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总结 第1篇
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高校的教学目标开始转向了素质教育。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转变也较为明显。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等知识。随着当今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度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开始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口语及实用英语的教学篇幅有所加大。在新时代,教师要注重从英语语言学角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当中,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高职英语目前的教学成果却并不乐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水平都较低,对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传统教学内容较为古板,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这些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导致学生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受到阻力。长此以往,学生能力就得不到良好的锻炼,造成了高职英语教学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英语语言学下的教学是从最基本的词汇、词型、语音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多重角度实施教学,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3英语语言学角度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词型学、词汇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在英语语言学中词型学对高职英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词型学主要是分析单词的构型,构型学中的复合法、派生法、转化法等都有助于高职英语的教学。构词学中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大量单词进行构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快速地记忆单词,对学生单词记忆能力的培训很有好处。
音系、音位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音系、音位学是发音方面的研究理论,涉及到发音的方式、发音的部位、不同音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调等等。目前,中国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大多数都在书面上。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口语和听力能力普遍较弱。这也是高职英语课堂上有待集中解决的一个问题。音系和音位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调,使其口语更为正宗和准确,进而锻炼听的能力,使听读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认知语言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认知语言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是以人类认知一切事物的态度与方式作为出发点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一项理论。这种理论常常被应用于隐喻等修辞方式的教学当中。众所周知,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很多学生在翻译上不能够准确地分析出语句正确意思。例如,“Today,America,TA.”这句话可以翻译为“美国是靠四个轮子来支撑的,四个轮子的运转能够带动美国的工作和娱乐。”其中“wheelsrunAmerica”就隐喻汽车产业对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类似这种例子在高职英语中还有很多,要想准确地翻译出语句的意思,就要让学生有效地将认知语言学与英语翻译结合起来学习。
非言语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非言语交际是指除了言语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方式的总和。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身体的动作、面部的表情、眼神的交流等等都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在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当中,对非言语交际的应用是非常多的,有专家曾经专门作过一项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一堂课上教师的言语交际仅占20%,而其余的80%全部来自于非言语交际。这个实验直观地证明了在英语课堂上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老师利用非言语交际的手段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带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进行知识学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帮助。
跨文化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
非语言总结 第2篇
我们以身体、脚和头面向或背对他人的程度来传达对别人的兴趣程度。一般来说,直接面对一个人表示你对他有兴趣,而背对一个人则表示你想要避免和他有交集。借由观察别人的面向,可以得出他们感觉如何的信息。可以在人群中观察某些人的面向和自己的面向得出一些信息。
姿势可能是信息最为明确的一种非语言行为了。不同的环境中会采用不同的姿势。安全环境为放松的姿势,危险环境则紧绷的姿势。通过姿势的放松和紧绷也能分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信程度。
说明性手势:伴随语言使用,不能单独使用。比如给人指路时的手势。
表征功能的手势:这样的非语言行为带有非常明确的意思,且在同一文化圈中所有人几乎都明白其含义。表征的手势可以单独使用。比如把手放在耳朵边代表_我听不见你说的话_,挥手表示_告别或者拒绝_等。
调节动作的手势:对环境做出回应的无意识的身体动作。 比如紧张时摸鼻子,冷的时候双手互搓等。
表情变化速度非常快,所以比较难捕捉和理解。可以通过寻找那些看上去太夸张的表情(比如真诚的面部表情一般不会持续超过5秒)和查看他人在不太可能顾忌自己样子时的表情来获取信息。
眼神能够传达的信息也很多。比如迎上某人目光通常是想要进一步接触的信号,而转移自己的目光则经常是想要避免接触的信号。另外眼神还能传达积极或者消极的态度。
社会科学家用副语言来形容非语言的、声音的信息。通过副语言的音色、语速、语调、音量、甚至停顿使得相同的字词传达出不同的意思。比如_'这'是一本有趣的书__这是一个'有趣'的书_,不同的字词强调表达了不同的意思。
停顿:停顿分为两种,一种是非故意的停顿,人们停下来整理他们的想法,然后再决定如何更好的继续表达他们的语言信息。第二种是发出声的停顿,范围从支支吾吾的语气词_嗯__呃_,到惯常使用的填充词如_像__好__你知道_等。发出声的停顿属于一种低权利语言,会降低一个人的可信度。
语速:研究发现,沟通者最有可能遵从那些说话速度跟自己相似的人提出的要求,听众也会对同样语速说话的人留下更积极的印象。
友善的触碰能拉近关系,增加好感。
生理吸引力:外表更有吸引力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利益。我们认为别人漂亮或者丑陋不只凭借他们的_原生装备_,也会基于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装备。
穿着打扮:衣着可以向他人至少传递十种信息:经济背景、经济水平、教育背景、教育水平、老练程度、成功程度、道德人格、社会背景、社会地位、可信赖程度。
人际距离学提出至少有两种人际距离学的向度:距离和领域。
