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共4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第1篇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xxx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第2篇

关键词: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空间极化;基尼系数;Theil指数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民营经济作为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总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自身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而民营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20%,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 000万家,民营资本占全社会总资本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且有利于吸纳社会就业、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强调了民营经济的社会地位和不可侵犯性,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民营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发展宏观环境不完善,企业起点低,融资渠道不畅,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等。在此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于此,本文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民营经济区域分布特征及演变态势,即解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二是中国民营经济空间极化程度和极化方向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民营经济理论研究,从空间角度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以为中国各层主体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缩小民营经济区域差异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从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相关理论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xxx环(2005)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发达民营经济省份对比,提出了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xxx等(2013)认为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吸纳了劳动力,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提高城镇化率具有重要意义[2]。xxx(2007)从制度、科技、组织、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要推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3]。此外,xxx 等(2009)构建了民营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对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4]。xxx 等(2013)采用数据包络法对江苏省民营经济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与测度[5]。

第二,中国民营经济与金融关系研究。xxx 等(2005)借鉴了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启示和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6]。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2005)认为外部环境、预算约束和需求偏好等因素决定了民营经济金融服务需求差异的形成[7]。xxx 等(2012)认为民间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正相关关系,即民间金融发展将会促进民营经济增长[8]。

第三,中国民营经济与制度关系研究。xxx(2005)认为制度失衡是制约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关键,制度化迟滞使得民营经济发展面临障碍[9]。xxx(2007)认为中国民营经济是在区域制度不断变迁演进中发展的[10]。xxx(2010)探讨了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1]。钱巨炎(2013)梳理了浙江财税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并提出了下一步财政政策建议[12]。

第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外资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13],并且基于FDI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14]。此外,有学者分别认为技术创新[15]、劳资关系[16]、软环境[17]、集群发展[18]、品牌创新[19]等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综观现有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上四个方面,而对于中国民营经济空间研究比较匮乏,即使有关于民营经济区域研究,比如,xxx强 等(2012)基于GIS研究了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格局[20],xxx 等(2012)利用统计分析了江西和东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21],然而,他们的研究都是停留在统计描述层面,没有系统有效分析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距的演变态势以及空间极化问题。为此,本文重点研究金融危机后(2008―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发展问题,选取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每年定期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①,利用GIS、基尼系数和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来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空间差异及其演变态势,使用ER指数、Wolfson指数、TW指数测算中国民营经济极化程度,并应用KZ指数分析中国民营经济极化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空间差异研究方法

1. 基尼系数。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用洛伦斯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本文引入基尼系数概念,采用2008―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据,来测算基尼系数指标,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问题。

根据相应省份将全国分为n组②,wi、mi、pi分别表示第i省民营500强企业营业收入份额、平均营业收入和企业频数(i=1,2,3,…,n),按平均营业收入(mi)对全部样本由小到大排序,可得基尼系数G计算公式:

4. KZ指数。Zhang and Kanbur(2001)利用广义熵的可分解性将区域非均衡分解为两部分,包括区域内非均衡和区域间非均衡,并用区域间非均衡与区域内非均衡的比值来测度空间极化程度,即KZ指数[25]。本文利用Theil指数将总体差异进行群组分解后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即中国民营经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比值,作为测度空间极化程度的KZ指数。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地区经济差距;泰尔指数;西部地区;“群体趋异”

一、引言

对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注,除了对于不平等的关怀是所有道德哲学的共同特征外,还因为其在理论和现实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已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还是农村内部和城市内部,地区差距都非常大,了解地区经济差距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内需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极为重要,同时,从政策含义看,准确度量地区经济差距,透彻理解各种因素在地区差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找出造成差距的主要因素,是选择并实施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的基础,也是客观评价改革的成果与问题的必要内容之一。

