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规律总结(通用10篇)

绘画规律总结 第1篇

大约在3、4岁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把圆圈和线条合起来,以代表一个人的形象(虽然大人们可能觉得更像条“蝌蚪”)。

人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蝌蚪”现象以及为什么幼儿容易画出不现实或不完整的人物。孩子们忽略身体特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人体的不同部位和结构;孩子们只是觉得这些抽象形状可以组合在一起,并代表某种物体;孩子们只是有选择地画那些他们能识别的部分。

实践证明,如果老师明确要求孩子们画身体、胳膊或腿,孩子们都有能力做到。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暂时对“画得像”这件事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到7、8岁时会自然消失。

绘画规律总结 第2篇

十岁以后,孩子思维渐趋理性,观察和认知方式也逐渐向成人靠拢,逐渐具备了客观理性分析和深入表现客观形象的条件。

一些更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型的课程和内容也就提到这个阶段孩子美术学习的议事日程上了。素描写生、速写、色彩写生、主题创作、主题设计等都可以让他们接触学习了。

这个时期,写生和技法训练的比xxx可以加大,让孩子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同时,一些更理性的专业知识,比如透视、结构、空间、体积明暗以及色彩的冷暖、协调、调色规律等也可在过程中逐步传授给孩子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个时期应加大上述写生和技法的比xxx,但依然还是要让孩子保持全面的发展,想象表达的叙事创作、绘本故事编绘、设计创意思维等依然要同时进行。

从上面的规律也可看出,在孩子绘画学习过程中,教与不教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前期少教,后期多教。前期感性多,后期理性多。前期xxx引导,后期xxx教授。

做为家长和教师也需把握这个规律,掌握好教与不教的度。

说实在的,儿童美术教育难的不是如何教,而是如何不教而教。这也是考验一个儿童美术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老潘(xxx),中央美院硕士毕业,

中央美院的任课教师,

一个非著名画家,

一个半大孩子的父亲,

一个教了二十多年绘画的美术教师,

愿意把他多年的心得体会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们一起艺术!

绘画规律总结 第3篇

这个时期孩子的绘画,不再像4岁的时候只是进行简单罗列和拼凑,而是开始给画面建立某种秩序,元素和元素之间有了关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孩子的画面中出现了“基底线”,通过“基底线”,孩子把一维的世界变成二维世界,通过“系列化的表达方式”(排列有序,元素常常一组组出现),为其画面建立秩序。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画画也常用“透视画法”,如家里、海里的东西在孩子的画面上全能看见。

绘画规律总结 第4篇

当孩子长到一岁左右的时候,便会开始乱动、乱爬,会把拿在手里的东西在纸上敲打或者按压,如我们给孩子提供一支笔,他便会用笔在纸上按压出各种点状图案(点状涂鸦)。

其实在孩子发现纸张与笔之前的很长时间,他们就可以用他们的手留下痕迹,而且对动作和留下的痕迹倍感兴趣。比如说水或奶洒到桌上,孩子会用手去戳、去涂抹,这个戳和涂抹的动作和涂抹颜料的动作是等同的。平时拿东西的时候只是移动,不会产生痕迹,但当他用到笔的时候便会产生视觉痕迹,产生可视的形状,而且痕迹富于变化,这种成就感(或叫恶作剧)是孩子喜欢一次又一次涂鸦的原动力,也是孩子为何会喜欢涂鸦的内层原因。

当孩子成长到一岁多的时候,他们可以做以肩为轴心的运动,手里拿着笔,在身体带动肩和手臂上下左右运动的时候就会画出像“蚯蚓爬行的线”。再往后当他们的肩、肘可以同时运动,就能画出层层叠叠的大圆圈。到一岁七个月至两岁期间,孩子的手腕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做以手腕为轴心的运动,这时孩子就能画出小圆圈了。

绘画规律总结 第5篇

到9、10岁时,许多孩子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更强的视觉感知。他们越发注意到他们所画对象的细节和比例,比如人物的嘴唇、指甲、发型、关节等,又如树、桥、湖面的比例等。

绘画规律总结 第6篇

为了防止孩子们过于关注现实主义而挫伤创作积极性,同时帮助孩子们通过隐喻来表达某些情感或概念,有三个建议:

第一,多带孩子看画展,特别是孩子上小学以后。带他们了解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表现现实和想象力;让他们认识到绘画不是摄影,绘画能够让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第二,让孩子多进行描述性和想象力的绘画,告诉他们,你更欣赏他们作品中所表现的画法和想法的多样性。

第三,在家里布置画画角,给孩子更多画画的机会,并给他们必要帮助和鼓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绘画规律总结 第7篇

