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屈原诗句 第1篇
1.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2.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4.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5.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T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6.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7.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8.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9.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10.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3.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E《小重山·端午》
16.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7.碧艾香蒲处处忙。——舒E《小重山·端午》
1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
20.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端午节的屈原诗句 第2篇
关于端午屈原的古诗
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4、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8、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9、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0、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1、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2、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3、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4、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1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6、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
17、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18、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9、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20、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1、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2、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2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4、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5、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6、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30、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关于端午屈原的古诗】
端午节的屈原诗句 第3篇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呼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从早端午到晚端午,家乡的端午节足足要过二十一天,而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灯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什么痕迹不被淹没?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沉淀?不同时间,已经没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
自从那个载着一腔悲愤的诗人投入狂涛巨浪中,汨罗江就开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呜咽代替不平,两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飘荡,游走。
屈原不仅是三峡的第一才子,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满腔忠诚的爱国先驱,当美政思想悬在高崖,“举贤授能”倡导不复存在,大统一理想成为梦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兴邦,一个高洁的灵魂在充斥妒忌和诋毁的混浊中越来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个朝代的失败,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部(天问)怎抵那顽固的铜墙铁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没有放弃令人无限悲伤的楚国土地,而当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彻心扉的绝望。报国无门,千悲万叹,于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从容地走向汨罗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执着而坚定的脚步,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向汹涌的大江,让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烦恼和污浊,让灵魂在激荡中升腾。那是怎样的心痛和悲壮!也许他知道,汨罗江才是他永远的港湾和归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热血一同汇入他的血管,从此,他的血脉奔涌不息,汨罗江水更加清澈而有灵性。
汨罗江收容了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魂,它相信,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会忠于自己的惊爆和息宁,会美奂江上所有的风景。于是,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让那个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乡秭(zi3)归,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那个“石头城”墙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而这块曾经写满悲愤和苍凉的土地,却因这位伟大诗人而成为一方热土,从此,长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节因屈原而诞生,屈原因寄托了无限怀念和深思的端午节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抚慰着一个忠魂。
穿越岁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唤良知和责任,挽留忠贞和圣洁。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审视历史,用沉重的笔墨审阅历史,把一部残破的书写得理性而厚重。
屈原在岁月河流漂走了,而(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上
归来吧,痛失的记忆,归来吧,舞动的灵魂
[关于端午节屈原作文精选]
端午节的屈原诗句 第4篇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00字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00字二: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端午节的来历作文500字三: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由于五月份正值春夏交替、梅雨季节来临,湿气重的关系,所以蚊虫、病菌,很容易繁殖。以前的人们就因为这样认为,才会有各式各样的名间习俗的产生。挂艾草、菖浦、喝雄黄酒,还有带香包在身上可以达到驱虫、驱邪的目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故事,他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臣,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时时刻刻为国操心。但是楚王对他的变法政策不苟同,屈原被奸臣所害流放在外。最后终于走上投江自尽一途!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怕他的尸体被海中的鱼虾所吃,所以才用竹叶包了米饭丢入江中把鱼虾喂饱。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大家都会去河边纪念他。当年划船敲锣打鼓的紧张情形,逐渐演变成今天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
端午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呢?我们在家除了包粽子以外,爸爸妈妈还会准备艾草、菖浦,让我们避毒驱邪。把艾草、菖浦插在门上,形成端午节的特殊景观;还有喝雄黄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爸爸妈妈就用手沾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一样有驱毒的功能;还有端午节的中午,我们也会尝试立蛋,传说在端午节的中午,可以将鸡蛋直立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屈原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