总结以往的研究,重点大体集中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与影响因素方面,然而对于结果的判断却并不一致。所选取的样本数据的时间大多在2000年以前,缺少对近几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情况的详细分析,无法反映近几年来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尤其是无法反映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新变化。因此,本文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态势的分析,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包含了对最近几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研究。本文使用的数据更新,分析的时间序列更长,能更清楚地反映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尤其是最近几年的演变态势,例如研究发现2003年之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似乎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二是从地区的构成考察了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结果发现,尽管地区间差距仍然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成因,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省市发展的分化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和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恶化吸引了大批经济学家的注意,然而对于研究结论却始终存在着争论。xxx(1994)、xxx阶(1997)、xxx(1997)、陆大道(1999)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后xxx、中、西部地区之间以及沿海与内陆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Fan(1995)研究认为xxx部地区的省域之间经济差距在缩小;而Wei yehua(1998)研究认为中国所有省域之间经济差距均有所缩小;xxx、xxx君(2001)进一步研究发现1990—1998年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经济差距缩小,但沿海与内陆之间的经济差距则出现扩大态势;xxx(1997)等、Max(2002)等研究认为,1978-1990年间中国省域之间经济差距在缩小,自1990年起又开始扩大;xxx、xxx(2002)研究发现,xxx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扩大,而中部与西部差距变化较小;xxx、xxx(2003)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只是在不同期间扩大的程度有所不同,东西部差距的明显扩大主要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但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拉大了;Kanbur和Zhang(2005)使用GINI系数和GE系数对中国50年来地区差距的变化做了回顾,发现当前的地区差距已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上升通道中,过去的50多年来,中国的地区差距经历过农业危机、改革开放前夜两次高峰,目前仍处于第三次高峰的上升阶段,而且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历史记录(与1960年相比,2000年的GINI系数高出了16%)。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曾有所下降,但自1987年以来总体上始终处于扩大区间,并且从1998年开始,地区差距的扩大还出现了加速的趋势,似乎成为地区分化的一个拐点。xxx(2004)等人通过基尼系数的分解研究认为,中国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20世纪90年代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区间差距;xxx、xxx(2005)研究认为省内差距对于中国整体差距的影响比三大地区之间差距和三大地区内省间差距显著得多,是构成全国整体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以基尼系数为指标,石磊、高帆(2006)实证讨论了中国31个省份1978-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认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黄涛(2006)等通过经验研究发现,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分布差异占到了全部省市分布差异的70%以上,在1996年以后更稳定在80%左右。

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理论、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指标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衡量和分析,尽管结论不尽一致,但几乎都认识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由于各种原因呈现出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这种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势必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经验检验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在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的研究当中,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分析方法是主要的分析方法。绝对差距方法包括平均差、标准差、离差和极差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区域差距的结构性特征。相对差距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广义熵等指标,它们能较细致地反映区域差距的结构性特征,主要的差别在于参考值和相对差幅的定义上。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泰尔指数作为分析的指标。1967年泰尔(Theil)运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提出一个可以按照加法分解的不平等系数,该系数可以满足达尔顿-庇古(Dalton-Pigou)转移支付准则以及人口和收入均质性等所有条件。而且泰尔指数具有把整体差异性分成组内与组间差异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整体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的实证研究。

根据. Shorrocks(1980)的方法,假设样本y中包含n个收入向量y=(y1,y2,…,yn),则泰尔指数可以写为:

其中,?滋是向量均值, 。将样本分成G组,每组包含ng(ng≥1)个向量, ,?滋g为g组的向量均值,则泰尔指数可以分解为: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第4篇

运用Theil系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各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结合研究分析结果,广西各级政府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建议,为加快广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工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Theil系数

