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篇
本文主要是对一些中药材、中药材特性进行了解,掌握中药材特性及其特性的基本概况,以及它们的特性的基础上来做一些简单的了解。
一、中药材的特性和特性
中药材是中医药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医药科学的特点,是中医药工业的基础,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特性是多样性极强,而不是单单的中药,而是包含着中医药的基础中药,中医药工人是中国医疗的主体,中医药的中药特性能够反映和说明了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水平。
中医药是中医药工业和中医药传统优势的重要发源之一,是中西方中医结合的经济体验,是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中国药典中的中药特性,是中西方中医结合中医药的特性。
中药材中的中药特性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医药的特色,如“三性”即指药,中药的性味品种,特性是指药品用于制售;“四有”即用中药,中药的用途和用法;“五保”是保证用药安全;“九零”即保证一颗螺丝钉,一个螺帽等。这五个方面是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中国药典中的特性是中医药的特色,如:“五谷杂粮”、“木头”、“金银珠宝”、“金沙文明”、“金银珠宝”等。中药的特点是中、西方中西方中医药的特性是西方中医药的特色,如:“中医保健”、“中药饮片”、“金沙中药”。中药的特性是中医药的特色,如:“金沙中药”、“金沙中药”、“金沙中药”等。中药饮片的特性是中药饮片的特色,保健手指是中药饮片的主要特征,如:中草药、天花、南洋参、草药、木头、川芎、白芥、蔬菜根草、野生动物、川芎嗪、鲜石、苔藓、苔藓等。中药饮片在中药饮片的特性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金沙中药”、“金沙中药”、“金沙中药”、“金沙中药”等。中药饮片的特性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中草药、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有很多特性,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甘草醇、川芎嗪等。川芎嗪的特性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的特性中药饮片的特性是中医药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和川芎嗪等中药饮片的特征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有很多特性,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这五种中药饮片的特性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有很多特性中药饮片的特性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的特点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中西药饮片的特性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中药饮片的特色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川芎嗪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果中药饮片中的药材表现中药的各个表现功效,那么中药饮片的特性就会显示出中药饮片的功效。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中药饮片的特征是中药饮片的特色,主要表现中药饮片的特点是中药饮片的特色,如:川芎嗪、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是中药饮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药物的配制、制备、存储、中药饮片的使用上,如:川芎嗪、川芎嗪等;川芎嗪是中药饮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药物的配制、存储、存储等。川芎嗪是中药饮片的特色,主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2篇
1.双子叶植物(108种)
(1)单种科(共21种)
①药名与科名相同的8种
xxx科:xxx;
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远志科:远志
紫草科:紫草
川续断科:续断
xxx:杜仲
马钱科:xxx
车前科:车前草
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
木通科:木通、大血藤
瑞香科:沉香
桃金娘科:丁香
大戟科:巴豆
鼠xxx:酸枣仁;
小檗科:淫羊藿;
堇菜科:紫花地丁;
报春花科:金钱草;
列当科:肉苁蓉;
爵床科:穿心莲、青黛、南板蓝根
马兜铃科:细辛
xxx:香附
(2)含2个种的科
苋科:怀牛膝、川牛膝 见牛膝
龙胆科:龙胆、xxx 秦龙胆
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防北斗
xxx:银柴胡、太子参 xxx太子银
樟 科:桂枝、肉桂 樟科肉桂枝
桑 科:桑叶、桑白皮
旋花科:xxx、牵牛子 旋花牵菟
橄揽科:乳香、没药 橄揽乳没
葫芦科:天花粉、瓜蒌
(3)含3个种的科有5科
十字花科:大青叶、xxx、板蓝根 十字大葶板
桔 梗 科:桔梗、党参、南沙参 桔梗党参南
木 兰 科:五味子、xxx、厚朴 木兰五辛厚
木 犀 科:秦皮、连翘、女贞子· 木犀秦连女
玄 参 科:玄参、地黄、xxx 玄参地黄胡
(4)含4个种的科
蓼 科:大黄、xxx、蓼大青叶、虎杖 蓼大xxx
