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礼;乐;礼乐文化;礼乐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xxx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架构了中华文明光华初现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华精神文明的滥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探求礼xxx乐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有重要的理论xxx现实价值。
一、传统文化中的礼xxx乐
(一)礼的本质及内涵
由于历史朝代的更迭,各个时期的礼乐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礼乐xxx现代文化的礼乐有本质上的区别。本文主要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的本质及其社会功用。
据史料记载,礼大致起源于距今5000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xxx在《龙山时代礼制》指出:“龙山文化时期或中国上古xxx时代,礼制已经形成或处于初级阶段。”先秦各代因袭和改进了前代的礼仪,将礼的体制、功用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到xxx代时,开始“制礼作乐”至“礼乐大备”,xxx代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礼乐文化的鼎盛时期,礼乐制度已极其完备。
从文字学、文化学及人类学等学科对礼的起源进行考证,会得出不同的起源学说。xxx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得出礼起源于宗教仪式。刘师培认为“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典礼变迁,可以考民风之同异。”从民俗和文化学的角度得出礼源于俗的观点。但鉴于礼的复杂性,部分学者提出“礼的起源是多元的”等更为全面的说法。
礼渗透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国家的政治政策、制度体系层面称之为‘礼制’;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层面称之为‘礼义’;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方面则称之为‘礼仪’。”这三者又分别定义为“制度之礼”、“观念之礼”、“行为之礼”,从侧面体现了礼的社会功用。
对礼的起源、礼的属性及分类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后,就可进而分析礼的本质和内涵。首先,礼的产生划清了人xxx其他动物的界限。礼在诞生的早期还不曾赋予其诸多功用性,它只是作为一种规范,成为人xxx动物区分的标准。《礼记》:“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其次,人取法于天,使“礼作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自然法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第三,礼是规范人情伦理的社会秩序。《礼记》“夫妇有别,父子有序,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第四,礼是国家的规章制度、政策法令,是不可逾越的行为枷锁。礼被历代统治者认为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治国大纲。这一层面的礼“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等级机构,成为统治者的xxx法性来源。”。此外,礼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行为不能出于礼的左右。《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二)乐的本质及内涵
古代的乐在其萌生阶段是xxx的初始阶段相同的,不具备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是一种纯音乐、一种纯艺术形式。随着国家的诞生,等级差别的划分,乐逐渐转变成一种实施教化的政治文化载体,服务于古代帝xxx的统治xxx教化。
1.传说中的乐。xxx的诞生,民间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进入昆仑山中采伐山竹,制作笛子。忽然天空中飞来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凤凰鸟,凤鸟的鸣叫声激情昂扬,凰鸟则柔和悠长,它们彼此应和,十分动听。伶伦受到凤凰鸣叫的启发,创制出了12音律。
2.乐的三个层次。乐区别于音xxx声,音xxx声是乐的基本形式,乐是音声的高级阶段。因此,“儒家的音乐理论认为声、音、乐是音乐的三个层次”。声是没有节奏、旋律,也没有审美价值的响声。音则比声高一个层次,《乐记》中写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中国古人认为,音是人的心声,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当“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虽然“乐器”及“乐文”只是乐的细枝末节,但他们也是乐形成的基础。
3.德音谓乐。乐xxx音相近而不相同,音有“靡靡之音”“溺音”“郑卫音”,但儒家认为“德音”才能称为乐。《乐记》:“xxx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xxx国的音,虽然很流行,但“宫”、“商”、“角”、“徵”、“羽”五音皆乱,是乱世之音,xxx“乐”相去甚远。“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否真正懂得乐的内涵是xxxxxx君子的分界线。“故天子之为乐者,赏xxx有德者。”天子作乐是用来赏赐xxx有德行的。“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xxx也。”道德、品德、德行是人性的根本,而乐是德的花朵。”“正声和乐”、“德音雅乐”,所以说,声赋予了节奏旋律成了音,音符xxx了自然之道、天之道,符xxx一定的仁义道德、礼仪制度才是名副其实的“乐”,故有“德音之谓乐。”
二、礼乐的相互联系
“礼乐文明属于古代文明中的精神文明”,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各种成文不成文的礼乐文化形态共同作用于古代帝xxx的统治。国家出现以后,为维护等级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制定相关的礼乐制度来辅助国家的行政管理。
礼应时而生,“维护传统社会的等级结构,成了统治者的xxx法性来源”。礼相对xxx来说,具有强制性,表现为各种礼仪规章制度;而乐则显得xxx和,但却不可或缺,辅于礼,达到礼乐治政的目的。礼xxx乐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礼记・乐记》:“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一)礼xxx乐联系密切,但因为功能功用及分工不同而相互区别
《礼记・乐记》:“故钟鼓管磬,羽钺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xxx还裼袭,礼之文也。”xxx、鼓、萧管、磬石、斧钺、盾牌等是乐的用器和舞具;弯曲、伸张、俯身、仰身,舞列、舞位、舒缓、迅疾等是乐的表现形式。俎板、盛咸菜和肉酱的“豆”、“簋”xxx的用器,升堂降堂上位下位等xxx的表现形式。
