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 第1篇
《诗经.氓》教学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导入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古今文人墨客喜欢表现的一个主题。但是更多的文章在表现着爱情的美好,有相爱之人的相互思念,有相互倾诉爱慕之请。少有诗文描写婚变。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卫风 氓》的女主人去了解她的婚变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指表现内容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指的是《诗经》表现手法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二)、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三)、情节
《氓》是一首叙事诗。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 第2篇
《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
高中第三册语文新教材《〈诗经〉三首》中有几个解释和课前的提示我觉得有点不妥,现表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
《卫风。氓》中有一条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注释。教材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认为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边际,反衬女子怨愁的无边无际”更妥。由“岸”“泮”联想到女子自己的无边的怨愁,从逻辑上是很自然的;而且“怨无边”从文意上看,更能同上一句的“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吻合。理解为“反衬男子的反复无常”,虽说是照应了下文,但是不能更好地体现女子那种对男权社会的朦胧的反抗意识。陈起源《诗经直解》里说:“氓本窭人,乃此妇车贿之迁,及夙兴夜寐之勤劳,三岁之后,渐至丰裕,及老而弃之,故怨之深矣”,从此我们也能得知理解为“怨无边”更合情理。王力的《古代汉语》理解为“自己的愁怨没有尽头”,也可一证。
《 邶风。静女》把“贻我彤管”中的“彤管”释为“红色的管乐器”,我认为不妥。朱熹《诗经集注》对之释为“未详何物”。《词海》里对“管”有这么一条注释:“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如竹管,自来水管,又特指笔管,《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我认为词海对“管”的解释只对了半句,即“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而最终把“管”理解为“笔管”则是不妥的,我不太明确笔管产生在何年代,但如果要送爱情信物,绝对送笔而不会送笔管。山西古籍出版社的《诗经》普及本把“管”释为“竹管”我认为也不妥;王力将“彤管”释为“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就是下文的‘荑’”。我认为王力先生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释为“铜乐器”不太符合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且同后文的“自牧归荑”不能照应。根据诗歌的原义,那个漂亮女子送“我”的不是铜管乐和“荑”两样东西,而只能是一样,也就是说“荑”和“彤管”是同物,即“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而且我们大家都知道,《诗经》惯于重章叠句,个别字词变换一下,其意思不变,“管”和“荑”即属此种情形。郭璞《游仙诗》里有“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之句,如果和“彤管”相比较,我们可以断定“管”就是“荑”。当然我们把王力先生的“红色的管状的初生的草”再体味一下的话,觉得表达上也有不妥之处,管是管状的草,此种解释犯了概念判断的大忌。其实,管状的草应该是中空的,这种草如果用嘴去吹的话,可以发出声响,很有乐感。这里的“彤”红色无疑,是初生草的颜色,另外也象征着吉利,象征了甜美的火红的爱情。
如果上面说的有道理的话,那么另外的一条注释也是值得商榷的。“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民俗”。从诗歌的上下文看,这里的草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东西,越是普通的东西越是显得珍贵,就越能体现出那位姑娘在小伙子心目中的分量。而白茅则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诗经。野有死麇》里有这么两句:“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诗中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用白茅紧紧捆扎他那射死的.野鹿,他是想把那野鹿送给那纯洁如玉的少女。因为在古代,白丝茅不但坚韧可以当作绳索使用,而且以其色白柔滑、隔热防潮还是很好的保鲜材料。《左传。僖公四年》里提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这里的“包茅”就是白茅,可见在当时丝茅草还是必不可少的贡品。既然“荑”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可见“荑”理解为“茅草芽”不妥,而且如果理解为“白茅”同“丹荑”相比较颜色上也有出入。因此把“荑”同样理解为“红色的中空的初生的草”比较适合。
课前提示里这样说道:“《邶风。静女》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表现男子对姑娘的深情。”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应该是“前八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四句描写男子的回忆”。从整首诗看。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跟那位小伙子约定在墙角相见,那位小伙子兴冲冲地去约会,不料到了约会地点后,见不到心爱的姑娘,小伙子犹豫彷徨,内心非常焦急。那么很自然第二段应该是姑娘出现了,送给了我一棵红色的空心草,可见第二段仍然是在描写现实情景。而第三段才是描写男子的回忆,诗中的“自牧归荑”的“自”也告诉我们文章从描写现实自然地向回忆过渡。
《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 第3篇
《诗经·采薇》教案与反思
【导读】《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概述】
《采薇》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中第四课的一首诗歌,它选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课拟采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
(2)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
《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 第4篇
《走进经典
共赏诗经》教学反思
崇文实验学校
于兰兰
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目前已经成为了我们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这节课外拓展课我选择了《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许多很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