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诗词(通用8篇)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1篇

汨罗江,千年的低吟

千年的吟唱

把端午这个难忘的日子

谱写成流传千古的神韵

《离骚》拍打着江水

《天问》铸就了五月五日

一颗伟大的民族之魂

铮铮铁骨,高傲的'头颅

把汨罗江的江水演绎成千古绝唱

洗涤着历史那厚重的回声

龙舟齐发是在打捞屈原那不灭的忠魂

还是在吟唱那千古流传的神韵

那忘不了的《离骚》之舟

那魂牵梦绕的《天问》

在端午这天弹奏三千年的妙语琴音

在汨罗江流淌的韵律之中

屈原的名字和他的楚辞流传千古

折折叠叠成不朽的历史妙音

绕梁千日,不肯离去

五月的荷花洁白

清风摇曳楚辞落韵的悠然

我仿佛看见在端午这天

屈原大夫披头散发

在汨罗江纵身一跃

所有楚辞的音韵散落满江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2篇

一部史诗

跨越了千年

一篇巨制

世代相传

一个节日献给屈原

一段历史

承载了民族的尊严

抱石而去

荡起汨罗江

永不消逝的期盼

岸边就是一座山

仿佛渔夫还在暗叹

你空有抱负

却无以为天

世道清廉 你何不为官

世适浑浊 何不与世沉浮

谁写的离骚

谁唱的九歌

谁对话渔父

谁向天而问

五千年霜雪

哪一朝让你举步维艰

奔流的江河

哪一日让你饱食鱼腹

走入战国

走进楚辞

走进一个诗人无奈的浪漫

你一袭白衣

你一褂青衫

在初夏的'五月

炫染了一江灿烂

走进湘江

你仗剑前行

一念之差

你注定梦断江滦

一了百了

一任流水落花

夭折你寂寞的晚年

历史的墨迹

再清的江水

何以洗清你洁傲的身躯

莲荷的娇艳

再美的花朵

也只是开在淤泥之巅

迎潮而上

任凭江涛拍岸

逆流而下

纵身跃起一腔的悲叹

谁碰碎了你的心

谁沉重了你的泪

谁喝了楚怀王御赐的黄酒

谁醉了汨罗那一江的哀怨

谁采了那一片片苦苦的艾叶

谁包裹了米粽那个圆圆的爱恋

谁为你在岸边唱着招魂曲

谁为你在江面扬起白色的挽联

一夜无眠

一世遗憾

在水中放歌

你乘着那无边的落木

唱成了千古

在江中豪饮

你斟满无尽的忧愁

一醉就是两千年

谁在风中等待

谁在岸边哭泣

端午节

祭奠的不只是屈原

端午节

梦醒着一个民族的思念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3篇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呼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从早端午到晚端午,家乡的端午节足足要过二十一天,而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灯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什么痕迹不被淹没?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沉淀?不同时间,已经没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

自从那个载着一腔悲愤的诗人投入狂涛巨浪中,汨罗江就开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呜咽代替不平,两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飘荡,游走。

屈原不仅是三峡的第一才子,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满腔忠诚的爱国先驱,当美政思想悬在高崖,“举贤授能”倡导不复存在,大统一理想成为梦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兴邦,一个高洁的灵魂在充斥妒忌和诋毁的混浊中越来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个朝代的失败,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部(天问)怎抵那顽固的铜墙铁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没有放弃令人无限悲伤的楚国土地,而当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彻心扉的绝望。报国无门,千悲万叹,于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从容地走向汨罗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执着而坚定的脚步,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向汹涌的大江,让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烦恼和污浊,让灵魂在激荡中升腾。那是怎样的心痛和悲壮!也许他知道,汨罗江才是他永远的港湾和归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热血一同汇入他的血管,从此,他的血脉奔涌不息,汨罗江水更加清澈而有灵性。

汨罗江收容了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魂,它相信,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会忠于自己的惊爆和息宁,会美奂江上所有的风景。于是,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让那个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乡秭(zi3)归,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那个“石头城”墙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而这块曾经写满悲愤和苍凉的土地,却因这位伟大诗人而成为一方热土,从此,长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节因屈原而诞生,屈原因寄托了无限怀念和深思的端午节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抚慰着一个忠魂。

穿越岁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唤良知和责任,挽留忠贞和圣洁。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审视历史,用沉重的笔墨审阅历史,把一部残破的书写得理性而厚重。

屈原在岁月河流漂走了,而(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上

归来吧,痛失的记忆,归来吧,舞动的灵魂

[关于端午节屈原作文精选]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4篇

1、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2、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4、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张榘《念奴娇》

5、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6、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钱琦《竹枝词》

7、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8、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9、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陆游《三峡歌》

10、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黄公绍《潇湘神》

11、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刘禹锡《竞渡曲》

12、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1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潘《端午日》

14、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15、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罗志仁《木兰花慢》

16、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17、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高箸《重午怀旧》

18、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郭应祥《传言玉女》

19、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5篇

1、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3、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失调名《端午》

4、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7、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8、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10、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3、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14、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15、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6、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张榘《念奴娇》

17、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8、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杨无咎《蓦山溪》

1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2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21、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黄公绍《潇湘神》

22、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23、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24、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

25、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26、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27、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28、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罗志仁《木兰花慢》

29、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30、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高箸《重午怀旧》

31、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郭应祥《传言玉女》

32、萱草榴花,画堂永书风清暑。麝团菰黍。助泛菖蒲醑。兵辟神符,命续同心缕。——张孝祥《点绛唇》

3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34、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鱼家傲》

35、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36、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李石《长相思重午》