《乐记》:“礼者天地之别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反映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尊卑、贵贱、高低、等级差别;乐则体现了天地万物之间的谐和。“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能辨身份地位之“异同”,乐则将这种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xxx法化,乐在潜移默化之中施行它的教化作用。
(二)礼乐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内外兼修,共同实行教化,服务于古代帝xxx的施政
《礼记・乐记》:“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洽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_瞻其颜色而弗xxx争,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礼乐是一个完备的整体。致力xxx调整自己的心灵,致力于礼调理行为举止。乐的极致是和悦,礼的极致是恭顺。乐发自内心,礼动于身外。一主内一主外,则“致礼乐之道,举而错,天下无难矣”。致力于礼乐之道,提出正确的措施推行,那么治理好国家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礼为主,乐为辅,以礼为体,乐为用”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xxx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乐的教化、“和同”、“应天”、“治心”功用的实现是以礼为准绳和原则的。所以说乐从属于礼,“礼是乐成立的前提,乐的功能的发挥必须符xxx礼仪的要求。”
《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近于礼”。乐是通达人情伦理的,通晓乐的实质则接近于通晓了礼仪,知晓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的推行。
《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xxx著其教也。”乐是用于彰显德行的;礼仪,是用来制止祸端的。乐感人至深,能移风易俗,古代帝xxx突出强调其教化作用。所以在古代,“乐没有其独立的地位”,而是无形中受到礼的制约和束缚,礼乐制度中礼是主体,乐起着辅助的作用。
综上所述,礼乐文化、礼乐制度、礼乐联xxx是古代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社会等级分明和社会秩序和谐的意识形态基础。礼乐互相渗透,互为表彰,在中庸之道的调和下,使礼乐实现了维护等级秩序,缓和阶级冲突、调和社会矛盾的历史作用。
三、结语
作为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演绎了古代社会更迭变化的发展脉络,深深植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当我们今天重新解读传统文化,构建现代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理所当然需从古代文化的经典起步,进一步感悟古代文化带给我们的巨大震撼,并进行深层次思考,从历史xxx现实的角度出发,引导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xxx.礼记译解[M].中华书局,2007.
[2]xxx礼乐文化xxx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M].中华书局,2007.
[3]xxx.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礼乐制度总结 第2篇
xxx中规定了土地制度、财产分配和管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方向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税收和赋役的征收标准和程序等经济制度。xxx中规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定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方式,来保障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经济收入。xxx中规定的税收和赋役制度,也是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时xxx朝的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度和官田制度两个方面。分封制度是指xxxxxx朝将天下分封给不同的诸侯,xxx按照分封的土地大小和诸侯自身的等级制定不同的土地分配方案。官田制度则是xxx朝官府所拥有的土地制度,它规定官府拥有的土地必须保证农田的耕种和社会的稳定。
官员们不仅管理土地和税收,还要负责监管市场和商业活动,确保商业和贸易的公平和稳定。
当时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xxx和商税两个方面。xxx是指官府对民间的土地征收一定的赋税,而商税则是对商人征收的税收。在税收的征收过程中,官府对赋税和商税的征收和管理非常严格,同时也要求官员在税收管理中不得有任何的贪污和侵占行为。
礼乐制度总结 第3篇
西xxx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其音乐演奏形式、音乐节奏和乐器制造等方面,为后来的音乐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同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人xxx人之间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君臣之间的义务和责任,为后来的xxx朝和政治体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礼乐制度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西xxx;礼乐制度;地理流变
一、西xxx乐制度的来源和内容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xxx时期。为了加强统治,xxxxxx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xxxxxx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xxx的属国。xxxxxx死后,年幼的成xxx继位,xxx的弟弟姬旦即xxx公辅政。xxx公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xxx曾于《短歌行》中曾以“xxx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xxx认真。xxx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礼”是指用于表现等级的行为规范,“乐”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熏陶人们思想的音乐。“分封制度”就是xxx公所制之“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分封制的普遍展开,形式有何很大的变化,宗法制也应运而生,它也是xxx公制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xxx,xxx”。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xxx,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xxx佾,xxx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xxx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xxx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xxx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xxx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xxx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二、西xxx疆域(各诸侯国地理分布以及他们的用乐情况)
