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精选6篇)

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 第1篇

最后,酒作为一种物质,也催发了当时文人墨客的诗兴,而他们又通过诗词来描述酒,使得酒文化能够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可以说是唐诗酝酿出的酒文化。加之酒业发展迅速,酒文化便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之中。此外,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之后,加之唐代民风开放,至此以“胡人”为主要区分汉人的民族群体,为辉煌璀璨的唐朝酒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最强大的时代。国家繁荣,外交频繁,文化丰富多彩,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饮酒王朝。而酒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载体,在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对宋以后一直到今天的酒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酒文化形成了它独特的诗性精神,这一诗性精神提高了唐代酒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对后世酒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唐书》

《唐六典》

《资治通鉴》

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 第2篇

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

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

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 第3篇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趁酒微酣可以作很多诗

他的诗歌

我是很喜欢的

现在有人用他来比我

其实我做画

一幅是十几分钟

也很快

要说斗酒画百幅是可以做到的

我的画受到大家的喜欢

我也觉得甚为荣幸

只是我还是喜欢泼墨山水

酒是要的

墨也是要的

趁着兴致

将调和的墨色

由上至下

自然泼洒

再因势就形

随意点缀

是我的强项

仿若天成

要说诗歌

现代的、古代的.都有

可以作得一点

和李白比不得

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可比的地方

他是西域人

我则是南方、北方都有过经历

不是我要和他比

是有人要我和他比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的

那段时间写了他的《朝辞白帝城》书法

说实在的真的不错

有行云流水的意味

那时外面开始流行写李白的诗

朗诵会有《朝辞白帝城》

连字帖的扉页也是《朝辞白帝城》

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有一点我的肯定的

他的诗、人品、性格

在常人之上

为人所喜欢也不足为怪了

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 第4篇

关于酒的李白的诗

李白关于酒的诗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将进酒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关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颂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言为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月下独酌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把酒问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 第5篇

《清平调》三首著名的诗,就是他醉后写的,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

开元年间,皇宫中初次种植牡丹,红的、紫的、粉的、白的都有。唐玄宗很喜欢这些花,就移植了一些在兴庆宫龙池东面的沉香亭前。一天,牡丹盛开,玄宗与杨贵妃一起来赏花,并选出一些特别出色的乐工,写出了十六部新曲谱。著名乐师李龟年,拿着乐器和乐工们一起前来准备唱歌助兴。

玄宗说:“今天赏花王牡丹,又有贵妃在,怎么能再用旧歌词呢?”于是命令李龟年速召翰林居士李白进宫,写新歌词再唱。

李龟年带人到翰林院,李白却一早出去喝酒了。于是李龟年又到长安市中找。忽然听到一座酒楼上有人高声放歌: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

李龟年忙上楼一看,果然是李白,于是便上前高声说:“奉旨立宣李学士沉香亭见驾。”谁知李白已酩酊大醉,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说完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李龟年没办法,只好叫随从抬着李学士下楼,用马把他驮到兴庆宫。

李龟年扶着李白来到玄宗面前,李白醉极了不能朝拜。玄宗因为爱惜李白的.才华,所以一点也不怪罪,让人在亭子边铺了条毛毯,让李白躺下,又让歌女念奴含冷水洒面。李白醒后,见到皇帝,连忙挣扎着跪下说:“臣该万死。”玄宗叫人立即做醒酒汤来,汤来后又亲自用勺子调温后,让李白喝下,然后说:“今天牡丹盛开,我和贵妃赏玩,不想听旧歌词,所以请你来做几首新的。”

李白听了,就说:“这倒不难,只是请皇上赐酒。”玄宗听了,有点不高兴:“刚把你弄醒,你又要喝酒,是不是存心违抗我呢?”李白说:“皇上,我是斗酒诗百篇,喝了酒才做得出好诗。”玄宗就让人捧来酒。李白一口气喝了好几杯,立即提笔,在铺好的纸上龙飞凤舞起来,三首《清平调》一会儿就完成了: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榄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第一首的意思是:美丽的贵妃,她的衣裳让灿烂的云霞向往,她的容颜让娇艳的花朵羡慕。阑干外春风吹拂着带露的牡丹,这样的美景只有在女神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头能够见到,只有在她宫殿瑶池里面,才会遇到像贵妃一样美丽的人。

