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诗集 第1篇
(一)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
1、《星空》
(1)概述:出版于1923年,共34首诗,作于1921年10月至1922年12月,这时新文化阵营分化,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时期。郭沫若正陷入孤寂彷徨的苦闷之中。《序诗》中,原来《女神》里的气吞日月的理想化的叛逆“自我”形象,已经变成了“带了箭的雁鹅”和“受了伤的勇士”,“偃卧在这莽莽的沙场上”。郭沫若几度回国,希望看到祖国的新生,但五四高潮已过,国内仍然一片黑暗。他对现实有着更深的憎恶、不满,又无可奈何;只好到大自然或超现实的空幻境界寻找暂时的解脱和安慰。他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星空”,不再是要“赤裸着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
不过,《星空》里也有与《女神》一脉相承的,如《洪水时代》:把夏禹以四海为家、决心治理好洪水的刚毅比作“近代的劳工”,并号召人们效法大禹的精神去开拓这“第二个洪水时代”:“你伟大的开拓者哟,你永远是人类的夸耀!你未来的开拓者哟,如今是第二次的洪水时代了!”。这表明:郭沫若这时一面是孤寂彷徨,一面也在追求探索,思想呈现为矛盾状态。
(2)代表作《天上的街市》
A、内容:《桃花源记》式的理想社会的描述(与现实相对照的不同)
飘渺的空中——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天河浅而不甚宽广、牛郎织女可自由来往
与丑恶社会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的方法)
B、艺术:继承了《女神》的浪漫主义,借助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情怀;新格律诗的创造,又有相对的自由
2、《瓶》
(1)概述:出版于1928年,包括《序诗》在内共23首诗作,大部分诗作写于1923年。当时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正值中国革命度过了五四以后的短暂低潮,在中国_的领导下,国内工人、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他们正开始取代青年学生,成为主力军,即革命的“前茅”。他受到工农运动的激荡,重新燃起革命激情。《前茅》正是一部歌颂工农为革命的“前茅”的诗集。他又引吭高歌。诗作与《女神》相比,显然是现实主义因素的增多、革命意识的增多。
(2)代表作简述:
《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号召人们要像“俄国无产阶级专政一样”进行流血的大革命,并断言俄国和正在革命中的中国是20世纪的“两个新星”,肩负着“人类解放”和“世界和平”的使命。
《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诗人坚信“长夜纵使漫漫,终有时辰会旦”,他把太阳作为与黑暗统治英勇搏斗的革命者的象征:“在这黑暗如漆之中,太阳依旧在转徙,他在砥砺他犀利的金箭,要把妖魔射死”。他与太阳相约:“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表现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太阳没了》:追悼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的诗篇。他歌颂列宁的丰功伟绩:“他灼灼的光波势欲荡尽天魔,他滚滚的热流势欲决破冰垛,……无衣无业的穷困人们,受了他从天盗来的炎炎_”。他相信“世上一切的工农”“戈矛相赠”,“开除路上的荒荆”,用满腔热血换取新世界的诞生。
3、《恢复》
(1)概述:出版于1928年,共收诗作24首,创作于1928年1月5日至16日的半个月中。这时,郭沫若已经经受了革命战争的考验、锻炼,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的战士。“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又大病一场。但是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以及疾病的折磨,都不能磨损他的意志。到了白色恐怖的上海,他大病初愈,便写下了这些斗志昂扬的诗。
(2)代表作:
《如火如荼的恐怖》:“要杀你们就尽管杀罢!你们杀了一个要增加百个,我们身上都有孙悟空的毫毛,一吹便变成无数个新我。”
《血的幻影》:“我们昨日不是还驾御着一朵红云,为什么要让它化成一片血雨飞散?我们便从那高不可测的火星天里,堕落到这深不可测的黑暗之渊。”
《战取》:“我已准备下一杯鲜红的寿酒,朋友,这是我的热血充满心头。酿出一片血雨腥风在这夜间,战取那新的太阳和新的宇宙!”