(一)西xxx疆域和各诸侯国:西xxx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灭商后,占领了东方大片地区,建立起一个东自大海,西抵羌戎,北达鬼方,南至荆楚的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xxx代的分封制的真正实施始于xxx公平定三监之乱以后,分封制的实施是夏商以来政治格局的改变的转折点。xxx天子“非复xxx长而为xxx君”是通过制礼作乐的形式而完成的。xxx公所制的“礼”首当其冲的便是分封诸侯。“封建亲戚”,这便是xxx代分封制度的核心内容。xxx代封建国家的数量很多,但是居于要冲的大国则绝大部分为xxxxxx室中的人。xxx代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文xxx子辈的诸侯国有:管、xxx霍、鲁、卫、曹、原、毕等;属于xxx子辈的有:晋、应、韩等;属于xxx公子辈的有:凡、刑、蒋、茅、祭等。
这些诸侯国都分布在当时最发达的地区,也就是xxxxxx朝统治的核心地区。所谓“封建亲戚一以番屏xxx”,在这些诸侯国的分封上表现得最明显。
分封制的实施是对于旧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关系的一次全面变动,分封制所造成的政治格局也已经形成,宗法制度此时应运而生。宗法制度在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中有深远的影响。分封——宗法系统是xxx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形式,是xxx代社会发展的轴心。
(二)诸侯国礼乐情况
(1)音乐方面:西xxx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等级制度。礼乐制度从音乐到酒具,礼乐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xxxxxx队和歌舞队的编制,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xxx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xxx,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xxx佾,即三十六人。如表:
(2)酒器方面:《礼记·礼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商、xxx时期,饮酒器越小,主人地位越显赫。另外还有:“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
(3)祭祀方面:西xxx朝时贵族随葬以青铜爵、觚为中心器具,小贵族随葬只能用爵、觚一对,随着贵族身份的提高,觚、爵数量也有所增加。
三、西xxx的礼器
西xxx乐xxx青铜器之间的关系:西xxxxxx朝奴隶制的发展,不仅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戒备森严的宗法制度,而且在商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备礼乐制度,以维护奴隶制尊卑贵贱的统治秩序。在严格的礼乐制度下,奴隶制国家为服务于礼乐制度制作了大量青铜器,称作为_青铜礼乐器_。
青铜礼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它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按照礼制组xxx成的所谓“列鼎”:“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青铜礼器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
(1)饮器:
鼎:(煮肉)天子权利的象征,体现天命的“威严”。有正鼎(盛肉食)和羞鼎(盛调味品)之分。
鬲(li)饪食器,礼器
甗(yǎn) 蒸食器,礼器
簋(guǐ) 盛食器,礼器
(2)酒器:
爵:饮酒器,重要的礼器。
觚(gū)饮酒器和礼器。
卣(yǒu)盛香酒的礼器。
壶:盛酒和水,礼器。
罍(lei)大型盛酒器和水器,礼器。
尊:大中型盛酒器,礼器。
(3)水器:
盘承水器,礼器。
壶:盛酒和水,礼器。
(4)乐器
西xxx时期,为维护以xxx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xxx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xxx。在祭祀、宴饮、婚嫁、葬丧举行礼仪时,敲击青铜器物,发出悦耳之声,这种器物即“乐器”,这种悦耳之声即“礼乐”。
铙(nao):打击乐器,礼器。
钟:打击乐器,礼器。
铃:摇击乐器,礼器。
鼓:打击乐器,礼器。
镈(bó):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礼器。
四、礼乐制度作用
(一)西xxx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它推动各诸侯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于各国的融xxx,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诸侯们在各诸侯国亦仿效xxxxxx朝,采取类似措施,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贵族等级,为xxxxxx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二)xxx代礼乐体系中的人文精神,始于xxx初对天命观反思而引发的人伦道德构建,表现在礼乐思想、礼乐用器、礼乐功能、礼乐情感上,有了新的人伦、人格、人事、人性化特征。xxx代礼乐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人为创建,是原始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昭示着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萌芽,孕育着儒家人文品格的出现,并促进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自由思潮的蓬勃发展;同时,xxx代人文精神的萌芽,也是中国人性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开端;此外,xxx代礼乐思想也影响着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xxx理论构建。xxx代礼乐文化所蕴含的人伦精神品格,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借鉴。
【参考文献】
[1]杜卓慧.论西xxx时期的礼乐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2008(07).
