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经典诗词 第1篇
北宋诗人秦观:词5首
鹊桥仙【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踏莎行【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chen)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北宋·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浣溪沙【北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北宋·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秦观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江苏)人。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喜读兵书。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登进士第。元祐初,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坐党籍,削秩,徙郴州,又徙雷州。徽宗朝,赦还,至藤州卒。其词清丽和婉,深有情致,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代表作有《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等。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范仲淹经典诗词 第2篇
论北宋诗人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秦观是北宋杰出的词人,也是近几年词学研究的热点词人之一。—间,有关秦观词的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其中比较有开拓性的论文有:
任翌的《论秦观变革词风的转捩点》(《古典文学知识》20第3期),从整个北宋文化的大背景下,指出秦观词“变而不失其正”,变歌辞之词为“作家歌”。“作家歌”就其形式特征而言,是在保留歌辞的演唱特点外,着重于文字的构撰。在语言形制上,典雅精工,却不奥博难懂;平易自然,又不流于浅易发露,须在浅易与典雅间作很好的调适。“作家歌”要改变歌辞以口语式散句为主的句式特征,大量使用俪偶句式。其意义不止是语言表达技巧的提高,重要的是更自觉地体现出士大夫文人的价值取向:1、下字运意,渐离浅近尘下趣味,自觉归趋主流文化;2、宋代文人以才识学问打通诸类文体,运诗文句法于小词,在以诗文之精神来提升慢词的品格,这是“作家歌”最重要的精神本质。秦观取骈文句法入词,形成典丽雅致、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正是在这一精神层面上,他与东坡异构同质,共同以诗文精神提高词格。但东坡以诗法入词,突破音律拘束,在当时不被认为是“本色”之词。而秦观改良词风保守而婉转,适度地调节了词的传统体性与文人意绪的关系。所以,就词的发展、词风的转变而言,秦观之“变”,在当时更“自然”,其对词的革新也更有影响。
傅蓉蓉的《论秦观对苏门词学“诗化运动”的推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年第4期),开篇便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观点,认为秦观的创作实践中明显地体现了“诗化”的因子,受当时师长同门词风的“濡染”,具体体现在他以词写文人情态和词之语言的雅化两个方面。同时也强调了他的大多数词还是遵循“花间”的缘情传统进行创作的,透露出了秦观创作中显现的回归诗本位与固守词文曲子本位的摇摆。秦观调和诗化词学内在难以消弥的矛盾,也切实地汲取“诗化”词学理念中有价值的部分注入词体,创造了一种更高规格的曲子——文人雅曲,在创作实践中客观上构成了新的审美指向,对词学向诗本位的回归是一种有价值的推动,从而也肯定了他对词学发展历史进程的作用。
刘海清的《秦观性格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着力从秦观入仕前后的诗文词中探讨秦观性格的变化。历代的词人词风往往与词人性格有着相应的关系。而秦观之词,似远不能与其性格相吻合。但细究词人作品,联系词人生平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出秦观性格在其人生过程中的明显变化,其创作风格前后渐变与其性格变化的轨迹是吻合的。少游早年的性格是豪隽慷慨、不拘礼节的,而入仕以后,由于政治斗争使秦观屡遭贬谪,其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既忧郁哀愁、缠绵凄恻又时见萧散的个性,从一个慷慨豪俊的才子沉沦为忧郁百结的谪宦。这既有他性格上的缺陷,也反映了北宋党争对文人的无情摧残。对秦观性格的探讨,能使人更全面地去理解秦观的作品。
刘尊明《20世纪秦观词研究的'定量分析》(《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则开辟了20世纪秦观词学术史研究的新领域。该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世纪秦观词研究成果的检索统计和量化分析,来考究20世纪秦观词研究的现状和格局,借以反映20世纪秦观词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当代词学研究中的地位,以期对秦观在宋代词坛和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给予更为准确的评价和定位。同时文中所列“20世纪宋代主要词人研究成果排名表”,“20世纪秦观词研究成果时代分布一览表”,“20世纪秦观词研究成果分类一览表”等五项表格和数据,可为秦观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与启示。
秦观除词之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些作品都收录在《淮海集》中。自宋以来历代都有《淮海集》的刻本,卷数各异,现存有二十多种版本。这两年有两篇考证其版本源流的论文,颇堪注意。
毛凌文的《〈淮海集〉宋代版本源流考》(《文献》20第4期),经过勾稽排比,认为《淮海集》在宋代有五种传刻本:北宋元丰七年(1084)十卷本,北宋末三十卷本,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十九卷本(包括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绍熙三年(1192年)谢雩重修本,南宋中期眉山刻本。而秦宝庭的《北宋官本〈淮海集〉考证》(《文献》2001年第4期),不同意毛氏所说南宋乾道刻本是《淮海集》的祖本,而对北宋官本《淮海集》的成书时间和流传过程作了新的考证,认为北宋官本《淮海集》的成书不是一次完成,其成书时间应在1085至11之间。北宋流传的《淮海集》,有四十六卷本和四十卷本等。
秦观以词名家,然诗作也有二百四十多首。长期以来,对其诗文的研究比较薄弱,近年来却有所改观。马良信的《试论秦少游诗基本内容及其诗风的发展》(《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将少游诗分为三个时期,前一、二期包括三十七岁通籍前和“俯仰斛棱十载间”的十年;后期从四十六岁坐党籍至客死岭南。并概括出少游诗的基本内容:经邦济世、平民意识、山湖情绪和佛道思想;指出秦诗的艺术风格是随着其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前期诗作“清新明丽,软媚纤细”;后期诗变为“严重高古,自成一家”。马良信的另一篇《闪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绚丽篇章——试评秦少游的策论》(《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专门论述了秦观的五十篇策论。秦观在他年轻的时候起就产生了“扫除烦苛之患”的革新意识,反对侵略、“收复西夏故墟”的报国之志。其策论从政治、经济、法制、人才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略,集中表现了秦观匡时济世、爱国忧民的精神。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秦观的认识与了解。
范仲淹经典诗词 第3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翻译】
夜深人静,四野寂寂秋叶纷纷飘坠,落在台阶之上,那声音凄凉而又琐碎。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年年月月却如今日的夜晚,月光如洁白的素练,而人却相隔千里,受着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愁到深处,已无法靠喝酒来麻醉。酒尚未到唇边,已先化成了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我尝尽这孤眠的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