距离:距离我们身体的大小。根据距离的大小又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长度逐渐增大。
领域:我们自认为属于自己的空间,比如你的工位、你的房间等。
物理位置、建筑方式及室内设计也会影响我们的沟通。
沟通者对于别人应该何时回复自己的帖子、邮件和短信有一定的预期,如果对方的回复延迟了,那么他们往往会对此做出消极的解读。在一个重视时间的文化中,等待可能表明 了某种地位,比如地位低的需要提前到等待地位高的。与同伴相处的时间量暗示了对方在这个人心目中的分量。
非语言总结 第3篇
三、空间利用与文化
1)个人空间A man’ s home is his castle.(隐私)
日本留学生误入民宅被杀,不懂free zone
Tips:
l 与别人身体距离别太近;
l 翻别人书要征得同意;
l 在公共场合就坐时要询问:这是空位吗?
2)人体距离(霍尔1959)
l 亲密距离——有身体接触
l 私人距离——友好关系
l 社会距离——不熟悉的人 社交场合
l 公共距离——疏远关系、演讲、与地位高的人见面
3)常见教室布局方式
一字型排列
马蹄形排列
圆圈型排列
非语言总结 第4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身体行为 时空安排
在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只侧重于语言的内容,而忽视了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其实,意义不仅通过话语和语言,也通过非语言交际体系来传递。这些非语言交 际体系包括人的身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距、服饰、触摸和身体气味等,它们在人们面对面交际中伴随着语言为来帮助传递信息,他们在成功交际中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诫如 David Abercrombie所说:“我们用发音器 官说话,但我们整个身体交谈”。xxx认为:“绝大多数交际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砥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由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1.非语言交际的范围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bodylanguage)、时间与空间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等方面。身势语又包括目视表情(fae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oculesics)、接触(contact) 等。
1.1身体行为
身体行为庄沟通 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样 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 同的理解。以下是几种分类:
1.1.xxx
与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中。面部表情能真实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心理活动与变化。表情包括脸色的变化、肌肉的收展以及眉、鼻、嘴等动作其所传达的信息要比语言来得巧妙、丰富,而且复杂得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 与诚实的标志 。英美人 有句格言 :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i e eyes.( 要相信不敢直视你 的人)与他人交谈或向他人打招呼时,应目视对方.如果不看着对 方,会被认为是羞怯 、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不能死盯住对xxx部位,或不停地在列疗身上上下打量,这是对人很不礼貌的行为。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 。
1.1.2体态语
体态语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英语中有 bodylanguagebodv movelllen!s,汉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表达意义相同的体态语因中英文化的差异而有所差别。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总是“摇头不算点头算”,但在尼泊尔,保加利亚 和希腊等国却恰恰相反.琏“点头不算摇头算”。印度人则以摇头或歪头表“同意接受”。英语国家的“OK”手势已为中国人所熟悉,但文化不同,其意思也大相径庭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OK手势后.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在西方人看来,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因为在 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 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甚至是侮 辱性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的。例如:中国人在对人 讲话 时,为了防止唾沫外溅或 口臭,用 手捂住嘴,英语国家的人就误以为他们在说谎话。中国人认为女子拿杯子时小指弯曲很优雅,英语 国家的人则认为这有点故作优雅,是表示我不想弄手、不能乱摸东西 的意思。有些体态语则是英语文化中所独有的。如英语国家的人用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示情绪紧张或不安。英、美、加等国家的人是面对开过来的汽车,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向右肩后晃动。这些行为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所以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应明确各种非语言行为的确切涵义,有利于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身体行为还包括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在美国和大多数北欧国家。人们相互之间交谈的距离是 18—36英寸。而亲密朋友 之间交谈 的距离是 6~xxx 寸,拉xxx人之 间交谈 的平均距离则是 6—xxx寸, 这个距离对非拉 xxx血统的美 国人来说是关系密切的表 现,因此美国人认为拉丁人热情冲动,傲慢专横,办事性急:而拉丁人则认为美国人冷漠无情,漠不关心,性格孤僻。事实上,在拉xxx人看来,触摸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见面时拉丁人触摸表示问候“喂”或作为一种请求的方式,如“我能和你谈~谈吗?”。在xxx家里,妇女见面要相互触摸 、亲吻和热烈拥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 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从来不像拉丁人那样相互触摸,初次见面时,只是相互点一点头或轻轻握一下手。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尽相同,同一个动作或行为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非语言行为引起的误解屡见不鲜,这种误解甚至会造成沟通受阻,谈判失败,合作受挫。由此可见,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非语言总结 第5篇
医院永远是忙碌的,但如果你不能把目光从手机、电脑或图表上移开,完成直接的目光接触,客户可能会感到不被重视和不受欢迎。因此,他们不会分享有关宠物的相关信息。 缺乏眼神接触也会让人感觉你有所隐瞒,让宠物主人怀疑医生的能力和可信度。
另一方面,直接的目光接触传达了自信、友好和细心。当然要确保包括定期中断,避免给人始终在凝视对方的感觉。当看向别处时,可以关注宠物或检查表格上,同时经常与客户的目光相遇,以表明你仍然在听并参与其中。这样做也可以衡量主人的理解或鼓励更多对话。
非语言总结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hTtP://.cn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非语言总结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培训
一、引言
二、非语言行为的本质及其在商务沟通和实践中被忽视的原因