[2]xxx一.先秦音乐史[M].人民出版社,1994.
[3]李洁萍.中国古代都城概况[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林滟茹.xxx代礼乐制度的人文精神[D].安徽师范大学,2013.
礼乐制度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儒家;xxx;礼乐;高等教育;美育;理念
科学、道德、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然而,就中国先秦时期教育体制而言,对“道德”的研究探讨、细化xxx推崇,反映到国人文化性格上,形成了古代儒家文化的“精神图腾”――“礼乐”制度。音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礼xxx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中心话题,成为众多思想家xxx说的重点对象,成就了今天“儒家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和影响最大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xxx政治理想中的音乐观
谈儒家文化,不能不提xxx。xxx重视音乐,一方面是对为了表现出其对古代xxx制度的尊崇传承,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他对音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理性观察。xxx认识到音乐艺术的感情特征,认为音乐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人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认为人们在从事任何工作时,仅仅有冷静的头脑支配行动,远远不如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干。若从事某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乐趣,那就更能产生巨大的效果。正如《论语》所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生活中,xxx身体力行。《xxx世家》说:“xxx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近矣。xxx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xxx曰,丘未得xxx也。有间曰,已习xxx,可以益矣。xxx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xxx四国,非文xxx其谁能为此也。”可见xxx对音乐的学习,是由技术逐渐深入到音乐背后的精神层面,进而把握精神层面背后的具体人格特质。
xxx倡导音乐精神是“仁”。仁是道德,乐是艺术。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和”。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以“仁”的实现为“礼”,并以“乐”的实现为前提。xxx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格局下,单同“礼”的强行规定已经无法使人遵循“xxx”,而xxx代原有的适应其血缘制度xxx宗法制度的礼乐文化在当时的价值观念中已经被冷落。因此,xxx便首先提出了“仁”这一文化精神,来实现他追求和崇奉的理想社会制度。这时,“乐”的活动作为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养“仁”的精神的最好方式(“成xxx”)在xxx的音乐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仁”的提出使得xxx的音乐思想超越了西xxx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可见,xxx的政治理想xxx乐观念中所提到“过犹不及”思想都是相互一致的。哲学思想的观念意识,具有“中和”的意思。这一思想在音乐理念上的主张,就是要求音乐表现应该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他要求音乐情感的表达要有所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使得音乐内在体验xxx外在表现都保持在“中和”的状态。他在评论诗歌《关雎》时所谈到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新音乐”xxx音的批判,指责当时“xxx”,要求“放xxx”成为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其鲜明的音乐思想,崇雅抑俗的审美态度。
二、 礼乐文化的“教xxx化”
1.音乐教育的“移风易俗”音乐,是由于外界事物触发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始之然也……是故先xxx所以感之音。”(《乐本篇》)人的情感活动创造了音乐,音乐又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因此,“乐也者,不可变者也”。(《荀子•乐论》)感情是音乐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不同于情感产生的不同变化。“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乐论》)可见,儒家对乐的感情特征是有明确认识的。正是由于这个特征,使得音乐对人的教育,有别于道德和科学,直接诉诸于音乐情感,而产生其感人至深,其移风易俗的效果。人们通过对乐的情感陶冶,达到道德的完善,发扬“至德”的光辉。
2.音乐教育xxx古代政治教化特点、儒家文化“礼乐”并论。为了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儒家认为必须强化礼制,而强化礼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配xxx“礼”的规范,以“乐”的教育达到目的,发挥作用。由于,“乐也者,情之不可易者也”。乐是美感教育作用,通过情感感染来实现,它能唤起一定的情感体验,而“礼也者,力之不可易者也”。礼是一定理智的表现,它以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为准则。所以,乐xxx的统一,是情xxx的统一。以礼调节情的平衡,儒家是把这种统一xxx平衡,作为对音乐以及美育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得不同的人,各安其职。是“礼辅之以乐,乐受之于礼”的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
三、 传统儒家礼乐制度音乐观xxx高校美育课程的教育理念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崇高审美理想的特殊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综xxx性大学来说,加大美育公选课程的开设力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美育课程教学质量是对当前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重新回顾传统儒家礼乐制度下的音乐观,对于今天综xxx性大学美育公选课程的开设有着重要的借鉴xxx指导意义。
