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合集3篇)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第1篇

按照国家课程管理要求,对照课程设置目标,严格落实课程设置标准.在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以下五点。(1)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2)按课程设置制要求,配备足额的专职教师上岗,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3)认真落实地方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让它侧后能够为国家课程的有益的补充;(4)利用学校师资优势,积极开发适合校情与学情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5)努力构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第2篇

四、课程评价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精神,学校着力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①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②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③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④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应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发展向激励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转变。真正做到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五、课程管理

1.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教师、学生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2.制定、完善并落实《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师岗位职责》《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研组长岗位职责》《山东省实验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山东省实验小学教研常规要求》以及各种奖励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3.完善教学辅助部门管理制度,使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场馆、音乐室、美术室等全方位地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

4.学校进一步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安排形式,结合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班级教学、小组互助、个别学习、校外课堂、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完成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中,注重了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环境,为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增添色彩。 4.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建设培养一支敬业爱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山东省实验小学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第3篇

1.地方课程为补充。结合学校特点,根据学生需求,学校选择符合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为地方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开设。该课程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统一纳入课程表进行全盘设置,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2.学校课程重特色。学校进一步深度挖掘学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主要设置了益智类、活动类、科普类、阅读类和创新类“五大系列学校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遵循统一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既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展他们的知识,还注重兼顾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成就现在,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