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必备27篇)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篇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墓志铭”,追记死者生前事迹的文字。“志”,类乎传记;“铭”,类乎诗歌。《五人墓碑记》,有志而无铭。

2、赋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主要特点总在于铺叙事物。描写的部分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3、xxx骈,两马并驾。xxx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乎韵文和非韵文之间。相对散文来说,它讲求对偶;而相对韵文来说,它不讲求压韵。南北朝时期,xxx盛行。xxx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要求通篇句子两两相对。句子的结构、词性、平仄都要合乎对仗要求。xxx中以四字句、六字句最多,故xxx又称“四六”、“四六句”。

4、诗“诗言志,歌咏言”。歌,比诗自由、奔放、土气。行,铺张本事而歌称“行”。

5、词一种抒情诗体,和乐而歌的韵文。萌于南朝,成于xxx,盛于xxx

6、曲一种韵文,可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诗歌,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北曲。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篇

对仗,就是律诗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_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格律诗对仗规则一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二是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概括起来,在用词时一般可分为下列九种:

1、名词,xxx、水、风、雨等;

2、形容词,大、小、长、短;

3、数词(数目字)如一、二、三、千、万,孤、半等;

4、颜色,如黄、绿xxx、紫等;

5、方位,上、下、东、南等;

6、动词,走、跑等;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对仗有工对、宽对、流水对和借对。

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工对。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就是很好的工对。

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但诗人没有因为追求对仗工整而损害诗的思想内容。如“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一种意义,但借用它的另一个意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流水对:诗人把一句话分为两句说,其实是一个整体。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总之,律诗中的对仗不象平仄那么严格,诗人在运用时有很大的自由。这就看诗人的文字水平和艺术修养了。修养高的人即能用工整的对仗把诗作的完美无瑕,还不因为追求对仗而损害诗的思想内容。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诗人都能巧妙的运用对仗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也可不对。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3篇

这是因为词是从律诗中演化出来的,很多词句与律句完全相同,这就是要求写词先学会写律诗的原因,不会写律诗,不会写好词。词写的好,那么只能说明他的律诗底蕴好,文字功力好。

二十二、词有哪些风格?

豪放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北宋诗文派作家如王安石、xxx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范仲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xxx,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代表作品。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xxx、xxx、xxx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代表人物为xxx、辛弃疾,号称“苏辛”。

婉约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xxx、xxx、晏殊、xxx、秦观、xxx、xxx等。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4篇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关于文学常识的文体知识一、 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xxx后多五言、七言。xxx代有古......

各种文体常识一、xxx1、记叙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

初中古诗文文体(一)史书—历史散文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起初称作《诗》〈诗三百〉编于春秋中期,收录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如......

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一.文体知识1.xxx (文体知 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一.文体知识 1.xxx (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5篇

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xxx、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和闺怨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xxx《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xxx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xxx。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xxx先河,发展到xxx代,有山水xxx派,代表人物是xxx、xxx。山水xxx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xxx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xxx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xxx。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6篇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古代称合乐者为诗,不合乐者为歌。后来“诗”“歌”互称,或合称“诗歌”。诗起源于劳动,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古诗多四言,东汉xxx后,各种诗体始趋于完备。古代诗歌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形式比较自由,一般不受格律束缚,句式也有长有短,四、五、六、七言及七言以上的杂言都有,《诗经》《楚辞》与汉乐府及汉魏五言体是这类诗体的代表。近体诗对押韵、平仄、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只押平声,每篇必须对仗,平仄须符合一定的格式,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又分五言律、六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以及三部律诗等,绝句则分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一)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xxx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相对而言。其体制特点是每首诗的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定,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句句押,也可隔句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诗的平仄完全自由,没有任何规定。不讲求对仗,诗中有时也出现对仗,这只是修辞上的需要。古体诗虽然不受格律上的束缚,但仍讲求音韵、音顿,讲求音节的和谐和句式的整齐。课本中的《饮酒》《观刈麦》《归园田居》《迢迢牵牛星》等都属于古体诗。xxx诗盛行之后,古体诗为了表现与律诗的不同,尽可能多用“拗句”(平仄声调不合律诗规则的诗句),多运用“三平调”(诗句的末三字全用平声),力避对偶、声律,以显示出辞气的高古,表现气格的浑厚与超迈。另外在xxx代还出现了一种“入律古风”,这类诗全用七言律句或基本用七言律句组成,而且大量运用对仗,经常换韵,往往平仄交替,全诗很像由多首xxx成,如课本中的《琵琶行》及高适的《燕歌行》、xxx的《桃源行》、xxx的《长恨歌》等。

