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总结 第1篇
在儿科待了一个月了,深深喜欢上了那群可爱的小天使,人们都说我们是天使,可是我更想把天使的称号送给那些可爱的小朋友,那些在扎针的时候哭鼻子的小可爱,那些在高兴的时候围着你转的小朋友,那些甜甜的叫着我阿姨的小朋友。昨天晚上上晚班的时候,有个小女孩在护士站指着我对她妈妈说:‘妈妈,我最喜欢这个阿姨!”听到她这么说,大家都扭头看着她,问她为什么,她却说不知道。呵呵,我记起来了,这个小女孩是我上次上夜班的时候收的病人,我只是安排她住院而已,难道是因为这她记住我了吗?还是在某一个我不知道的.瞬间,我说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动作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也是在昨天晚上,我在给病人铺完床后,有一个小女孩突然跑到我跟前对我说“阿姨,你太可爱了,你很温柔,我可不可以叫你姐姐?”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她往我手里塞了一个苹果,就跑开了。站在走廊里,我突然间觉得护士这个职业很圣洁。我不知道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可爱和温柔具体代表什么,但我相信,那是她心中美好的字眼。但是医院有规定,护士能私自接受病人的礼物,我去给她还苹果的时候,她把门反锁了,任我怎么叫也不开,最后还是还给她了,我也多了一个小妹妹,呵呵。
记得还没去医院的时候,有的朋友对我说,以我的性格只能进儿科或者妇科,他当时说话的语气是看不起的,当时听了心里当然是难受,外界对我们护士有太多的观念,可是他可知道,在儿科和妇科能做好,也是需要用心的,并不比其它的科室容易,甚至会更难,我我们要有熟练的技术,要有不怕苦的精神,要有爱心要细心,以及时刻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吃了多少苦有谁知道?
还记得一个小孩说我拔针疼的时候,我琢磨观察实验了好久才,才掌握怎样才能减少痛苦,也最终取得了成绩,在一个小孩说喜欢这个阿姨拔针的时候,我有多高兴,虽然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还记得有一次,给一个小孩扎针,因为我是实习生,他的邻床就说我扎不上扎的疼,而我再紧张xxx穿刺成功后,我有多高兴,我也在后来的工作中获得了家长对我的肯定及赞赏。
明天就要离开儿科了,我深深的喜欢上了这儿科室,我希望以后我的工作是在儿科,我会做的更好!
儿科学总结 第2篇
一、用情境激发探究的热情。
教师应创设一个尊重和支持的环境,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如在“打开核桃”活动中,有个幼儿用镊子又夹又敲,虽然这种办法并不可行,但我们没有去干涉,而是以接纳、尊重的态度鼓励他继续尝试。虽然这个孩子最终没能打开核桃,但他却获得了“核桃圆溜溜的夹不住”“镊子好像没力气”等感性经验。
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1、根据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例如,在“魔术杯“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观察底部塞有纸团的杯子倒放在水里时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提供了透明的杯子以及透明的容器,使幼儿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奇怪现象:明明杯子完全放进了水里,但杯中的纸团却一点也没有湿,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例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我们提供了白果、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径相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轻又小的回形针却沉在水里。通过反复操作,他们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
二、选用各种感官,勇于探索
多感官观察就是借助人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观察的时候,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一下,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科学活动时,为了保证科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我们要注意针对各年龄幼儿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各种科学活动内容和方式。此外不能再用过去那种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演示、幼儿看的方法。教师要放开手脚,不加任何干涉地让幼儿勇于探索,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亲子动手感知和隐含的科技原理,在动手中获得知识,体验发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动手操作的手动性。
三、记录和交流――总结探索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信息、表达交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或探索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向同伴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对于幼儿总结自己及他人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
1、自我总结,有助于幼儿加深理解和认识
幼儿的活动记录可以说是一份粗浅的科学报告。幼儿在“撰写”“科学报告”时,需要不断回忆探索过程,这是幼儿对自己操作方法的总结,它能够促使幼儿进一步思考、例如在“让泡沫板沉下去”的实验中,一个幼儿先画了一个小长方形,上面有两个圆,又画了一个大长方形,上面有许多圆。他解释说“小泡沫板,放两块石头就可以;大泡沫板,要放好多块。”最后他通过记录把操作方法经验整理成了一个结论:要使两块大小不同的泡沫板沉到水里,所放的石头数目(重量)应该不同。
2、集体交流,有助于幼儿学会合作学习
集体交流能够生动地再现每个幼儿的探索过程。描述、假说、推理、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大,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更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境完成。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知识所探索的问题。
四、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儿科学总结 第3篇
20xx年,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学科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在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学术水平
(一)科学研究
1、学科建设工作:20xx年学科先后被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xxx教授带领中医儿科学团队被评为山西中医学院A级科技创新团队,争取充足的学科建设经费,学科建设取得一定进步。
2、科学研究工作:除继续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的科研课题外,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1项,院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参编《国际标准化英文教材。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临床技能实训》、《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3部。
3、横向科研工作: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一流学科开展教学、临床科研工作。20xx年6月参与完成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主持的《胃肠安丸临床试验方案》横向科研课题研究工作。20xx年10月成为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课题《中医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疗效评价研究》合作组成员,从多方面提高了临床教学科研能力。
(二)学术交流
1、主办学术交流会:20xx年3月学科在山西太原主办了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审定稿会议,参加会议者均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学院等多所中医院校的教授,扩大了在儿科学科的影响。
(三)研究方向建设