不管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语言行为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内部原因来看,由于非语言行为的潜意识性和它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在同一文化氛围下的日常沟通中常常被忽视;而在不同文化碰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知之不深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先看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性,它指非语言行为的意义同语言行为一样,受文化影响,由文化决定。本文所指的狭义上的非语言行为指在一个群体内部、共享的、因袭性和规范性都很强的非语言行为。形式上约定俗成,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在表达思想时是与文化相连的(xxx,1997:448)。在跨文化语境下,由于编码和解码的方式不同,常会引起误解或文化冲突。这也使得研究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关系在跨文化商务沟通和谈判中的作用突显出来。表二列举了一些在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不同意义的肢体语言和其含义。
其次,我们来了解造成非语言行为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外部原因,即人们在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或误解。
1、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在日常的交际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语言交流才是真正的交际,远胜于非语言交际。其实不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xxx斯特尔曾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 %左右。
一位美国公司负责亚洲市场拓展的经理刚刚完成了一天与日本客户的谈判,他松了口气,认为日本人在谈判时很好商量。即便遇到最棘手的价格问题时,他们仍然满面笑容并满口称是。照这个进度,第二天就可以签合同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日本客户依旧笑容可掬,却怎么也不肯签合同。造成这位美国经理困扰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均来自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根据Richard D. Lewis对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类型的分类(Richard D. Lewis: 2000),美国文化属于单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的“生意型”文化,即在集中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在谈生意时直奔主题,不在乎“面子”和“关系”;而日本文化属于多线时间型,谈判模式属于“关系型”文化,即在一段时间能安排几件事情交叉进行,谈生意前要先建立关系,所以他们不急于达成一个合同,更重视今后的发展,很在乎 “面子”。因此,美国经理在谈判时力求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这使日本客户认为美国经理没有诚意。日本客户的“面子”也没有得到“喋喋不休”的美国经理的维护。另外,美国经理没有充分体会“是”的含义,在日本,它可以表示肯定、疑惑、停顿或仅仅表示“我在听,你可以继续”。美国经理把“是”片面地理解成为赞同,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2、非语言交际所包括的范围
非语言交际的范围非常广,可人们目前对它的理解还局限在接触,目光,手势,面部表情等。xxx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xxx: 1999)。体态语和副语言是与身体有关的非语言,通常能够为人们所注意,但由于文化差异,易被误解;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与周围环境相关,则易被忽略。比如近体距离,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对美国中产阶级调查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把这种距离分为8种。对中国人来说,体距均比英美人要近。所以中国人与英美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站得过近,使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则会觉得英语国家的人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了解到这一点在跨文化商务接待和沟通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模式
传统的跨文化培训把重点放在语言能力培训和对不同文化习俗知识性的了解上,但这样的培训往往事倍功半。只有把文化因素有意识地、系统地导入商务沟通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增强商务人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但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更重视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培训的效果。具体采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拓宽跨文化非语言相关知识并进的方法,在案例分析或商务实践中,实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飞跃。下面坐标轴示意了上述模式。
学习有关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在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Samovar提出:“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语言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语言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据此,在对跨文化培训中,在对该国民族风情、宗教哲学等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一些国家或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进行综合概括,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模式,作为谈判人员知识储备。实际上,对于商务人士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无需刻意去模仿外国人的非语言行为,最需要的是了解相同行为的不同文化涵义,特别是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那些行为的文化涵义,这才应当成为跨文化商务培训的重点。比如肢体语言、目光接触、体触行为、沉默的含义、衣着、体味、对空间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等。这亦是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基础,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得到非语言交际能力质的提高。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敏感度。我们在跨文化培训中要求商务人才在实践中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对异国文化中重要但细微的特点了解,即可以感知,可以接受其它文化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不同。由于个人行为由个人观念决定,个人观念又由其民族文化决定,要彻底了解商务沟通中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最外层),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截然不同民族文化下所隐含的价值观(最里层),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往往赋予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跨文化培训才能使商务人才自然、准确地理解和传递最外层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背后具体的企业文化和个人观念(第二层)。也只有从核心的层面真正提高了非语言交际意识和敏感度,才能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提高。
