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春》赏析 第1篇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穆旦诗歌《春》赏析(扩展2)
——《春怨》诗歌赏析
《春怨》诗歌赏析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金昌绪的《春怨》是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此诗也叫《伊州歌》。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中没有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把她的真挚深情有力地表达出来。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诗人落笔生花,写出了新意,试不言怨而独深。
一、二句写一位女子拍打树枝,意在赶走树上正啼鸣的黄莺;三、四句用“啼”字紧承前两句,运用顶针手法,点明赶走黄莺的原因:黄莺的啼鸣吵醒了这位女子与守边于辽西的丈夫团聚的美梦。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黄莺叫,春天到。黄莺婉转动人的啼叫声非但没有给这位思夫女子带来好心情,反而引起了她的愤怒,为什么?原来这位女子正在做着美梦,她正在梦中与她久别的丈夫团聚。无奈那可爱又可恼的黄莺太“不懂事”,搅了她的美梦。虽说“黄粱美梦——一场空”,但对这位过着“牛郎织女”般生活的女子来说,已是“老天有眼”、“皇恩浩荡”,非常难得了。黄莺,对此刻的这位女子来说,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点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这首《春怨》诗,实际上是“闺怨”诗,他用当时的口语写成,通俗晓畅,琅琅上口,就是当今稍有一点文化的人也不难读懂(当然,理解的深度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你仅**此认为这不是诗,这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诗歌注重凝练固然不假,但诗歌还贵在曲折含蓄。可使人浮想联翩,透过文字表象去领会其深层意蕴,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诗不精,理解不深,仅一管之见,但浮躁之心不减当年。偶有所得,总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病。即使贻笑大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穆旦诗歌《春》赏析 第2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草图。“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以“火焰”的热烈来写草之绿,突出了春天里昂扬的生机和蓬勃的,这正是青春的主要特征。“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的“他”虽指绿草,然而却代表了青春的少年,进而“花朵”便象征了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因此对拥抱“花朵”的渴求,便是一个少年青春的独白。
而“花朵”的行动正是对这场独白的回应,“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诗人将花朵从泥土中破土发芽而生长开花的过程,写成是“反抗”土地的过程,形象地写出了一位青春的少女打破重重困难,对青春的少年进行的热烈回应。
穆旦诗歌《春》赏析 第3篇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九叶诗派”著名诗人、翻译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外文系并留校任教。1948年留学**芝加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执教于南开大学。早在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时,穆旦就开始了诗歌创作。20世纪40年代前,他的诗歌受英国浪漫派现代诗风的影响较大。后来在浪漫**中融合了现代**和现实**的因素,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思辨色彩。主要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
穆旦诗歌《春》赏析(扩展4)
——《江南春》诗歌及赏析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依山的城镇。
3、南朝:东晋**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4、四百八十寺:南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5、楼台:指寺庙。
赏析/鉴赏
穆旦诗歌《春》赏析 第4篇
**总是从反面观察一幅画
此刻我从窗口看见我年轻时的落日
旧地重游我急于说出真-相可在天黑前
又能说出什么饮过词语之杯更让人干渴
与河水一起援引大地我在空山倾听
吹笛人内心的呜咽税收的天使们
从画的反面归来从那些镀金的头颅一直清点到落日
赏析:
**总是从反面
观察一幅画
此刻我从窗口
看见我年轻时的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