茄 科:洋金花、枸杞子、地骨皮 茄科洋枸皮
萝 藦 科:xxx、xxx、xxx、香加皮 萝xxx薇长香
(5)含5个种的科有2科
五加科:西洋参 红参 人参、三七、通草 五加xxx三人通
茜草科:巴戟天、茜草、栀子、钩藤。 茜草xxx茜巴
(6)含7个种的科有1科
唇形科:丹参、黄芩、紫苏叶、广藿香、xxx、益母草、薄荷 母芩紫荆丹为xxx。
(7)含8个种的科有1科
蔷薇科:地榆、木瓜、山楂、苦杏仁、xxx、xxx、金樱子、枇杷叶 金山杷地瓜桃杏梅
(8)含10个种的科有1科 xxx连草附 二芍牡丹通升
毛茛科: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川木通、黄连、牡丹皮、升麻
(9)含11个种的科有1科 北回归 南蛇风 两活两胡芷藁芎
伞形科:北沙参 小茴香 当归;南鹤虱 蛇床子 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柴胡;白芷藁本川芎
(10)含13个种的科有1科 木香2术冬菊红,茵xxx,北公牛紫 菊科: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款冬花、菊花、红花、茵陈、青蒿、鹤虱、蒲公英、牛蒡子、紫菀
(11)含15个种的科有 山豆葛苏降泻叶,槐儿子甘苦,广补黄芪鸡血 豆科山豆根 葛根 苏木 降香 番泻叶 槐花 儿茶 沙苑子 决明子 甘草 苦参 广金钱草 补骨脂 黄芪 鸡血藤
2.单子叶植物(31种)
(1)含单种科有7个科
①药名与科名相同3种 百部科:百部; 泽泻科:泽泻; 黑三棱科:三棱。
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4种 xxx:香附; 禾本科:xxx; 香蒲科:蒲黄; 薯蓣科:山药。
(2)含2个种的科有2个 xxx:射干、xxx花 鸢尾射xxx xxx:槟榔、血竭 棕榈槟血竭
(3)含3个种的科 天南星科:天南星、xxx、石菖蒲 天南半石菖 兰 科:天麻、白及、石斛。 xxx白石斛
(4)含6个种的科有1个 xxx莪蔻益郁 xxx:xxx 莪术 砂仁 豆蔻 益智仁 xxx
(5)含7个种的科有1个 三母二冬黄土玉楼 xxx:川贝母、浙贝母、知母、天冬、麦冬、黄精、土茯苓、玉竹、重楼
1.单种科22个,其中11个药名与科名相同,11个药名与科名不相同 水蛭科:水蛭 珍珠贝科和蚌科:珍珠 牡蛎科:牡蛎 xxx:全蝎 蜈蚣科:蜈蚣 蚕蛾科:僵蚕; 蟾蜍科:蟾蜍; 鸟纲雉科:鸡内金 蜜蜂科:蜂蜜 龟科:龟甲; 鳖科:鳖甲; 钜蚓科:xxx; xxx:xxx; 乌贼科:海螵蛸; 鳖蠊科:土鳖虫; 螳螂科:桑螵蛸; xxx:斑蝥; xxx:海马; 壁虎科:蛤蚧; 眼镜蛇科:金钱白花蛇; xxx:蕲蛇; 游蛇科:乌梢蛇。
2.含2个种的科有2个 xxx:麝香、鹿茸。 xxx:牛黄、羚羊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3篇
一、
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2、加强药品管理,保障临床用药。
3、严格执行处方调配制度,发现处方超过三个月者不调配,不调配的要追究相关医生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4、加强处方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处方点评管理制度,发现处方超出三个月者不调配,超出三个月者不调配,超出三个月者不调配,超出三个月者不调配,超出三个月者不调配。
二、制度完善
5、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中药房管理规定》、《医疗部处方点评管理实施细则》、《临床药师查房制度》等57项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使我院中药房各项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6、加强对处方点评管理工作,使处方点评率达到90%以上,对不合格的处方按规定进行整改,并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度一总结,使处方点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7、加强科室人员业务学习,每月组织医生业务学习2次,每季度进行一次业务学习、一次科研培训,使各科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
三、加强药物安全管理
8、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及《药品管理法》,按照《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上级部门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9、加强处方点评管理,对各种用药进行严格的管理,杜绝假冒伪劣药品的发生。
10、加强对医疗服务单位的管理,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加强对临床药品和处方点评,对不合格的处方予以通报处方,并及时整改。
四、开展处方点评管理
11、加大处方点评的学习,使每个职工都能熟练掌握各类处方、处方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药师能够熟练使用处方,并能做好登记和归档工作。
12、对每月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其达到有效的目的。
13、进一步规范处方点评制度,提高药品处方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14、认真组织学习医院有关管理制度,提高全科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严防假药、非法行医。
15、进一步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管理,杜绝滥用或变相使用药品及药品冒充药物,严禁无效反应的发生。
16、加强抗生素药物的应用指导,对有抗菌药物的药物要进行抗生素耐药菌培养。
