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热门6篇)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第1篇

红楼梦人物分析袭人

袭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女儿,宝玉房里四个大丫鬟之首,她作为《红楼梦》中举足轻重的丫头,袭人一直是全书中争议最大的女性人物。

性格: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富有心机,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奖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心中亦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她与宝玉有情,是《红楼梦》中唯一与宝玉发生性关系的丫鬟。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并建议为防不测而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了一半的工资,而且准备将其提升为“准姨娘”。

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伏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第3回);她虽身为奴婢,却能事事为贾府大局着想,宁可自己委屈些;她讨好王夫人,虽有私心,但确实对宝玉和贾府一片赤诚。

袭人也有女儿情真、天真小性的一面。63回群芳开夜宴,她和众姐妹们一块玩乐,喜得“连臊也忘了”。58回那干娘来吵,袭人唤麝月道:“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59回春燕挨打,袭人生气道:“三日两头儿,打了干的打亲的,还是卖弄你女孩儿多?还是认真不知王法?”坚决站在丫头们一边,反抗邪婆子。77回写芳官等女伶被撵后,“这些干娘皆感恩趁愿不尽,都约齐与王夫人磕头领去”,可见晴雯、芳官被撵,非袭人告密,而是那些邪婆子进谗构陷。

一、如何看待袭人的思想倾向

一向温柔和顺的贤袭人,其封建正统思想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但我以为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是比较朴素不成系统的,它不是在严格的封建教育下,而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自发形成的。其封建正统思想不仅表现亲钗疏黛上,也表现在对宝玉言行的规谏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她日常言行中时时不忘“王法”、“礼节”、“道理”不忘主子奴才的等级界限上。

薛宝钗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而林黛玉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袭人结交宝钗而疏远林黛玉很明显的表现出袭人的封建正统思想倾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袭人的亲钗疏黛的原因,细细想来,除了她思想倾向的原因外,应该还有钗黛二人的性格原因,宝钗的精明伪善会作人,几乎迷惑了贾府上下所有的人,就连精明敏感的林黛玉也被她玩弄于鼓掌而全然不觉,更何况袭人,另一方面,林黛主又一惯目无下尘,孤标傲世,敏感多疑,又不能不令人难以相处,因此,袭人亲钗疏黛也就势在必然了。

袭人以她万般柔情来规谏宝玉,书中第一次出现的规谏是在第八回贾宝玉要撵李嬷嬷和茜雪时,在这里,贾宝玉表现了较深的态度的表现,对宝玉最成系统、最具规模的一次劝谏,大约要数第十九回“情切切良霄花解语”中的那一次了,其所劝的第一件事是少说化灰化烟那一类悲观虚无主义的痴话,这也是两个人的朴素的人生观有所不同而已,一个悲观虚无,一个现实、实用。她所劝的第三件事是那爱红、吃胭脂的毛病,对此不仅史湘去反对,就是作为叛逆形象的林黛玉也不满于他的失于检点,袭人对这些行为的规谏,大我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是非观的自发行这。当然其中不无传统观念,正统思想的倾向。

袭人希望宝玉走读书上进的正统道路,这是无疑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不认真读书,喜欢在女人堆里的少男绝对人人不赞成,袭人当然痛恨这样的男人太没出息了。但她的规劝较多的还是出于求存安的本能。她规劝宝玉的目标有二:从长远看,希望能维持现状。“有吃有穿”“又不朝打落骂”“不至于潦倒一辈子”,从近期看,不让老爷生气,以免挨打,从而做下人的也落个平安,对这两个目标,宝钗等固不必说,就是叛逆性很强的林黛玉也不能顾及,在贾政回家前夕,不仅袭人劝其理书习字,黛玉也为他代写了许多钟王蝇头小楷。既然黛玉都不能不向封建正统势力让步,作为负有责任的丫头袭人能如何呢?

