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篇
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
根据回答,当即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
(备用资料4个 )
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
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2、 品句
(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3、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2篇
朝代:唐代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及译文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xxx破xxx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xxx:指xxx,字xxx,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xxx。后任xxx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xxx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xxx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xxx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xxx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xxx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xxx,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xxx以方便,结局恐怕是xxx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xxx击败了xxx,而三十四岁的孙xxx统帅xxx,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xxx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3篇
xxx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xxx。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xxx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写了280多封书信。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都作于此时。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
[说明]以xxx一行抵达黄州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引入课文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4篇
xxx(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xxx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xxx。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xxx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xxx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xxx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xxx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5篇
原文:
鹦鹉曲·赤壁怀古
元代:xxx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xxx。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xxx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译文: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xxx。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xxx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xxx曾亲自以草屋为家,抱膝长吟,从容潇洒,可惜早早被xxx骗出山来经营天下。他谈笑间轻而易举地奠定了三分汉室的格局,却忘了南阳在雨中耕作的旧日生涯。那西风卷尽了历史的风流繁华,往事随着大江滚滚东去,怎不叫人感叹嗟呀!一直到现在,渔夫樵子还谈起xxx在赤壁大战中的传说和佳话,大概也算是英雄的一种结局吧!
注释: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xī)xxx。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xxx(gēng)雨。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qiáo),算也是英雄了处。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三国时xxx、xxxxxx在此大破xxx的军队。赚出:骗了出来。抱膝xxx:指隐居的xxx。抱膝:手抱住膝盖,安闲的样子。xxx:本指《xxx吟》,相传为xxx所作,这里代指xxx。汉鼎三分:将汉帝国一分为三。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_。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xxx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彻:直到。
赏析: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xxxxxx指挥而击败xxx的,xxx《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xxx。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xxx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
这支散曲便以xxx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xxx南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xxx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xxx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xxx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xxx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xxx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xxx《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xxx,这一支曲子缅怀xxx,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6篇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浩浩乎如xxx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xxx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7篇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xxx。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xxx写月诗:月明星稀,xxx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xxx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xxx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xxx悲,xxx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xxx思想的两个侧面。xxx悲一由古(一世xxx)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xxx)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xxx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xxx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xxx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8篇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xxx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苍烟,xxx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xxx前杰。