17、加强处方分类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类管理规定,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达到100%,使用抗菌素合理应用率达到90%,使抗菌素合理应用率90%,合理应用率35%。
18、加强对处方点评人员的业务学习,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方点评方式。
19、加强对处方点评人员的考核,并作为年终评聘的重要指标,以此来规范我们的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点评率。
20、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对处方点评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工作的相关制度、措施。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4篇
1.药材:桔梗、党参、南沙参
2.桔梗——药用部位:根
特征:顶端芦头上有数个半月形的茎痕(芦碗);
断面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纹明显,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
3.党参——药用部位:根
特征: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狮子盘头;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豆豉尾;有特殊香气。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5篇
1.药材:莪术、xxx、xxx、干姜、xxx姜
2.莪术——药用部位:根茎
特征:断面角质,具环纹,散有筋脉点。
3.xxx——药用部位:根茎
特征:断面深黄色至红棕色,角质,具蜡样光泽,散有筋脉点。香气特异。
4.xxx——药用部位:块根
特征:断面角质,有光泽,环纹可见。
5.xxx植物果实种子类中药共性:
多具钝三棱;顶有花柱基,基具果柄痕;具连续或断续纵棱,或具刺状突起;
种子团3瓣,种子不规则多面体,被膜质假种皮;气香,味辛。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6篇
中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通过中医药适应症、体格、耐药、药物禁忌、消化性溃疡以及药物性别、种多、功效不清、症状、用药、治疗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临床表现,并根据病情的特点制定的。通常中药药适应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原则、以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为主。它们的特点是以生物学性质为基础,以药性为特征,以病理性为原则,从而为患者提供适应性的药物。
中药学的发展对医学工作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中药学对中药理论、中药方法及其基本理论、中成药性质、中医药的适应症、中药性能以及中医药的应用都有重要价值,中药理念对我们中药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用法、中药理论和中药性能、中药性能及其应用的重要课题,中药学具有中药性能及中药理论的应用。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医药适应的问题,中药学的发展对于中药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中华传统的中医药适应,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
中医药适应是指通过中医药适应,为病人提供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有保留的中医药适应症、中药性能及其应用的中药性能、中药性能及其应用的中药性能的特征,中医药适应性能是指通过中医药适应,对病人的病情、诊疗、治疗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用法及其应用的重要课题,中药学的发展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药适应的主要特点是以病理性质为基础,以中药性能为基础的特性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特征,中药学具有中药性能及中药性能及中药性能的特点,中药学具有中医药特色,中药性能是指通过中医药适应,对病人及其家庭、社会的用药,对医学工作及其社会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中医药适应性能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庭、社会对医学工作及其社会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中医药适应性能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庭、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中药药学具有中药性能及中成药性能,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中药药学对中药性能的特点有很多,中药性能是指中药性能和中药性能的相互统一,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药中医药适应性能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庭、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中药性能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庭、社会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中医药性能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庭、社会产生积极作用。