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的诗歌 第1篇
要全面理解海子的诗歌创作,就必须联系海子具有明确诗歌抱负与创作理念的诗学观。海子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八篇诗学札记中,包括五篇以海子自己长诗的序言和后记:《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河流》原序)、《源头和鸟》(《河流》原代后记)、《民间主题》(《传说》原序)、《寂静》(《但是水、水》原代后记)、《动作》(《太阳·断头篇》代后记);以及具有总纲性质的《诗学:一份提纲、随笔《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和三则私人日记(收入《海子诗全编》分别作于1896年8月、1986年11月18日和1987年11月14日)。
海子诗学虽然具有零碎的断章性质,但是具备很高的诗学价值,从中可以透视一些重要诗学问题。本文就从海子写于1986年8月的一则日记出发,对其中涉及的海子诗学观作简单的梳理,以一个侧面进入海子的诗歌世界。
一、“意象平民必须攀上咏唱贵族”
基于此类弊病,海子提出了现代诗歌的“咏唱性”,“旧语言旧诗歌中的平滑起伏的节拍和歌唱性差不多已经死去了。死尸是不能出土的,问题在于坟墓上的花枝和青草。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与咏唱的合一。意象平民必须高攀上咏唱贵族。语言的姻亲定在这个青月亮的夜里。即,人们应当关注和审视语言自身,那宝石,水中的王,唯一的人。”[1]这里,海子有着现代的语言观,语言在本质上并非工具,它是光,是澄明之域,让万物出场并歌唱,海子直接进入了语言的本体,他期待着一种新的美学和语言的发展,“意象平民必须攀上咏唱贵族”,这里的咏唱性不是对古典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对于诗歌传统的再次解读。“贵族”是海子对于咏唱的定位,切合了诗歌产生之初与音乐的亲缘关系,“意象”和“咏唱”的结合是海子对于抒情诗歌的理想标准,在诗歌写作中海子实践了这种主张,“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铜”意象的宏厚声响回荡在全诗缓慢的节奏中,祖辈代代的生死被表达得特别冷静、特别深沉。“在什么树林,你酒杯倒倾/在你和泪饮酒,在什么树林,把亲人埋葬”(《夜晚 亲爱的朋友》),“夜晚”这个意象笼罩了诗歌,不断追问的语句、回环往复的节奏将情感弥散,开阔的韵脚契合着寂寞虚无的情感体验,意象和咏唱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二、“抒情就是血”
尽管海子强调抒情诗歌意象与咏唱的合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海子的抒情诗歌仅仅是对于“田园意象”的歌咏,“我是说,我是诗,我是肉,抒情就是血。”[1]海子的此类言说有着“肉”和“血”这样的词汇,或许提醒世人他本身的牺牲精神,把生命完全投入到诗歌的灵魂之中,抒情也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量。这种抒情不是无病,而是一种自发的举动。“抒情,质言之,就是一种自发的举动。它是人的消极能力:你随时准备歌唱,也就是说,像一枚金币,一面是人,另一面是诗人。”海子认为,你必须先是恋人、裁缝、叛徒、击剑者,然后再能成为诗人,唱出恋人、裁缝、叛徒、击剑者的心声。“抒情,比如说云,自发的涌在高原上。”[1]在此意义上抒情有着本真歌唱的意义,那是一种自由的行吟状态,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喷薄。
“抒情就是血”暗示着真正的抒情必须抛弃虚假的、表面的歌唱,而进入生命鲜活可感的肉体和灵魂之中。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一文中,海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局限于个人小小悲欢之中是无法看到“抒情的血”的,只有深入景色中的灵魂,才能感受到抒情的热度。这种抒情要求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虔诚,正如荷尔德林诗中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保留到记忆的最后/只是各有各的限制/因为灾难不好担当/幸福更难承受。/而有个哲人却能够/从正午到夜半/又从夜半到天明/在宴席上酒兴依旧’(《莱茵河》)。也就是说,要感谢生命,即使这生命是痛苦的,是盲目的。要热爱生命,要感谢生命。这生命既是无常的,也是神圣的。要虔诚。”[3]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在海子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日记·姐姐》这样令人动容的诗篇。海子对于真正的抒情诗人境界有着深深的向往,并以他的创作推动着现代抒情诗歌的发展。
从海子这则日记中,我们看到了海子对于真正抒情境界的向往,他对于意象和咏唱的独特见解、“抒情就是血”等观点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性,在通往抒情的道路上,海子在用生命前行,而海子如何开启并展开他的诗歌理想则期待着更多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注释:
[1]海子:《日记》,西川编:《海子诗全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7—1028页。
[2]牛汉:《诗的新生代》,中国,1986年,第3期。
抒情的诗歌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73―01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但由于古代诗歌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典故和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所以成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而诗歌鉴赏又有特殊的鉴赏要求和答题规范,所以得分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诗歌鉴赏的学习提出一点拙见。
一、透过字面,准确把握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物象;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己。进入作品的情境中,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彩也就基本把握住了。
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己,在古代诗歌中大致有以下几种: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且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理解领悟,锤炼品味诗歌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
1.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2)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通通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2.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评析“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炼传神的字词。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2)评析“诗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对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三、积累常识,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抒情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的诗歌 第3篇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抒情的诗歌 第4篇
