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细胞总结(精选4篇)

真核细胞总结 第1篇

(1)一切真核细胞都有完整的细胞核,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和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2)有些细胞有多个核,大多数细胞只有一个核;

(3)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主要位于核中,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4)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基质等部分。

胚胎发育;贮藏蛋白 → 种子萌发;

(1)双层核膜

(2)核纤层

核被膜的内面有由纤维状蛋白组成的核纤层,其厚度因不同的细胞而异,组成核纤层的纤维状蛋白为核纤层蛋白。支持核被膜,提供染色质的附着位点 。

(3)核孔

核孔是指核被膜上的小孔,直径约50~100nm,数目不定几千个到上百万。

(4)核孔复合体

① 核孔构造复杂,由30~50种蛋白质组成,并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组成核孔复合体的蛋白质统称为核孔蛋白。

② 核孔复合体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选择性通道。输入蛋白和输出蛋白负责使大分子穿行核膜,大分子依据自身的核定位信号和与核孔复合体中专一受体蛋白结合而实现“主动转运”。

(1)光学显微镜下的染色质

① 染色质的定义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② 常染色质的定义:常染色质是DNA长链分子展开的部门,染色较淡;

③ 异染色质的定义:异染色质是DNA分子紧紧盘绕的部分,所以显的较大,染色比较深。

(2)染色质的组成

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① 组蛋白:成分确定的碱性蛋白,共5种(H1,H2A,H2B,H3,H4),与DNA直接结合形成核小体,没有序列特异性;

② 非组蛋白: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成分和功能多样,包括结构蛋白,酶及调控蛋白等。

(3)核小体的定义

146bp双螺旋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核心颗粒;组蛋白H1结合核小体之间的连接DNA(15-55bp),负责稳定核小体。染色质组装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4)染色体

细胞分裂时,染色质进一步浓缩而成为光学显微镜下可看见的染色体。在间期细胞中染色质一般都不形成这样粗大的染色体。

(5)染色质组装

① 染色质组装的第一步:串珠模型直径2nm的双螺旋DNA与组蛋白八聚体构建成连续的直径10nm串珠结构。

② 染色质组装的第二步:直径10nm的串珠结构以每圈6个核小体为单位盘绕成直径30nm的螺线管结构。

③ 染色质组装的第三步:30nm的螺线管成环状结合在蛋白骨架上形成直径300nm的放射环结构。

④ 染色质组装的第四步:300nm的染色质纤维进一步折叠包装为细胞分裂期的直径700nm的。

(6)染色体的结构

① 着丝粒: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部位,又称主缢痕。将染色单体分为短臂p和长臂q。

② 次缢痕:染色体上除主缢痕外其它的浅染缢缩部位,不同染色体次缢痕的数目,位置,大小不同,可作为鉴定染色体的标记。该区域是rDNA所在部位,又称核仁组织区,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

③ 随体: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染色体节段,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④ 端粒:染色体两个端部特化结构,由物种特异性的串联重复DNA组成,长度2000bp-20000bp。脊椎动物端粒的重复序列是TTAGGG。端粒的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⑤ 动粒:含有微管结合蛋白和信号转导分子,是纺锤丝附着部位。具有调节染色体运动、确保染色体正确分离、监控细胞周期的功能。

⑥ 中央区域:着丝粒DNA的分布区,含有特定的串联重复DNA序列。

⑦ 配对区域:含有染色单体连接蛋白,是有丝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单体相互作用的位点。

(1)核仁是细胞核中球形或稍球形结构,无外膜,一般细胞的核仁数目为1~2个;

(2)细胞分裂时,核仁消失,分裂完成后,2个子细胞中分别产生新的核仁;

(3)核仁富含蛋白质和RNA分子,核糖体RNA(rRNA)来自核仁;

(4)核仁是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编码rRNA的DNA称为rDNA,一般成簇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这些含rDNA的区域称为核仁组织者;

(5)人的核仁组织者位于10个(5对)染色体的一端,新产生的核仁可多达10个,但很快融合成1~2个大的核仁。

(1)核基质的概念

真核细胞总结 第2篇

【关键词】红细胞 生物教学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分为两类,一是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另一类是非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鱼类)的红细胞。下面着重介绍与这两个方面相关的知识内容。

1.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基因突变的实例。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双凹圆饼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这种细胞形状上的改变用光学显微镜是可以观察到。究其原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的结果。而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所以讲到基因突变就经常提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制备细胞膜。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它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具膜细胞器,即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因此可以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加之取材方便。故在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中,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材料。