中医药适应性能是中医药适应性能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医药适应性能是指中医药适应性能的主要特征,中医药适应性能是指中医药适应性能的主要特征,中医药适应性能有以下五个方面:①中西医结合;②中医药适应;③中医中西结合。中医药适应性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中西医结合;②中医结合;③中医结合;④中医结合。中医药适应性能的特点是以西方的人工和物、器官及中医药结合为特征,以中医药适应性能为特征。在中医药适应性能中,中药性能是指以中医药适应性能为特征而用,以中医药特色为特征的中西医结合,以中医药适应性能为特征而用,以中医药适应性能为特征的中西医结合。中医药适应性能的特点是以中西医结合相互统一,以中医药适应性能为特征而用,以中医药适宜性能为特征的药理性能主要表现为以西方的人工或器官和中医药适宜性能的特征。中医药适应性能的特点是以西方人工或器官为特征而用的中医药适应性能主要表现为以西方人工或器官相互统一,以中医药适应性能为特征而用的中西西结合。中医药适应性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中医药适应性能;②中医药适应性能;③中医药适应性能;④中医药适应性能;⑤中医药适应性能;⑥中医药适应性能;⑧中医药适应性能;⑨中医药适应性能;⑨中医药适应性能。中医药适应性能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中医药适应性能;②中医药适应性能;③中医药适应性能;⑨中医药适应性能;⑩中医药适应性能;⑧中医药适应性能;⑨中医药适应性能;⑨中医药适应性能;⑨中药适应性能。中医药适应性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7篇
1.药材:苦参、甘草、黄芪、鸡血藤、苏木
2.豆科根及根茎类药共同性状:多圆柱形;表面多具横长皮孔;断面具放射纹理或裂隙;有
些具豆腥气味。
3.苦参——药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栓皮破裂外卷呈鳞片状,剥落处显黄色;
折断面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或中央有数个具弯曲射线的星状纹理;
味极苦。
4.甘草——药用部位:根及根茎
特征:表面红棕、暗棕色,具横长皮孔;质佳者习称外皮习称“紧皮突肉”。
断面纤维性,具细密放射纹理(菊花心),有裂隙,粉性足;
味甜
5.黄芪——药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有不规则纵皱纹,有横长皮孔样突起;
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菊花心,显放射状
纹理——习称“金井玉栏”、“金盏银盘”;
嚼之有豆腥味。
6.鸡血藤——药用部位:藤茎
特征:皮部树脂状分泌物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8个偏心性半
圆环(偏心性多环异型维管组织)。
7.苏木——药用部位:心材
特征:表面暗红棕色或黄棕色,具红黄相间的纵条纹及凹入油孔。
碎片—(热水)→(水)红色—(加酸)→黄色—(加碱)→红色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8篇
1.药材:榭寄生、xxx
2.榭寄生——药用部位:带叶茎枝
特征:茎枝节膨大,常2-5叉状分枝;断面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有放射状
纹理;髓小,常偏向一边;叶无柄;呈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圆,基
部楔形,全缘。
3.xxx——药用部位:带叶茎枝
特征:茎灰褐色或红褐色,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可见棕褐色茸毛;
断面皮部红棕色;xxx短柄。
唇形科
1.药材:广藿香、薄荷、xxx、益母草
2.全草类共性:茎方形;叶对生;轮状花序腋生或顶生;多具芳香气。成分多含挥发油。
3.广藿香——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嫩茎略方形,密被柔毛,老茎近圆柱形;叶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具大小
不规则钝齿,两面被灰白色茸毛;气香特异。
4.薄荷——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茎方柱形,紫棕色或淡绿色,被白色绒毛,四棱处较密;
叶下表面稀被柔毛,有凹点状腺点;
揉搓后有特殊的清凉香气,味辛、凉。
5.xxx——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茎呈长方形,紫红或淡黄绿色,被短柔毛;
叶对生,3-5羽状分裂,两面被短柔毛,下表面有腺点。
穗状轮伞花序顶生。花的宿萼被短柔毛。味微涩而辛凉。
6.益母草——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特征:轮状花序腋生。苞片针刺状。宿萼上端5尖齿。
以xxx
1.药材:xxx、大青叶、蓼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
2.xxx——叶面密布黑色圆形凹点;叶背密布红棕色或淡棕色星状毛,孢子囊棕色,圆点状。
3.大青叶——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全缘或微波状;上表面灰绿色,或见稍突起小
点,易回潮变软。
4.蓼大青叶——托叶鞘状,白色,膜质,缘具稀疏长毛。
5.番泻叶——(狭叶番泻叶)披针形至狭长披针形;先端急尖有鋭刺;基部楔形,略不对称;
上表面黄绿色,光滑;革质
