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原文以及翻译 第1篇
原文:
重阳日荆州作
唐代: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译文:
被贬荒远之地离家万里已是哀伤至极,满眼萧条秋景让人更加惆怅迷茫。
浊酒再凉也要一饮而尽,喝了许多也不醉,远处的黄菊也因天气暖和未开。
京师战乱不要回,这种动荡时期我的旧友又在哪里?
想到家事国事自己都无能为力,趁着夕阳未至,一人走下楚台。
注释: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pái)徊(huái)。
投荒: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寓目:过目。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动。
浊醪(láo)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浊醪:浊酒。任:任凭。辞:辞别。因:因为。暄:温暖。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sài)鸿来。
上国:京师。戎马:战争。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残阳:夕阳。下楚台:走下楚台。
赏析:
采桑子·重阳原文以及翻译 第2篇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采桑子·重阳原文以及翻译 第3篇
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
乘秋逢令节,锡宴观群情。
俯临秦山川,高会汉公卿。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
赓歌(gēng gē ):酬唱和诗。
1、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
2、赓歌:拼音:gēng gē 解释:酬唱和诗。
李泌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重阳赐会聊示所怀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采桑子·重阳原文以及翻译 第4篇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
原文: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歌罢还颦,恨隔炉香看未真。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
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记得那年月夜,在西楼相会。你偷偷地抹去脸上的泪水。唱罢了歌儿,还皱着双眉。只恨香炉烟袅袅,你的容貌未看仔细。
别来光阴逝如水,楼外的柳丝,几次生绿。在尘世中奔波,我已很累。唯有你的娇容,时时在萦绕脑际。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西楼,乃当时听歌见人之地,宋人词中多以“西楼”“西厢”“西窗”为名。
泪粉偷匀:暗自擦干泪水,重把粉搽匀。
还颦(pín):却皱着眉。还,却。颦,皱眉。
青春:春天。
倦客红尘:厌倦了客居,指奔走在外。
赏析:
上片忆当年西楼月下初见,泪粉而偷匀,歌罢而还颦,细腻地描绘出歌女的处境、神态和心情。起首两句写一次夜间的'宴集,词人在月下与她相见——她正偷偷地抹干珠泪,重整铅华。“泪粉偷匀”,初次见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许是终生不忘的,何况那是一位正在流泪的姑娘!“匀”,谓匀粉,把脸上的粉搽匀。“偷匀”二字,中含几许辛酸。“歌罢还颦”,她匀脸后还要继续唱歌,唱完了歌却又皱着眉头,郁郁不乐,那神态可惜隔着袅袅的炉烟,未能看得真切。
“看未真”三字,意味深长。其实,淡薄的香烟,不能阻隔人的视线,词人所“恨”的只是坐处与她隔开,未得亲近,尤其是无法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