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合集3篇)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 第1篇

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中,是一门比较接近理科的科目,既需要人文学科的广博,也应有理科学习的思维,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一、提高整体梳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地图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地理中的图片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_北逆南顺_;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_xxx逆_;可以用_凸高为低,凸低为高_,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_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_,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_马鞍型_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高效小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完善、高效的地理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还可以突出知识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画龙点睛,为下节课埋下铺垫。那么怎样才能使地理课堂小结完善、高效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归纳法

学习新课程后,教师主导或师生一起总结梳理出课堂知识系统。这时要注意小结不能只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注意小结要起到提纲挈领、加深了解、巩固知识、突出重点的作用。

如可以这样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之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特点――“三全两性”。“三全”为全球性、全能性和全天候,“两性”为连续性和实时性。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3》“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时,教师可根据以下知识结构小结: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产业转移原因:当地环境、资源存在问题而将当地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市场而将产业转移;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二、联系法

知识点之间常常有一种或多种内在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从属关系等。当遇到这种教材教学任务时,教师可用联系法进行小结。用联系法小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多端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1) :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促使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内在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并为下节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2):

近地面大气

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太阳直射点[]季节性转移

影响气候

让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有个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再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宇宙中地球”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后,教师可进行如下小结(见图3):

这样,使学生对天体系统的层次有了整体认识。

三、画图法

画图法是运用图标、符号等总结课堂知识,把课堂知识变零散为整体、化繁为简,使知识点之间的脉络一目了然。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后,教师可根据图4小结:

这幅图把课本几页书浓缩成一幅图,把知识化繁杂为精练,化分散为集中,化抽象为形象。

四、列表法

(一)列表汇总

当知识点较多、较分散,无法用画图法小结时,适用列表汇总的方法,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

如《高中地理 必修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节可采用以下表格小结(见表1):

(二)列表对比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知识点,彼此之间有细微差异,学生稍不注意就会混淆,这时适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小结。

如笔者用以下表格小结《高中地理 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效果甚佳。(见表2)

五、练习法

用练习检测法进行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及时巩固当堂所学,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

如讲授完《高中地理 必修2》“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节时,教师可用以下练习进行小结:

通过练习题1,学生新学的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通过练习题2,学生新学的知识在应用中系统化,建立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练习检测法进行小结,不仅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地理课堂小结并无固定方法,教师要因课而异、灵活选择。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必能让小结成为地理课堂的点睛之作。

参考文献: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高三地理 参与度 课堂研究 实践分析

一、 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检验教学效率也是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测验反馈情况来进行的。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老师在讲台上讲解,而学生思维乱飞,那么这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参与度,需要从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着手。重视讲解过程的精妙,吸引学生眼球;注重练习过程的实效,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注重总结过程的趣味性,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在高三地理课堂中,由于学习任务紧迫,学习知识繁多,所以要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效率,不断的总结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学习本领和能力。

二、 高三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和措施

(一) 巧妙讲解,让学生聚精会神

关注学生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的参与度,就需要进行精妙的讲解,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不断的和学生探索知识,寻找知识的奥秘。高三地理讲解的过程,教师要做到精准并且到位,抓住重点,进行知识的点播,并且注重讲解过程中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课题精讲,突出重点

选择课题精讲,可以采用点菜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选择题目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相关题目和知识的精讲和精炼。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 小组讨论,自主分析

追本溯源是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的关键手段和方法。教师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先做出示范,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将剩下的题目进行自我评析和讲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落实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过程,不断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学生就可以进行小组总结和归纳,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段发现知识盲区,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3、 练习生活,巧妙分析

每个高中生都应该有一个改错本,这也是学生参与学习和练习的关键措施。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了解自己出错的地方,从而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做题中,避开知识误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 高效练习,让学生全心投入

关注学生练习过程的参与度,需要展开实用性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每个训练过程中,都能吸收到知识。练习过程,也就是自我提升过程,在学生自我锻炼时,学生参与到实践练习的阶段程序中,就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也能更好的进行知识总结。训练过程,是强化知识记忆,不断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没有练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对知识的强化学习的过程,也就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这句话,就很明确的反应出,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展开针对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案,联系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