以上方面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其封建正统思想倾向,但还不能从本质上说明问题,最能从本质上反映其思想倾向的是那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日常言行,她念念不忘主子奴才的界限,并说宝玉“虽说是姐妹,但到底是男女之分”“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老祝妈好意让她尝个新鲜葡萄,她却正色教训人家,“上头还没供鲜,咱们倒先吃了……难道这个规矩都不懂了。”对于宝玉挨打,从情感上她是心疼并为之流泪,但对保护宝玉的王夫人却说:“论理二爷也该老爷教训两顿才是。”不难看出,这些道理、礼节、规矩是其头脑中封建等级观念最自然,最深刻地流露。袭人像一个虔诚的信徒,把封建正统思想等级制度当作天经地义的_义信仰遵循,这是一曲比肉体摧残更深刻的心灵摧残的悲剧。

为什么出身城市贫民,卖身为奴,身为下人的袭人,其思想竟是如此倾向封建正统思想,深受其害而不自知呢?其实也不奇怪,马克思早就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住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③而袭人所处的贾府又是正统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耳濡目染,她的思想不能不打上这一思想的烙印,就连晴雯这样的“战斗着受压迫者”也难幸免。她指责赵姨娘“乱为王”任意打骂比自已地位低下的小丫头,这些无不自然流露着封建思想。

二、袭人的际遇

第一,家中有亲娘,亲兄长,不管怎么说也是个依靠。过时过节的光景,还可盼着母兄接了回去团聚团聚。只要她一句话,便随时可以被赎出去,重返自由之身。

第二,她与宝玉的关系己非一般的丫头可比。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其对象便是袭人。“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彼此心照不宣,竟似结发夫妻一般。这层关系,别说是宝钗,就连和宝玉有着“木石前盟”的黛玉也不能及,怪不得冰雪聪明的黛玉常开玩笑地称袭人为“嫂子”,虽说难免泛着薄薄的醋意。

第三,袭人被王夫人百般看重。这位对奴婢的命运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贵夫人使袭人的命运压上一枚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重磅筹码。第三十四回,因袭人说了几句“不知好歹”的话,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你今儿这一番话倒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了你。”

第四,宝玉成亲后,袭人还能颇得正室宝钗的心,一妻一妾相处得情同姐妹一般,要不是宝玉疯疯癫癫地参禅悟道,离家出走,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幸福也还差强人意。

第五,就算宝玉出家之后的凄惨,关系到最紧要的两个人,一个宝钗,一个袭人,然而袭人的惨还不及宝钗的惨。宝钗肚子里有了宝玉的骨肉,改嫁他人是万万不能的,无论贾家此后是否如前一般风光繁华,从此孤儿寡母一辈子是注定的了,年纪轻轻,独守空房,情何以堪!而袭人不愧是“久已出了名的贤人”,虽说宝玉出走,她痛得晕死过几次,几欲送了性命,悲痛之情更胜宝钗十分,然而在是嫁是守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如王夫人主子等料想的那样“寻死觅活”,而是“薛姨妈劝一句,他应一句”,非常听话地顺从了主子的安排,嫁到了城南蒋家,“现在有房有地,又有铺面,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虽说新的生活在向她招手,然而怎奈从小与宝玉一起长大,她念念不忘对她体贴入微的宝玉,因此几次三番有寻死的念头,但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终于没有死的决心。她先是不忍心死在贾家,怕“倒把老太太的好心弄坏了”;(连死都要先为主子考虑,可知她“忠”的程度。)及至到了家里,又不忍心死在家里,“岂不又害了哥哥”;及至嫁到了蒋家,又不忍心死在蒋家,“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

“那夜原是哭着不肯俯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曲意地顺从”。读到这里令人感叹这袭人也太没有性儿了,难道只是软绵绵地任人揉搓?难道她把为奴婢的本性也带到蒋家了?“旧爱”还没有走远呢,就和“新欢”进行到这种程度!