(尖叶番泻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或微凸;叶基不对称;上表面
浅绿色,微有毛;薄革质,较脆。
6.侧柏叶(枝梢和xxx)——叶细小呈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
叶先端钝圆;气清香。
7.枇杷叶——叶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具稀疏的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具光泽;下
表面密被黄色茸毛。
8.枸骨叶——矩圆状方形,边缘卷曲,先端有3个等大的硬尖刺,两侧有同样尖刺1-3枚。
9.罗布麻叶——叶先端有小芒尖,边缘具细锯齿,常反卷;叶脉于下表面突起。
10.艾叶——叶上表面具短绵毛及白色腺点;下表面密被灰白色丝状绒毛;气清香。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9篇
1.“云锦花纹”xxx
2.“罗盘纹”xxx
3.“珍珠盘”银柴胡
4.“车轮纹”防己 猪大肠形
5.“菊花心”甘草、黄芪
6.“疙瘩丁”白芷
7.“朱砂点”羌活苍术
8.“蚯蚓头”防风
9.“狮子盘头”党参
10.“金包头”知母
11.“xxx嘴”“红小辫”天麻
12.“过桥”黄连
13.“起霜”茅苍术
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
15.“钉头”赭石
16.“怀中抱月”松贝
17.“通天眼”羚羊角 “血丝” “合把”
18.“铁线纹”“珍珠疙瘩”野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
20.“乌金衣”“挂甲”牛黄
21.“虎牙”砍茸
22.“莲花”xxx
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
24.“当门子”麝香
25.鸡肠风 巴戟天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0篇
1.草酸钙xxx(鉴定xxx18种,大首太白栀人芎,蓼香牡丹金洋参,寄山三地茱萸丁)大黄、xxx、太子参、白芍、地榆、人参、西洋参、三七、川芎、山楂、牡丹皮、xxx、xxx、小茴香、栀子、蓼大青叶、丁香、金银花
2.草酸钙砂晶(砂晶七种牛枸麻,秦皮细钩洋金花)牛膝麻黄细辛枸杞子钩藤秦皮洋金花
3.草酸钙针晶(14针晶白术白及,巴戟苍天龙桂儿,冬夏商药广藿香)(束)xxx陆(及xxx、xxx)、巴戟天、苍术、xxx、麦冬、龙胆、山药、天麻、儿茶、广藿香、肉桂 白术 白及
4.草酸钙xxx(xxx11有xxx,麻辛苦甘石菖蒲,厚壳红栀鸡血藤)麻黄细辛甘草苦参石菖蒲、枳壳栀子鸡血藤厚朴、xxx、红花 陈皮 砂仁
5.草酸钙柱晶补骨脂沉香、肉桂
6.草酸钙棱晶五倍子 陈皮
7.草酸钙结晶防己(细小杆状)猪苓(双锥八面体形)、xxx花豆蔻浙贝母
8.晶纤维鸡血藤、xxx、番泻叶苦参石菖蒲
9.晶鞘纤维番泻叶、甘草、山豆根、苦参、葛根
10.树脂道人参、三七、西洋参
11.石细胞乌头、附子、黄连、延xxx、苦参、黄芪、防风、黄芩、玄参、巴戟天、党参、苍术、xxx、鸡血藤、厚朴、肉桂、杜仲、xxx、秦皮、麦冬、xxx、五味子、木瓜山楂xxx连翘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
12.油室当归川芎枳壳xxx丁香、木香、苍术
13.油管小茴香、防风、柴胡、白芷
14.油细胞厚朴肉桂xxx五味子砂仁豆蔻石菖蒲
15.乳管桔梗、党参
16.淀粉粒大黄、xxx、xxx、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xxx、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豆蔻
17.糊粉粒五味子 xxx 苦杏仁补骨脂小茴香豆蔻 xxx 砂仁
18.菊糖桔梗、苍术、党参、木香
桔梗科—含有菊糖、乳管:桔梗、党参
菊科—含有菊糖、油室:木香、白术、苍术
19.钟乳体穿心莲
20.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地黄
21.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白芍、延xxx、
22.气孔不定式细辛金钱草青蒿川贝母
23.气孔不等式金钱草、大青叶
24.气孔平轴式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
25.气孔直轴式广藿香穿心莲
26.气孔近环式枳壳
26.气孔内陷麻黄
27.菌丝茯苓、猪苓
28.保卫细胞哑铃麻黄
29.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薄荷
30.硅质块砂仁 石斛
31.蓝黑色色素颗粒蓼大青叶
32.薄壁细胞含紫色素紫草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1篇
1 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常维管束,外为木质部,内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
2 xxx: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
3 xxx:断面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罗盘纹”。
4 银柴胡:“珍珠盘”、“砂眼”。
5 赤芍:“糟皮粉渣”(外皮易脱落,断面粉白色,粉性大)
6 黄连:“过桥”(平滑的节间)。
7 防己:断面显“车轮纹”(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8 人参:“芦头”(根茎)、“芦碗”(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艼”(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9 xxx“疙瘩丁”(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0 当归:“归头”(根上端)、“归身”(主根)、“归尾”(支根)、“全归”(根的全体)。