美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就在于它是一种通过“寓教xxx”“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状态,使得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因为美xxx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美育教育是情感知识xxx道德教育的桥梁。通过各种美育活动的开展,将道德、知识等“内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平和心境,养成对个性的尊重,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和超越精神,使之成为综xxx素质相对完善的人。
透过传统儒家礼、乐制度音乐观,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心目中“乐者,乐也”。(《荀子•乐论》)认定音乐本身就具有使人快乐的属性。因而,音乐类的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即“寓教xxx”。这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教育不仅仅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还可以给予参xxx者双方(施xxx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快慰、满足感。“寓教xxx”中的“乐”不只是简单的生理上的满足,而是可以促使整个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谐,音乐教育中所提到的审美对象如果能给人以快慰、娱乐和享受,受教育者也会自愿地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一种实践行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愉悦性还体现在它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在音乐活动的施xxx受之间存在着一种往复的快乐机制,这种“寓教xxx”的方式是审美教育的力量和生命之所在。
礼乐制度总结 第6篇
一、礼乐之乐
(一)乐的发展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研究者的研究及参考相关的考古资料,文字材料以及地下出土的相关文物在夏、商、xxx三代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乐器和礼器一样xxx乐制度的外部表现形式,乐器的这一功能是xxx乐器随葬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境内近百处xxx古乐有关的史前遗址的发现,从出土的大量乐器以及部分图像资料中,我们不但可以从中确切地看到上古乐发展的真实状况及水平,而且可以透过这些资料研究当时的政治、历史、科技、历法、礼制、文字等。乐器作为墓主人的重要随葬品,用以显示其特殊的身份地位这一现象,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现有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之中,当以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寺文化墓地的出土乐器资料较为丰富,可以用来探索早期乐器的礼乐功能以及礼乐制度的初步形成。
(二)由乐器所体现的礼乐制度
乐器xxx乐制度的表征,象征着拥有者的身份等级。从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商代墓葬看,钟、磬类乐器已经成为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随葬乐器,以它们作为乐制表征的“金石之乐”,在商代晚期的政治中心区域已经形成和确立。西xxx时期,以钟、磬为代表的“金石之乐”更为明显,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石之乐”的用乐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从国家而言,乐器就xxx乐重器,是国家_的象征。因为乐器蕴涵着礼乐的观念和精神,所以在当时社会中才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所谓“器以藏礼”,其意义就在于此。乐器作为礼乐制度的表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正如xxx所说:“惟器xxx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xxx人政也。政之,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二、礼乐之礼
(一)礼的发展
(二)由商xxx器所体现的礼制
礼器作为象征符号所表现的等级关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些具体差别中,最本质的内容就是突出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突出贵族的地位身份。礼器的运用体现当时的礼制,所谓器以藏礼,礼制的变化最外在的表现方式就xxx器的变化。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数量繁多,以纹饰华丽、精美绝伦著称于世。以晚期妇好墓为例,其中青铜器有468件,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礼器数量最多,达210件,有食器、水器、酒器等。xxx先生指出:“青铜礼器除供祭祀之用外,还作为一种礼治的象征,作为古代贵族政治的藏礼工具。”
xxx是对于夏、商礼制的继承和发展。从宫室制度看,xxx山京当凤雏村宫室基址是按照当时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建造的,显示了严密、系统、完整的“家天下”礼制思想。从丧葬制度看,墓葬中出土的成批礼器说明了xxx代礼乐制度的系统xxx森严,如列鼎数量xxx所配的簋、壶、盘等数目,随葬铜礼器的有无及多少,车马器和车马坑的有无等,极为繁多。其中尤以“列鼎制”最能反映xxx n的本质,据礼书的记载,西xxx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三鼎,反映了奴隶主贵族不同的地位。礼亦异数的严格等级制度,用以维护贵贱有等,上下有则的奴隶制统治秩序,以便实行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鼎数愈多,享受的肉食品越丰富。天子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鼎实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鱼、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为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三、商xxx乐器组xxx
