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总结(推荐5篇)

平面向量总结 第1篇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P107习题组2、7题

平面向量总结 第2篇

教学目的:

1 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规律;

2 能利用数量积的5个重要性质及数量积运算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3 掌握两个向量共线、垂直的几何判断,会证明两向量垂直,以及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及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启发学生在理解数量积的运算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把握数量积的运算律,引导学生注意数量积性质的相关问题的特点,以熟练地应用数量积的性质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两个非零向量夹角的概念

已知非零向量 与 ,作 = , = ,则∠aob=θ(0≤θ≤π)叫 与 的夹角

2.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 ,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 || |cos叫 与 的数量积,记作  ,即有  = | || |cos,

(0≤θ≤π) 并规定 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3.“投影”的概念:作图

定义:| |cos叫做向量 在 方向上的投影

投影也是一个数量,不是向量;当为锐角时投影为正值;当为钝角时投影为负值;当为直角时投影为0;当 = 0时投影为 | |;当 = 180时投影为 | |

4.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  等于 的长度与 在 方向上投影| |cos的乘积

5.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设 、为两个非零向量, 是与 同向的单位向量

1  =  =| |cos;2    = 0

3当 与 同向时,  = | || |;当 与 反向时,  = | || |

特别的  = | |2或

4cos = ;5|  | ≤ | || |

6.判断下列各题正确与否:

1若 = ,则对任一向量 ,有  = 0 ( √ )

2若  ,则对任一非零向量 ,有   0 ( × )

3若  ,  = 0,则 = ( × )

4若  = 0,则 、至少有一个为零 ( × )

5若  ,  =  ,则 = ( × )

6若  =  ,则 = 当且仅当  时成立 ( × )

7对任意向量 、、,有(  )  (  ) ( × )

8对任意向量 ,有 2 = | |2 ( √ )

平面向量总结 第3篇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知识点总结

平面向量是在二维平面内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物理学中叫也称作矢量,与之相对的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数量。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下文。

1.有向线段的定义

线段的端点A为始点,端点B为终点,这时线段AB具有射线AB的xxx像这样,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记作:.

2.有向线段的三要素:有向线段包含三个要素:始点、方向和长度.

3.向量的定义:(1)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有两个要素:大小和xxx

(2)向量的表示方法:①用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及前头表示,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时,也称其为向量.书写时,则用带箭头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4.向量的长度(模):如果向量=,那么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记作||.

5.相等向量:如果两个向量和的方向相同且长度相等,则称和相等,记作:=.

6.相反向量:与向量等长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的相反向量,记作:-.

7.向量平行(共线):如果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称这两个向量平行,向量平行也称向量共线.向量平行于向量,记作//.规定: //.

8.零向量:长度等于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是任意的.由于零向量方向的特殊性,解答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中是零向量还是非零向量.

9.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10.向量的加法运算: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11.向量的减法运算

12、两向量的和差的模与两向量模的和差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两个向量,,都有|||-|||||+||.

13.数乘向量的定义:

实数和向量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数乘向量,记作.

向量的长度与方向规定为:(1)||=|

(2)当0时,与方向相同;当0时,与方向相反.

(3)当=0时,当=时,=.

14.数乘向量的运算律:(1))= (结合律)

(2)(+) =+(第一分配律)(3)(+)=+.(第二分配律)

15.平行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向量,则//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使得=.

如果与不共线,若m=n,则m=n=0.

16.非零向量的单位向量:非零向量的单位向量是指与同向的.单位向量,通常记作.

=||,即==(,)

17.线段中点的向量表达式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O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则=(+).

18.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如果=(a1,a2),=(b1,b2),则

+=(a1+b1,a2+b2);-=(a1-b1,a2-b2);=(a1,a2).

19.利用两点表示向量:如果A(x1,y1),B(x2,y2),则=(x2-x1,y2-y1).

20.两向量相等和平行的条件:若=(a1,a2),=(b1,b2) ,则

=a1=b1且a2=b2.

//a1b2-a2b1=0.特别地,如果b10,b20,则// =.

21.向量的长度公式:若=(a1,a2),则||=.

22.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x1,y1),B(x2,y2),则||=.

23.中点公式

若点A(x1,y1),点B(x2,y2),点M(x,y)是线段AB的中点,则x=,y= .

24.重心公式

在△ABC中,若A(x1,y1),B(x2,y2),A(x3,y3),,△ABC的重心为G(x,y),则

x=,y=

25.(1)两个向量夹角的取值范围是[0,p],即0,p.

当=0时,与同向;当=p时,与反向

当= 时,与垂直,记作.

(3)向量的内积定义:=||||cos.

其中,||cos叫做向量在向量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规定=0.

(4)内积的几何意义

与的内积的几何意义是的模与在方向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或的模与在 方向上的正射影数量的乘积

当0,90时,0;=90时,

90时,0.