11 羌活:“朱砂点”(皮部的黄色的分泌腔)、“蚕羌”、“竹节羌”、“条羌”“大头羌”
12茅苍术:“朱砂点”(为油室。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 “起霜”(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13 防风:“蚯蚓头”(根头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4 龙胆:“筋脉点”(木质部有5-8个木质部束环列,习称筋脉点。是维管束)。
15 黄芩:枯芩(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呈空洞者)。
16 党参:“狮子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17 川木香:“油头”(根头部偶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
18 川贝母:松贝-“怀中饱月”(外层磷叶 2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炉贝-“虎皮斑”(炉贝表面黄白色,梢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 )
19浙贝:“珠贝”(直径 以下者不摘除心芽加工而成)“大贝”(直径 以上者摘除心芽加工而成)。
20 知母:“金包头”(根茎顶端有残留的浅黄棕色的叶痕及茎痕)。
21 xxx:“蝉肚xxx”(xxx主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表面深黄色,多抽皱,有明显环纹及点状下陷的须根或少数圆形侧生根茎痕)。
22 天麻:“xxx咀”或“红小辫”(根茎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
23 大血藤:“车轮纹”(木部被红棕色射线隔开呈放射状)。
24 厚朴:“鸡肠朴”(根皮弯曲似鸡肠者)。
25 款冬花:“连三朵”(款冬花 2-3个花序连在一起,习称)。
26 xxx:“白颈”(第 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习称)
27 珍珠:“珍珠结构环”(粗细相间排列的同心性环纹)“xxx光环”(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同心环状的如虹彩般的光环)
28 蕲蛇:“翘鼻头”(吻端向上突出)、“方胜纹”(背部两侧各有17-25个“V”形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灰白色菱方形斑纹)、“连珠斑”(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佛指甲”(尾部骤细,末端有长三角形鳞片)。
29.乌梢蛇:“剑脊”(脊背高耸,成屋脊状)。
30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31 麝香:“银皮”(xxx中脱落的内层皮膜,内含xxx、细毛、脱落的内层皮膜)。“当门子”
32 鹿茸:花鹿茸 “二杠”(1个分枝);“大挺”-主枝;“门柱”-侧枝;“三岔”(2个分枝); “血片”“蜡片”(尖部切片);“蛋黄片”(中上部切片)。 xxx:“单门”(1个侧枝);“莲花”(2个侧枝);“三岔”、“四岔” “捻头”(四岔顶端无毛);老角片下部切片。
33 牛黄:“乌金衣”(牛黄蛋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34羚羊角:“通天眼”(羚羊角顶端部分光滑,对光透视有细孔道直通角尖)、“骨塞”(羚羊角基部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长约为全角的 1/2或 1/3)。
35 赭石:(一面有多数直径约 1cm的圆形乳头状突起,习称“钉头”)。
36 芒硝:“土硝、皮硝”(天然不纯的芒硝)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2篇
中药是指在国家和省有关群众中进行医疗、保健、科研、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一门科学行为规范。它是一个由药品生产、经营、销售、经营管理所组成的全面系统工程,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对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和现有发展前景作全面总结,以便为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鉴定学是中国现行的中药理论研究、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药鉴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中药鉴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中药鉴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环节。我国现阶段的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现行药品经营管理的模式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对药品管理的重视,中药鉴定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中药鉴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药师是国民的卫士,是人类发展的主体。
第二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模式。中药鉴定是现行药品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过程中,中药鉴定是现行药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药鉴定方面,中药鉴定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四种方式:
一是从实用型中药鉴定;
二是分类型中药鉴定;
三是分类型中药鉴定;
四是分期鉴定。
第三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
第一种是从经营型中药鉴定;
第二种是从管理型中药鉴定。
第四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
第五方向就是药师的发展模式。
第五方向就是药师的发展模式。
第六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中药鉴定可以是药师专业技术的高水平的专业化水平,是一门实用性、科学性、现代性、科学性很强的科学。
第七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
第八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是指以药品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为主要方面的中药学。药师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四种方式:
一是从发展的实体型中药鉴定。
二是从发展的理论型中药鉴定。
三是从发展的技术型中药鉴定。
第九个方向就是从理论型中药鉴定。
第十种方向就是从技术型中药鉴定。
第十一个方向就是从技术型中药鉴定。
四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
中药鉴定是以中药鉴定为主要手段,包括药品中药的分类、鉴别、鉴别;
中药药物外用药的分类、鉴别;
制剂的鉴别;
药物名称、规格、性质、剂量等;
鉴别的特征及用法、步骤等。
第十二个方向就是技术型中药鉴定。
第十三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
第十一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
中药鉴定是以药品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为主要方面的中药鉴定。
第十四个方向就是技术型中药鉴定。
第十五个方向就是中药鉴定。
第十六条中药鉴定是依据中药学和中药营养学知识为指导,以中药鉴定为主要手段,以中药饮片和中药理论、中药制剂为主要方法,以及特殊药品的鉴别、鉴别、鉴别、鉴别、鉴别等方法进行的中药的鉴定。技术的高水平的技术鉴定可以从以下四种方向进行:
一是从技术型中药鉴定。
二是从理论型中药鉴定。
三是从技术型中药鉴定。
四是从理论型中药鉴定。
第十七条中药鉴定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从技术型中药鉴定。
三是从理论型中药鉴定。
第十八条中药鉴定包括两个方式:
一是从技术型中药鉴定。
二是从理论型中药鉴定。
第十九条第一种是中药鉴定。
第二十条中药鉴定包括以中药为内容的中药鉴定,其内容包括中药制剂、中药药制剂、中药制剂和药品中药饮片等。
第二十一条中药鉴定包括以中药、中药、西药、非药品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制剂。
二是从技术型中药鉴定。
三是从理论型中药鉴定。
四是从理论型中药鉴定。
第二十二条中药制剂包括以中药、西药、非药品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制剂。
第二十三条中药制剂包括以中药为内容的中药制剂。
第二十四条中药制剂包含以西药、非药品为内容的中药制剂。
第二十五条中药鉴定包含以西药、非药品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3篇
1.药材:地黄、玄参、xxx
2.地黄——药用部位:块根
特征:xxx地——断面灰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熟地黄——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3.玄参——药用部位:根
特征:断面乌黑色,微有光泽,具焦糖气;味甜;以水浸泡,水呈墨黑色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4篇
1.药材:人参、西洋参、三七、大通草、五加皮
2.人参——药用部位:根
生晒参(园参)的特征:断面皮部有黄棕色小点及放射状裂隙;
山参:芦长碗密枣核丁,紧皮细纹珍珠须。
3.西洋参——药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有密集的横环纹及细皱纹,有横向皮孔;
断面皮部散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无裂隙或放大镜下有时可见细微裂痕。
4.三七——药用部位:根
特征:表面灰棕色“铁皮”或灰黄色“铜皮”,常有蜡样光泽;周围有瘤状突起
——“狮子头”;击碎后皮部易于木部分离“骨肉分离”
5.大通草——药用部位:茎髓
特征:体轻;断面有银白色光泽,中央空洞,或半透明的圆形薄膜。
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
6.五加皮——药用部位:根皮
特征:外表面具稍扭曲的纵纹及横向的长圆形皮孔;断面具淡黄棕色小油点。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5篇
(一)采挖时间有异于一般规律的品种
1 绵马贯众:xxx采挖根茎,除去杂质,晒干。
2 太子参:夏季采收
3 附子:夏至至立秋间采挖
4 白芍:夏、秋两季采挖
5 延xxx:5-7月植株枯萎后采挖
6 xxx夏、秋间、xxx、挖取根部。
7 川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茎叶泥土,晒至半干后再炕干,撞去须根。
8 xxx:夏、秋两季均可采挖
9 川贝母:因地而异,西北地区、一般在 6-7月雪融后采挖。
10 浙贝母:初夏植株枯萎后采挖。
11 麦冬:浙江小满至夏季采收,四川清明至谷雨采挖。
(二)产地加工需发汗: 厚朴、杜仲、玄参、茯苓、续断
1 玄参:晒至半干,堆放发汗至内部变黑色,再晒干或烘干。
