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裁剪总结 第1篇
Shapes of Fabric
我们在做立体裁剪的时候
要用平纹组织的白色棉布
因为布料的经纬线是服装造型的骨架
能否正确地运用布料的经纬线
可以说是裁剪的关键
Shapes of Fabric
与画石膏像一样
白色的布料较其他有色布料和
印花、织花的布
对把握经纬线及把握造型干扰更少
所以立体剪裁一般不用有花色的布
Shapes of Fabric
棉布或亚麻布与丝织物、毛织物相比
不仅价格低廉
而且弹性和可塑性也小的多
因此更适合严格的把控造型
Shapes of Fabric
一.备布(Preperationof muslin)
备布就是考虑到立裁款式的大小
剪下相应大小的布料
然后用拽拉整烫的方式
把布丝纱向找正
经纬线达到90度的横纵垂直
并在需要的位置用笔标记处立裁的辅助线
可以用铅笔或事消逝笔
所有的步骤完成后备布过程结束
Shapes of Fabric
二.xxx(Droping)
把备布披挂在人台上
采用收省、抽褶、打剪口
保持布的纱向在必要部位垂直水平
或理出想要的造型
用大头针针住布料固定造型
Shapes of Fabric
三.墨刻(Marking)
用铅笔在以xxx好的布料上
刻画出各种部位和缝线标志
整理的时候一定要细致认真
用笔标记好应有的位置
不要使用太不的笔标志
会导致标记的位置不准确
Shapes of Fabric
四.琢形(Trueing)
把墨刻好的布从人台上取下来
根据做的标记
把缝线和剪口精细准确的勾画出来
雕琢成形
产生原形布板
这个就是这些范例里所展示的步骤
Shapes of Fabric
五.追影(taecing)
把原形布板
用带针滚轮和制板复印纸
转移到另一块布和纸板上
形影完全相同
这些就是我们要完整制作的五个步骤
Shapes of Fabric
立体裁剪总结 第2篇
关键词:立体裁剪 平面裁剪 有机融合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是服装结构设计的两大形式,它们的内容与方法构成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完整理论与实践体系。怎样使两种方法相互融合?改变过去的单一性、局限性、效果差的状况,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的一个课题。通过总结多年教学与实践经验,将两种xxx妙融合、恰当运用,是服装结构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服装设计、造型技术必定会大有成效。
1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方法的形成
在最早的原始社会,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不断进化,人类就有了最根本的思想要让自己吃饱穿暖,而在当时,当时的人们没有科学文化,更没有现在花色繁多的服装,他们拥有的是就原始的材料-兽皮。他们已经知道把猎取的兽皮按人体功能需要剪出一定的形状,以满足身体机能和活动的需要。如在兽皮中间挖个洞让头套进,两侧再剪开让手臂伸进去等。这些做法的本身就是立体裁剪最早的雏形。
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西方人体体形的差异及地域文化对造型心理的不同,使平面裁剪法成为东方裁剪服装的主要方法,而立体裁剪法则成为西方裁剪服装方法的代表。在漫长的使用及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结构设计体系,都在用各自的裁剪方法并为人类制作出形形的服装,从而使人们的穿着更加花样繁多,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这两种方法是广大服装专业人员长期实践的总结与他们不断探求的结果,也是他们的汗水和智彗的结晶。
2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区别
方法的区别
平面裁剪法以人体体型、服装规格、服装款式原料质地性能和工艺要求为依据,运用服装制图的方法,在纸上(或直接在原料上)画出服装衣片和零部件的平面结构图,然后制作成样板(或直接将原料裁成衣片)再制作成服装。特点偏重于比例与公示
计算。
立体裁剪法以人体为依据,将服装的款式设计与造型工艺相结合,把胚布披挂在人体模型上,按指定的服装款式边造型边裁剪,然后按布样制成样板直接裁剪再制成服装的一种技术手段,具有“软雕塑”之称。特点侧重于造型与修正。
两者优势的区别
平面裁剪的优势:
(1)平面裁剪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性、实践性。
(2)平面裁剪以量体所测尺寸为依据,通过比例分配计算各个部位的大小,再绘图成款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定性产品的工作效率。
(3)平面裁剪在加放松度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有利于初学者学习与运用。
立体裁剪的优势:
(1)实用性:立体裁剪不仅适用于款式简单的服装,同时更适合款式复杂,艺术性强的服装,在实践操作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立裁还可以直接感受到面料的性能,能够更多的表达丰富多样的款式造型。
(2)灵活性: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制作,随时可以观察服装效果,随时纠正问题。这样就能解决平面裁剪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比如:在舞台装和礼服的设计制作中,由于款式中出现不同面料拼接、不对称,多皱褶的造型时,单一的靠平面裁剪方法难以解决时,采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的表现
出来。
(3)控制性:立体裁剪能够有效控制服装的外空间,同时也能准确把握服装的内空间,可以让服装款式结构造型更具有正确性与精确性。让专业的结构设计人员在样板上得到更高的成功率。
(4)设计性: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服装款式结构的二次设计、立裁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设计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有助于服装设计与款式造型的完善。
裁剪过程中的区别
平面裁剪过程:首先需要测量人体主要部位尺寸(或依据国家、部颁、企业标准) ― 依据规格尺寸利用计算公式进行结构制图与结构变化 ― 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 ― 最后得出服装款式的样板型。整个过程第二步为最关键部分。
立体裁剪的过程:根据款式整理与初裁布料 ― 经立体造型获取款式初型 ― 按初型假缝、试穿 ― 整理修改布样子 ― 拓印布样于纸样上 ― 加放缝与对位标记 ― 最后得出服装款式的样板型。整个过程第二步与第四步为关键部分。