37、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3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39、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40、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忺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范成大《如梦令》

41、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张榘《念奴娇》

42、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43、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朱翌《朝中措》

44、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45、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46、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47、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48、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张榘《念奴娇》

49、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6篇

1、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屈原

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3、屈原何伤悲,生离情独哀。知命虽无忧,仓卒意低回。叹气从中发,洒泪随襟颓。——潘尼《送卢弋阳景宣诗》

4、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5、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苏轼《屈原塔》

6、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吴文英《杏花天》

7、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8、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9、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失调名《端午》

10、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11、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

12、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菖蒲角黍家家节。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赵长卿《醉落魄重午》

13、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杨无咎《蓦山溪》

1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1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16、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17、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18、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张榘《念奴娇》

19、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忺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范成大《如梦令》

20、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朱翌《朝中措》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7篇

汉朝的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谈到屈原死之前,见了一个渔父,说自己因为清醒直言而被流放,渔父劝他装糊涂忍耐,他说沐浴之后,穿着干净的衣裳,必然会弹去帽子和衣服上的灰尘,才能开始下一步,作为人,怎么能够看见到处都是黑暗而只保持自身的清白,我宁可葬身鱼腹,也不愿意苟且白头。然后,屈原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史记并没有点出屈原的死日。

那么汉朝的司马迁,是比较客观现实的一个历史学家,他肯定是在楚国进行了考证和实地走访。

屈原大致是死在农历的三月到五月间,因为三月有上巳节,五月有端午节,楚人重视这些祭祀,且有沐浴后祭祀的传统。当时屈原自沉,未必是在集体的围观下,但是还有和他相识的朋友民众,进行打捞。而屈原本身虽然流放,官职地位还是很高,在当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轰动效应。但是由于江流太急,屈原的尸体一直无法打捞上来。

无论是三月还是延迟到后来的五月,打捞的人们涂着五色文身,驾着船,用竹筒绑上彩色的五丝,投掷水中,以避开水中的凶猛鳄蛇类,这本身就是渔夫下水前必要的仪式。

屈原的身份也决定了打捞的隆重,所以打捞持续了相当的时间。

屈原的死,死在了楚国都城已经被攻破,楚国人极度悲愤的时期。屈原的死也唤起了很多人包括官员的抵抗秦国的斗志,所以楚国当时没有立刻灭亡。有了一段中兴时期,延迟到50年后,最终被秦国灭亡。

对于屈原的祭祀,在楚国后期就流行,以宋玉等高官推动,民间自发响应,将端午节定为了屈原沉江的日子。

那么汉朝的司马迁很严谨,因为不够确定,所以他没有写出日期。但是五月五日,作为屈原的纪念日,在楚国末期,就已经流行。

每年这个时候,楚人自发在江边,投掷带着彩丝的竹筒米饭和粽子,进行缅怀。

而这随着汉朝的大一统,也逐渐被其他地方认同。

也就是端午有两个核心,在先秦之前,祭祀太阳神,用五色辟邪,一直流传下来,在汉朝之后,祭祀屈原加入了端午,成为端午最重要的精神人文核心,和传统端午民俗互相推高。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原本是南方楚越地方的夏季冷食,因为屈原的事迹,赋予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而传入北方以及更广袤的地方,成为了端午的标配。而粽子本身,熟食清火,为人们喜爱。

还有一种类似粽子的,就是南方的竹筒米饭,也逐渐传播到其他地方。

当然在江南吴国,还有关于五月五日伍子胥沉江的故事,此地方端午纪念伍子胥。

到了唐朝的时候,一个崭新的,几乎能够唤起所有国民热爱的向上的时代,各种端午的民俗在盛世之下,兼容并蓄,关于屈原和端午的联系,也成了爱国主义的主题,至少唐玄宗宴请大臣时,明确谈到了,要继续屈原精神,君臣努力打造盛世,强调臣子的忠贞。

不过正是因为端午节的浩大,很多人忙碌着端午节日的快乐,又是制作新衣,又是带五色丝线辟邪,又是吃粽子,看龙舟,各地沉浸在夏天节日的放松和快乐里,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端午和屈原有联系,但是生活如此繁华丰盛,家人团聚,朋友相会,有多少人真心去水边,以一个郑重的仪式来祭祀屈原呢?就如唐玄宗,他也很现实在盛大的宴会上,只是要求臣子,不要忘记屈原,而不是举行盛大的水边祭祀。

这也说明,端午节可以确定,屈原的死日,在官方是不能确定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屈原诗词 第8篇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00字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00字二: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00字三: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由于五月份正值春夏交替、梅雨季节来临,湿气重的关系,所以蚊虫、病菌,很容易繁殖。以前的人们就因为这样认为,才会有各式各样的名间习俗的产生。挂艾草、菖浦、喝雄黄酒,还有带香包在身上可以达到驱虫、驱邪的目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故事,他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臣,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时时刻刻为国操心。但是楚王对他的变法政策不苟同,屈原被奸臣所害流放在外。最后终于走上投江自尽一途!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怕他的尸体被海中的鱼虾所吃,所以才用竹叶包了米饭丢入江中把鱼虾喂饱。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大家都会去河边纪念他。当年划船敲锣打鼓的紧张情形,逐渐演变成今天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

端午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呢?我们在家除了包粽子以外,爸爸妈妈还会准备艾草、菖浦,让我们避毒驱邪。把艾草、菖浦插在门上,形成端午节的特殊景观;还有喝雄黄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爸爸妈妈就用手沾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一样有驱毒的功能;还有端午节的中午,我们也会尝试立蛋,传说在端午节的中午,可以将鸡蛋直立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屈原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