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简史总结 第1篇
万有引力不仅是在地球,而是通行的宇宙法则。假设宇宙是静止的,如果不膨胀,那么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一定会收缩下来。
想象一下。宇宙塌缩,地球可能被拍扁、挤爆或撞碎,被其它大质量天体所吸收,要么就是和其它多个星体凝聚为一。
倘若如此,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啊。包括我在内的各位,哪天被拍死的都不知道。哈哈。
还好,上天有好生之德。宇宙坍塌不符合物质的平衡演化,而若平衡演化,宇宙必定会膨胀。暗能量的斥力作用就是支撑宇宙膨胀的驱动因素。
这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是否大于临界值。如果密度大于这个临界值,宇宙膨胀会在某个时刻停止,继而收缩。
然而目前的证据证明,即使把所有恒星的质量,再加上暗物质的质量,也才达到停止膨胀所需质量的10%,也就是说宇宙很可能永远膨胀下去,直到大解体。
到那时,宇宙中的所有星体或许都会被撕裂成碎片;即使人类侥幸存在,但因为所有星体间遥不可及的距离,缺少光照,进而无法躲过大寒冷。
上述观点只是依据现有科学,鉴于人类现有的宇宙认识还非常少,所以请保持理性态度。或许宇宙中还存在其它的神秘物质和能量,能够平衡宇宙的无限解体。
宇宙简史总结 第2篇
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时常会问到自己几个问题。躲不开的,就是夜空中,那闪闪烁烁的星辰,使得我们对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想,也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影视佳作。那么,那个令我们神往的星辰大海,到底是什么?
宇宙,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我们一般提起这个名词,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头顶的星空,那个令人迷恋的地方。在东方文化中,宇宙指的是时间+空间+物质。而在西方文化中,宇宙是我们一般翻译的Universe,也就是所有的物质的总和,但是也有很多专业人士更喜欢使用Cosmos来表示,这是因为Cosmos更强调的是一种物质存在,包含所有的物质的时空的整体结构称为宇宙,它是希腊语混沌(Chaos)的反义词,代表着秩序和美。
宇宙简史总结 第3篇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有什么著名的天文理论的出现,那么恐怕要属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两个理论以精确的预测,对于后来的观察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以至于观察的现象可以用理论总结和表示,从而流传到我们每一个人类的思维之中。
既然宇宙这么大,我们如何研究宇宙? 就像是考古一样,我们不能够穿越时空到达xxx、黄帝和恐龙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遗迹、文献等仍然存在的事物,去还原和探索世界的本来面目。
我们看到的是8分钟前的太阳,25年前的织女星,16万年前的xxx星云和250万年前的仙女座星系。但是,此时此刻的太阳、织女星、xxx星云和仙女座星系,仍然在宇宙中属于它们自己的空间里继续存在着,说到这,我们可能对于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整体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其实,我们最远可观测的宇宙是130亿年前的宇宙,这里的现象,就像是130亿年前冻结的化石样本。因此,虽然我们不能够一直等待着130亿年去观测宇宙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去观察不同远近的星体,来探寻整个星体的生命历程。这真是非常神奇的观测方法。
那么具体用什么观测呢?现代天文学界,使用多波段观测和多信使观测相结合。所谓多波段观测,就是指我们不仅通过望远镜来观测可见光的世界,还有使用射电来观测代表着某一区域未来的冷星云和使用X射线观测代表着某一区域过去的残骸。正是使用了多波段观测,才让我们时时刻刻知道星体的变化。而引力波的证明,可以让我们用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整个宇宙,这就是多信使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