增强商务实践。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就是要看他能否应付与处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以致用。也可以说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增强。在跨文化商务培训中,我们基于培训人员已掌握的跨文化非语言知识和初步具备的对非语言行为的敏感度,采取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人发言的方法,逐步提高培训人员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非语言总结 第8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非言语交际;影响;语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6日
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致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文化冲突由此而屡见不鲜,尤其是非言语交际,显得更为突出。对于非言语交际的理论研究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真正从文化角度对非言语进行研究探讨的时间却还不长。事实上,文化与非言语交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个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其所在文化氛围的影响。非言语行为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文化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非言语行为,从而使其成为同文化系统内其他成员所接纳、认可的举止。首先,文化决定着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内心状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从形式上而言,尽管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某些非言语行为上并没有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但是在其表达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方式上却存在着很大的跨文化差异。其次,同一个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也是不同的。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表达善意友好或尊敬的非言语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意味着敌意或冒犯。由此,从文化的视角来探究非言语行为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以往的研究着重讨论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本文试图基于这些研究成员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对非言语行为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非言语行为被单独使用或与言语行为结合使用,来达到交流和传达信息的过程。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结构性与非结构性;(2)语言性与非语言性;(3)连续性与非连续性;(4)习得性与非习得性;(5)左脑处理信息与右脑处理信息。在人类交际中,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相互依存,并起着补充、抵触、重复、调整、替代和强调语言交际的作用,同时也阐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分类。根据传播渠道的不同,非言语交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和眼神、手势语言、近体语言、肢体语言、体触语言、副语言、时间语言等几大类。
对非言语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文化因素:(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处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认为自己是单独个体,其次才是某个集团的一员。个人主义影响下的非言语行为则xxx明的个性;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成员所持的意见则恰恰相反,他们提倡的是和谐一致,使用有利于巩固集团的非言语行为。(2)高语境与低语境。根据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们可以找到各文化之间的差别,而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则阐述了在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高语境文化下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密切,人们不欣赏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说话讲究含蓄、委婉。因此,提供微妙语境线索的非言语交流在这里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强体触意向与弱体触意向。Hall1966年提出了近体语言理论,他认为人们的远近、亲疏是由于人际间的距离和空间通过感知外露所决定的。有的文化崇尚近距离频繁接触,这种文化称之为强体触意向文化;反之,称之为弱体触文化。这两种文化中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就容易出现误解。这一文化差异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人们在交际中的频率次数等。(4)权利等级距离。这一文化特征是Hofstedel1984年提出的,权利等级距离把文化分为xxx利等级距离和低权利等级距离,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交际双方的等级关系。如,来自xxx利等级距离文化的人们不能反驳领导的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而来自低权利等级距离文化的人们则可以问其原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等级处处可见,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非言语行为。(5)强男性主义和弱男性主义,Hofstede用这两个词并不是只指男性和女性而言。男性强主义主要表现为武断、竞争意识强、有野心等;相反,弱男性主义则热情敏感,无野心。因此,弱男性主义文化则只讲服务和奉献感情外露。可见,人们的非言语行为均不同程度上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各种非言语行为的全面综合影响。人们的面部表情是非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能表达交际者的真实感情。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感情即使内心不快也不言于表,以求得集体和谐。在xxx等级距离、高语境、体触意向弱文化的背景下,下级对上级总是面带微笑,人们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来自强体触文化的人们倾向于使用直接体态且使用的频率很高,同时也受到男性主义、权利等级距离、体触的强弱的影响。体触行为是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所以对它进行单独探讨。