(二)乐府诗

乐府,原为xxx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其任务为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这些收集的乐章和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乐府诗”除要求配合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东汉末年,以“三曹”(xxx、xxx、xxx)为代表首先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两汉乐府歌辞的风格来写旧乐府体诗。这些作品,有的是根据两汉乐府的曲谱所作的歌辞,有的则是沿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创作的不入乐的歌辞。隋xxx以后,用乐府体写诗的风气十分盛行,xxx、xxx、xxx、xxx等都是写乐府诗的能手。如xxx的《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xxx的《塞上曲》《塞下曲》,xxx的《雁门太守行》,xxx的《长干行》等,这些诗歌虽为乐府诗,但已不能人乐歌唱。还有一些如xxx的《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等即事名篇的自制新题的乐府诗,既不能人乐歌唱,又不沿袭乐府古题,称作“新乐府”。中xxx以后,发展为xxx、元稹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不依旧谱,不用旧题,仅根据汉乐府“缘事而发”叙事写实的精神来进行创作,这是乐府诗的新发展。后代将xxxxxx可以人乐的诗歌与袭用乐府旧题仿作的不入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

乐府诗,特别是汉乐府,多数出自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反映社会现实广阔而深刻,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明快,在我国诗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律诗”,因格律严密得名。起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的一种自觉讲求声律的新诗体——永明体,后经阴铿、xxx、庾信等诗歌的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入xxx以后逐渐成熟,至宋之问、沈俭期,总结六朝以来诗人在形式格律上的实践经验,完成了律诗形式定型的最后任务。五、七言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两句称起联或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称颈联,七、八两句称尾联或结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旬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帮助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整齐的美。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

另外律诗中还有一种叫“排律”。凡律诗中旬数超过八句者叫“排律”。排律的句数少则十几句,多则一二百句。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句子不论多少,每联都必须对仗,其用韵、平仄、粘对等规则都与xxx七律相同。排律分五言排律与七言排律两种,五言排律xxx时代已有试作,七言排律到盛xxx以后才出现。排律篇幅过长,又限于声律、对仗,束缚很大,不容易写好,xxx、xxx、xxx则是写排律的高手。

(四)绝句

绝句,又称“断句”“截句”,分为古绝与律绝两种。古绝为古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不受律诗格律的限制,虽押韵而用韵较自由,押平声亦可,押仄声亦可。这类诗如xxx的《鹿柴》《竹里馆》《杂诗》,xxx的《送崔九》,xxx的《静夜思》等。

律绝分为五言绝与七言绝两种。每首两联,其要求一联之间两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押平声,与律诗相同。至于对仗,或用于前两句或用于后两句,或两联皆用,或不用对仗,皆无不可。现在一般通行的看法,认为律绝是在隋xxx以前五、七言四行小诗的基础上受到xxx时代讲求声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7篇

1、疏又称奏疏。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又称奏疏、奏议。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重情。

3、论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

4、说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

5、原推究。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原君》

6、订评议。对某一人事物论定功过,品评优劣,常含力排众议而独抒新见之意。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订,论。《订鬼》