我梦卜筑xxx,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翻译
饮美酒,读《离骚》。堪笑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更令人得意的事呢?那西晋名士xxx,清雅直立,像玉壁一般,却只顾清谈,最后被敌人杀害,空余遗恨。我退隐的这一带地方,田园烟雾苍苍,山丘清寒碧碧,居住其中,闲适无比。可到了将近岁末的时候,我却还是忧风忧雪。我感慨地追忆那东晋的名臣xxx,虽壮志凌云,却被贬西州而病逝。
我梦想着,建起我的xxx堂别墅,岩桂的幽香香飘十里。胸中的种种不平之气,都随着一杯酒,无踪无迹。天睛日暖的日子里,和友人们相聚,悠然自得,意气风发,不再有一丝一毫的遗恨。当初东晋永和九年,xxx,xxx他们曾在兰亭把酒吟诗,这种心情,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啊,xxx又何必在《兰亭集序》中记什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呢?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杏花天》等。双调,上片九句,押四仄韵,四十九字;下片十句,押四仄韵,五十一字,共一百字。
追和赤壁词:即步韵xxx《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人生佳处,但能读《离骚》饮酒,不需他物。《世说新语·任诞》:“
xxx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xxx:即xxx,字xxx。据《晋书·xxx传》中载,xxx虽位居宰辅却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
岩岩玉壁:东晋名士xxx,人称“岩岩清峙,壁立千仞”。五亩苍烟,xxx玉,
岁晚忧风雪:词人借描绘岁寒翠竹以自比。
xxx:喻寒竹;
风雪:喻忧患。西州扶病,
至xxx前杰:引xxx故事。xxx为东晋名臣,文武兼备,有天下之志,淝水大捷后乘胜追击,一度收复河南失地。然终因位高风大招人忌,被迫出镇广陵,不问朝政。太元十年,xxx扶病舆入西州,不久病逝。
卜筑xxx:词人在镇阳别墅筑有xxx堂,故自号为xxx老人。
xxx:垒块,胸中不平的样子。
冰与炭:冰炭一冷一热,不能同器,喻水火中骚乱不宁。
神交:慕名而没见过面的交往。
永和: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江左诸人:指东晋xxx、xxx诸人。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间接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官场的厌倦,为下片抒发隐居避世的生活志趣作铺垫。开头三句,说人生最得意事,无如饮酒读《离骚》。“痛”字,“笑”字,相排而出,奠定了激越旷放的基本情调。“xxx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与“西州扶病,至xxx前杰”,词人引用xxx与xxx两个历史人物,表现了矛盾的心理情绪。他对xxx的回避现实祖尚浮虚有所不满,对xxx的赍志以殁深表同情和怨愤。但是xxx所以不能施展才识,乃时势所限,朝廷中的倾轧排挤,使他不得不激流勇退。词人徘徊在出世与人世、积极与消极的边缘,他选择的正是他所不满的人生道路。饮酒读《离骚》,是消化内心块垒的手段,而隐居避世,则是词人引领以望的平安归宿。“岁晚忧风雪”是词人有感于现实的忧患意识,这既是现实的折映,又有历史的借鉴。这种对家山的怀想,置于两个历史人物的中间,仿佛是压抑不住的潜意识,也正反映了词人徘徊歧路的精神状态。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9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原文注释】: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xxx以火攻攻打西面的'xxx要借助东风。
3、xxx:xxx,xxx统率。
4、二乔:xxx国二美女,大乔嫁给xxx国国君;小乔嫁给xxx。
【翻译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xxx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xxx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鉴赏】: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xxx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
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xxx火攻,倘无东风,东xxx早灭,二xxx被虏
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0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的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
《后赤壁赋》在xxx和“客”游赤壁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xxx鸣,掠予舟而西也。”且xxx睡后“梦一道士,羽衣蹁跹”,xxx以为道士即先前所见之鹤。本段描写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1篇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xxx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xxx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2篇
1、“xxx会客”
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xxx,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xxx会客”现场的xxx,你能针对本文对xxx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xxx,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2、梯级作文
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
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
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3篇
[注 释]
①壬(rén)戌:xxx元丰五年(1082年)。②既望: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日。③泛舟:乘船漂流。泛,漂浮。xxx:起。⑤酒:这里借指酒杯。⑥属(zhú)客:劝客人饮酒。属,通“注”,挹注,引申为劝人饮酒。⑦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即“歌诵明月诗之窈窕章”。诵、歌,吟咏。明月之诗:指《诗经·xxx·月出》。窈窕(yǎo tǎio)之章,明月之诗的第—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⑧少焉:不多一会儿。⑨斗牛:两个星宿名。斗宿和牛宿,都属二十八宿。⑩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11)纵:放任。(12一)苇:比喻船很小,像—片苇叶。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苇杭(航)之。”(13)如,往。(14)凌:越过。(15万)顷之茫然:即“茫然之万顷”,定语后置。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16)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17)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通“凭”,乘。御,驾。(18)其:自己。(19)所止:何止,停留在哪里。(20)遗世:离开人世。(21)独立:这里指无拘无束。(22)羽化:道家认为成仙的人能飞升成仙,如同长了翅膀,所以称成仙为羽化。(23)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舷,船的两边。(24)桂棹(zhào):桂树做的棹。棹,—种划船工具,形似桨。(25)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呀”。(26)兰桨:木兰做的桨。(27)击:拍打。(28)空明,指月光映照下清澄的江面。(29)溯:逆流而上。这里指迎着……走。(30)xxx:在奔流的江面上浮动的月光。(31)渺渺:悠远的样子。(32)予怀:我的心。予,我。(33)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3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35)倚歌:倚,循,依。(36)和(hè):同声相应,唱和。(37)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38)缕:细丝。(39)舞:使动词,使……起舞。(40)幽壑:深谷。(41)泣:使动词,使……落泪。(42)嫠(lí)妇:寡妇。(43)愀(qiǎo)然:忧愁凄怆的样子。(44)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裳,端正地坐着。危坐:端坐。正,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整齐。(45)何为:为何,为什么。(46)其:它,指箫声。(47)然:这样,如此。(48)月明星稀,xxx飞:这是xxx《短歌行》里的诗句。(49)xxx:城名,在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黄鹄山上。