要让学生得到实在的成绩,笔者觉得读题胜于解题,即读懂诗歌内容,感受意境氛围,理解诗作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诗作的艺术特色,是解题的基础,更是解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诗作,则是关键的关键。
如何让学生读懂题(诗歌),笔者想,首先要读懂题目。一般考的是律诗、绝句、词、曲,对学生的考查都不会太难,考题所遇到的诗作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只要认真读懂标题,诗作的内容就大体明朗了。平常写作时要求拟一个好标题,即所谓的“题好文一半”,赏诗时也理所当然应先看标题,在标题的引领下,自然会对全诗内容及情感能够全面把握,对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深入分析和体悟。
其次,让学生了解一般诗歌的结构特点。像绝句和律诗,不管是四句还是四联,一般都会紧扣标题展开文字,有“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构成诗篇。如果是写景抒怀诗,一般都会紧扣诗题起开首句(首联)写景,第二句(颔联)紧承首句(首联)会继续写景,第三句(颈联)会把内容转向抒写胸臆的内容上,第四句(尾联)将写景和抒情的中心意思全部融合于一体,传达出全诗的主要情感或思想。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具有这样典型结构的一首诗。
词的结构,一般上阙写景,下阙抒怀写情,往往上片的歇拍句和下片的过片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由写景过渡到抒情,或写事过渡到抒情,柳永的《雨霖铃》,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一“念”字领起,将上片叙离别之事延伸到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无尽思念中,下片过片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就自然过渡到抒情上。当然也有打破常规的,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叙事,融情、理于叙事写景中,上下片的过渡没有那么明确。
最后,还得让学生多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同意象的不同含义,多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会使用文学评论中的专业术语。
抒情的诗歌 第5篇
【关键词】曹植;诗歌;抒情艺术;时空;手法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备受古今人士推崇,尤其是其诗歌上的成就使他在建安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五言诗的兴起、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指出了新的方向。曹植的诗歌不仅题材宽泛,而且表达形式较前代诗歌更加完善,诗歌的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八十多首,数量并不算多,但赢得后人的广泛赞誉。李均宝在《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一书中高度评价曹植:“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出同时代的人。”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歌艺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的诗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婉约柔弱,诗歌的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富有浓厚的抒彩,极有气势和力量,达到了刚健而不拙直、华美而不艳丽的境界。
一、借时空之势抒情
曹植善于借助时空之势抒情。他的诗歌在抒发自己壮志之前,总会描绘一下壮阔的时空。如《杂诗其六》先描绘登高眺望的空间“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接下来抒发“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的雄心壮志。这样在时空情境渲染之下的抒情显得贴切自然。
胸怀壮志的人特别是壮志难酬的人,往往会感叹时光飞逝。如曹植《名都篇》中的“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送应氏诗三首》其二中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等,或感叹光阴飞逝,人生短暂,急切地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或感叹岁月已逝,而功名难就的悲痛心情。在现实生活中壮志难酬的曹植,通过广阔的空间来抒发内心的雄心壮志及壮志难酬的苦闷,这种时空意境的创造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映现。
二、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抒情
曹植善于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曲折地反映内心的不平和哀怨,并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上加以创新。其诗歌开篇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他的诗往往一开头就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如《野田黄雀行》开篇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吁嗟篇》以转蓬被风吹而四处飘荡的形象,象征诗人屡被迁徙不能与亲人相聚的命运,表达了“愿与根芥连”的愿望。正因为曹植所处的地位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地直抒胸臆,因而借助比兴、象征曲折含蓄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成了他诗歌抒情艺术的一个特点。
三、结合叙事、写景抒情
曹植诗歌中的叙事与写景往往都和抒情紧密结合,因而他笔下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可谓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如《赠白马王彪》一诗,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涕伤己,悲情四溢,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就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从总体上看,《赠白马王彪》在写法上将情、事、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感情抒发或愤而斥责,或黯然神伤,或强作宽解,或直抒胸臆,或掩抑低回,笔致委曲,写出了悲情的深沉、绵远,抒情艺术功力之深厚可见一斑。
四、利用精练的语言直接抒情
建安以后,文人五言诗大为兴盛。东汉文人五言诗由乐府民歌脱胎而来,虽然保持着天然本色的长处,却往往未能避免词繁意少、平白直露的毛病。建安以后的诗人,尤其是曹植开始注意锤炼语言,使之精粹,以求章无虚语,句无虚词;使之华美,以求更鲜明更生动地抒情状物。锤炼语言的过程,实质上是诗体形式完善和美化的过程。如《增徐干》中的“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惊”“飘”“忽然”和“归”等字的用法,传神贴切,夸张地描绘出光阴飞逝的景观。
五、通过巧妙的章法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