因为礼器和乐器分别为物态化的礼制和乐制,所以研究商xxx的礼乐制度,必须要了解它们的组xxx情况。在窖藏、遗址、墓葬的出土礼乐器中,其中墓葬出土礼乐器一般为独立的个体所有,是了解礼乐器组xxx的重要材料。 要了解商xxx乐制度,利用墓葬材料讨论礼乐器的组xxx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一)商代礼乐器的组xxx
xxx先生将青铜器组xxx分为三个时期:早商至西xxx早期是“重酒的组xxx”;西xxx中期至东xxx初年是“重食的组xxx”;春秋战国时期是“钟鸣鼎食”的组xxx。以中原地区为例,中原地区商代墓葬随葬礼器包括食器、炊器、酒器和水器等品种,其中酒器位置突出,食器次之,尤其酒器类的觚、爵相配,也就是所谓“重酒组xxx”,是中原地区殷商墓葬常见的礼器组xxx形式。殷墟妇好墓和郭家庄M160所出铜鼎的形制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组xxx,有学者称其为“复xxx式组xxx”。
乐器的组xxx可以以编钟为例,编钟的随葬和使用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身份等级差别。从目前发掘的殷商墓葬看,编钟组xxx在不同等级的贵族奴隶主当中一般都是3件一组,而作为妇好墓则为5件一组,西北冈xxx陵区墓葬M1083是4件一组,但墓主身份不明。此外,西北冈xxx陵区M1217商xxx墓出土过鼍鼓和特磬,而目前中原地区商xxx以下级别和规格的墓葬还没有发现过鼓。这一情况也可以说明,商xxx墓葬的乐器种类还是多于xxx以下等级的墓葬,显示出礼制的意义。
(二)西xxx乐器的组xxx
西xxx乐器的组xxx可以依据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河南三门峡xxx墓地和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等三处西xxx墓葬的考古材料来着手做些探索。从这三处的出土礼器看,西xxx中期以后食器的数量增加了,而且还出现了这一新的食器品种,而酒器却相对减少,礼器组xxx由殷商时期的“重酒组xxx”变为西xxx时期的“重食组xxx”,表明殷商时期重酒的风尚在西xxx时期己经发生了逆转,这种现象可能xxxxxx人意识到殷商因沉湎于酒而灭国的原因有关。
在乐器组xxx方面,西xxx早期一方面既有承袭xxx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西xxx早期乐器组xxx沿用xxx的情况在成xxx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河南洛阳北窑M14西xxx早期墓葬出土的特磬、洛阳北窑M341出土的xxx、洛阳林校车马坑出土的编庸等均为其例。同时也说明,西xxx早期的时候,宗xxx和成xxx的礼乐制度有所区别,换个说法,宗xxx比较偏重应用新的xxx,而成xxx则偏重于沿用旧的xxx。
礼乐制度总结 第7篇
xxx中规定了各级官员的教育、考试和选拔制度,以及各种文艺活动的管理制度。在xxx中,音乐、舞蹈、诗歌等文化艺术活动被认为是重要的文化娱乐和教育形式。因此,在xxx中规定了各种音乐舞蹈的演奏和演出规范,以及对古代文化、历史和经典著作的传承和教育。
音乐制度是xxx文化制度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源头之一。在xxx中,音乐制度被视为一种可以陶冶人性、弘扬文化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社交场xxx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制度规定了各种音乐的演奏方式、演奏曲目和演奏场xxx,如歌颂武功、祭祀祖先、庆贺胜利、追思先祖等。xxx中音乐制度的实行,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也增强了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教育制度是xxx文化制度中的另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手段,也是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的源头之一。在xxx中,教育制度被视为一种可以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社会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教育制度规定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君臣相处中的教育、士人之间的师徒关系等。xxx中教育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xxx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文化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xxx重视家族和封建制度的维护,注重礼仪和教育的规范,提倡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xxx的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礼乐制度总结 第8篇
礼乐传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义,具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影响了xxx、商、xxx三代以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在心理和制度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影响。
礼乐概念具有非常宽泛的含义,涵盖了社会的风俗习惯、观念心态、名物器具、典章制度以及个体的行为规范、道德教化等各个层面,几乎囊括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母体。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化看做礼乐的产物,当然,文学思想自然也包含其中。所以,对礼乐的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于礼乐制度的发展,早在夏、商、xxx时期,我国古代时期的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礼乐教化,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xxx时期,既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认为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不同的等级和爵位对应着不同的礼乐制度,礼乐器既要适应这种社会关系,又是这种社会关系的表征。同时,礼乐器的应用在客观上还固定和强化着这种社会关系。本文即先分别通过对礼和乐的概述,再运用墓葬出土礼乐器组xxx的资料,结xxx相关的古文字资料和文献记载,对商xxx乐制度进行探讨。
一、礼乐之乐
(一)乐的发展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研究者的研究及参考相关的考古资料,文字材料以及地下出土的相关文物在夏、商、xxx三代研究的诸多领域中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乐器和礼器一样xxx乐制度的外部表现形式,乐器的这一功能是xxx乐器随葬现象联系在一起的。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境内近百处xxx古乐有关的史前遗址的发现,从出土的大量乐器以及部分图像资料中,我们不但可以从中确切地看到上古乐发展的真实状况及水平,而且可以透过这些资料研究当时的政治、历史、科技、历法、礼制、文字等。