郭沫若的诗集 第2篇
母亲节这天
天上飘着濛濛细雨
母亲,忙碌的你是否还没顾的上吃早饭
父亲出门带伞了吗
远方的女儿好想给你端上一碗热乎乎的粥饭
母亲节这天
听着窗外飘落的雨滴
母亲的歌声又飘扬在我的耳畔
父亲的车轮仍在有节奏的旋转
远方的女儿让雨丝带去真挚的祝愿
母亲节这天
沙沙雨声伴着七彩电波
手拿听筒感觉着您的笑脸
心中感同于母亲的文字已经发表
内心喜悦的女儿耐心的倾听你的叨念
母亲节这天
女儿好想对父母说声:老爸,老妈,节日快乐
知道您们不需要这种做作式的祝愿
懂得您们最大的心愿
就是儿女们平平安安,盼望一家人团团圆圆
母亲节这天
小雨淅淅沥沥
我为孩子穿上小雨鞋,撑起小花伞
领他们感受雨中的浪漫
孩子,你们是父母的天使,一生的浇灌
母亲节这天
雨丝伴着袅袅炊烟
我把热腾腾的饺子给公婆的碗里盛满
公婆也是知冷知热的父母
你们的冷暖也在我的心头挂牵
母亲节这天
老公出门还在路上颠簸
人是漂泊的小船,家是停泊的港湾
你是辛苦的,我是爱你的
让我们共同营造美丽的家园
母亲节这天
好想回到父母亲身边
不向父母提及工作的事情和生活的烦恼
郭沫若的诗集 第3篇
郭沫若留学日本是先学医,后弃医从文,他深谙医食互补的医道。
郭沫若对待饮食不讲究大滋大补,日常饮食坚持多样化。主食以大米为主,兼吃粗粮、杂粮,时常变换食谱,如面条、馄饨、水饺、炒面、发糕、烧饼、豆包、燕麦粥等。他尤其喜欢在发糕里掺和一定数量的玉米面,夏令时则食用绿豆稀饭。郭沫若在选择饮料方面也很注重饮食养生。他遵循“原汤化原食”的食疗医道,喜欢饮用面食的原汤,如面汤、饺子汤等。他还喜欢饮用酸牛奶,每次一小杯;在饮龙井茶时,注意不过浓;逢年过节或参加宴会时,饮用一些葡萄酒。
郭沫若的日常膳食多样化,有助于充分摄取多种营养素,以满足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之需。《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益精气。”我国医学、营养学家均认为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食,可使人的血液保持正常的偏碱性,避免患“富贵病”。郭老的饮食之道合乎养生之术,故而有助于他度过了86个春秋。
对于副食,郭沫若竭力主张菜肴要少而精。所谓精,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指搭配得当、五味调和的家庭小菜。他还以素食为主,不吃油腻太重的荤菜,适合他的菜肴是清炒油菜、海米炒芹菜、清蒸鱼、醋椒鱼等。
郭沫若一直保持着吃野菜的习惯。每到春季,他就和家人来到郊区,亲手采摘野菜。在他生病住院时,家人也和过去一样,选择各种野菜,采用各种烹饪技法,制作野菜佳肴,给他送到医院。他还常将二月兰、马齿苋、枸杞芽、红薯秧当作别具风味的小菜食用。
二月兰是一种很好吃的野菜。郭沫若在《百花齐放》这本诗集中还特意为它写了一首颂歌。诗的题目就是《二月兰》:“在群芳谱中自然找不出我们,我们野生在阴湿的偏僻地面。素朴的人们倒肯和我们打交道,因为摘去我们的嫩苔可以佐餐。既不要你们花费任何劳动来栽,也不要你们花费什么金钱去买。只要你们肯放下一点儿身份呵,采过一次,包管你们年年都会再。”
在郭沫若看来,野菜不仅清香味浓,能调剂口味,增强食欲,而更重要的是野菜营养丰富。
豪情不让千盅酒
郭沫若一生好酒,而且酒量很大,在同仁中出名且公认。在日本留学期间,常与好友郁达夫一同饮酒。在小酒店中,两人一壶酒,再叫上几样简单的小菜,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酒没了就再添,几小时过去了,究竟几斤日本清酒喝到肚子里,恐怕谁也闹不清了。后来,郁达夫常对朋友说,郭沫若人好,酒德亦好,是他最好的朋友兼酒友之一。
_时期,郭沫若在重庆任政府_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之职,具体负责抗日宣传工作。郭沫若利用自己的身份,将一大批在大后方的进步文艺家团结在我党统一战线的旗帜下。1944年冬,当时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的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患病,受之托,郭沫若到北碚中大探望徐先生。两位老友相见,激奋之情难以言表。时值中午,徐悲鸿在家中设便宴招待郭沫若。郭沫若见桌上放了二瓶泸州大曲,高兴地对徐悲鸿说:“悲鸿兄真知我的心啊!”徐悲鸿笑着说:“沫若兄的酒量是名闻天下的,到寒舍来焉能不以美酒以待之?”两人一边畅饮醇香的曲酒,一边吐露对时下的看法。喝到兴起,郭沫若不禁诗兴大发,便借徐悲鸿文房四宝,挥毫写下一首七绝:“豪情不让千盅酒,一骑能冲万仞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磐溪易水古今寒。”酒助诗兴,诗逸酒气,充分表达了郭沫若的澎湃豪情,和对中国人民_必胜的坚强信念。徐悲鸿击掌吟诵,赞为绝唱。
当时,著名诗人柳亚子也住在重庆,与郭沫若交谊甚厚,彼此间经常饮酒酬唱。1945年8月的一天,柳亚子约上郭沫若和著名篆刻家曹立庵,来到一家酒馆,点了几样小吃,三人便吃喝起来。席间,柳亚子抨击起重庆当局的腐败现象,喝到半酣之际,柳亚子脱口而出一句“才子居然能革命”。郭老十分敬佩柳亚子的高风亮节,亦趁酒兴应了一句“诗人毕竟是英雄”。两人相视,都不禁大笑起来。后来,曹立庵特意给这副妙语联句刻制三枚闲章,分赠郭、柳两人,以纪念这次难忘的小酌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