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总结十三五规划 第1篇
建议在苏州人社“十三五”规划中,考虑增加以下内容:
(一)建立“公共就业大数据库”。设立大数据库,反映经济走势、行业动态,其中包括“经济异动预警”,就业新情况,数据共享。
(二)增加“新兴业态”内容。把以信息技术和人才创业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态与就业促进结合起来,包括农村劳务合作社等新型组织,考虑技能就业倍增效应。
(三)培训县市人社业务骨干。从苏州大市层面考虑人社系统能力提升,由苏州市局和业务部门组织各县市人社系统业务骨干进行上挂式业务培训。
十二五总结十三五规划 第2篇
1.规范军转安置和人事考录工作。推行“考试考核+积分选岗”军转安置办法改革,形成政策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阳光透明安置机制,“十二五”期间,积分选岗安置军转干部74人次;自主研发并优化使用《公务员招录计划职位编报管理系统》以及《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系统》,实现了软件功能对整个招录过程的信息化控制,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公务员招考职位设置上,侧重考虑基层一线有相关农村工作管理经验的干部。“十二五”期间,录用公务员305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17人。
2.实施干部培训和公务员基层锻炼。“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组织参加公务员初任培训299人,专门业务培训8563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2963人,法治理念培训2947人,基本能力提升培训2839人。针对公务员基层锻炼过程中的认识不足、锻炼不实、管理不严等现象,建立人员与单位严密对接、指导与管理严密对接、考核与任职严密对接的过程管理机制,促进新录用公务员尽快提高履职能力。“十二五”期间,共安排144名无基层工作经验的新录用人员到市、镇信访部门和村、社区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
3.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完成岗位设置和人员定岗聘用工作。目前全市事业单位339个,编制总数12118个,应设岗位总数12118个,经核准,设置管理岗位2216个、专业技术岗位9315个、工勤技能岗位587个。截止目前,聘用管理岗位人数2032个,其中“双肩挑”数量479个,专业技术岗位人数9006人,工勤技能岗位人数472个。“十二五”期末,事业单位聘用人员11031名,全部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已做到“应签尽签”。
4.推进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信息系统岗位信息和人员信息入库工作,并结合公务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日常业务,与工资管理工作进行了整合对接,形成了信息化全流程综合管理模式。“十二五”末,全市岗位设置信息入库单位数339个,人员聘用信息入库11031个,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信息入库率均为100%。2015年,对人员信息指标采集内容完善率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员照片、岗位管理信息、人员聘用情况、聘用合同内容上都要求做到正确、具体、详细。
十二五总结十三五规划 第3篇
规范推进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在提高人事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的同时,切实加强信息化管控,实现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1.规范人事管理和军转服务工作。继续完善考录制度,提升考录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公务员调任转任、职位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实施公务员公开遴选和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强化公务员各类培训,努力形成资源优化整合、培训分级分类的公务员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创新完善军转安置办法,拓宽安置渠道。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2.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实行乡镇工作补贴,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继续做好规范津贴补贴工作。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努力形成并保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其他公职人员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合理收入分配关系。
十二五总结十三五规划 第4篇
按照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政策衔接,稳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实施广泛覆盖,科学管理、高效服务,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
1.继续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筹集与管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健全社会保险城乡衔接机制,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鼓励发展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多层次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2.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和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形成以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为补充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制度改革,完善总额控制下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结算按病种分值付费、门诊结算按人头付费、定点零售药店实行按人头和人次综合支付等相结合的混合付费方式。
3.完善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本市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完善建筑业工伤保险参保模式,实行全员覆盖的动态实名制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伤事故预防培训机制,优化费率杠杆,鼓励企业做好工伤预防工作,在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和基金的支出;调整改革失业保险金计发办法,将失业保险的数量和发放时限与个人缴费基数、失业前收入、家庭未工作人数等因素挂钩,实现对失业者退休前收入的合理替代;审慎研究,调整生育保险费率,完善生育保险待遇享受机制,在保持基金平衡的同时适度扩大妇女相关生育保险待遇范畴,提高保障水平。
十二五总结十三五规划 第5篇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建设“两美浙江”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城乡建设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阶段。全区城建系统将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坚持以五个统筹为抓手,全力开展生态示范、功能提升、交通畅达、公共服务、城乡一体等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面提升xxx心城市能级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一)规划思路和发展目标
1.规划思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问题、需求、目标为导向,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1+9+40”的基本思路,坚持规划为先,项目为王、管理为本理念,做强做优做特“1座海绵城市、9 个美丽乡镇、40个精品村庄”,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区城乡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基本建成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
2.发展目标。全面实施城区“百个项目、双百投资”和镇村“四大工程、百亿投资”两大战略,到“十三五”期末,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集聚达到25万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0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全区新增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省级中心镇各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住房保障率达到25% ,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十二五总结十三五规划 第6篇
2、精品村庄打造工程。一是注重村庄设计。投资3000万元,完成全区规划区外169个行政村的村庄设计,实现村庄规划设计从“千村一面”向“风貌特色”的转变。二是注重农房设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完善全区农房设计的样板图册,按照一村一图的要求,统一设计建设方案,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农房设计从“重编印图集”向“重落地应用”的转变。三是注重村庄建设。投入资金 350000万元,加大农房改造力度,加快农房集聚进程,确保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40个以上,实现村庄建设从“偏重建房”向“集聚宜居”的转变。
4、综合环境整治工程。一是改造卫生设施。按照“四统一”的要求,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确保到2016年底,全面完成10000个垃圾箱(房、站)改造和新建任务。二是更新清运车辆。计划投入资金2000万元,全面完成50辆垃圾清运车的更新,防止生活垃圾的跑、冒、滴、漏,确保车辆运输的安全。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计划投入资金20000万元,完成以道路硬化、河道整治、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作。四是注重长效管理。健全保洁队伍 ,提高管理标准,强化日常监督,实现村镇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致管理”的转变。
(四)保障措施
1.明确目标,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根据“十三五”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对每个项目倒排工作时间,实行挂图作战,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亲自抓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快项目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科学规划,确保项目建设标准。注重规划的系统性,提升规划的科学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三规合一”,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按照亮点多、标杆高、特色明的要求,坚持项目的高标准设计,确保项目的多方案比选,在充分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保项目建设的标准和品位。
3.创新改革,构建多元投资体系。一是增强融资能力。加大政府平台培育,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将城发集团打造成为总资产达200亿元、净资产超120亿元,集基础建设、商业开发、股权投资等多元化运作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并力争上市。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盘活城镇资产,整合资源,包装项目,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通过项目融资、发行地方和企业债券等形式,多方开通融资渠道。三是创新城乡投资体制。在积极争取银行融资,上级政策补助的同时,引导产业资本,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城乡建设,以PPP等多种方式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构建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4.攻坚克难,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充分发挥牵头拿总的作用,积极主动协调各责任主体,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健全攻坚团队,努力破解建设项目土地指标、资金来源和政策处理等要素制约,为“十三五”项目的加快实施,城乡建设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