研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加之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将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将进入细胞,红细胞容易吸水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相反,将红细胞放在高浓度溶液中,水分将逸出细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这些变化在光学显微镜都很容易观察到。所以,它又是研究“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好材料。

真核细胞并非都有细胞核。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就是前者有真正的细胞核,但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就无核,这样一来,就成了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少数细胞以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所以一般不能存活多久,即寿命都很短。红细胞与健康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行更新。原因是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也有力地说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体细胞并非都存在等位基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故不含DNA(DNA主要存在细胞核中),进而也不存在染色体,当然也就不存在等位基因。

故衰老的红细胞没有核体积变化。衰老的细胞,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故衰老的红细胞没有核体积变化这个特征。

人体的细胞并非都进行有氧呼吸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也就是说没有有氧呼吸的场所,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这也说明人体的细胞并不都是进行有氧呼吸的。

红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无线粒体,通过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因能量的利用效率较低,所以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而其他细胞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能量的利用效率较高,故葡萄糖进入其他细胞则为主动运输。

提取血红蛋白。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最多。在红细胞的组成中,除水分以为,约90%是血红蛋白。故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提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不在细胞外液(相对人体外部环境来说,又称为内环境),即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称血浆蛋白,它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

2.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无丝分裂。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的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就在鸡胚的的血细胞中看到了。因为在分裂开过程中核膜、核仁不消失,无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它是真核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如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就是这样。

提取DNA。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仍然有核,含DNA。对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子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使血细胞胀裂,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从而释放DNA,过滤后收取滤液即可。

真核细胞总结 第3篇

液泡是指由单层膜包被的充满稀溶液的襄泡,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动物或某些原生生物的细胞也有液泡,如变形虫的食物泡和原生生物的收缩泡。

植物细胞的液泡具有发展过程。年幼的细胞只有很少的、分散的小液泡,在成长的植物细胞中,这些小液泡逐渐合并而发展成为个大液泡,占细胞中很大部分,而将细胞质和细胞核挤到细胞的周缘。

(1)植物液泡中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其中溶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特别是花色素苷,液泡中的色素与花、叶、果实的颜色有关;

(2)细胞液的高浓度使得植物细胞经常处于充分膨胀的状态;

(3)液泡还是植物贮存代谢废物的场所,这些废物有时以晶体状态存在与液泡中。

生物易考通收录了热门生物考研学科,涵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关注citexs生物易考通,为您提供考研前沿资讯!

真核细胞总结 第4篇

1.特殊性举隅

生物(细胞)结构类(表1)

生物分类类(表2)

基本概念类(表3)

细胞代谢类(表4)

基本规律类(表5)

研究方法类(表6)

2.以特殊性为命题背景的试题举隅

[例1](2012年上海高考卷)由细胞形态判断,下列细胞中最可能连续分裂的是( )

解析:A为,C为肌细胞,D为神经细胞,皆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

答案:B。

点评:本题专门选取了高中生物中常见的各种特殊形态的细胞,考查学生对不同细胞形态特征的识别与分化程度的判断。由于本题答案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细胞形态的观察和识别,无疑,这种求异的高考导向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例2](2012年安徽高考卷)图1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符合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真核细胞由于核膜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所以A、D项错误,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B项错误。

答案:C。

点评:以基因表达的过程为考点,考查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并不少见。但本题正是根据“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这一特殊性判断主体细胞为原核细胞。由于学生对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方式掌握较为熟悉,因而考查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在近几年高考中已多次涉及,值得注意。

[例3](2011年天津高考卷)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解析:突破关键点是要准确认识酶的化学成分一般为蛋白质,少数为RNA,后者基本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据此可将A选项直接排除。

答案:C。

点评:题干中B、D选项相对明确,易判断。命题时,本题的瓶颈就设置在A选项,亦即酶的成分的特殊性上。在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命题中,用大家相对熟悉的普遍性问题作铺垫,把试题的关键点设置在特殊性上,常受命题者青睐。

[例4](2012年长沙中学竞赛题)关于洋葱根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是基因的载体

C.有的细胞具有大液泡,与水分吸收息息相关

D.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xxx基体的活动较活跃

解析:本题为高频错题,一是易忽视题干中“根尖细胞”为地下细胞这一信息,二是误认为植物所有细胞都有叶绿体。其实,掌握了植物不见光部分细胞不含叶绿体,试题也就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