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共9篇)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1篇

《樊川文集》共二十卷,含作品四百五十多篇,诗歌一百七十八首。杜牧在文学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诗歌、散文、辞赋、政论都有造诣。他有比较进步的文学见解,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强调文以致用,语言形式只为内容服务。他还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杜牧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古诗受杜甫影响,多为社会**题材,格调豪健跌宕,寓风骨于流利之中。《感怀诗》、《郡斋独酌》等,叙述了唐代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战祸连年、民穷国困的情况,抒发了安邦建国、造福人民的**抱负,也包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此外,《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也是名篇。杜牧的今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运用比兴手法,把北方边地人民比作惊弓的哀鸿,并对他们在异族侵略下颠沛流离的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哀婉而有余味。《洛阳长句》以豪放的气调,抒发自己旷达的胸怀,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忧伤心态。杜牧的一些写景 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大多托景见情,以质朴的语言、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而像《赤壁》、《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官绝句》之类的咏史绝句,则笔法含蓄,讽刺深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来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叙议结合,警拔精悍。杜牧也写过一些放浪、颓唐的诗作,如《遣怀》、《赠别》、《叹花》等,无疑是诗中的糟粕。

杜牧的文章,以政论著称,“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有感于时政而发,表达了他论政、用兵、固边、削藩各方面的**主张,是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尤其是《罪言》,纵论天下大势,主张削*藩镇,加强**。文章议论犀利,见解深刻,在当时很有影响,被宋祁的《新唐书·杜牧传》全盘收录,欧阳修自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在晚唐四六骈文通行的情况下,杜牧写文章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精炼晓畅,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著名的《阿房宫赋》则骈散兼用,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创“散赋”新体,突破了唐初以来,赋体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的赋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杜牧的创作,以俊爽豪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好评,在唐代独树一帜。清代洪亮吉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2篇

从内容结构上看,此赋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的历史教训,向当世**者发出警告。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扩展6)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下面为大家带来《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快来看看吧。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3篇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4篇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争议:是“深”还是“生”?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5篇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6篇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时称“小杜”。他的作品多为讥评时事之作,其诗风格豪爽清丽,独树一帜。其写景小诗,清新生动隽永。

这首诗描写了山行途中所见,全篇画意与诗情相互生发,随着诗人悠然自得的行迹展开,信笔写来,尤以最后一句意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极富感染力。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中小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处。“远”字写出了山路的悠长,“斜(xiá)”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写出了小路屈曲盘旋的特点。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升起如云炊烟的地方,有几户人家的居所掩映的山林之中,“白云”之下。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斜长屈曲悠远的山间小路,和那几户人家应该有关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写诗人的行为变化,走着走着,诗人停下来了,因为什么?因为那些“红于二月花”的“霜叶”,那枫叶经过秋霜的洗礼之后,特别的鲜艳火红,连二月的鲜花也比不上。那山路,那白云、那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而这枫林晚景却令他惊喜到停下来观赏,顾不得驱车赶路,足见其美的程度。

“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补充说明诗人停车的原因的同时,也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深秋的枫林原本就鲜红耀眼,此时在夕陽余晖的照耀下,就更显得晶莹剔透,红艳如霞,丹陽满山,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这首小诗不仅仅即兴咏景,也是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就如这深秋里的枫树,愈是经过风霜的洗礼,就越显得红艳,因而能给人以鼓舞与启迪。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扩展阅读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扩展1)

——杜牧的诗山行全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问题:唐诗千古名篇杜牧《山行》怎样赏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估计小学生能讲的头头是道,诗歌的释义大家都很清楚。不过老街说的不是这个,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可能会疏忽的地方,我依次讲一下自己的认识。未必准确,欢迎指正。

一、第一句 是谁“远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首诗第一个问题是,首句的主语是谁?”远上寒山石径斜 “,是谁远上呢?

看上去似乎是省略了主语“我”,有的注释中解释是:诗人自己远上寒山看到石径斜。不过第三句又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那么诗人不是上山了吗,怎么又停了车?难道是坐着车上的山?还是山上有车可以坐?似乎又讲不通。

这一句的主语不是人。”远上寒山石径斜 “其实是主语后置,主语是石径,是石径远上寒山,而且看上去弯弯曲曲,这是比较复杂的诗家语句法。

这种句法在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可以看到: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居有所思。

其中第三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这两句的句子结构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类似。如果和唐朝另外一个诗人卢嗣立的《望九华山》第二联相比就更加清晰: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第三联”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这两句的句法和”远上寒山石径斜“完全一样。句子的节奏都是2-2-2-1,主语都是第五六字组成的词”孤岫“、”众峰“、”石径“。

相同的还有白居易《浔阳春三首 》,其主语用法和位置完全一样,主语是香骑和钿车。

金谷蹋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踏花的是香骑,碾草的是钿车,远上寒山的是石径,不遇阴霾是孤岫,正当寒日的是众峰。

二、第二句 深处还是生处

白云生处有人家。第二句是写诗人远望,看到石径弯曲远上的尽头是白云生处,那里有隐约的人家。

古诗词传到今天经常有不同的版本, 是“深”还是“生”字存在疑义。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在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书中写作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7篇

(C不是“令人怜惜”,而是“自生哀怜”;D“遗憾”理解错误,应是诗人“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选对一个2分,两个5分)

2.①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

②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③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每个要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扩展3)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8篇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⑷枳花照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杜牧诗《山行》原文和翻译 第9篇

谭忠,唐末**。寿六十四,官至御史大夫。

刘济,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

田季安(?-812年),唐朝藩镇节度使、**,前任魏博节度使田绪第三子,节度使田承嗣之孙。娶昭义行军司马元谊之女为妻。衙内兵马使田兴(后改名田弘正),规劝田季安。田季安不听,反而迁怒于田兴,田兴“阳为风痹,灸灼满身”。田季安长期沉溺酒色,患风病,杀戮无度。元和七年(812年)八月,田季安暴死,其子田怀谏年十一岁,大权落入家僮蒋士则手上。众推田兴继任节度使。其他儿子有田怀理、田怀询、田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