从袭人的一生,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那典型的奴婢性格,典型的奴婢语言,典型的奴婢姿态举止,成就了她虽甘为奴婢却胜似奴婢的命运。

三、袭人性格分析

袭人是一个性格鲜明独特形象丰富复杂的人物。

袭人是丫鬟中唯一与宝玉结有私情的,在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一节中,宝玉神游太虚境后,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俞先生说袭人是在勾引宝玉,平心而论,袭人并无任何勾引宝玉的言行,小说中明写宝玉强拉时,她还扭捏了半日,才半推半就的顺从。她是贾母安排给宝玉的,而宝玉素喜袭人柔媚娇俏,袭人又一贯性格温柔和顺,是宝玉甘心情愿的亲近她,爱惜她,故而从袭人的角度看,关于她们的私情,无可非议。

当袭人发现宝玉和黛玉在园内互诉肺腑之言时,使她感到又吃惊,又难堪,又失望,但袭人不可能像有些丫鬟那样,偷着帮助公子小姐恋爱,做一个红娘式的人物,她本人比较正统,是一个循规导矩的女子,她又深知贾府家规极严,绝不容许发生此类事件,她作为丫鬟,在宝玉的纠缠强求之下,与宝玉结有私情,主子们知道也不认为有伤大雅,但宝玉如头脑发热,与黛玉暗恋,即便是暗恋不慎暴露,必将大祸临头。她想要制止事态发展,于是,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召见,得到王夫人的鼓励,她说:“论理二爷也该老爷教训两顿才是呢!”她还建议王夫人:“怎么变个法儿,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大吃一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答:“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况且二爷素日的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偏好在我们堆里闹,倘或不防,前后说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嘴杂——那些坏人的嘴,太太还不知道呢,心顺了,说得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没有忌讳了。”王夫人听了袭人一席话后直叫“我的儿!真真好孩子”④袭人分析宝玉在贾府中的形势合情合理,更符合事实。从此袭人得到了与赵姨娘同等的月钱,就此有人认为袭人是告密,有意陷害同伴,甚至把她晴雯之死联系起来,这纯属主观臆断,很难自圆其说,晴雯和宝玉说话时毫无防人之心,让平时妒忌怀恨着这些年轻、美貌、得势的丫头的老婆子们听到后,不断有人去告密,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周思源先生在《百家讲坛》节目里,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晴雯之死是王善保家的进谗和告密,而并非袭人。要说袭人向主子表扬邀宠还可以,说她有意陷害同伴则不妥,再则,袭人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宝玉不出事。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第2篇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 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 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 。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 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 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 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 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 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 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 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 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 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 。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第3篇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袭人在《红楼梦》里,也是曹雪芹用诗的心态写出来的。有关袭人的情节,曹雪芹是好几首诗拼凑在一起。是什么诗呢?要先讲袭人这个名字的来历。

因而,我用这个说明命意同情节是不能等同的。所以,袭人的名字是根据陆游的诗来取的,只是情节。情节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个,比如说,后来贾政有一次听说,贾宝玉每天晚上让袭人把药吃下去,贾政就问了,袭人是谁?人说是贾宝玉的丫鬟。他说,为什么取这么一个刁钻古怪的名字?贾宝玉在这个时候推说贾母起的。贾政当然知道老太太不可能起这样的名字。然后推不过的时候,他就讲陆游诗里有“花气袭人知骤暖”这样的句子,所以这个丫鬟姓花,改叫花袭人。这样应付,贾政骂他两句也就了事了。后来,还有一次是在酒席上,贾宝玉和一帮朋友行酒令,蒋玉菡,就是后来袭人嫁给的那一位,行酒令的时候席上生风,就是拿着席上的一个东西然后吟出一句古诗来。这里蒋玉菡正好拿着一支桂花,就说“花气袭人知骤暖”。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薛蟠讲,你怎么犯了讳了。这都是情节。

曹雪芹写袭人,真正的命意并不是陆游的这首诗。为什么呢?这里,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念一遍:

红梅桥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间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紫荆。

这首诗讲的所有内容,同袭人在整个《红楼梦》里,没有一处是有关的。“花气袭人”,知道白天变暖了,这是晚春的,春天的一首诗。最后结尾是,他在农村种了地以后,按时交了田赋田粮,所以没有衙门的人来敲他的门。这首诗同袭人毫无关系。贾宝玉这时还是个小孩,懂的诗不多,所以他用陆游的诗来应付他父亲。有这么很巧的一个词是“花气袭人”。同袭人在《红楼梦》中的形象关系不大。毕竟只是一个字面上的联系。这就是情节。

