥或二弟。踰:翻越。里:居处,古时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说里弄,街巷。树杞:种植的杞树,一说杞树。杞,杞柳,一说枸杞。爱:爱惜,珍爱。怀:思念。桑:桑树。檀:檀树,落叶乔木,木质坚硬,可制家具、工艺品等。【翻译】恳请我的二弟啊,不要翻越我的屋宅,不要摧折我种的杞树。难道我敢怜惜它么?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二弟固然令人挂怀,父母的话语也可让人畏惧。恳请我的二弟啊,不要翻越我的墙垣,不要摧折我种的桑树。难道我敢怜惜它么?我是害怕我的各位兄长。二弟固然令人挂怀,各位兄长的话语也可让人畏惧。恳请我的二弟啊,不要翻越我的园圃,不要摧折我种的檀树。难道我敢怜惜它么?我是害怕别人多言。二弟固然令人挂怀,别人的多言也可让人畏惧。
【解读】《将仲子》一诗的主题,《毛诗序》概括为讽刺郑庄公之作,影射正是郑庄公纵容其母武姜和其弟共叔段,最终酿成_之祸的一段史实。《毛诗序》认为由于“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最终导致“小不忍以致大乱焉”的后果。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青年女子写给恋人的情诗,鉴于古时以“仲子”称呼情人或丈夫既无先例可寻,又无确凿考证,这种说法在此不取。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皆运用了复沓手法。各章都以带有希望或请求语气的“将仲子兮”起句,继而说出所求之事,就是不要翻越我的“里”“墙”“园”,不要摧折我的“杞”“桑”“檀”三树。这个请辞似乎蕴含深意。郑玄在《笺注》中认为“无踰我里”暗喻的是“无干我亲戚”,“无折我树杞”暗喻的是“无伤害我兄弟”。鉴于古时有“兄弟阋墙”之说,此诗中出现的“里”“墙”“园”可能含有兄弟骨肉同室操戈的寓意,而诗人也只是恳请“仲子”不要做这些事,而无采取必要防范措施,事实上已陷入被动。各章后五句以相同的句式道明诗人苦衷:不是我吝惜过度,只是在兄弟之情以外,所“可畏”的还有父母、诸兄和他人的言语,所谓“人言可畏”,自然不能不担忧。然而不是出于道义原则,只是因“畏人言”才劝阻“仲子”做这些“僭越”之事,势必会卖下骄纵之祸的导火索,郑庄公和共叔段、武姜之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首诗结构分明,全用赋法,兼用暗喻、象征等手法,深刻地传达出兄弟至亲之间不应徇私偏纵、“以情相处”,而要秉持正理、“以道相处”,对于今天家庭关系的处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诗经郑风全文 第30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注释】扬:激扬,一说悠扬。束楚:成捆的荆条。鲜〔xiǎn〕:少。维:同“唯”,只,独。女〔rǔ〕:同“汝”,你。无信:不要相信。迋〔kuāng〕:通“诓”,欺骗。束薪:成捆的木柴。不信:不可信任。【翻译】悠扬的流水,流不走成捆的荆条。家中终究少有兄弟,只有我和你而已。不要听信别人的流言,别人其实在欺骗你。悠扬的流水,流不走成捆的木柴。家中终究少有兄弟,只有我们两个人。不要听信别人的流言,别人其实不可相信。
【解读】这首《郑风·扬之水》的内容与《王风·扬之水》比较相近,甚至诗中各章前二句也同样出现在《王风·扬之水》中。围绕本诗的主题,古今的《诗经》研究者展开了各种争论。《毛诗序》认为是君子悲悯郑昭伯“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判定为“淫者”之间相互辩白之词,近人闻一多《风诗类钞》中则解读为“将与妻别,临行劝勉之词”。此外还有“兄弟相规”说,及现代学者多持的“妻子向丈夫辩白”说等。本诗共分两章,每章六句,皆运用了叠咏手法。各章首句都以“扬之水”起兴,此“扬”字或释为激扬,或释为悠扬,结合后句“不流束楚”“不流束薪”来看,释为悠扬应更准确一些。“束楚”“束薪”在《诗经》中常常作为平民成婚的聘礼出现,因此这个符号可能是对诗中主人公二人关系的一个暗语,但也不排除是假借这个意象言其他类型的关系。接下来诗人说自己“终鲜兄弟”,表明自己六亲无依的现实处境,“维予与女”“维予二人”则更进一步拉近对方与自己的距离,凸显自己唯有对方可以相依共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怎么可能有不利对方的举动?所以诗人最后苦口婆心地劝诫对方不要听信他人流言,所谓人言可畏,也不可信,表露出一腔忠贞不渝的赤诚之心。此诗语言平实,情感真切,层次分明。句式上有三言、五言的变化,与整体的四言相搭配,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经郑风全文 第31篇
《诗经 郑风》浅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郑风》的爱情诗独具特色,本文介绍了郑风的成因,以及其独特的写作手法。