7、序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例如《指南录后序》xxx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8篇

xxx,是律诗的大忌,所以,诗人在写诗时特别注意避免犯xxx。以至于在词曲的创作中也都十分重视不犯xxx。

那么,什么是xxx呢?按当代学术上讲的,xxx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xxx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而现在一般所奉的是现代诗律学者xxx教授的定义,即一句韵句的诗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时,那么这句诗就犯了xxx。那么xxx教授的定义是不是就统一了呢?也不一定全是对的。事实上,在对xxx的定义上,自古至今都分为两大派。一种说法就是xxx教授所代表的,但按他所言:“仄仄仄平平”是犯了xxx了,“仄平仄仄平”犯了xxx了。引伸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则是典型的xxx句型了,正因为此,xxx教授的观点被绝大多数人认同。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字面定义的,顾名思义,xxx即是两仄夹一平。为什么可以从字面定义呢?因为古人根本没有严格的定义,关于xxx的定义并不限于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内,也不限于韵句。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xxx,如“仄平仄仄xxx”,“xxx仄仄平仄”则都犯了xxx,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xxx教授的观点。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9篇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赋”“比”“兴”的手法。

《关雎》(关xxx) 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影响深远情歌,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选自《诗经·周南》。

《君子于役》 选自《诗经·王风》,睹物怀人、情景交融,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情。

《蒹葭》(蒹葭苍苍) 爱情诗,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欲见而不得的惆怅,选自《诗经·秦风》。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选自《乐府诗集》,此诗为汉乐府中的民歌。

《观沧海》(东临碣石) xxx,字xxx,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龟虽寿》(神龟虽寿) xxx,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选自宋朝xxx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民歌,木兰纯朴、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 xxx,字子安,xxx朝初年诗人,与xxx、xxx邻、骆宾王并称“初xxx四杰” xxx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选自《王子安集》。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xxx,字摩诘,xxx代诗人,颈联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xxx,xxx代山水xxx人,xxx与xxx并称王、孟,选自《孟襄阳集》。山村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情趣,老友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xxx,前四句描绘洞庭景色,气势磅礴;后四句表明心迹,含蓄得体,第二联可与xxx《登岳阳楼》中“xxx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媲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xxx) 岑参,xxx代边塞派代表诗人,奇异的塞外雪景,诗人将送别与咏雪巧妙结合,通过特殊环境的描写,衬托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xxx,xxx代诗人,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感受,语言流丽自然。

《左迁至xxx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 xxx,字退之,xxx代文学家,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既念家人,又伤怀国事,联想到前路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表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xxx,xxx代诗人,以乐府旧题写当代战事。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xxx,描绘荆门山外的壮丽景象,抒发对故乡的依恋、惜别之情。

《闻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落尽子规啼) xxx,字太白,号青莲居士,xxx代大诗人,诗人将月亮拟人化,以寄托自己的感情,想象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宣州xxx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 xxx,诗人复杂的内心活动,选自《xxx太白全集》。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xxx,诗的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xxx,xxx代诗人,颈联将景物拟人化而充满新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 xxx,xxx代诗人,此诗以善写静景为人称道,尤其中间四句。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xxx,xxx代诗人,一反前人悲秋俗套,赞美秋天特有的景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xxx,诗中抒写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第三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春望》(国破山河在) xxx,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xxx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后世尊其为“诗圣”,感xxx、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选自《杜工部集》。

《望岳》(xxx如何) xxx,青年时代,xxx伟神奇的景象,诗人热情赞美泰山高大神秀的气象,表现出他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xxx风怒号) xxx,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 xxx,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选自《杜工部集》。

《观刈麦》(xxx少闲月) xxx,字乐天,号香山居士,xxx代诗人,叙事诗,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和贫妇在xxx穗的辛酸,表达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选自《xxx长庆集》。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xxx,揭露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恶。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xxx西) xxx,写早春游西湖风景,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xxx,xxx代著名文学家,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xxx,怀古伤时,借古讽今,xxx国忧民之情,选自《樊川文集》,xxx与xxx齐名,并称“小xxx杜”。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xxx,xxx代诗人,思念远方的亲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xxx,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第二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现在多引用来赞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xxx,xxx代诗人,描写少妇盼望丈夫归来时的心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xxx,五代十国时期南xxx最后一个皇帝,世称xxx后主,上阕以凄清的环境烘托寂寞的心情,下阕以形象的比喻反映心头无可解脱的离愁。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北宋初期词人,伤春怀旧的思想感情,选自《珠玉词》。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字介甫,号xxx,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的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xxx无苔) 王安石,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江南田园风光,为名句。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0篇