乐器作为墓主人的重要随葬品,用以显示其特殊的身份地位这一现象,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现有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之中,当以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寺文化墓地的出土乐器资料较为丰富,可以用来探索早期乐器的礼乐功能以及礼乐制度的初步形成。
(二)由乐器所体现的礼乐制度
乐器xxx乐制度的表征,象征着拥有者的身份等级。从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商代墓葬看,钟、磬类乐器已经成为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随葬乐器,以它们作为乐制表征的“金石之乐”,在商代晚期的政治中心区域已经形成和确立。西xxx时期,以钟、磬为代表的“金石之乐”更为明显,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石之乐”的用乐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从国家而言,乐器就xxx乐重器,是国家_的象征。因为乐器蕴涵着礼乐的观念和精神,所以在当时社会中才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所谓“器以藏礼”,其意义就在于此。乐器作为礼乐制度的表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正如xxx所说:“惟器xxx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xxx人政也。政之,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
二、礼乐之礼
(一)礼的发展
礼乐制度总结 第9篇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不同的文化通过选择和整xxx形成了各自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原先没有关系的两个文化部门之间的结xxx会使两个领域都发生变化。
以艺术和宗教的关系为例。西方的艺术传统深深地受到宗教思想的浸润,艺术描绘宗教故事xxx教义,使其家喻户晓,如果中世纪的艺术完全是装饰性的,xxx宗教无关,那么当代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就会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将艺术定义为对形式美的追求,它可以xxx宗教无关,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村庄中,陶器xxx纺织品的艺术形式十分精美,而用于宗教活动的祭钵却装饰粗糙而没有风格,祖尼印第安人认为宗教上的苛求排斥了任何艺术追求;因此,艺术xxx宗教各有自己的宗旨,相互独立,本无必然联系,在文化整xxx的过程中,西方艺术因为xxx宗教的结xxx而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本尼迪克特认为应该去探究宗教xxx艺术相互渗透的程度,以及这种交融给宗教和艺术带来的后果。
类似的,中国儒家传统将音乐xxx政治、道德结xxx,这种礼乐传统使得礼xxx乐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乐的元素没有加入到礼的领域中去,xxx的面貌会大不一样;若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中,音乐只是起娱乐作用,我们今天很可能拥有更多的音乐传统,历史上很多风格各异的“淫词艳曲”就可以安然无恙地流传下来了。
礼是中华文化中十分活跃的一个元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着礼之色彩,政治、艺术、生产、教育、仪式无不xxx结xxx,礼对文化的整体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即是以礼xxx乐、礼xxx教、礼xxx物的结xxx为例,来探讨礼xxx不同文化特质的融xxx及其意义。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将礼主要界定为纲常伦理,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宗族、国家等不同层面上的社会秩序。
二、礼xxx乐
从音乐的本质看,感于物而后动即成音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本身包含了音色、节奏、旋律等,它只是有组织的音,其艺术感染力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xxx思想无必然联系,故音乐的一个天然作用即是娱乐;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符号,其所指是任意的,本无善恶之分。
正是音乐的这两个特质――艺术感染力xxx声音符号――分别为政治xxx伦理xxx音乐的结xxx提供了空间,最终促成了礼乐的形成。
音乐的巨大的感染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xxx著其教焉”,这是音乐xxx政治的一个交叉点;“人生xxx,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而人化物”,人被事物所迁化,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连结物xxx人的音乐因此可以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声音之道,xxx政通矣”。
乐从心中出,无法矫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所以,乐可以成为社会民生的晴雨表,知其乐,知其政矣,此为历代统治者采风的理论依据。
其二,乐xxx伦理的交叉点在于,音乐同样是区别人xxx禽兽、xxxxxx君子的标志,“禽兽知声而不知音,众庶知音而不知乐,唯君子为能知乐”;音乐是语言之外的另一种文化载体,特定的声音符号一旦被用来代表某种伦理思想,音乐就有了道德内涵,“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xxx”;符号xxx意义之间的联系一旦固定,音乐就成了一种濡化方式,音乐因其直接的感染力,有着比语言更优越的教化功效,“故乐行则xxx,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至此,当音乐因为xxx政治、伦理的结xxx而面目一新时,我们终于可以说,“知乐近于知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xxx乐相遇了。
礼xxx乐原先是两个独立的文化元素,当它们都为贤者所用,成为施政工具时,二者的目标就一致了,礼xxx乐因此结xxx,密不可分;礼xxx乐用于政治,可以说一个是外在化控制,一个是内在化控制,“礼者,动于外者,乐者,动于里者”;xxx以理,为礼,动之以情,为乐;礼乐xxx一,才是情理兼备,天下归心。
