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推荐3篇)

精选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 第1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夜泛西湖五绝

【宋】苏轼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原注:湖上禁渔,皆盗钓者也)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结束语:苏轼的西湖诗大多诗风清新自然、平易近人,用语通俗易懂,语调清新明快,再加上赋山水以一定的'*灵与*情,写活了西湖的山水,寄蕴着苏轼对杭州西湖的挚爱之情,很多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流传颇广,在西湖文学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杭州和西湖也因苏轼的歌咏而更声名远扬,为历代文学爱好者所钟爱与向往。

精选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 第2篇

陶渊明何其幸也,六百年之后的苏轼理解了他的灵魂与诗意;苏轼又何其幸也,他在孤独与苦难中发现了陶渊明。下面是苏轼在西湖饮酒写的诗,欢迎参考阅读!

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天*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4、《夜泛西湖五绝》

宋-苏轼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译文:湖泊一望无垠,漂泊渺然,一片白茫茫的样子,荷花的幽香慢慢飘来,在夜间迎风绽放。我悄然看到远处的寺庙里灯火明亮,啊…正在等待淡得秽暗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啊。

5、《湖上夜归》

宋-苏轼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行到孤山西,夜*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瘴。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精选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 第3篇

关于苏轼写西湖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泛西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开西湖》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

清流与碧?t,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荆?萁枭?矫摺?/p>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示在其文学诗作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他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他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示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他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他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他更多的诗则表示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他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示能力是惊人的,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他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他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他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他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他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