一、引言

近年来,在_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背景下,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发展不断加快,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2012年,广西全区各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为亿元,较2011年的亿元增长了。其中,柳州市的工业增加值为亿元,是广西各地区中数值最多的地级市;南宁市的工业增加值为亿元,全区排名第2位;排在第3位的是桂林市,其工业增加值为亿元。此外,工业增加值高于200亿元的地级市有梧州市(亿元)、玉林市(亿元)、百色市(亿元)、北海市(亿元)、钦州市(亿元)、贵港市(亿元);而其它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均低于200亿元,这些地区分别是防城港市(亿元)、来宾市(亿元)、崇左市(亿元)、贺州市(亿元)和河池市(亿元)。可见,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数据包络法和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地区工业发展差异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如:xxx等(2000)、xxx等(2002)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工业发展差异、重庆市区县工业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其工业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将各经济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xxx(2010)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选取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工业利润总额、年度应交税金、企业单位数等投入产出指标,对安徽省地区间工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xxx和xxx(2013)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和回归分解法,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国内学者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的相关探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的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根据Theil系数的差异分解方法,从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以及各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的角度探析地区总差异的形成及其变化原因,并深入探析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特征,为加快广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分析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Theil系数分析方法

Theil系数,又称泰勒系数或泰尔系数,是Theil在1967年提出的用来衡量地区差异的重要指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研究领域。根据Theil系数的相关理论,在运用Theil系数衡量地区差异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将Theil系数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对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Theil系数,即地区总差异,其数值越大,表示地区之间的差异越大,发展越不均衡;Theil系数值越小,表示地区之间的的差异越小,发展越为平衡。Theil系数可以采用以下公式1进行表示,即:

xxx=T区域间+T区域内=n i=1YilogYi Pi+n i=1Yi(jYijlogYij Pij)

(1)

其中,xxx表示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为T区域间=n i=1YilogYi Pi,区域内差异为

T区域内=n i=1Yi(jYijlogYij Pij)。n是区域个数(n=14),Yi表示i区域的指标属性值所占的比重,Pi表示i区域的人口数量所占的比重,Yij表示i区域j地区的指标属性值在i区域中的比重,Pij表示i区域j地区的指标属性值在i区域中的比重,T区域间/xxx、T区域内/xxx分别表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对地区总差异的贡献率。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桂东经济区(包括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和贺州市)、xxx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xxx经济区(包括崇左市、百色市和河池市)、桂北经济区(只包含桂林市)、桂中经济区(包括柳州市和来宾市)五大经济区域。为有效探讨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差异情况,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工业增加值和年末总人口两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在指标数据来源方面,20032012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和年末总人口两个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4年至2013年的《广西统计年鉴》。为减少干扰因素,本文使用的工业增加值是由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2002年为基期计算得到的基比指数。

三、实证分析

(一)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及比较

根据公式1以及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和年末总人口等数据,计算得到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测算结果(略)。从地区总差异来看,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大体上先从2003年的以较小的幅度减小至2007年的,减小了;之后迅速以的增长幅度从2007年的增加到2009年的,而后又以的幅度减小至2011年的,但随后以幅度从2011年的增加到2012年的。因此,从整体上来看,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在总体上呈扩大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增加的幅度较大,20032012年间地区总差异总体上增长了。究其原因,主要受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在地区总差异中的变化影响,这也是由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所致;通过以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率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率的差距在20032008年间趋于减小,在2008年间分别达到、;虽然在20092010年间两者的差距还一度有所扩大,但是在20112012年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仍不断缩小;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则不断扩大并迅速超越区域间差异而成为影响地区总差异的主要因素,此时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小于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为深入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针对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从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来看,区域间差异在20032007年间总体上有所减小,从2003年的减小到2007年的,减小了;随后在20072012年间,除了在2011年区域间差异的数值有所回落之外,总体上不断增加,这期间区域间差异扩大了。而区域内差异在20032007年间虽然经历了先是小幅度减小、再到小幅度扩大的变化过程,但是总体上变化不大,从20032007年间仅减小了;但是在20072012年间,区域内差异除了在2010年间有所回落外,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07年的扩大到2012年的,扩大了。可以看到,20032007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以较小的幅度在减小,导致地区总差异在这期间也出现保持较小的幅度在减小的情况。但是在20072012年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都以较大的幅度在扩大,区域内差异甚至在20112012年间的差异值大于区域间差异的差异值,进而导致了地区总差异在20072012年间整体上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该时段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之间工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差距在不断扩大。