孩子从六岁开始,基底线在画面中的表达作用更加具体与丰富,在水平面上画的一条线条,有的时候是地面和海水、天空和大地的分界,有的时候是帮助他们去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转化和分界(通过这些基底线把画面归类、区分、整理,从而建立更有秩序的美感),这个时候他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更细节化的表达状态。听了故事后根据想象画的画比前一阶段(5-6岁)表现更加丰富;用透视画法画的画表现得也更细致,透视画法也体现出孩子观察力的提高。

绘画规律总结 第8篇

所有孩子都喜欢用笔画来画去,留下痕迹。这种做标记或“涂鸦”的形式代表了孩子们的第一次艺术表达。

孩子们通常在1岁半左右开始涂鸦。刚开始涂鸦时,他们通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留下痕迹。但是,等到他们发现他们的动作和纸上的痕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们就开始通过改变自己的动作和xxx复某些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动作,来控制他们的涂鸦“作品”。

随着孩子们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把线条与形状相结合,形成各种图形和图案,并开始给自己的涂鸦起名,有时还在画画时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游戏。成年人可能认不出这些图案,认为这与孩子早期的涂鸦没有区别。实际上,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xxx要的进步。

绘画规律总结 第9篇

五岁以后,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外部世界有了更明晰的感受和认知,脑海中的视觉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他们的绘画形象表现也从之前的不易分辨的涂鸦符号逐渐过渡为有了xxx征的象征性形象。

所谓象征性形象就是他们会把自己对一些客观物象或想象形象的认知理解提炼出其主要的特征,通过自己的主观处理形成一个简练可辨的完整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与实际物象有很大差距,也没有太多具体细节,但足可以令他们去利用这些形象去表达故事,组织画面。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基本没有把单个形象画的深入具体的能力,也还很难理解诸如构图、色调、画面语言等理性的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去教他们太多的形象塑造方法和画面处理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他们自身发展规律的。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依然是要少教多导,多引导激发孩子自身的表达愿望,多尊xxx孩子自身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个时期是孩子思维活跃,表达愿望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所具备的象征性形象表意的能力使得他们可以更自由更丰富地表现更宽泛的内容和故事场景。

因此,他们更加有热情去用画笔去表述各种故事和想法,他们更多的本意是用画画的形式去说话而不是去画一幅画。

针对上述特点,对这个时期孩子的绘画学习引导方式应该聚焦于引导他们更多地用画画的形式去表达,去叙事。

教师和家长更多是需要通过主题或故事设计引导孩子进入到不同的情景表达入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去自由大胆地表达。

因为,我们的xxx点在于让孩子进行思维和表达,xxx点在于让孩子用画说话。所以,画面表述中的形象和画面效果就不应成为关注的xxx点,而更应关注孩子表达的内容是否丰富顺畅,想法是否活跃,表达是否有趣自然?

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担心孩子画不好、画不出来而只是让孩子学画一些简单的形象,不敢放手让他们画丰富的故事,不敢让他们自由表达的话,孩子就只能学会一点简单的形象图式,而且这种形象多是简单记忆的结果,没什么意义,反倒会干扰他们在自主表达过程中的大胆和自由,得不偿失。

当然,孩子在叙事表达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具体的形象表现,不过,孩子普遍本能上会有自我创造图式化形象的能力,不管这种形象简单还是复杂,基本上不会对他们进行自由表达形成障碍。

如果想让他们这种形象更加丰满到位些,也只需在他们现有图式化形象基础上稍加引导即可,不必先入为主地去教他们过多超出他们认知的形象。

很多孩子总说自己不会画,画不好,其实就是孩子被过早教了不符合他们认知和自我能力的形象,而当在表达中需要画出没被教过的新的形象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把自己本能可以画出来的图式化形象也不敢画了。

绘画规律总结 第10篇

在绘画上,同样表现出一样的行为特征,孩子在绘画上的自主性变强,开始对绘画赋予了一些意义。但这些意义是孩子在画完之后再进行审视,并根据结构和所熟悉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解释自己所画的东西。

比如画了个圆圈,可以是太阳,也可以是丸子或别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解释会因当时当地的情况变化。这是因孩子时时都在挑选,在比较自己的想象,越是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越能把一个圆比作各种不同的东西。心理学家xxx将儿童这种动作-语言行为解释为“象征性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不要去限定孩子画什么,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快乐,是他们的一个探索过程,这也是我们常说在儿童幼年时期不要教授他们绘画技巧的缘故,一方面手眼协调能力并未达成,另一方面儿童的早期涂鸦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是有益的。

学前教育专家凯洛格分析总结的儿童20个基本涂鸦模式

(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

这20个基本单元作为要素会以各种各样的

方式组合成为更高级的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