(50)武昌:今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51)缪(liáo):通“缭”,盘绕。(52)xxx苍苍:一片苍翠。xxx,繁茂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53)此:此地。(54)于:被。(55)xxx:xxx。(56)方:当。破荆州:公元208年,xxx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xxx已死,xxx的儿子xxx(cóng)投降xxx。(57)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58)下江陵:xxx投降xxx以后,xxx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xxx,进军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59)舳(zhú)舻(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借指首尾相接的船只。(60)酾(shī)酒:斟酒。(61)临江:面对大江。(62)槊(shuò):长矛。(63)固:的确。(64)而:可是。(65)安在:在何处。(66)渔樵于江渚之上:即“于江渚之上渔樵”,状语后置。渔樵,打鱼砍柴。渚,江边。(67)侣: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伴侣。(68)友: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朋友。(69)扁(piān)舟:小船。(70)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71)寄蜉蝣于天地:即“如蜉蝣寄于天地”。寄,寄身。蜉蝣(fúyóu),一种小飞虫,xxx之交生在水边,成虫朝生暮死,只能活几个小时。这里用作状语,好像……蜉蝣一样。(72)哀:形容词用如为动词。为……而哀伤。(73)须臾:片刻,短促。(74)挟:携带,偕同。(75)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76)遗响:余音,指箫声。(77)悲风:悲凉的秋风。(78)知:了解。(79)夫(fú):那。(80)逝者xxx: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xxx夫,不舍昼夜”。逝者,这里指流水xxx,这样。(81)而:其实。(82)往:流走,这里指流失。(83)盈虚者如彼:时圆时缺的就像月亮。盈,满。虚,缺。彼,那,这里指月亮。(84)卒:终究。(85)消长(zhǎng):消减和增长。(86)盖:如果。(87)将:欲,向。(88)自其变者而观之:从那变动的角度来看。自,如果。(89)则:那么。(89)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竟然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曾:竟然。(90)物:自己以外的一切,万物。(91)无尽:没有尽头。(92)且夫:至于。(93)苟:如果。(94)虽:即使。(95)得:与下句的“遇”为互文,都是“接触”的意思。(96)是:这。(97)造物者:原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界”。(98)无尽藏(zàng):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99)适:适意,感到满意,乐于享用。[1]更:再。[2]肴核:菜肴和果品。核,果核,借指果品。[3]狼籍:凌乱。也写作“狼藉”。[4]相与:互相,[5]枕藉(jiè):枕着垫着。[6]乎:于。[7]既白:已经发白。既,已经。白,形容词用如动词,发白。
[译 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在赤壁下乘船游览。清风xxx来,江面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向客人劝酒,吟咏着《明月》诗篇的“窈窕”的那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牛两个星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月夜溶成一片。我们听任苇xxx的小船在江面上飘流,越过茫茫万顷的江面。多么浩渺啊,像是凌空乘风飞行,却不知我们将在何处停留;多么飘逸啊,好像远离人世,毫无拘束,身有羽翼,飞升仙境。
于是,(我们)喝着酒,高兴极了,敲着船帮唱了起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xxx做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迎着那在奔流的江面上浮动的月光。我的思绪啊多么悠远,眺望(那个)美人啊而(她)却在天的那—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歌声应和。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延绵不断,如同那轻柔不断的丝线。它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让孤舟上的寡妇落泪。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道:“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客人说,“'月明星稀,xxx飞’,这不是xxx的诗吗?向西望是xxx,向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xxx苍苍,这不是xxx被xxx困住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接连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酌酒,横握着长矛朗诵诗篇,的确是一代英雄啊,可是如今他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麋鹿为伴侣,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就)像蜉蝣一样地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粟,(不由得)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无尽无休。(多)希望偕同仙人遨游,怀抱明月同她长相厮守。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妄想,只能通过箫声的余音把我的惆怅托付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了解那水和月亮吗? 流逝的就像这眼前江水,其实它始终并没有流尽;有圆有缺的就像那天上的月亮,其实它始终没有增也没有减。如果想从那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变化竟然连—眨眼的工夫都不可能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至于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假如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妄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接触到就是美妙的声音,眼睛接触到就是美丽的色彩,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也是我能够同你们都乐于享用的。”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于是)洗干净杯子,重新斟上酒。菜肴果品已经吃了个精光,杯子盘子东一个西一个。大家(醉倒)在船中互相枕着靠着都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鉴 赏]
情与景交融,叙与议结合,是不少佳作的特色,然而能做到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却更为难能可贵。xxx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读着读着如同随xxx“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很自然地生发出“浩浩乎如xxx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艺术感受。
文章的语言优美清新,起承转合如xxx偷渡极其巧妙自然。
来自: 中人364 > 《诗词鉴赏》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赤壁赋》课文解读
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很容易联想到xxx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xxx飞’,此非xxx之诗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xxx赋诗的长江赤壁,这自然会进一步联想...
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xxx《前赤壁赋》(十版朗诵)
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xxx《前赤壁赋》(十版朗诵)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高峰朗诵《前赤壁赋》xxx解读《前赤壁赋》...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xxx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2)西望xxx,东望武昌(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侣鱼虾而友糜...
《赤壁赋》挖空训练高中语文教和学