xxx诗有平起和仄起之说,只不过是根据诗的平仄、对仗要求而确定的格式而已。

xxx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xxx,xxx仄平。平xxx仄,仄仄仄平平”,由于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xxx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最基本的格式,另两种只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xxx仄起式:“仄仄xxx,xxx仄平。平xxx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xxx,xxx仄平。平xxx仄,仄仄仄平平。”

xxx平起式:“平xxx仄,仄仄仄平平。仄仄xxx,xxx仄平。平xxx仄,仄仄仄平平。仄仄xxx,xxx仄平。”

另一式,只是把首句改为xxx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是在xxx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因为四个类型构成两联:

xxx仄xxx,仄仄xxx仄平。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

那么,七律也有四种格式: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式

xxx仄仄平平,仄仄xxx仄平。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

xxx仄xxx,仄仄xxx仄平。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

2、七律·仄起首句押韵式

仄仄xxx仄平,xxx仄仄平平。xxx仄xxx,仄仄xxx仄平。

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xxx仄xxx,仄仄xxx仄平。

3、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式

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xxx仄xxx。仄仄xxx仄平。

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xxx仄xxx。仄仄xxx仄平。

4、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式

xxx仄xxx,仄仄xxx仄平。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

xxx仄xxx,仄仄xxx仄平,仄仄平xxx仄,xxx仄仄平平。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1篇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和《xxx》,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②人称赞,

建安文学推“三曹”③;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

xxx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xxx《二京》似惊涛。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xxx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xxx代文学

xxx代鼎盛累xxx,“初xxx四杰”不平凡;xxx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xxx,一路高歌《蜀道难》。现实主义有xxx,“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xxx派有xxx,高、xxx唱边塞。

中xxxxxx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晚xxx崛起“小xxx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xxx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xxx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xxx传》。

4、xxx学

xxx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xxx秦观xxx,风花雪月多感伤。

xxx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xxx、xxx,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xxx,《示儿》犹念复家邦;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2篇

所谓三平尾就是在偶句中出现连续三个平声字结尾。如:在xxx“仄仄仄平平”句中的第三个仄声字和七律“xxx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仄声字,就都不能变通平声,否则就形成了三平尾。

所谓三仄尾就是在奇句中出现连续三个仄声字结尾。如:在xxx“平xxx仄”句中的第三个平声字和七律“仄仄平xxx仄”句中第五个平声字,都绝不能变通仄声,否则就形成了三仄尾。

不管是三平尾,还是三仄尾,在律诗中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尽管在学术界还存有争论。作为我们初者来说,在作诗时还是应当回避。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3篇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一个词牌就是一种词调格式,表示它特定的宫调(即律调)以及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有的词牌除本名外还有别名,如“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谢秋娘”等,“念奴娇”又名“酹江月”“百字令”“壶中天”等;有的词牌牌名相同却非一调,如“西江月”与“西江月慢”。词在初起时,词牌与词的内容完全相合,xxx说:“xxx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xxx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后来词人为了点明题旨,说明所写词的内容,就在词牌下标出词题,如“春思”“咏梅”“端午”等;有的还加上小序,如xxx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xxx的《扬州慢》等。有的为了标明词的宫调,就在词牌下注明仙xxx、双调、歇指调等。词牌名称很多,来源也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有的来自xxx代乐曲,如《菩萨蛮》《天仙子》;有的依据词的字数或句式,如《十六字令》《三字令》;有的根据人名或地名,如《虞美人》《梁州令》;有的采用别人的诗句或本词中的字句,如《满庭芳》《忆xxx》等。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4篇

xxx,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有( )之称。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与贾岛一起世称“郊寒岛瘦”。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你能写出《游子吟》当中表现母爱伟大的那句诗吗?( )

答案:

“诗囚”、“谁言寸草心,报得xxx晖。”

解析:

游子吟

朝代:xxx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xxx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xxx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xxx。xxx:旧称农历正月为xxx,二月为xxx,三月为xxx,合称xxx。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5篇