虽然两种方法的裁剪过程几乎是不一样的,但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却完全相同,都是获得服装款式的板型。而服装板型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审美和造型及技术等综合能力。随着现代科技与艺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设计师、打板师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掌握两种裁剪方法,并使其有机结合,是当今及未来服装专业人才的必备条件。
3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有机融合
结构设计的理念融合
理念融合体现为所达目标的一致性。无论平面裁剪还是立体裁剪,归根到底服务的对象都是人,都是为美化人体,达到完美的款式造型;都是以人体为研究的对象,同时运用服装的形式美法则,将服装款式图转化为实际服装款式的一个过程。
结构设计的过程融合
过程融合体现为造型过程的结合性。两种裁剪技术各有所长,各具应用空间,因此,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与有效利用是现代服装发展的必然。依据我国服装结构设计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供一种优化裁剪过程的流程图供参考,见图。
结构设计的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体现在造型方法的同一性。为了满足人体与款式造型的需要,在平面结构设计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纸样进行剪开放出,剪开折叠的技法来完成款式造型的需要,而立体裁剪也是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则采用立体处理省道和褶裥的部位,也就是哪里需要收省,布料就推到和集中到哪个部位上,实际上和我们平面裁剪的胸省转移原理大体相同的。只是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4 结语
总之,不管是平面裁剪还是立体裁剪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服装变化多样的款式特点,我们在应用中既要合理的利用好平面裁剪所带给我们的丰富的经验可行性,也要发挥出立体裁剪所具有的艺术性、多元性、多手法等造型优势的体现。让当今的服装设计中的造型设计真能够彰显出优越的特色,不断提高立体造型与制板技术,为使我国早日步入世界服装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立体裁剪总结 第3篇
1.1判断立体裁剪技术的第一准则是结构平衡
立体裁剪在平常的款式造型中所使用的xxx一般为xxx,xxx的好处是没有色彩,方便纱线和标示线的辨认。结构平衡一般表现为:纱向线不扭曲,与款式造型一致,结构线圆顺平整,正面和侧面的过渡分明;结构不平衡的表现为: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纱向的扭曲,不娴熟的手法以及对造型把握不准确,都会会造成有些部位紧绷、长短不一,起皱等,从而引起在着装时的运动机能障碍以及视觉上的不平衡。造成结构不平衡的原因是xxx没有烫平整,造成纱向扭曲;立体裁剪技术欠缺;大头针别法有误。如果想在服装设计中达到款式造型的美观必须借助立体裁剪技术,将结构做到平衡。这是决定服装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
1.2立体裁剪技术如何处理服装设计的松量形成
立体裁剪技术并不是按照设计好的款式图来修剪出衣片的形状大小,而是形成空间造型的概念。除了贴身的衣服,一般的服装与人体之间都会存在空间,有的是在服装设计中故意设计出来的造型,有的是在服装造型中自然形成的松量,运用立体裁剪技术如何处理好这些空间量设计的内部构成元素,是确定最后设计造型风格的关键。在立体裁剪中松量并不是一次就加放完,而是经过逐渐过度和累积起来的,包括平衡布料的松量和适应人体运动机能所需要的空量。人体的体表变化包括凸面转折都需要空间量,还有人体在运动时产生的牵引感和压迫感,尤其服装在手臂和大腿的地方最容易产生问题,因此这两个部位的设计也最复杂,在立体裁剪时要留出相对应的松量,人体所需要的呼吸量就不需要再加放,因为其他部位的加放已经可以满足呼吸量的要求。除此之外,影响松量的因素还有服装材料,材料的厚薄,层与层之间的交叠都会增大空间量,由于在立体裁剪操作时只有一层xxx,结构比较简单,在操作时,特别是合体型上衣在裁剪时,如上所说的松量很容易被省略掉,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误认为只有越贴合人台的服装才是造型越成功的,但是人台与人体是有差别的,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产生的松量是必然的,因此在操作中要考虑全面,要以人体所需的松量为基础,进行不断的分析、试验,才能得到理想的服装造型。
1.3衣身造型正侧面在立体裁剪中的把握
在立体裁剪的技术操作中往往会被人们看成只有正面和背面,侧面的准确把握和操作也是决定一个造型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比如在裁剪合体的上装时,松量需进行均匀分配,如果一味地把松量放在侧缝的位置就会造成不合体引起结构不平衡,侧缝线和省道线也会向一边偏移。在平面制图中最常被忽视的侧面恰恰是体现体型与服装结构最直观的面。运用立体裁剪的好处是在操作中结构偏着可以随时调整。
1.4立体裁剪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立体裁剪不受平面计算公式、经验数据的限制,而是按设计的需要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进行裁剪和创作。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和松量等,也是公认的最简便、最直接的观察体验人体体型与服装构成关系的裁剪方法。它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服装与人体的完美结合。立体裁剪技术一般用在比较有特点的服装设计上,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很难用平面裁剪完成的。一般在三种情况下会经常用到立体裁剪技术:首先是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达到的款式效果整体或部分在缝制好后就能够出现立体的造型;其次是所需要运用到的服装设计款式采用的是特别柔软、在裁剪时很难固定的面料;最后是服装所需要的款式造型为不规则波浪、褶裥等形式,要求具有很强的立体感,无法在平面裁剪中达到的。这三种情况用立体裁剪技术可以很好地完成和达到服装设计的效果。
2立体裁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
2.1不同的面料对板型的影响