(一) 诗经《郑风》简介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十五国风内容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从数量上看,《郑风》以二十一篇居国风之首, 朱熹《诗集传》考订其为情诗的有16首,占其诗歌76%,这在国风中是极其罕见的。
而“郑风”之诗风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
“郑风”的第一个特点,即数量很多,可以看出爱情在郑人的生活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爱情是人类高于物质的一种精神需求,马克思的理论说,人们只有当解了吃的问题以后,才能去从事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文艺的等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生活相对富裕安定的候,人们才可以有更好的精神上的追求。而郑国当时国力富足,《国语・郑语》中记载,郑是东周初经郑桓公以太子身份励精图治,到武公夺取了当时居天下之中心的咽喉要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郑国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郑风”的爱情诗之多,正是社会发展,生活相对安定平和的象征。
而另一个“郑风”中爱情诗较多的原因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郑国是较早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因此隆祭祀、重占卜、爱好歌舞等殷商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尽管后期存在周文化的入侵,但是古老的商文化依旧在郑等古老的地区保留着。“郑风”的情诗的奔放爽朗就与原始民风有很大的关系。古老文化放荡不羁充斥着最原始的野性特点,同时祭祀、歌舞和男女相会的风俗为情歌的广泛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诗歌的豪放有其形成的特点所以所谓的“淫诗”评价是不公平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对女子的.条条框框无数,在朱熹看恚“男悦女”尚可原谅,“女惑男”却是有违天理的。可是朱熹并没有考虑到在当时社会下保留的许多古老的社会习俗,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同时朱熹眼中的“女悦男”也存在着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歧视。从人性的观点看来,爱情是人人平等的,并无男女之分。郑风中的女性遵从自己的内心,热情奔放,怀有一颗赤诚的心,让人为之动容。
(二)《郑风》表现手法的特点介绍
(1)呼告手法
在诗经中经常运用呼告的手法,“产生于诗人情感剧烈时,不知不觉对不在眼前的意象,当作有生命的东西,以呼号告语的口气和他讲话,往往将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的形式”①。
在《郑风》爱情诗中,也多运用呼告的手法,最常见的是通过女性的口吻来表达恋爱双方真挚的感情,大胆炽烈,感情饱满。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将爱情的期期艾艾,你侬我侬,恩恩怨怨表达的酣畅淋漓,使人亲切。
《郑风》中,采用呼告手法的代表爱情诗,一首是《狡童》,另一首是《丰》。在这两首诗中,女子在恋爱中所处的情况不同,对男子的爱的表达也各不相同。
《狡童》塑造了一个热恋中女子的形象,描绘了她面临失恋时的内心活动。她与男子在生活中产生了一些矛盾,男子对女子不理不睬,导致女子坐卧难安,心神不宁,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爱怨交织、难舍难离的心情。从语言上来看,诗歌主体一直都是女子在倾诉,表面上哀怨责怪,而从另一面也看出了女子队男子缠绵的感情。虽然两人的感情存在了矛盾,却也是生活中的小摩擦,从“不与我言兮”到“不与我食兮”,可以推测出两人之前感情甚笃,而如今女子内心不安,在埋怨中又有着撒娇的感觉,充满爱恋。
而《丰》则描写了一位姑娘拒绝了漂亮小伙子的追求,然而却十分后悔,希望他可以回到自己身边,迎娶自己。全诗的感情基调随着女子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开篇通过“丰”、“昌”两个字描绘了一个帅气小伙的模样,表达了女子暗藏内心的爱慕之情。只因内心矛盾,女子做出了令其后悔的决定。一个“悔”字,表达出了女子内心的真情实感;呼告手法的贯穿始终,女子的呐喊越来越强烈。到了三、四两张,女子干脆抛开了羞涩、怯懦敞开心扉,说出了真心话,沉浸在幸福之中。 “衣锦衣,裳锦裳”除表现精心梳妆打扮的场景之外,也生动地表现了姑娘“女为悦己者容”的心态。 “叔兮伯兮”的呼唤表现出姑娘殷殷期盼情人来到自己的身旁。
(2)叠章层递结合
