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总结(合集4篇)

xxx文总结 第1篇

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微:隐约;见:通“现”,显露,表现)

⑹xxx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⑺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⑻而特出于xxx、聂政之计(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⑿臣妾于吴者(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2.一词xxx

①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

②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xxx发怒,见于辞色(同“现”,动词,显露、表现)

②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介词,被)

①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代词,他,他的)

②彼其能有所忍(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④非子房其谁全之?(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5.固定短语

⑴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观夫xxx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xxx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重点语句

⑴夫持法太急者,xxx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xxx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xxx揣测xxx,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xxx文总结 第2篇

文言虚词“其”在《祭十二郎文》中出现了34次,对于它的意义和用法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为此梳理了一下“其”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xxx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xxx)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xxx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2、指示代词。

(1)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xxx文总结 第3篇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xxx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xxx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xxx孤与xxx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xxx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

1、将成家而致汝(成家:xxx:安家。②今义: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少年:xxx:青年男子。②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志气:xxx:精神。②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xxx:多少。②今义: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xxx: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xxx:成长立业。②今义: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xxx(省略句。即“汝从我xxx”)

xxx文总结 第4篇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xxx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