在写诗作词时,许多人喜欢把数目字嵌入诗句中,我认为这是个好事,我认为,适当的把数目字恰当的运用于诗中,会给诗增加许多意境,好比一湾碧水里游动着几条金鲤,清幽的林间有几只百灵鸟鸣叫一样,让人浮想无限,凭添多少情趣,又充满了生机。而且,历史上许多大文豪都喜欢把数目字写入诗词中。简直是出神入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整首诗词的意境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目字是写实的,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可铁臂摇。”有更多的数目字则是虚词。如“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珍对他老人家这句诗,有许多人问我:你当过兵,军队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我只能一笑说,按古代军队的说话,前中后,左中右,上中下,马步水,海陆空,都可以称之为三军,但我们可不能这么理解他老人家的诗啊,因为千、三在这里是虚词,那是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军队通过长征,摆脱了特殊的困境,走向光明,得以保存和发展壮大,那可是我们的党和军队转折的时期,他老人家通过这句诗充份表现出了_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他老人家胸怀天下,不畏险阻,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建设新中国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的重要体现!而不能只理解为三个军、三个集团军或是三拨军队。即使非要从数目字上说,要是按道家的说法,一生二,xxx三,三生万物,所以,他老人家的诗可谓开一代文宗,前人后人无可比及啊。

看看是不是,这数目字一入诗,会给诗带来多少灵气啊。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6篇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北方戏曲中,韵也叫辙,所以,押韵也叫做合辙。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会有声母和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韵母总是在后,如,“工”、“隆”、“宗”、“聪”字,他们的汉语拼音做分别做“gong“,”long“,”zong“,”cong“,所以,这几个字就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合辙”是“押韵”,就是把两个或是更多的同韵字放到同一位置上,在诗词创作中,一般都是把同韵字放到每句的尾部,所以叫“韵脚”。如: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日常常听到有人说到“官韵”之词,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复杂的,那只是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或是朝代,为了统一文字而定下的规矩。

韵有宽韵和窄韵之分,字数多的叫宽韵,xxx、扬等,字数少的叫窄韵,如支、乌等。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7篇

最早写作赋并以赋名篇的是战国荀况,今存荀况《礼赋》五篇。到战国末年xxx一步发展了赋体文学,其作《风赋》《神女赋》皆为赋中名篇。到了汉代,赋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xxx丽、铺张扬厉,形式上可分为问答体与非问答体两种,大多篇幅较长,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是其中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赋体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追求字句的工整对仗和音节的铿锵,讲求用典,篇幅较短,故又称“俳赋”或“骈赋”。xxx宋时由于科举考试用赋,便产生了一种既讲究对偶又限定音韵的新赋体——律赋。律赋格式严谨,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字数一般不超过四百字。xxx的《滕王阁序》、xxx的《阿房宫赋》都属于这一类赋体。中xxx以后,由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赋体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xxx”。xxx一反俳赋、律赋在骈偶、用韵方面的限制,而趋向散文化。它句式参差,用韵自由,几与散文相接近,如xxx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到了清代,因受八股文的影响,在赋中讲求股对、程式,赋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相似,从而走人了赋的末途。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8篇

诗的种类,古时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

从格律上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为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诗的字数上看,可分为四言、五言和七言。xxx以后,四言极少见。所以,律诗,一般可按为xxx、七律加以区分,还有就是长律,一般长律五言者多。它的特点是:

1、每首限定八句,xxx40个字,七律56个字。

2、押平声韵。

3、每首律均有要对仗,而且对仗的位置也有明确的规定。

绝句正好是律诗的一半,五绝20个字,七绝28个字。

律诗,不管是xxx还是七律,都分为四联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以铁马冰河这首《重阳答田雨兄并致各位文友》为例:首联一、二句:“闲观沧浪笑潮升,说项依刘谢不能。”颔联三、四句“谁耻素衣难遮骨,我矜陋室有心灯。”颈联五六句“不劳天意怜幽草,且喜人间重晚晴。”尾联七八句“揖罢江湖归去远,一轮明月海天澄。”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19篇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与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一般只有4种格式,但词的格式,据不完全统计,按万树《词律》统计,有1180多个,按xxx本《词律拾遗》又增加495个,按清代《钦定词谱》统计,共计有2360个。