强体触文化中体触频率高,同时也受到男性主义、权利低距离、体触的强弱的影响。在非言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眼睛是否直视对方,不同的文化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集体主义和强权力等级距离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很少直视对方,以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相反,低权利等级、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要直视说话者,以表示尊重,同时听话者的语言的真实性更高。来自高触体、高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说话的声音高,反之则低。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致。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这种差异才能避免误解和冲突,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实现有效交际。
主要参考文献:
[1]xxx,xxx.Language a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
[2]耿二玲.体态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55.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
[5]xxx.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非语言总结 第9篇
通过与语言无关的途径所表达的信息。包括身体动作、声音、触碰、外貌、物理空间、物理环境、时间等。
技巧熟练的非语言沟通者比不熟练的非语言沟通者更具说服力,也有更大的机会在诸如职业生涯、牌局甚至恋爱等各种情境中获得成功。
非语言沟通无处不在,事实上,不传递非语言信息是不可能的。像结巴、脸红、皱眉等非语言行为不管我们是否有意发出,别人都会发现这些行为并且依据他们的观察形成对我们的解读。
非语言沟通可以用来进行印象管理(行为、外貌等),传递情绪(脸红、噘嘴、幽怨的眼神等),还可以反应和塑造我们与他人保持哪一种关系(比如触碰这种亲密行为往往只出现在亲密的关系中)。
媒介沟通中的非语言线索远不如面对面沟通丰富。当我们打字时,呈现非语言表达的最明显的方式就是使用表情符号和表情图标。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在每一个沟通行为中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要素,非语言行为可以借由与语言行为的几种关系而运作。包括重复、补充、替代、强调、调控、矛盾。
重复:给别人指路的时候往往在口头陈述的同时使用手势指明方向,这种重复不只是语言表达的装饰:相比只有文字说明,人们更记得伴随有手势的说明。
补充:非语言行为也可以强化你说过的话,起补充作用的非语言行为与沟通者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和感受相配合。比如说_谢谢你_的时候配合一个_诚挚的表情和语调_,可以让你的感谢效果更好。
替代:当沟通者不愿意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非语言替代可能是有用的。比如别人问你面试结果如何,你不说话但是长叹一口气同样可以表示你的感受。
强调:使用非语言行为来强调口头信息。比如批评别人的时候用手指指着对方,说话时着重强调特定的字眼等。
调控:非语言行为通过影响语言沟通的流畅度提供流畅功能。我们通过点头(表示_我了解__请继续_)、转移目光(表示_很难专注_)或者走向门口(表示_想要结束谈话_)来非语言地调控对话。
矛盾:人们通常在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上表达出不同甚至是矛盾的信息。比如有人向你说_对不起_,但是表情却是很不甘,说话语调也很不客气,这就是矛盾的典型例子。也常称为心口不一。
当信息的发送者说谎时,他们的非语言行为有时会出卖他们。欺骗的这种疏忽信号通常称之为泄漏。通常会在表情、语速、语调、姿势等非语言渠道表现出来。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出现冲突时,沟通者倾向于依赖非语言信息。出于这个原因,在检测欺骗时非语言线索很重要。
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加模糊不清。在不同的场景、人群群体中同一个动作往往有不同的诠释。信息的解析有赖于认知复杂度的提升。
非语言总结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以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并且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交际,二是通过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多着眼于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应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讲话的声音、语调、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特点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它可以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有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是人类的本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补充、否定、重复、代替、强调、调节的作用。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有人问路的时候,我们在告诉问路人方向,同时用手指指示该方向以重复。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用特定的手势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身势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在人们讲话时会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下去以表示态度坚决。交谈时人们常用眼神和语调暗示自己要讲话、己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都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进行的,而包括语言交际行为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交际规则是每种文化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晶。文化不同,交际规则是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和影响。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注视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身势语(非语言交际)问题。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xxx在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列出了三钟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xxx,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情况,大致是这几种情况。第一,行为相同,意义有别。例如文化不同,OK这一手势的含义可能有别。譬如: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第二,意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xxx。有些动作在汉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撮动。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第四,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士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带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
