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必备12篇)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

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2篇

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主要原因是因为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1)温室效应

①温室气体:CO2、CH4、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其中CO2是主要气体,约占60%左右。

②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③主要煤、石油、泥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④主要危害: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大力植树种草

⑤预防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xxx净新能源

(2)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作用:阻挡日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生物能够登陆成功,并在陆地上正常地存活下去。

②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③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④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3)酸雨

①形成原因:主要是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使雨水的pH<。

②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熟率降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

③危害鱼卵不能正常孵化

危害建筑物及工业设备

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

④与硫循环的关系:SO2的来源及酸雨形成过程都是硫循环的组成部分,下图为硫循环过程:

(4)水(海洋)污染

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

②表现:富营养化。

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水华,原理及过程如下:

(5)土地荒漠化

①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三北防护林被破坏。

②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③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6)水资源短缺。

(7)生物多样性锐减

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同步练习题】

【1】下列属于野生生物资源价值的是

①工业原料②科学研究③美学④间接使用价值

⑤潜在使用价值⑥药用价值⑦野生生物数量太多不利于生态平衡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④⑥⑦

答案:C

解析:对于人类来说,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直接价值,例如,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美学;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等。

【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获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

解析: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森林及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二是自然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三是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是就地保护,易地保护主要是给生物另选一个条件适宜的自然环境,是就地保护的一个补充。人们大量地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会干扰动物正常的生理活动,亦不可取。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4篇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5篇

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 水 和 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有 糖类 、脂质、蛋白质 和 核酸;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水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 蛋白质。

3、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为 自由水和结合水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4、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 的含量会越高。

5、自由水的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⑤为多细胞生物的绝大多数提供液体环境

6、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 离子 形式存在,少数以 化合物 形式存在。

7、无机盐的作用: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血液中缺Ca会发生抽搐现象。

③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 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6篇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差幅不超过1O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3、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三;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xxx、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9篇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不同;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水的含量也不同。

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结合水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是细胞的良好溶剂,也可以直接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还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总而言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细胞内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其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许多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现象;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也很重要。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XX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XX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的NaOH溶液)和B液(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的NaOH溶液)和B液(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XX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XX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XX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XX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关系

2、细胞中的元素

(2)存在: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3)种类

①最基本元素:C

②基本元素:C、H、O、N

③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大量元素是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④微量元素:Fe、Mn、Zn、Cu、B、Mo

微量元素是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但需要量却很少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依据是生物界中生物的整体情况,具体到某一种生物可能有一定的差别。

②组成生物体的常见的20多种化学元素是指必需元素,生物体内可能含一些非必需元素,如人体内可能含Pb。

3、细胞鲜重和干重中的元素含量差异

(1)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O>C>H>N

在活细胞中含量(数量)最多的是H原子

(2)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C>O>N>H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组成细胞鲜重的化合物中,含量的是水,次之是蛋白质。

组成细胞干重的化合物中,含量的是蛋白质。

细胞中含量的化合物:水。

细胞中含量的有机物: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