第二首的意思是:一枝含露的红花艳丽而芳香,古代的楚王只能在梦里见到虚幻的神女并为她相思断肠,哪比得上这样的美艳就在眼前。汉朝的宫殿中哪位美人才比得上贵妃呢?只有那楚楚动人刚妆扮好的赵飞燕了(赵飞燕是西汉成帝的皇后,历史上著名的美人,传说她身轻似燕,能立在人托的盘子上跳舞)。

第三首的意思是:艳丽名贵的牡丹和倾国倾城的美人两相辉映,君王带笑高兴地看个不停。在沉香亭倚着阑干欣赏名花美人,不管有多少春愁春恨,都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

玄宗读了三首清平调,非常高兴,马上命令乐工们调试好乐器,并催李龟年演唱。于是盛唐时代的一些著名音乐家都为他伴奏,李暮吹笛,花奴击羯鼓,贺怀智击方响,郑观音弹琵琶,张野狐吹觱篥。玄宗兴致一来,也拿起玉笛吹奏起来。每支曲子唱过之后,都要改变节奏,缓慢地再唱一次,听起来特别柔婉动人。杨贵妃在旁边手执花枝含笑聆听,非常高兴。

唱毕,玄宗命贵妃执七宝杯,赐李学士一杯西域产的葡萄酒。

从这段故事看来,李白是深受皇帝宠爱的,但是,这种宠爱,只是想利用他的诗章,歌颂升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这并不是李白希望的。虽然他在长安写了大量词采华美的诗章,但心情是苦闷的,这大概也是贪杯图醉的原因之一吧!

浅谈李白斗酒诗百篇 第6篇

酒令,起源于西周时期,是古时人们在酒宴上开设的类似于助兴的活动,在酒令开始后,席上的众人可以参加投壶、飞花令、流觞曲水等游戏,唐时新发明了酒牌叶子。酒牌叶子形似抽签,被抽中的人需按照酒牌上的规定饮酒。

酒令开始后,会推举其中一人作为酒令官,负责主持酒宴和维持秩序。盛唐时,专门为酒令官设置了明府的官职,同时新增了录事的岗位,充当明府的助手。

当选成明府和录事的要求颇是严格,需要熟练各种酒令小游戏、公私分明,对酒量的要求比常人高出一节,一旦席上有人违反规定,录事会协同明府,当场宣读惩罚。

唐朝人简直把饮酒当成一项高雅之事。

不光是日常宴请,科举士子间亦会举行宴会,唐朝人把这种宴请称为“乡饮酒”,多是在解试放榜的第二天,地方官员会邀请金榜题名的学子举办“行乡饮酒礼”,落榜的学子无法参加,结束时地方官员们会为学子们送行。

等到进京赶考的学子高中后,又一次迎来宴会,统称为“闻喜宴”,多为学子间私下的宴会活动,这次没人出资,全靠学子们凑份子,颇有现代版AA制的雏形。

玩到尽兴时,赴宴的众人会酝酿情感,赋诗一首,酒俗酒令使酒成为盛唐雅俗共赏的乐事。

普通人爱酒,“饮中八仙”嗜酒,汝阳王李琎恨不能把封地迁到酒泉去,李白戏称日饮300杯,这般下去,喝酒伤身矣。

实则不然,局限于唐朝的技术和环境,唐朝酒中的酒精含量不高,虚惊一场罢了。

酒与唐朝,神奇地融合到了一起,构成光彩夺目的盛唐时代。

在古老的华夏王朝中,美酒似乎永远站在“坏事”、“误事”的天平上,唯独唐朝让美酒佳肴展露出酒水的特性,从中脱颖而出,很难想象在两千多年前,究竟是怎样的盛世方能造就盛唐繁华的酒文化。

在两万多首唐诗中,与酒有关的诗词占据了七千首,诗与酒对诗人而言,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正是唐朝人爱酒的表现,让胡商不远千里前去异国他乡经商。

一杯小小的葡萄酒让中原民族与西域诸国加强了联系,带来了繁荣的商业往来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往来,让不同民族在盛唐的酒香中不断交流、碰撞。

酒,让盛唐充满浪漫,也充满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