四、结语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舍此,外语教学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学。积极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和努力探索研究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既是时展的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切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教学者当前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xxx·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非语言总结 第11篇
论文摘要: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与语言的关系阐明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论述了非语言方式在本专业中的运用。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非语言方式在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关注的焦点都是非语言方式本身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非语言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实践方面,少有理论上的论述。本文也指出,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像以往学者论述的那样明显。
一、非语言方式与语言方式的关系
1.非语言方式的范围。从形式上来讲,非语言方式分为两种——听的副语言和可视的体态语,前者指没有固定语义的声音(沉默为特殊的一种);后者包括表情、动作、体距、触摸、服饰等。本文所说的非语言方式是一个包含以上所分的两种方式的概括的范畴,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非语言方式(如微笑,摇头等)的研究——因为非语言方式细分起来种类太多,力所不及;再者,本文意图在理论上对非语言方式这一范畴进行概述,所以也不必对所有具体的非语言方式逐条分析。
2.语言与非语言方式的关系。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而听话人的理解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听话人在理解时,总是先通过说话人提供的形式线索寻求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通过对交际意图的推导最后生成话语意义。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语言方式对交际意图的推导乃至意义的生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alber mebrobian认为,传播的信息效果中非语言方式占到了93%,并给出了交际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的公式: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7%言语的+38%声音的+55%表情的效果
在这个公式中,语言效果仅占了7%,非语言方式的效果则达到93%,这就涉及到在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所体现的是非语言方式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作用,而不能说明相比非语言方式来讲,语言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离开了语言,很多非语言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matalanguage)作用
所谓的元语言作用,是指非语言方式直接表达意义内容,现实世界中事物都有一定的形体,事物运动时都有一定的轨迹或姿态。在交际中,当谈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单用语言的表达略显苍白,非语言方式往往起到描绘或再现这些形象的作用。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在表达现实世界时尤其是具体的事物时是抽象的,在解码时需要首先将语音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较非语言方式在认知上多了一个解码的过程。非语言方式是直接作用于视觉的,所以可以直接进行解码。因此,在表达某些形象意义时,非语言方式就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某些条件下,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必须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情感作用
除了运用语言外,非语言方式也经常用于表达情感。实际上,交际中的情感因素往往由非语言方式来承担。这是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表达情感态度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语言有时会显得太生硬,而又不够丰富,非语言方式往往是行动,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更能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激动时挥舞着的拳头,否定时的摇头等。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此处的“事”是指“世界的事情、知识和道理”,非语言方式在表达“事”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非语言方式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某些非语言方式的意义并不固定;其二,非语言方式(副语言除外)是作用于视觉的,给交际带来很多不便。
在构成表事成分时,非语言方式可以构成在语言基础上业已形成的一些意义,是一个封闭范畴。此时是在语言产生之后,非语言方式又“重操旧业”,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明确的意义。如用“v”手势表示胜利,汉语中用拇指和小指直伸,其余三指向手心弯曲并拢表示数字“六”等;或是一个民族公认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动作(多为一种前语言性质的东西),如汉族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摇头表示反对等。
三、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表情作用,即主要是表达教师的情感,调节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1.对所讲述内容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渗透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种主观性往往外化为一种情感,通过非语言方式得以表达。此时的非语言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这种情感不宜太激烈,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主要应该讲授的还是方法,所以要对非语言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2.对学生听课状态的情感。教学相长,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或讨论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听课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小声讲话从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听讲,也会打扰教师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又不宜做出太过的批评,尤其是语言上的批评。此时,非语言方式会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方式。如,教师可以采取沉默、眼神等方式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醒。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作用
