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总结 第1篇
红军的作战行动始于距卸货车站100-200xxx的地方。由于地形不便加上恶劣的天气,人们只能通过拖拉机和xxx输并不充足的补给。有些部队好几个星期都依赖空运。
与卡累利阿地峡上纯粹的阵地战相反,xxx加湖北面的战斗呈现出机动战的特征。
积极性的缺乏和受限于条条框框而又迟缓不已的军事行动让俄国人在战争一开始就倍受拖累。他们尝试尽可能待在公路上,而且缺少林地行军的作战经验,这导致不断采取机动的芬兰人能够屡屡袭击其后方的结合部。
卡累利阿地峡大量部队的集结使得后勤补给长时间瘫痪。
在力争率先通过大批兵力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俄国人对单个武器的影响和使用可能性做出了错误评估,他们尤其是在坦克的作战效能上倾注了过多希望。
人员补充似乎不是什么困难,即使在遭受最惨重的损失之后这些部队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补齐并恢复战斗力。
德国的总结 第2篇
从芬兰-俄国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红军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其高层已经认识到军队在芬兰战役和最近举行的部队演习中所暴露出的缺陷。我们必须认为,在大量的教训之后红军已经总结出一些结论。
对军官绝对指挥权的重塑、为提高纪律性所采取的措施、针对培训更高级指挥官而出台的新规定以及对更小的部队的培养都表明,红军高层正在尽全力克服这些缺陷。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红军的培训水平可能会有较大进步。
德国的总结 第3篇
那些红军条令里写着的关于侦察的规定在苏芬战争期间仍没能成为部队的共同财富。在大量案例中,师属侦察营在行军时都被置于一个师的尾部。
俄国人的侧翼和支撑点由15-20人的小队就地警戒,有时还会配发机枪和作战车辆。这些警戒部队非常警觉,并且会通过射击、警笛还有发光信号弹告警。他们往往会毫无缘由地盲目用步枪开火。侦查队只会由被挑选的人组建,原则上没有志愿者(倒戈的人)。他们显得格外小心,如果被正确派遣的话,能给芬兰人带来一些损失。
作战:
俄国步兵的进攻充满胆量。由于芬兰人在宣传中被描述得特别残忍,俄国人都害怕成为俘虏。另一方面,在退缩时他们也得考虑自己被上级射杀的可能性。
进攻之前大多数时候都会有长达数小时的炮击。(例如:在一段1500m宽的战线上2小时内会有超过10000发炮弹落下,其中有大量哑弹)。原则上进攻者会有坦克协同,有时还有飞机投入作战。人们估计每个师有50-100辆坦克,在进攻一个固定阵地时可能多达200辆,即每营20辆左右。各兵种之间始终缺乏协同,尤其是在前进时的炮火支援中和火力封锁时。
营是苏军最小的进攻单位。这些进攻呈纵深布置,分为多个波次展开,战争后期还出现了集群进攻(战斗集群?)。团级部队往往会让自己的3个营前后依次紧挨。在争夺曼纳海姆防线的战斗中尤其可以注意到,xxx会立即投入所有预备队,只是因为xxx的人数劣势以及俄国尚存大量可用的师,这一行为才没有在各种不利因素下酿成恶果。
在进攻时,分配的正面宽度与作战条令规定的一致:
一个连300m,一个营600m,一个步兵师4500m。条令要求每公里部署8门火炮,而这个数量多数时候都会被超过。在对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中曾出现一段约2500m的正面上布置了超过300门火炮的情况。
进攻曼纳海姆防线的阵地时,俄国人会在数小时的炮击结束后将大量兵力投入到一段相对狭窄的正面进行突击。如果未获成功,他们会持续好几天用较弱的兵力进攻同一地段。这一过程给处于人数劣势的芬兰人带来折磨——他们大概率即将面临新一轮主攻。芬兰人的支撑点和掩体被视为首要目标。俄国投入的突击队由2-3个装备2门火炮并配属了工兵的排组成。为了找到伪装良好的xxx支撑点并迫使对方开火,俄国人常常会用步兵向阵地发起伤亡惨重的进攻,这种行动多数时候都遭遇失败,因为芬兰人只会从少数预先设立好的阵地开火御敌,而不会从所有支撑点都射击导致自身暴露。为了暴力性侦察,俄国人至少会投入1个营的兵力,但由于先前数小时的炮火准备,行动往往会失去突然性。
防守作战时的俄国兵非常顽强和勇敢。虽然他们在阵地构筑方面训练有素、十分娴熟,但阵地在纵深方向上的划分仍然不明确。尤其是前后作战部队之间联系薄弱,以至于xxx时常能在敌军待在战壕里的营与营之间畅通无阻地进行侦察。面对敌方进攻,俄国人习惯迅速投入一场装甲反击来予以回应,xxx人则会趁此机会撤退并布设地雷、设置障碍以及使用集束手榴弹,并取得不错的战果。
俄国人的进攻常常能被xxx封锁火力(例如每个炮组发射40发炮弹)击退。
在战役一开始俄国炮兵就会消耗数量惊人的弹药,但却取得不了什么值得一提的命中,看上去他们似乎没有任何火力引导。不过随着战争继续,人们能在卡累利阿地峡观察到其炮兵作战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伴随进攻的炮火中,有一部分用来射击敌军后方的结合部,另一部分则打击即将进攻的阵地、支撑点以及反坦克武器。随着战争的发展,大多数直射火力都被非直射火力取代。用于火力引导的侦察气球在夜间会继续侦察并迫使芬兰人遮盖一切后方地带的灯光。
进攻时坦克通常分为3个分队:第一队负责突破并射击后方敌军目标,第二队负责压制敌方主阵地上的火力,而第三队则要尽可能在掩体庇护下给予火力支援。这些坦克分队之间的协作很糟糕,这导致其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行动受挫,实际上只有2个分队在相互掩护中发起攻击。重型坦克会释放烟雾笼罩掩体和支撑点,开向射击口然后开火,因为芬兰人缺乏反装甲武器,这种做法往往能取得成功。坦克部队在大规模进攻前的集结会产生噪音,这使芬兰人总能提前得到预警。
芬兰人认为,一场装甲进攻面对组织得当的防御时是难以奏效的。俄国人几乎无法突破那些呈棋盘状布置的花岗岩块组成的反坦克障碍。他们曾大量尝试用两辆坦克将另一辆坦克推过这些障碍物,但多数时候都以坦克的损失而告终。这些花岗岩块无法通过炮击消除,而仅能由重型坦克直射摧毁。
大量的坦克待在深2m、宽7m的战壕里。俄国人有使用坦克突破任何出现的缺口的习惯,xxx人则通过在这些位置埋设地雷成功地将其充分利用。为了发现地雷,据说俄国人设计了一种用着不错的探测仪:在一根长杆的顶端固定着一只环形天线,它与无线电耳机相连。使用者用长杆将天线靠近自己前方的地面。只要他一接近金属物体,耳机里就会传出特定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