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 辩证唯物论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知识点总结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首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高中政治的基础和前提。高中政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常识。学习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够很透彻地理解,那么你的学习将会很吃力---看不懂、背不进、容易忘。因此,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哪怕是简单过一遍书和笔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你学习的效率。
对于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前提是熟悉课本。把课本吃透!即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必须和必要的。然后,就要通过做练习,即把所背的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巩固所背内容。
这是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如下建议:解答主观题时审题很重要。试想,问题都没有弄明白,如何解答?审题的目的就是清晰题目的指向。即问题要求你回答的是什么和要求你怎样回答。比如这样一道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出3个要点:1、运用经济常识观点、概念。题目要求用这部分知识回答,就要从这部分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而不能用哲学观点或者政治常识观点,或者其它。2、结合以上材料。题目要求要结合材料,你就不能够脱离材料或者只答观点,而不和材料结合。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1. 物质决定意识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规律是客观的 → 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 联系观:
1)联系是客观的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普遍的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是多样的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 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量变和质变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6.矛盾论:
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 矛盾的普遍性 →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3) 矛盾的特殊性 →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8. 价值观的倒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树立正确价值观
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意识能动
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注意两重性);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特别是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入歧途。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7篇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