即在讲述课堂内容时,相关内容只能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非语言方式表达的即是其本身。这可以说是一种“引述”,即说到某一事物、动作时,语言在表达时往往是无力的,这时直接用非语言方式表达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讲到西方特有的非语言方式时,光靠语言的表达是无力的,有时学生甚至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非语言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通常只是对语言表述的简单加强。如上所述,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这方面受到太多的局限。不成体系的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作用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明显,如果将教学阶段分期的话,在初级教育中非语言方式还可以看作一种教学方法,在中高等教育教学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学工具和内容的语言相比,非语言方式的工具作用微乎其微。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表达情感与自我调节,而真正能够传递的信息较少。相对来讲,一些静态的非语言方式,如衣着、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似乎更加相关。究其原因,这与课堂教学的性质相关,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内容,因此,非语言方式难以像日常交际中发挥作用。
非语言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 英语教学 应用方法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两种主要行为,其中语言交际是人类在交际行为中最有效的方式,非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实际日常生活中,65%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来传递(Samovar 1981;Ross 1974)。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及分类
xxx(1990)认为:“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属于言语范畴之外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与语言交际的两种形式相比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包括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非语言交际包括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Ruesch and Keas(BJ
1995)在1996年最早做出了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方式,他们认为从功能角度出发,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分为暗示语言、行为语言、客体语言三类。Knapp(1997)根据这一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三种:环境交际、交际者体格特征、肢体运动及状态(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眼睛活动和发音方式)。xxx(1995)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与非语义声音)、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衣着化妆、气味、家具等)和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等)。
二、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是在交流环境中除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不仅能改善师生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认知能力。因此,非语言行为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1.非语言交际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类交际主要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形式。非语言交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它能够辅助有声语言交际,进行情感表达,使信息具体化,对交际的过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课堂质量,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上的使用是很必要的。
2.非语言交际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
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接受与喜爱程度都有所不同。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话题会有不同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获取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改善学生畏惧英语的心理状态。
三、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非语言交际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无处不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非语言交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1.面部表情和眼神
人的面部表情和眼部动作都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面部表情可以传达不同的情绪,而目光所传达的信息就更多,不仅仅限于感情。同时面部表情和眼神往往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教师快乐和蔼的表情为轻松地组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同时也增强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面部表情与眼神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之间的目光交流,向学生表明老师在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这一非语言行为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老师的眼神常常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促使他们有效高效地学习。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了解学生是否明白了所讲的内容,是否对所讲内容感兴趣等。
2.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能弥补口头表达的不足,通过表现力丰富、形式多样的动作、辅助语言将内容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并做到准确无误。同时,肢体语言还能够通过人们内在情感与情绪的表达,加强语气,让观点得到更好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肢体动作的运用是对语言教学的一种辅助,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更能突出教学重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接收率,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外国影片的观赏学习,我们会发现,在对话中人们通常都会用许多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英语教师在授课间灵活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3.副语言