26.向量内积的运算律:

(1)交换率

(2)数乘结合律

(3)分配律

(4)不满足组合律

27.向量内积满足乘法公式

29.向量内积的应用:

平面向量总结 第4篇

数学必修四第二章平面向量知识点

1.平面向量基本概念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 或AB;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 或0。(注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别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即0//a;

单位向量: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平行于坐标轴的单位向量习惯上分别用i、j表示。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a)=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然是零向量。

2.平面向量运算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 当 a>0时, 与a的方向相同;当a<0时, 与a的方向相反;当 a=0时,a=0.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

(2) 若 =( ),b=( )则 ‖b .

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

4.平面向量有关推论

三角形ABC内一点O,OA·OB=OB·OC=OC·OA,则点O是三角形的垂心。

若O是三角形ABC的外心,点M满足OA+OB+OC=OM,则M是三角形ABC的垂心。

若O和三角形ABC共面,且满足OA+OB+OC=0,则O是三角形ABC的重心。

三点共线:三点A,B,C共线推出OA=μOB+aOC(μ+a=1)

数学导数知识点

1.导数的意义: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几何意义)、瞬时速度、边际成本(成本为因变量、产量为自变量的函数的导数,C为常数)

2.多项式函数的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在一个区间上(个别点取等号)在此区间上为增函数.

在一个区间上(个别点取等号)在此区间上为减函数.

3.导数与极值、导数与最值:

(1)函数处有且“左正右负”在处取极大值;

函数在处有且左负右正”在处取极小值.

注意:①在处有是函数在处取极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②求函数极值的方法:先找定义域,再求导,找出定义域的分界点,列表求出极值.特别是给出函数极大(小)值的条件,一定要既考虑,又要考虑验“左正右负”(“左负右正”)的转化,否则条件没有用完,这一点一定要切记.

③单调性与最值(极值)的研究要注意列表!

(2)函数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大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大值”

函数 在一闭区间上的最小值是此函数在此区间上的极小值与其端点值中的“最小值”;

注意: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步骤:先找定义域 再求出导数为0及导数不存在的的点,然后比较定义域的端点值和导数为0的点对应函数值的大小,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值,最小就为最小。

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一)定义

有理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正整数和正分数合称为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因而有理数集的数可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

(二)有理数的性质

(1)顺序性

(2)封闭性

(3)稠密性

(三)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若绝对值相等则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若绝对值不相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

6.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7.分母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

8.几个数相加能得整数的可以先相加。

9.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把有理数的减法利用数的相反数变成加法进行运算。

平面向量总结 第5篇

四心向量式

ps:没错,很全,记忆得话就想象成向量带一个屁股

例设H是\triangle ABC的垂心,且3\vec{HA}+4\vec{HB}+5\vec{HC}=\vec{0},则cos\angle BHC的值为

解:由垂心性质可得\vec{HA}\cdot\vec{HB}=\vec{HB}\cdot\vec{HC}=\vec{HC}\cdot\vec{HA},\\不妨设\vec{HA}\cdot\vec{HB}=\vec{HB}\cdot\vec{HC}=\vec{HC}\cdot\vec{HA}=x\\有3\vec{HA}+4\vec{HB}+5\vec{HC}=\vec{0}\\所以3\vec{HA}\cdot\vec{HB}+4\vec{HB}^2+5\vec{HB}\cdot\vec{HC}=0\\|\vec{HB}|=\sqrt{-2x},同理可得|\vec{HC}|=\sqrt{-\frac{7x}{5}}\\所以cos\angle BHC=\frac{\vec{HB}\cdot\vec{HC}}{|\vec{HB}||\vec{HC|}}=-\frac{\sqrt{70}}{14}

习题已知\triangle ABC外接圆的圆心为O,且\angle A=\frac{\pi}{3},若\vec{AO}=\alpha\vec{AB}+\beta\vec{AC},则实数\alpha+\beta的最大值为

例\triangle ABC中P满足\vec{PA}+2\vec{PB}+3\vec{PC}=\vec{0},则在\triangle ABC内洒黄豆,落在\triangle PBC的概率为

解:由奔驰定理可得S_{A}:S_B:S_C=1:2:3\\于是\frac{S_A}{S_总}=\frac{1}{6}

ps:水题一道

例是\triangle ABC所在平面内一点,动点P满足\vec{OP}=\vec{OA}+\lambda(\frac{\vec{AB}}{|\vec{AB}|sinB}+\frac{\vec{AC}}{|\vec{AC}|sinC})(\lambda\in(0,+\infty)),\\则动点P一定通过\triangle ABC的

解:作AD\bot BC,由于|\vec{AB}|sinB=|\vec{AC}|sinC=AD,所以\\\vec{OA}+\lambda(\frac{\vec{AB}}{|\vec{AB}|sinB}+\frac{\vec{AC}}{|\vec{AC}|sinC})=\vec{OA}+\frac{\lambda}{|AD|}(\vec{AB}+\vec{AC}),\\由向量加法法则可知P一定在三角形中线上,所以经过重心

ps:此外还有很多关于三心的题目各位大佬可自行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