礼xxx乐的功能相反,“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xxx情而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在等级制度下,使人民团结,社会和谐靠的是乐的力量;礼xxx乐各司其职,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一旦协调,便是天下大治,“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古人还为礼xxx乐的结xxx找到了更深的原因。礼xxx乐皆从道出,“大乐xxx天地同和,大礼xxx天地同节”,礼xxx乐的基本精神是相同的,“礼乐之情同”;礼乐xxx天地四时的运转相通,“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而礼xxx乐的来源有异,“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这便xxx乐结xxx的哲学根基了;礼乐就有了两层含义,
既指xxx礼而成的音乐舞蹈作品,又是一种哲学思想。
音乐在xxx结xxx之后,发生了几方面的变化。
音乐的娱乐性变得次要,教化作用成了它的主要价值,“乐之隆,非极音也,是故先xxx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xxx结xxx之后的乐就有了德音xxx溺音之分,礼形成了对音乐形式的限制;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形式的创造、音律的排列本无善恶;xxx音为何放肆无规矩、桑间濮上之音又xxx国,我们已不得而知,从艺术角度讲,那些地区的民间音乐很可能是另一种流派,只是其风格创新不xxx古制,故贤者非之。
综上我们看到,礼xxx乐的结xxx是考察中国音乐美学xxx政治思想的一条线索。
三、礼xxx教
教育本身的功能是培养人的能力、塑造人的性格,教育的方法本应不拘一格,但是由于礼对教育的渗透,中国的教育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来看,学习本应该允许足够宽广的空间去尝试、犯错、冒险,待到充分全面地发展了自己的天性能力之后,才可能成为齐家治国的君子。总是在一种小心翼翼的恭肃气氛中长大,束手束脚,难以活泼开朗,违反了儿童天性,中国的孩子才畏畏缩缩,被动,“不问不敢对”。
符xxx自然的成长,应是放而后收、动而后静、野而后文;浪子而后圣徒,这一现象历史上也有,往往日后最文质彬彬的恰是童年时代尽情疯过的野孩子。
从日常的濡化来看,以礼乐的教化作用为例,一般认为德音催人向善,溺音使人沉沦,实际上,这是光注重“好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而忽视了“坏音乐”对人不良情绪的释放作用。今日的摇滚乐便可看作是年轻人发泄不满的一种途径,这种仪式中的叛逆、暂时的反结构反而成了工业社会的一个安全阀,最终对维持原有结构有利。
如特纳所说,荒谬和矛盾可以彰显规律,过度和暂时被允许的违法行为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破坏性仪式有着强大的整xxx效果,它可以释放社会结构中固有的压力,具有清洗社会结构的效果;可以说,儒家对仪式是正利用,荒废了反利用。
不管从哪方面说,礼对教育的影响都是极大的,礼为教育设定了目标,礼规定了师生双方的行为规范;直到今天,在当下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中,仍然应该考虑教育之中礼的元素,才能触及其根本。
四、礼xxx物
礼最初是一种精神存在、看不见的社会秩序,它的表达必须要借助物质手段,比如人们的日常问候语言和鞠躬招手等仪式,从甲到乙,再从乙到甲,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引起社会关系的波动,礼的流动是传播意义上一个信息流(语言、动作)的完整循环,xxx器物无关。
礼乐制度总结 第10篇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
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xxx动物、文明xxx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
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xxx曰:“道之以政,xxx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xxx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xxx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
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xxx以成文,所以和xxx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xxx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
《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xxx。”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xxx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总的来说,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xxx贱,尊xxx卑,长xxx幼,亲xxx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xxx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xxx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_。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xxx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节用爱人,伺使民于时_,是对执政的要求。在xxx看来,仁xxx的基础,礼是贵浅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一个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xxx·平天下”作为最高理想。
xxx在对xxx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xxx人、人xxx社会、人xxx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礼乐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国家和民族保持永久魅力和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内在要求。用礼乐文明的秩序xxx和谐理念,用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造就孝亲睦邻、敬业xxx、尊师敬长、礼贤下士、xxx恭、平和中正的君子风范,也只有当礼乐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才能实现主体xxx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只有社会有礼,人心和乐,才能成就新时代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