同样的板型,不同的面料产生的效果会有不同。平面裁剪对于新型面料的把握不够准确和到位,不断出现的新面料对设计师的技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立体裁剪在这方面的表现有自己的优势。不同的服装面料有不同的造型特征,面料有薄、厚、轻、柔软、坚挺、弹性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面料以各自的造型特征、悬垂性、弹性等决定服装的柔软性、流动性、刚性等。轻、薄、软的面料悬垂性好,服装动感强;厚实的面料造型挺拔。选择面料,要考虑不同面料的造型特征,选择恰当的、能够表现造型风格的面料,然后再加上运用直观、实际的立体裁剪才能使服装的性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2.2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
对于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在立体裁剪中很难做到一次性到位,先是用xxx在人台上大致修出轮廓造型,用大头针或别针进行假缝,如果符合人台造型就将xxx改成真实的面料进行两到三次试衣,确保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需要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修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服装立体裁剪的技术手法主要有褶饰立体造型法、缝饰立体造型法、编饰立体造型法、缀饰立体造型法及其他装饰立体造型法等。这些技术手法可以单独运用在一款服装上,也可将多种技术手法进行结合使用。通过各种手法或是面料再造的功能制作出多种不同肌理的效果,使服装最后呈现出饱满、立体的感觉。立体裁剪能更好、更准确的把握服装造型,所以认真掌握和学会运用立体裁剪对于服装设计和服装造型来说极其重要。
2.3在合体的同时保证舒适性
在服装设计中舒适性与合体性总是会存在着矛盾,通过立体裁剪,可以将两者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直观的三维状态下所有矛盾的关系会变的比较明朗,这是在二维的状态下没有办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平面制图中只能通过一些经验的数据或是长期积累的审美感去制作出相对符合人体的样板,在从平面转化成立体的过程中,有一些弊端的形成是无法预测和想像的,因为人体结构复杂的表面需要在保证服装款式美观合体的同时还要保证穿着的舒适,这样才是需要达成的最终结果。立体裁剪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也是最简便、最直接的观察体验人体体型与服装构成关系的裁剪方法。它能很好的解决在平面裁剪中遇到的问题。
3结语
立体裁剪总结 第4篇
Shapes of Fabric
Shapes of Fabric博主
对自己多年的裁剪实践进行记录
总结许许多多我们常用的造型
而且详细的拆分仿佛让学生
出现了「我可以自学」了的错觉
Shapes of Fabric
Shapes of Fabric非常善于
将图案与造型织物结合
做一些有趣的创意
而她把自己的每一项成果都
称之为“实验的结合”
在她的眼中服装的制作与实验一样
而她也把这种热爱形成一种模式
在自己的剪裁世界中
Shapes of Fabric
立裁的魅力在于
它能够通过在人台上不断的
随意创造而制作出美丽的造型
这种一边思考一边创造给人的心理
带来了一种直接的满足
我们可以快速修改快速调整
最终的结果会直接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Shapes of Fabric
立体裁剪总结 第5篇
翻转课堂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更强。立体裁剪是服装设计专业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立体裁剪能培养中职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认识服装的裁剪制作过程,与平面裁剪互补,解决学生在平面裁剪中不能理解的服装空间问题。立体裁剪是实现各种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学好立体裁剪可以使服装设计创作更具合理性和时代美感,为学生将来从事服装设计与开发、服装生产工艺设计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立体裁剪课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分解,制作成10到15分钟的教学视频。立体裁剪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基本衣片立体裁剪、省道转移立体裁剪、分割线设计、褶皱的练习、领子的立体裁剪、基本袖片立体裁剪、裙子的立体裁剪、连衣裙的立体裁剪、礼服的立体裁剪等内容。这些内容适合xxx简短的教学视频。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摄像机可以对准教师的手形进行拍摄,这样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掌握操作要领。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实现翻转后,将变成检验学习效果的场所。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促进组内同学的互学互助。每组学生一个人台,完成课前视频中所播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则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示范,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原来只能在课外完成的大量练习作业,并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师生实现角色互换,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及应用创新;教师则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
立体裁剪课堂翻转后,课堂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师可以引入企业开发款式制作项目,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对实际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立体裁剪总结 第6篇
Shapes of Fabric
上衣的变化后当然也少不了
对袖子的变化
而对于这种变化是更加多样的
因为她的造型相比于身体
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Shapes of Fabric
袖子的造型其实许许多多
每一个转折或是凸起
都能带来造型上的改变
让我们来看一看
Shapes of Fabric又给
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吧!