而按我个人最近读过的资料,据专家统计,能传下来的,差不多有一千多个吧。

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三种情况:

1、本来就是乐曲名称。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xxx代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极像菩萨,当时教坊xxx成《菩萨蛮曲》,而xxx宣宗又很喜欢唱《菩萨蛮》词,便传了下来。《念奴娇》本来是一个歌妓的艺名,由于她唱的好,许多文人都爱按她喜欢唱的曲调给她写歌词,所以,便以她的名传了下来。还有如《西江月》《蝶恋花》等,大多都是取自于民间的曲调。

2、取于词中的几个字。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xxx有首“怎不忆江南”,所以,这个曲牌又叫《忆江南》。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浪淘沙》等。

还有许多的词,一个词牌有许多个名称。如《贺新郎》竟然有数十个别的名称。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0篇

散曲是曲词的一种体式。是南宋以后民间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相互融合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词形式。盛行于元明两代。和诗词一样,多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只供清唱,没有说白动作,有别于元杂剧中的剧曲。散曲有南曲和北曲之分,但不论南曲或北曲,都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和词中的小令不同,通常以一支曲子为单位,如《朝天子》《天净沙》《山坡羊》等,没有双叠或三叠、四叠。同一曲牌的小令可以重复使用,从几首直至百首,组成组曲形式,歌咏同一故事或分咏各事,名为“重头小令”,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然完整独立,可以分押不同的韵。有的小令在乐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一支至三支其他曲子,称“带过令”,常见的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等,也属小令一体。散套又称“套数”“大令”,通常由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押同一韵脚,一般都有“尾声”,曲调多少与长短皆不拘。小令或散套除本调规定的字数外,还可在句首或句中增添衬字,以便于更自由灵活地歌唱。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1篇

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文章的总称。为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记叙行踪描摹山水的,如xxx的《小石潭记》、xxx的《登泰山记》、xxx的《醉翁亭记》等;有通过描写山水来阐明深刻道理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xxx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有记叙人物动人事迹的,如xxx的《记xxx公翱事》、全祖望的《梅花岭记》、xxx的《五人墓碑记》等;有记叙生活见闻及遭遇的,如xxx的《狱中杂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有记叙事物形态特点的,如xxx的《采草药》、xxx渔的《芙蕖》、xxx}fxxx《核舟记》等。总之,内容可包罗万象,形式可不拘一格,虽以记叙为主,但又兼以议论和抒情,写法很灵活。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2篇

粘对是律诗的基本要求,因为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平仄是对立的。粘(nian,),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律诗中第一句叫做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即,奇数的句如一、三、五为出句,二、四、六句叫对句。

粘,就是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要与前联对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一致。例如:“闲观沧浪笑潮升,说项依刘谢不能。谁耻素衣难遮骨,我矜陋室有心灯。不劳天意怜幽草,且喜人间重晚晴。揖罢江湖归去远,一轮明月海天澄。“这首诗中的第二句的“项”与第三句中的“素”都是仄声字,第四句中的“矜”与第五句中的“劳”都是平声字,第六句中的“喜”与第七句中的“罢”都是仄声字,这就叫粘。

通俗的说,粘,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中第二个字的平仄相粘。

一首诗如果失粘,那可是律诗中的败笔,也是大忌。因为如果不对仗,上下两句的平仄就会雷同,可如果不粘,那律诗中前后两联的平仄会雷同。粘的作用很大,它能使律诗中的声调多样化。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3篇

1、纪传体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2、记记事、记言、记物、记人,应用广泛,不拘一格。《核舟记》《岳阳楼记》《病梅馆记》《游褒禅山记》《记xxx公翱事》《书博鸡者事》

3、志记事的文章。《三国志》

5、逸事也称轶事。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xxx公逸事》

6、笔记内容五花八门,篇幅短小精悍。有历史掌故,遗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等。xxx的《世说新语》,xxx的《梦溪笔谈》

