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总结与分析 第1篇
一、加强受援工作的领导:我院成立了受援项目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一名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行办、总务科负责人为受援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科具体负责派驻医务人员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落实,由总务科负责派驻人员的生活安排。
二、制定受援计划:为确保“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顺利实施,我院制定了受援工作计划,根据我院普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的腔镜技术较落后情况,要求支援医院在这些科室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加强呼吸内科、肝病诊疗技术和CT诊断技术,协助开展1—2项市级新技术项目,帮助和指导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护理管理水平,开展教学查房,指导科室医疗业务工作等。制订了医学继续教育计划,安排支援医师进行医学讲座和帮助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
三、派驻人员的管理:赣州市人民医院派驻支援医务人员,由我院统一管理,按正常工作时间上下班,参于各科室的门诊诊疗和病室工作。
四、驻人员按计划,实施了以下几项工作:
1、根据专业对口,支援医师参于临床一线,进行上级医师查房、会诊,参于手术示教、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疑难病人、死亡病例的讨论。对低年资医生手把手带教,与高年资医师相互探讨临床工作经验,使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2、组织CT、X光阅片,落实阅片制度,规范检查报告书写。各临床科以学科专业单位分别组织医师阅片诊断培训,提高医师阅片诊断水平。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总结与分析 第2篇
20**年,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同事的帮助下,我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结合科室的工作要求,工作上积极主动,求真务实,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以医德行为规范为准则,不断提高了自身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现将我一年来医德工作总结如下:
1、思想政治方面
按医院要求认真学习了党的全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处方书写规范》《护士管理条例》等内容,通过学习让我在思想上、行动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同时让我更加坚定了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
2、医德医风工作方面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每一位前来检查的病人,能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勤恳努力的精神状态。对不符合检验质量的标本,要求病人重新留取,并和病人说明原因,取得病人的认可和理解。医院工作的需要,安排我参与护理组排班,工作上认真按照三查十对来执行护理操作,现已能够熟练掌握常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医院管理规定,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串岗。无接受病人吃请和收受红包、礼品、回扣的现象,无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3、业务工作和学习方面
在新的一年,我将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虚心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争取在新的一年里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总结与分析 第3篇
一、 医院发展现状
几十年来,我院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中医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充实和提高,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全院职工在院领导班子带领下,发扬“团结、务实、创新”精神,围绕医院“现代化、人性化、科技化”发展目标,实施“人才立院、科技强院、专科兴院”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将医院发展成一所集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现占地面积6550m2,建筑面积13188m2,现有在编职工__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__人,开设有20个中西医临床科室、15个专科、专病门诊以及放射、心电、B超、检验、病理等7个医技科室,住院床位__张,收治有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五官科等病人,06年业务收入达__万,居全省同行业前列,并相继荣获“市文明单位”、“省文明单位”和“省文明中医院”等荣誉,但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中医经费投入不足、医院基础设施薄弱、医疗用房紧缺、卫生人才短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还未充分体现等需要我们在下一个阶段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五年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
高举_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_中医药条例》和《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方针,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在五年规划期间,完善等级医院建设,巩固创建成果,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上标准,创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省中医“名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二)具体工作指标
1、中医特色指标
①逐年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建设期末占临床医师比例﹥70%;
②中医临床科室数﹥60%;
③广泛应用中药饮片和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门诊病人中医药处方量占门诊总处方量比例﹥65%,住院病人中接受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病人占住院病人总数比例﹥60%;
④每周出门诊的中级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0人次;
⑤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专科、专病≥15个,5年内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2个,县级重点专科3个;
⑥每年开展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及研究的病种6—8个,5年内达到30个以上;
⑦鼓励、支持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规范开展临床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研究工作,5年内研制中药制剂2—3个。
2、人员建设指标
①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的人才技术队伍,每年引进、招聘各类医务人员,逐步使中高级卫技人员占卫技人员的比例﹥40%,其中硕士以上人员占卫技人员的比例达15%;
②培养省级中医药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药中青年临床名中医3名以上;
③担任市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人数≥10名,担任市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人数≥2名;
④开展各类中医药临床技术培训等学习班、培训班每年2—3期;
⑤接受乡镇卫生院等单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进修每年10—15名。
⑥积极申报成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3、科技建设指标
①5年内争取省级科研立项1个,市级科研立项2个,县级科研立项10个,并争取出科研成果5项以上;
②引进和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每年5—6项。
4、硬件建设指标
5年内规划开设床位总数400张(一期),合理设置外科、内科、骨伤科、妇科、针推科等病区,购买各类医疗仪器设备以满足需求。
5、两个效益指标
①年门诊量≥4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80%,平均住院床日﹤13天
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病人综合满意率在95%以上,无职工因职务行为受刑事处分。
三、主要任务
1、卫技队伍建设
实施“名院”战略,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充分把握目前机遇,大力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队伍,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石,也是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要把基础条件建设与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中医人才培养建设工作:①开展院科两级的院内学术交流业务讲座活动;②举办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现代医学科技知识班,中西医团结互学,普及中医药“三基”知识,提高中医药人员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力;③选派专科专病人员到省、
市三级以上中医院相应的专科专病深造学习;④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撰写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开展科研项目,引进推广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技创新精神;⑤实施“名医工程”建设,每3年培养1—2名名医,至20__年县级以上名医达到6名以上,形成“名医——名科——名院”的良性循环效应;⑥做好院内名、老中医的临床、学术师承工作,为他们配备学术继承人,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需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布局。2、医疗学科建设
①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把精力聚集到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上来,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搞好重点专科的科室设置、病房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临床诊疗规范建设。重点专科专病人员重点配备,设备重点投入、条件重点改善、分配重点倾斜,真正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治、治有专方。我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已成为省重点专科,骨伤科亦申报市中医重点专科,目前正接受各项考核。五年内计划在发展原有20多个临床科室的同时,增设具有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的风湿病专科、气管炎专科、脾胃病专科、月经病专科、乳腺病专科、中医美容专科、针灸减肥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等,切实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同时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肝胆疾病、糖尿病、颈腰椎病、妇女病、老年性疾病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科研和实践中有较大突破,使各临床一线科室设置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此外,加强急诊科建设,配置适用于危重病抢救、监护的现代化设施,运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技术,具备急危重症的抢救,使中医急诊达到同级同类医院先进水平。力争通过5年努力,营造出一批优势特色明显、具有社会影响力、科室建设规范、专业技术精湛的重点专科专病科室,带动全院整体又好又快发展。
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总结与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医院 科研管理 管理机制 创新
一般情况下,医院科研成果的产出是其科研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成效的一种具体表现。而目前,科研管理的基础结构与制度、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人员管理以及奖惩制度设置等,都能够对医院科研管理绩效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在实践中推动医院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建立起系统则应当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创新与调整,以下主要从基础结构与制度和科研项目管理这两方面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简单探讨。
1.医院科研管理基础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医院科研管理基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对医院科研管理的基本结构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性调整。首先,医院应当建立起系统的科研管理机构,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对科研工作进行管理。
建立系统的科研管理机构
提高科技兴院意识,建立院科两级管理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形成第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扎实抓,科室和个人具体抓的层层管理。
以制度化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
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推动医学研究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怎样利用好政策导向作用,抓好制度落实,提高管理执行力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从2009年起我院成立了医院学术委员会,并先后出台了《学术委员会章程》、《院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工作奖励办法》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规范了科研项目的管理。
2.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推动医院科学水平、加强医院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提升医院现有医疗技术与科研水平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要要对医院科研管理中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与发展,则应从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创新。
科研项目的申报动员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