(二)20032012年广西各大经济区域之间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度的比较

在计算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过程中,还计算得出20032012年广西各大经济区域之间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度的测算结果(略)。通过对区内差异的深入分析,可以剖析区域内差异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并据此探讨其对总差异造成的影响。由于桂北经济区只含有一个桂林市,因此桂北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为0,在此不再对其深入分析。在测算结果中可以发现:

首先,桂中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较其它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而言,其差异值较大且较突出,其区内差异从2003年的增加到2012年的,扩大了,且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均保持在以上,最大时达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桂中经济区中的柳州市和来宾市之间的工业发展差距较大。柳州市作为广西的工业强市,其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来宾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且远落后于柳州市的工业发展水平,造成两者之间的工业发展差距较大。

其次,xxx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较小,则远小于其它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xxx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减小、再扩大的过程,即在20032007年间有着一定的幅度减小(差异值减小了),而在20072011年间又以一定的幅度扩大(差异值增加了);紧接着在20112012年间迅速以较大的幅度扩大,20112012年间其区内差异增加了,扩大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既与xxx经济区的崇左市、百色市和河池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有着较大的联系,其年度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又与百色市近年来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快有着较大的联系,使得崇左市、河池市与百色市之间的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再次,无论是桂东经济区还是xxx经济区,其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呈扩大之势,特别是在20102012年间这种扩大的趋势更突出;而在20032010年间桂东经济区和xxx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率总体上都较为接近,同时桂东经济区在20102012年间表现出来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率的扩大幅度更大,表明该时段桂东经济区中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和贺州市之间的工业发展差距进一步突显。究其原因,桂东经济区的区内差异不断扩大,是由于近年来梧州市和玉林市的工业发展不断加快,而贵港市和贺州市的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低,特别是贺州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的工业发展水平。此外,xxx经济区的区内差异不断扩大,主要受到近年来南宁市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加之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工业发展与南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致使xxx经济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内差异不断扩大。

四、研究结论

针对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各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以及各差异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总体上呈增加之势,总体上增长了,特别是2007年以来增加的幅度较大;而区域间差异在20032007年间总体上有所减小,但在20072012年间总体上不断增加,整体上呈扩大之势;区域内差异在20032007年间经历了幅度较小的波动过程,但是在20072012年间区域内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地区总差异总体上不断扩大,究其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所致,20032007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以较小的幅度在减小,是导致地区总差异缩小的主要成因。在20072012年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都以较大的幅度在扩大,是导致地区总差异在20072012年间整体上不断扩大的主要成因。

其次,桂中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较大且较突出,其区内差异从2003年到2012年扩大了,且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时达到,这主要是由于桂中经济区的柳州市和来宾市之间存在工业发展水平差距而引致。xxx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较小,xxx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减小、再扩大的过程,这既与xxx经济区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有着较大联系,同时又与百色市近年来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快有着较大联系。桂东经济区和xxx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呈扩大之势,特别是在20102012年间这一扩大趋势更为突出。桂北经济区由于只有一个地级市,因而其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为0。

总体而言,广西各经济区域存在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这些差异是广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凸显的发展特征。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区工业发展水平,广西各级政府可通过加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提升工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经济区域相互间以及区域内各地级市之间的合作,强化工业发达地区对工业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服务化协调发展,加快广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_.广西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xxx,xxx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00,(3):8790

[3]xxx,喻开志.重庆市区县工业发展差异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781

[4]xxx.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安徽省地区间工业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10):3235

[5]xxx,xxx.广东工业经济发展差异及异质性成因研究――基于一种回归的分解方法[J].华东经济管理,2013,(2):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