1、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的具体要求,以_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医院评价指南》和《山西省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为依据,加强医疗质量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临床治疗过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内服中药配合中医传统的小儿推拿按摩、捏脊、艾灸等外治疗法,综合治疗小儿各类疾病50余种,疗效显著,尤其是对肺系疾病、脾胃疾病、外感热病等有独特疗效。
2、注重发挥中医特色,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学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积极倡导“治未病”思想,开展多项中医特色治疗。
①穴位贴敷疗法:自20xx年在我附属医院首家推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该方法对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疾病以及厌食、虚寒性腹泻、紫癜、遗尿等疾病有独特效果。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拥有较为固定的患者群体,服务范围遍及全省各地,许多患者慕名而来,累计贴敷达5000余人,20xx年三伏贴贴敷人数达52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②穴位贴敷贴:20xx年引进系列中药穴位贴敷贴,如咽炎贴、鼻炎贴、腹泻贴、止咳贴等,既发挥中医特色,又适合儿童畏惧针砭的特点,弥补了三九三伏穴位贴敷受时间限制的不足,还提高了疗效。20xx年引进退热贴,增加了穴位贴品种,扩大了治疗范围,增加了治疗手段。
③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购置的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可广泛用于治疗肺炎、腹泻、厌食、遗尿等多种疾病,取得显著疗效。
④中药饮片:在临床中我们努力开发中药制剂,提高药占比,广泛使用中医免煎颗粒及中药小包装饮片,不仅达到医院多用中药,用好中药的要求,也凸显了我科的中医特色。
⑤防感香囊:根据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易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特点,我科开发研制出预防流感的“防感香囊”。该香囊自使用以来,累计售出上千余个,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包装外形得到了广大儿童及家长的认可,成为预防流感的小帮手,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又增加了一份浓厚的色彩。
3、按照“山西省20xx年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确立了儿童临床常见且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咳嗽、哮喘、泄泻三个优势病种,并在使用原有中医儿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儿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方案。制定了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并完成《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编写。
二、学科队伍建设
学术带头人贾六金主任医师,及脾胃病研究方向带头人xxx主任医师被遴选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学科带头人xxx教授参加“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参加全国培训学习班;学科秘书xxx入选“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并入岗学习;xxx、xxx2人参加“山西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为学科队伍建设中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人才培养工作
我学科在做好既往本科、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在研究生处的领导下,参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20xx年录取硕士研究生5名,为学科建设培养后继力量。围绕研究生教育工作,编写制定了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参与进行了20xx级中医儿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工作,命题、阅卷、面试、录取工作,并进行了中医儿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讲授内容的准备;参与进行20xx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制定、专业目录编制工作;并购置了部分书籍,为研究生教学提供必要的'资料;为了更好地实施研究生教育工作,组织了研究生导师论证会。参加学院研究生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四、教育教学工作
1、教学工作:20xx年承担了20xx级中医专业、中西医专业、针推专业以及成教院不同等级继续教育《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还承担成教院乡镇医院全科医师培训,累计完成教学任务1000余学时。全体教师认真备课,书写教案讲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三基知识的掌握,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不同专业的见习、实习任务。在09级中医专业、中西医专业本科生的集中见习的临床带教任务中,全体医务人员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系统完整地对学生进行儿科基础和临床知识反复多次的讲解、考核,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
2、教育科学研究:学科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本科教学中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xx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项,并有3项院级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参编教材3部。
五、条件建设
进一步规划完善学科相关设施的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已建小儿推拿室,努力建成中医儿科外治室。
今后继续努力,建设一流学科。
儿科学总结 第4篇
要求:掌握小儿发育各项具体指标;掌握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规律
熟悉影响因素;了解意义
1.生长发育始于精卵结合,止于青春期结束。
2.生长发育规律:
(1)一般规律:
①头尾规律,从上至下;
②由近至远;
③由粗到细;
④由低级到高级;
⑤由简单到复杂
(2)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
(3)存在个体差异,受遗传、性别、环境、营养、孕母、内分泌的影响。
(4)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先快后回缩,皮下脂肪发育年幼时较快,肌肉组织学龄期才发育加速。
3.常用指标:
(1)体重——反映短期营养状况
生理性体重下降:胎粪排出,水分丢失,摄入不足,体重暂时下降,生后3-4天达高峰,下降范围约3-9%,7-10天恢复出生体重。
体重增长公式:
<6个月(kg)=出生时体重+月龄*
7-12个月(kg)=6+月龄*
2岁-青春前期(kg)=年龄*2+8
(2)身长:反映远期营养状况
出生时50cm,1岁75cm,2岁85cm
0-6个月平均每月增长;7-12个月,平均每月增长
2岁-12岁身高=年龄*7+75(cm)
(3)坐高
(4)头围:出生34cm,1岁46cm
(5)胸围:出生32cm,1岁46cm
>1岁胸围=头围+(年龄-1)
身矮:低于标准体重10%;消瘦:BMI<
(6)上臂围:营养良好
(7)骨骼发育:
前囟测量:对边中点的连线。
前囟早闭——头小畸形;前囟晚闭——佝偻病、先天性甲减、脑积水;
前囟饱满——颅内压增高;前囟低陷——脱水,极度消瘦。
前囟:出生时,关闭年龄岁;后囟出生时,关闭在1-2个月,骨缝3-4个月关闭。
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岁数+1
(8)牙齿:乳牙4-10个月萌出,岁出齐。
(9)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
脂肪:两次高峰,第二次有性别差异。
肌肉:生后逐渐增多,有性别差异。
(10)生殖系统:胚胎期生殖器官成形;青春期性腺、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功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