7、寓言寓,寄也。借助于比喻或故事来说明某一深刻哲理。《愚公移山》

8、小说“演义”,根据历史或传说,敷衍成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有“志人小说”,还有“志怪小说”。

——以上可总称为“散文类”。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4篇

平仄,就是人们说话时的平声和仄声。中国人把人们说话的声音分为四声,即,“平、上、去、入”。如,“妈、麻、马、骂”,就是现在汉语拼音中的一、二、三、四声,但是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语系复杂,发音多有不同。且因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推广的“官话”都是不同的,如xxx朝的首都在西安,宋朝的首都在开封,元、明、清的首都在北京。加之战乱灾荒,人口迁徙,文化融合,变化也是很大的。现在我国推广的是普通话,而普通话则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所以,按当代新声韵的要求,一、二声文字统归平声,三、四声的文字统归仄声,但在平水韵里却是不同的。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5篇

词是伴随着新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萌芽于南朝,形成于xxx,盛行于xxx是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与乐曲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词初期的功能是人乐歌唱,需要按乐谱填词,因此作词又称为“填词”、“倚声”、“依声”。在创作上则要求:一、每首词要选择一个词调。词调就是歌唱的乐曲。二、根据乐曲的段数,词分成二片、三片或四片。三、根据乐曲乐句的参差,词也为长短句。四、词必须讲求平仄声韵,以配合管弦,合于歌唱。总之,每一词调的片、句、字数及声韵、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定,这就是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词律。词,因由诗歌发展而来,故又称“诗余”(如《双溪诗余》);因其先有曲后有词,故又称“曲子词”(如《敦煌曲子词集》);因其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因其能合乐歌唱,故又称“乐府”(如《东坡乐府》)、“乐章”(如《苕溪乐章》)或“歌曲”(如《白石道人歌曲》)。还有称为“雅词”(如《紫微雅词》)、“琴曲”(如《静志斋琴曲》)等名的'。

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人乐的乐曲,xxx大曲、xxx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北曲”又称“元曲”,因产生于元代配合北乐故名。北曲包括“散曲”和“剧曲”两种性质不同的文体。“散曲”是一种配乐可歌的诗歌,“剧曲”是一种以曲词为主又有说白、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戏剧,故又称“杂剧”。“南曲”产生于宋代,配合南方音乐。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6篇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xxx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xxx;四曰议,以执议。”

民间故事。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xxx借书说》。

赠序文:文体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书说文:“书”指一般书信。“说”xxx事物、问题的义理文。把二者归为一类里,是因为“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捕蛇者说》、《xxx借书说》、《答xxx翊书》、《报xxx丈书》等。

传状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诸如《苏武传》、《xxx传》、《海瑞传》等。

杂记文: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xxx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握、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

小说:就其古代散文来说,小说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绍一下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统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初具规模。其作品主要有xxx的《博物志》,干宝的《_》等。

3、xxx代出现了xxx传奇。xxx传奇的出现,标志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xxx朝威《xxx传》、白行简《xxx娃传》。

4、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宝箱》、《xxx相会出师表》。

古诗文文体知识常识 第27篇

xxx诗的平仄,一直有这样的一句话,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写律诗时,每句的一、三、五的平仄可以不考虑,但二、四、六字必须分明,这话是个规律,对于律诗的创作和学习有极其重的作用。但也不全对,一是在xxx中,一句诗第五个字是韵脚,不论就不行了;二是在特定的句型中行不通,如一些地名、人名、品牌名入诗时,诗人不能因为作一首诗把实际名称改掉;如,把一个叫xxx云(三平声)的人名入诗,把一个叫建设北路(四仄声)的地名入诗,把恒源祥(三平声)的产品入诗,怎么办?总不能因为诗人写一首诗,就把人名、地名、产品名改掉吧?那要是遇到特定的时候,把一个名叫田中一郎(四平声)、武部六藏(四仄声)的日本人名入诗,更行不通了,只能通过拗救的方法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