几首诗里真正写到袭人的诗就是这个。第一首是屈原《九歌》里有一篇叫《少司命》。屈原《九歌》里有大司命、少司命,是命运之神,是根据民间的祭歌改写而成的。现在,评价屈原最高的诗是《离骚》。但我个人最欣赏、最喜爱的是《九歌》。这首《少司命》写命运之神,或叫命运女神。当中两段: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兮袭予。

屈原的楚辞里有许多地方写香花,用花来象征自己的高洁。这里秋兰是花中的精品,“蘼芜”是野菜,各种各样的花草都在堂下生长着。“绿叶兮素枝”,写这些花草的枝和叶。最后“芳菲兮袭予”,它的香气,花的美好,能向我袭来。下面还有一段,也是写兰花的: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独与予兮目成。

前面两句讲秋兰的绿叶青枝。最后,引出两句,满堂的美人,就独与他“目成”。“目成”就是说,两个人的眼光相对,用不太庄重的话说就是眉来眼去,庄重的话就是目光相遇,单独目光相遇,意思是只有这位美人同他目光相遇。这是屈原《少司命》里面的两小段。

不止一首诗,还有一首诗,初唐四杰中有一位诗人叫卢照邻,他非常有名的一首诗叫《长安古意》。《长安古意》结尾的两句是: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个丫鬟的`名字为袭人,我想原意会在这里。为什么说在这里呢?我们返回《红楼梦》第五回的两句,第五回是给《红楼梦》人物的命运,每人一个判词。后面还有一首曲,预示着人物结局的,写袭人的有两句话叫:

空云似桂如兰。

后面是:堪羡伶人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就是贾宝玉没缘份,最后那个“伶人”倒是有福份。

前面两句,“空云似桂如兰”。怎么似桂如兰,在《红楼梦》里袭人同兰同桂没有地方同这个人物性格是有相联系的。所以,这里面袭人同兰桂的联系就是屈原的诗里讲兰,卢照邻的诗前面讲桂。“空云似桂如兰”,空云就是白说,袭人同兰桂没有关系,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一条,“飞来飞去袭人裾”,是说桂花飘落到人的衣裾上。《红楼梦》里袭人,应该是“飞来飞去袭人裾”。开头有一段话,讲到袭人,说她是老太太的一个丫鬟,后来给了宝玉。她在侍候老太太的时候,心里只有老太太;后来伺候宝玉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宝玉。在下有一本小册子,写到这位怡红院的女主人,后来嫁到蒋玉菡那里,恐怕她的心里只有蒋玉菡一个人。

在《红楼梦》里写她更多的是桃花。她同兰桂无关,却与桃花联系。桃花在历史上,在《诗经》时代还是很高尚的,但到唐代以后,桃花就被人说的不怎么样了。杜甫的一首诗说“轻薄桃花逐水流”,后来桃花常常同轻薄相联系。还有袭人用桃花来比就是“再度桃花”,等于说改嫁。所以她是“空云似桂如兰”,我想应该是包含着这层意思。这样,在《红楼梦》里面真正符合袭人的性格的,不是陆游的这首诗。袭人性格的形成,应是刚才举到的屈原《少司命》里的这两小段,同卢照邻《长安古意》的结尾的这几个诗句。这只是我的联想,事实是不是这样,只能有待读者和在座诸位判断。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第4篇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内容]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第5篇

《红楼梦》袭人的性格特点

人物特点

袭人,姓花,原名珍珠,先是贾母之婢,贾母喜其心地善良,能尽职,遂与了宝玉。宝玉因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袭人的性格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有着几次大起大落的描写。第一次是十九回和二十一回,都是写袭人对宝玉的规劝;第二次是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在王夫人前进言。前一次表明袭人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和薛宝钗相一致的,所以二十一回中间特地插入从宝钗眼中所见的袭人;至于后一次则是袭人所采取的一次重大行动,她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以此表明她的忠心,表现出她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这样她赢得了王夫人充分的信赖,并由此半公开地确认了袭人作为宝玉的妾的.身分。

