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古诗(共3篇)

《望庐山瀑布》古诗 第1篇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望庐山瀑布》古诗 第2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古诗;韵味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堪称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丽璀璨的明珠。古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古诗语言讲究对仗、平仄、押韵,文字精炼,讲究对偶,给接触古文甚少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在意境中品读古诗韵味,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电教媒体巧创诗境

古诗所描绘景象离小学生可谓年代久远,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薄,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也就“乐”学了。

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电教媒体品字析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课件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一个小小多媒体教学设计,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借电教媒体吟诵诗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借电教媒体想象补白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望庐山瀑布》古诗 第3篇

这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诗。第一句把高耸入云的山峦比作香炉,把袅袅飘升的雾气比作炉中的紫烟,恰当而又新奇。第二句直写所望瀑布的印象。“挂”字用得特别生动,既写出了瀑布垂直而下,又写出了山势陡峭高峻。后两句写陡峭山壁前瀑布跌落的形象,用“三千尺”和“疑是银河落九天”把气势庞大的庐山瀑布生动地刻画出来。“疑是”一词,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整首诗大气磅礴,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使人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激情的脉搏,产生强烈的共鸣,表现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