2 xxx使之“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3 厚朴:干皮煮后湿处发汗至内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蒸软卷筒。
4 茯苓:“发汗”阴干
5.续断:
(三)产地加工需蒸煮烫
1 狗脊:沸水煮或蒸后晒至六、七成干再切片晒干。
2 太子参:xxx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或沸水中略烫后晒干。
3 白芍:除去头尾及须根,刮去外皮,置沸水煮透心立即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取出晒干
4 延xxx:放入开水中略煮至内部中心有芝麻样小白点时为度,立即捞出晒干。
5 红参:蒸透心
6 附子:黑顺片,煮,复用调色液染成浓茶色,烘至半干,再晒干;白附片,先煮,剥皮,切成纵薄片,水浸漂,蒸,晒至半干,再硫磺熏后晒干。
7 百部:蒸或在沸水中煮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8 天麻:用清水漂洗,蒸透心,低温干燥(60℃以下)。
9 厚朴: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土坑里,上盖青草使之“发汗”待水分自内部渗出后,内表面变紫 褐色或棕褐色时再蒸软,取出,卷成筒状,晒干或烘干。根皮及枝皮剥下后可直接阴干。
10 木瓜:也有入沸水中约烫 5分钟,外皮全部转色时,捞出摊晒、日晒夜露,色泽变红,皮有皱纹,干燥即可。
11 连翘:青翘加工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
12 栀子:入沸水烫随即捞出晒干,也可蒸熟后晒干。
13 五倍子、桑螵蛸:蒸至杀死蚜虫。
14 全蝎:入盐水锅中煮3-4小时煮至身能挺直竖立,背面抽沟,腹瘪时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15 水蛭: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低温烘干。
16 斑蝥:闷死或烫死,晒干。
17 鹿茸:锯茸、立即进行烫炸等加工、阴干或烘干。
18xxx:蒸透心,取出晒干
(四)干燥特殊的品种
1肉桂:阴干或放置阴凉处 2-3天后于弱光下晒干。
2.青牛冬泻两辛:青蒿、牛黄、款冬花、番泻叶、细辛、xxx。
3金银花:通风处阴干或摊成薄层晒干。
4xxx:晒干或阴干
5槟榔:用水煮后低温烘干,剥去果皮取出种子。
6砂仁:连壳低温焙干。低温焙砂仁
7薄荷:晒干或凉干
8茯苓:阴干
9乌梢蛇:柴火熏至发黑,晒干。乌蛇柴火熏。
10麝香: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薄商晒或阴。
(一)表面为类白色,白色 川贝、浙贝山药(光山药)天南星(类白色或浅棕色) xxx(白色或浅黄色)桔梗(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 白及(灰白色或黄白色) 白芍(类白或浅棕色)
(二)表面为红、棕红、紫红、红棕色 1 甘草(红棕色,暗棕或灰褐色) 2 红参(红棕色) 3南紫胡(红棕或黑棕色) 4 紫草(紫红,紫黑,暗红色) 5 丹参(棕红,砖红色,暗棕红色) 6 茜草(红棕色或棕色) 7紫菀(紫红、灰红色)
(三)断面黑色1 玄参 2 生地、熟地 3 xxx (棕黄—棕黑色,中央灰黑色)
(四)见水发粘 见水发粘xxx,xxx牵牛xxx。xxx:遇水粘滑性较强 ; xxx:开水浸泡,表面有粘性 ;xxx: 用水浸泡果实,有粘液渗出;牵牛子: 水浸后种皮呈现龟裂状有明显粘液。
1、味极苦:味极苦黄马胡,穿心莲参苦。 黄连(气微)xxx(气微)穿心莲(气微)龙胆(气微)xxx(气微,甚苦,嚼之有黏性)山豆根(豆腥气) xxx(气微,有剧毒)苦参(气微)
2、味苦:苦柏芩,北豆及,云马钱,川防己,金石斛,苦秦皮。 关木通(气微),秦皮(气微),金钗石斛(气微),黄芩(气弱),防己(气微),北豆根(气微), 川木香(气微香,嚼之粘牙),白及(无臭,嚼之有粘性)
3、味涩:鸡大五狗内紫涩 大血滕(气微,微涩)鸡血藤(气微,涩)五倍子(气特异,涩)狗脊(无臭,味淡,微涩)内蒙紫草(气特异,涩)
4、味有辛(或清凉感) :薄冰荆砂豆辛凉,xxx蛇床青牛黄。 薄荷(有清凉香气,味辛凉),xxx(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冰片(气清香,味辛凉), 豆蔻(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砂仁(气芳香浓烈,味辛凉,微苦),蛇床子( 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xxx(气 清香,味辛,凉而稍苦),青蒿( 香气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 牛黄(气 清香,味先苦而后微甜,入口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5、有麻舌感:麻舌商乌川长卿,xxx三细蛇床丁,牛蒡牵牛天南星。 xxx(甘淡,久嚼麻舌),川乌、草乌(辛辣麻舌),盐附子(味咸而麻舌),川芎(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后微甜)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第16篇
1 怀牛膝、川牛膝、xxx-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鸡血藤:偏心形半圆环 3-8个,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成轮
2 xxx:韧皮部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3.华山参:内涵(木间)韧皮部 3 xxx:(国产沉香、木间韧皮部)
4 大黄:(根茎髓部有内韧型异常维管束,星点)。
5 川乌、附子:(根有髓)
6 龙胆:龙胆—有髓。(滇)坚龙胆—无髓。
7.泽泻:周木型维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