叠章与层递手法的结合,是《郑风》爱情诗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景物层层递进的描写以及主人公心情步步紧逼的描绘,增加了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有一唱三叹之妙。在营造出生动活泼气氛的同时,也更为充分地表达出女子曲折多变的思想感情。
诗经郑风全文 第32篇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
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
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
之多言亦可畏也。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大叔于田
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
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
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
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衤去。无我恶兮,不{宀疌}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宀疌}好也!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
报之。
∷有**车
有**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郑风全文汇总五篇
诗经郑风全文 第33篇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蔓草:蔓延滋生的草。蔓,一说音“wàn”,指茂盛。漙〔tuán〕:形容露水多。清扬:眉目清秀,也泛指人美好的仪容风采。适:切合,符合。瀼瀼〔ráng ráng〕:形容露水浓重。臧〔zāng〕:善,美好。【翻译】郊野蔓延四布的草丛,其中寒凉的露水很多。有一个美丽的人,眉清目秀又温婉。与你邂逅相遇,正合我的心愿。郊野蔓延四布的草丛,其中寒凉的露水很浓。有一个美丽的人,温婉而又眉清目秀。与你邂逅相遇,和你同成善德。
【解读】与《关雎》《汉广》《蒹葭》等诗类似,《野有蔓草》一首男子表达思慕“伊人”的唯美诗章。对于这首诗的主题理解,古今学者观点较为一致,不存在较大分歧。《毛诗序》认为此诗创作背景是郑国“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所以诗中的“伊人”其实只是诗人“思不期而会焉”的想象人物。明代季本《诗说解颐》则认为此是写实之诗,即“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本诗共分两章,每章六句,皆运用叠章手法。各章首句以郊野的蔓草和浓重的寒露起兴,实是亦赋亦兴,勾勒出一副清新幽雅的山野春晨图。紧接着诗人就写到他心目中的“有美一人”的风采神韵,以倒序变动的“清扬”“婉”二词,将女子清秀娴雅、温婉贤淑之风展露无遗。具有这样的品德和气质的女子,毫无疑问让诗人倾心不已,所以诗人殷切期盼着与她“邂逅相遇”,这样才能“适我愿兮”,才能更进一步做到“与子皆臧”的人格升华之事。本诗结构安排十分巧妙,各章前两句绘景,中两句写人,后两句抒情,使得诗情的发展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尤其是描写“伊人”的“清扬婉兮”之辞,如同“窈窕淑女”一样,似乎已成为那个时代完美女性形象的一个象征。
所属分类:国风·郑风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溱〔zhēn〕与洧〔wěi〕:皆郑国水名,详见《郑风·褰裳》注。涣涣:水势盛大。蕳〔jiān〕:兰草。既且〔cú〕:已经去过。且,同“徂”,去、往。訏〔xū〕:广大。维: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伊: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浏:通“漻”,水深而清澈。【翻译】溱水和洧水,水势正浩大。男子和女子,正拿着兰草。女子说前去观赏,男子说已经去过。姑且前往观赏吧!洧水之外,确实开阔又有乐趣。男子和女子,相互戏谑取乐,赠送芍药作为礼物。溱水和洧水,水深而清澈。男子和女子,人数极众多。女子说前去观赏,男子说已经去过。姑且前往观赏吧!洧水之外,确实开阔又有乐趣。男子和女子,交相戏谑取乐,赠送芍药作为礼物。