“副语言又可以称为类语言或伴随语言。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语调、声音的修饰、分隔、沉默停顿等,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中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生动形象。因此,副语言行为对教师的外语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上扬的音调有质问、迟疑、惊异等意思,下降的音调则表明说话者的坚定、自信。教师通过调节自己的音量呈现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地利用音域使授课语言尽量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对象、内容、地点调整合适的语速。另外,音质体现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它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灵活地运用非语言交际进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非语言意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都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英语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语言规则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导入跨文化交际规则。
参考文献:
[1]xxx,孙明节.非语言交际行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44-347.
[2] et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xxx.非语言交际在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04-105.
[4]刘兰萍.试论非语言行为与英语教学.宁波:宁波大学出版社,2001.
非语言总结 第13篇
关键词 商务日语教学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Guidance to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Japanese Teaching
FANG Lan
(City College,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00)
Abstract There is a common point of view on teaching of business Japanese in Japan and China. That is, business Japanese teaching should place importance on the training of basic language communicative proficiency,such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but also timely give guidance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Business Japanese class teach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 商务日语教学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指导的理论分析
商务日语课程所教的典型用语大多是不同商务交际活动中的特殊语言。人们为了传递信息,表达语意,在商务交际活动中不仅需要正常的语言行为,还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用内容极其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对正常的语言行为起到补充,强调,重复,否定,代替等作用。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它包括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跨文化交际”,指不同国家以及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提到这个概念以前,非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都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它在实际的外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更多学者对其产生了研究兴趣,也引起众多教授语言的教师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2 商务日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指导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传统的商务日语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读写能力,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口头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能力。长久以来人们大都认为跨文化交流主要依靠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主要是外语,错误地认为语言是唯一的传递信息的途径,而忽视了信息传递中起着很大作用的非语言行为。因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注重训练学生外语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完全没有注意到要培养学生其他的交际能力。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小,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比起从前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的时间和空间都大大缩短,缩小。此种环境下,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国际化意识,放眼全球,意识到国际间人们相互依存、合作的意识、更加看重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为了让自身更好地融入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意识观念,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并通过实际的交流不断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当今社会中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发生了变化,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不改变,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优秀外语人才。
非语言总结 第14篇
我们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理性征的影响,并且在更大程度上会受到我们社会化的方式影响。
性别:女人更善于解读别人的非语言行为,笑得更多,更多使用面部表情、声音也更丰富、眼神交流也更多。
文化: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得到不同的诠释。并且文化也会影响人们如何监视别人的非语言线索。比如在日本,人们倾向于注意对方的眼睛来寻找情绪线索;而在美国和欧洲,人们则重点关注对方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