《赤壁赋》挖空训练高中语文教和学。赤壁赋挖空训练。晦,月末】,xxx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客曰:“‘月明星稀,xxx飞’,此非xxx之诗乎?西...
xxx前、后《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xxx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前赤壁赋[宋] xxx译文对照壬戌之秋,七月既望,xxx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古文观止192:前赤壁赋
古文观止192:前赤壁赋。《赤壁赋》写于xxx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xxx曾于七月xxx十月十五...
xxx<<赤壁赋>>原文,简介,注释,鉴赏
xxx>原文,简介,注释,鉴赏赤壁赋。赤壁赋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
赤壁赋——xxx
赤壁赋——xxx。xxx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xxx,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6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4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xxx·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xxx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xxx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_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xxx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xxx飞’,这不是xxx的诗吗?向西望是xxx,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xxx苍苍,这不是xxx被xxx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5篇
《赤壁赋》写于xxx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xxx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_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xxx于七月xxx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6篇
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
步骤:xxx绝命诗→xxx绝命诗→xxx《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xxx临刑前的《狱中绝笔》: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xxx。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xxx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xxx,xxx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xxx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xxx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xxx手里,xxx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xxx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
1、播放《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xxx的文风。
2、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抑扬顿挫。
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
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
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
板书:
情感线索:乐→悲→喜
三部分
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1、乐(第一自然段):
⑴ 设疑:xxx因何而乐?
(景色之美,泛舟游玩)
从哪可以看出?
(精美语句)
⑵ 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xxx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
⑶ 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 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xxx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
⑵ 讨论:xxx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客人吹萧,xxx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
⑶ 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xxx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xxx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多媒体显示:
《诗经·xxx·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xxx。xxx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xxx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
⑵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xxx,会一直悲吗?为什么?
五、小结全文
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xxx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7篇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xxx元丰二年(1079年)xxx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xxx、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xxx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xxx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xxx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xxx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xxx激烈
“遥想xxx当年,xxx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xxx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xxx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xxx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xxx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赤壁赋》原文翻译赏析 第18篇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xxx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xxx的《短歌行》问道:“此非xxx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xxx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xxx破荆州、迫使xxx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xxx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xxx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xxx”!如今他在哪里呢?xxx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xxx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xxx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xxx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xxx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xxx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