在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中,袭人是晴雯被逐的幕后阴谋者。后来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有“钳诮奴之口,讨岂从宽”之句,即是暗指袭人。袭人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已明白暗示:她将嫁与一优伶,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将身上原是袭人的松花汗巾和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交换,晚上又偷偷系在袭人身上,被袭人取下掷在空箱子里。

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富有心机,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奖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心中亦有些痴处,她服侍谁,心里便唯有谁。她与宝玉有情,是《红楼梦》中唯一与宝玉发生性关系的丫鬟。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挨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好好管教宝玉,并建议为防不测而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了一半的工资,而且准备将其提升为“准姨娘”。

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伏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她虽身为奴婢,却能事事为贾府大局着想,宁可自己委屈些;她讨好王夫人,虽有私心,但确实对宝玉和贾府一片赤诚。

阴谋者?

在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中,袭人是晴雯被逐的幕后阴谋者。后来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有“钳诮奴之口,讨岂从宽”之句,即是暗指袭人。袭人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已明白暗示:她将嫁与一优伶,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将身上原是袭人的松花汗巾和蒋玉菡的大红汗巾交换,晚上又偷偷系在袭人身上,被袭人取下掷在空箱子里。

宝玉说袭人是“出了名至善至贤之人”,薛姨妈说她是“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着刚硬要强”。皆是可从正面反面理解她的性格中的要害。

袭人是一个驯服的女婢,她有一颗要强向上爬的心。

袭人也非全无正义感,在贾赦要强娶鸳鸯时,她也表示了愤慨和对于被者的同情。宝玉依恋袭人,两人之间并非全无真感情。

诗情诗意《红楼梦》之袭人 第6篇

红楼梦读后感之袭人莫轻看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 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重读“石头”,我因了先前对袭卿的“恋”,对于书中有关她的文字就决意不再轻易放过,总都是反复读之再四,包括“脂批”。只觉得此女越读越能见出她的不平凡处,越“探究”得仔细就越感到她不像个丫鬟,以为她简直就该名列“十二钗”中才好,“十二钗”中无她,实在可惜!等到得见“脂批”点醒,被“告知”袭卿该是“十二钗副册”之首,我才略觉释怀——想她既出身丫鬟,自不好当真与“十二金钗”并列,但将她列于“副册”之首,却也再合适不过,试问舍她其谁?

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

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

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再看一事,此事兴许该是大家对于袭人一生行事之印象最深的一处了,非他,便是第十九回“良宵花解语”及第廿一回“娇嗔箴宝玉”的两段遥相呼应的文字。——袭卿先以“自己要给家人赎身出去”为端唬宝玉,之后假意以“要玉兄答应自己那三条警戒之言”为交换“自己留下”的条件,玉兄万般舍不得袭卿,自然满口答应,诸君可还记得他当时那话:“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跟着,袭卿即提出数件玉兄平日里“不成话”的行径,要其一一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又有“脂批”曰:大家听听可是丫鬟说的话?——试想“脂砚”此笔是何意思?余谓,这绝非是说袭人“僭越”,反该是在赞她明白道理。

待宝玉将那些事情都答应了之后,宝、袭二人又是如何一番对答?——袭人笑道:“……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了。”宝玉笑道:“你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袭人冷笑道:“……有那个福气,没那个道理……”——仅这一对答,试问如何能不使人爱煞、怜煞袭卿,“脂砚”更批曰:袭人能作是语,实可爱可敬可服之至!

以上这都是“花解语”一回。

再至后来,隔了一回文字,又写袭人因见宝玉大早起便一劲跑去黛玉那里,同黛玉、湘云二人一起梳洗、“浑闹”,全没把自己前日所警之话记在心上,于是便又假意同玉兄赌气,几番“折腾”,总算又使得玉兄收敛了些,“这一日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拿书解闷,或弄笔墨。”最后又迫得玉兄摔簪起誓并说出了心里话儿,方才算合好了——宝玉道:“你那里知道我心里急!”袭人笑道:“你也知道着急么!可知道我心里怎么样?”试问二人仅这般一应一对,却又道尽了多少绵绵情义,难怪十九回上要用“情切切”来定那“良宵花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