Shapes of Fabric
—— THE END ——
F R E E
立体裁剪总结 第7篇
平面构成法和立体构成法是获得纸样原型的两种基本方法。平面构成法是一种平面划样、公式计算或原型推算、分割处理的裁剪技术,适用于普通成衣、工作装的大规摸生产。而立体构成法则是一种以人体摸型为依据,立体找形、局部处理、无须计算公式、方法直接的栽剪技术,适用于高级时装、礼服的小批量生产制作。
平面构成法与立体构成法是服装结构构成的两种不同的科学的设计思维方式,重要的是应对服装构成设计规律认识。
服装的平面构成法是把三维的问题转化为二维,从形象的、直接的、平面的角度,依据对人体肩、胸、腰、臀等主要部位的测量数值以公式计算来解决服装的立体造型问题。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量体裁衣”板师们借助于对衣料与人体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的把握,以数形转化的方法,使布料离开了人体,以完整的形式出现在工作台上。在理性思维的剪刀下,合理地分割组合,获得立体服装所需要的衣片形式。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即从立体裁剪到平面构成法,是服装结构构成的又一次飞跃。也是服装结构构成方法的一次突破。从人类第一次将衣料直接披挂和裹缠到身体上,到平面构成法公式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人类制衣经验的逐步积累和对结构构成规律认识的深化。因此,平面构成法较之立体构成法而言,是高级阶段的裁剪方法,立体构成法是平面构成法的返祖。
立体构成法是从直观的、三维的角度解决服装的立体造型问题。这种把布料附着在人体上或人体摸型上的裁剪方法,称之为“附体裁衣”。这种裁剪方法依据的主要是一种感性思维,由于对布料和人体的最终关系没有确定的把握,对一种款式和形式的基本规律尚末摸索清楚,不得已采用这种“错试”的裁剪方法。这是对服装结构构成规律认识的初级阶段。这种感性的方法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布料,使成本提高。
服装的立构成法剪要从人体或人体模型出发,经过平面获得衣服纸样,再到立体服装成衣,这个过程是立体――平面――立体。平面构成法要从平面衣服纸样出发,达到服装成衣立体,在通过反馈,使纸样更科学、更完善到平面,这个过程又是平面――立体――平面。服装结构构成的规律正是以上两种过程的循环统一,这既是服装高级定制体制的研究过程,也是造型设计思维的过程。
服装的立体构成法直接面对人体模型,用布料再造形体,这个过成充满着魔术般的探索、想象和创造,也经历着浪费、痛苦和失败。但它无疑为开发新的基本纸样提供了宝贵经验。平面构成法是从平面的基本纸样出发,利用已有规律,节省了时间和材料,把打板师从“错试”的繁锁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是理性的胜利,是对服装结构构成规律掌握的结果。在面临新的复杂款式时,仍然需要从头摸索,借助于立体构成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对立体裁剪所得的衣片进行测量,来制作样板和原型,又可形成新的尺寸系统资料。
通过分析可以说明:
1.把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说成是并列的两种裁剪方法是流于表面的,两者是服装结构构成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高低之分。平面裁剪是相对高级阶段。
2.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优劣是有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所决定,所谓的“优势互补”是两个阶段的循环统一以获得科学的纸样。这一点很重要,它使我们不再陷入对“优势如何互补”的技术方法的讨论中,那种讨论似是而非,在思维上是混乱的,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事实上,服装样板师在他可以用平面裁剪处理时就不必借助于立体载剪,在平面栽剪有困难时,他就会自然地运用立体裁剪,两种思维在样板师头脑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