【解读】《溱洧》也是一首涉及男女恋情的诗歌。关于此诗的主旨,古说多认为是“淫奔”之诗,如《毛诗序》提出此为讽刺郑国动乱之诗,即所谓“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朱熹《诗集传》、姚际恒《诗经》等亦赞同这种观点。近现代学者一般剥离传统道德礼仪观念,直陈此诗为叙写男女纯真爱情之作。本诗共有两章,每章十二句,皆用叠咏手法。各章皆以浩渺清澄的溱水和洧水兼赋起兴,这二河在《褰裳》一诗中已出现过,可以说是郑国标志性的河流,此处作为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出现,自然十分应景。各章第一次出现的“士”与“女”是泛称前来相会的青年男女,由第二章“殷其盈矣”一句可证,后文的“士”“女”则是具指某对青年男女,他们也是本诗的主人公。从宏观取景到微观聚焦,诗人运用“蒙太奇”手法,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恋人,详细记录了他们对话、嬉戏、游玩的情景。女子主动提出前往洧水之外游玩,男子却说已经去过,然而最后还是架不住女子“且往观乎”的嗔怨一同前去。等真的到达那里,二人却发现那里“洵訏且乐”,仿佛是世外桃源般别有洞天。他们就在那里谑笑游乐,最后临别以芍药作为礼物相赠,这可能是二人的定情信物,也可能是双方某种约定、誓言的象征。本诗中的“蕳”和“勺药”,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或桥梁,也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重要支点,凭借这两种道具,作品完成了从春天到青春、从民俗到爱情、从略写到详述的转换。比较特别的是,本诗在绘景、写人、抒情之外,还融入了对话描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使诗情的表达更富生机和意趣。
来自: 朦胧斋主人 > 《03诗经》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雨读诗经(76)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雨读诗经(76)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将qiāng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qǐ。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也是读作qiāng,意思是“请”,“仲”指兄弟排行中老二,我们之前...
中华智慧经典《四书五经》之:“诗经”(1)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
诗经.国风.王风
诗经.国风.王风。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
史部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卷二◎诗类
辕固生作传,号《齐诗》,韩婴作传,号《韩诗》,皆列学宫。魏、晋间、《鲁》、《齐诗》遂废而《韩诗》仅存,《毛公诗》独行至今,世谓其解经最密。《隋经籍志》曰:“先儒相承谓《毛诗序》子夏所创,...
【诗无邪28】朱熹与《诗集传》
【诗无邪28】朱熹与《诗集传》朱熹的《诗集传》《诗经》的注释看了几本,最舒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二、朱熹第一个指出了毛诗序故意...
秦汉诗文名篇鉴赏大辞典(三)
[注释]1.觱:(bì)2.耜:(sì)3.馌:(yè)4.畯:(jùn)5.萑:(huán)6.斨:(qiāng)7.猗:(y...
七、国风·郑风(二十首)
七、国风·郑风(二十首)——七、国风·郑风。整理着大夫的朝服。叔适野④,巷无服马⑤。①叔:古代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年岁较小者统称为叔,此处指年轻的猎人。叔于田⑴,乘乘马⑵。...
二十四史沉思录 / 74
到了第三天,子都被颍考叔的鬼魂附体,来到庄公面前哭诉,自称是颍考叔,“臣登上许城后,被子都暗箭射死。臣已请于上帝,要子都偿臣性命。”说完子都以手自探其喉,喉中喷血如注,登时气绝。剧中表现...
国风·郑风
国风.郑风《诗经·缁衣》《诗经·将仲子》翻译及注释。《诗经·叔于田》翻译及注释。注释1.叔:古代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年岁较小者统称为叔,此处指年轻的猎人。《诗经·大叔于...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诗经郑风全文 第34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郑风子衿读书心得优选【2】份
诗经郑风全文 第35篇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诗经.郑风》的情诗特色浅析范本一份
诗经郑风全文 第36篇
褰裳
【概要】女子恨情郎不快来。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注释】
01、惠:爱慕
02、褰(Qian)裳:提起下装,意说“你爱我,就应该提起裤脚涉水过来”
03、溱(Zhen):郑国水名,源出今河南省密县
04、洧(Wei):郑国水名,即今河南省双洎河,源出河南省登封县,东流经密县与溱水汇合
05、我思:思我
06、狂童:傻小子
07、也且:语气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