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霸气诗句(通用7篇)

关于龙的霸气诗句 第1篇

1.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大龙湫之瀑》清. 袁枚

2.龙舟没何处,独树江上老。

--《南征怨》唐. 曹邺

3.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唐. 杜甫

4.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戏为六绝句》唐. 杜甫

5.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白马篇》唐. 李白

6.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马诗》唐. 李贺

7.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

--《荔枝》唐. 徐寅

8.龙头舴艋吴儿意。笋柱秋千游女并。

--《木兰花》宋. 张先

9.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迈陂塘》唐. 李治

10.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唐. 陈子昂

----------龙字开头的全诗------------

1.《大龙湫之瀑》清.袁枚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2.《白马篇》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3.《木兰花》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意。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4.《玩松竹二首》唐.白居易

龙蛇隐大泽,糜鹿游丰草。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坐爱前檐前,卧爱北窗北。

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色。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

在尔虽无情,于予即有得。乃知性相近,不必动与植。

5.《送崔参军往龙溪》唐.王昌龄

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

龙蛇隐大泽,糜鹿游丰草。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坐爱前檐前,卧爱北窗北。

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色。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

在尔虽无情,于予即有得。乃知性相近,不必动与植

关于龙的霸气诗句 第2篇

21、夏日龙翔寺寄张侍御(喻凫)

23、独游青龙寺(顾况)

24、送崔参军往龙溪(王昌龄)

25、早夏青龙寺致斋凭眺感物因书十四韵(权德舆)

26、器琢仙珪美有馀,席珍国宝比难如。衔花乳燕看调瑟,衣锦佳人侍读书。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贯休《少监三首》

27、送僧游龙门香山寺(齐己)

28、龙州送人赴举(李洞)

29、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30、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李群玉)

31、晚登龙门驿楼(许浑)

32、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裴迪)

33、龙门阁(杜甫)

34、寄青城龙奂道人(岑参)

35、春日题龙门香山寺(杨巨源)

36、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韩翃《送僧归日本》

37、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李白)

38、题青龙寺(贾岛)

39、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韦庄《龙潭》

40、游终南龙池寺(孟郊)

关于龙的霸气诗句 第3篇

81、晋王龙骧墓(吕温)

82、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陆海《题龙门寺》

8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王维)

84、青龙师安上人(司空图)

85、面如玉盘身八尺,燕语清狞战袍窄。古岳龙腥一匣霜,江上相逢双眼碧。冉冉春光方婉娩,黯然别我归稽巘。他年必帅邯郸儿,与我杀轻班定远。--贯休《送越将归会稽》

86、早春同庾侍郎题青龙上方院(李端)

87、题龙鹄山(杜光庭)

88、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来济《出玉关》

89、龙门八咏渡水(刘长卿)

90、秋晚与友人游青龙寺(刘得仁)

91、飞龙引(陈陶)

92、龙门送别皇甫泽州赴任、韦山人南游(白居易)

93、赋得鱼登龙门(元稹)

94、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刘长卿)

95、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东方虬《昭君怨三首》

96、景龙观送裴士曹(苏)

97、赠青龙印禅师(李洞)

98、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李峤《龙》

99、下桂江龙目滩(宋之问)

100、龙翔寺寄李频(喻凫)

关于龙的霸气诗句 第4篇

61、易州登龙兴寺楼望郡北高峰(贾岛)

62、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韩愈《龙移》

63、青龙寺题故昙上人房(李端)

64、秋日卢龙村舍(徐铉)

65、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唐·无名氏《骊龙》

66、龙池(李商隐)

67、晓过伊水寄龙门僧(司马扎)

68、思山居一十首寄龙门僧(李德裕)

69、题龙门堰西涧(白居易)

70、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王建)

71、和河南裴尹侍郎宿斋天平寺诣九龙祠祈雨二十(刘禹锡)

72、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令狐楚《相和歌辞·王昭君》

73、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四章(卢怀慎)

74、题龙瑞观兼呈徐尊师(方干)

75、兰眼抬露斜,莺唇映花老。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陆龟蒙《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76、龙门八韵(薛能)

77、龙翔寺阁夜怀渭南张少府(喻凫)

78、飞龙引(陈陶)

79、同赋龙沙墅(戴叔伦)

80、早春登龙山静胜寺时非休浣司空特许是行因赠(元稹)

关于龙的霸气诗句 第5篇

1. 龙争虎斗[ lóng zhēng hǔ dòu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2. 龙腾虎跃[ lóng téng hǔ yuè ]:像龙在飞腾,虎在跳跃。 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3. 盘龙卧虎[ pán lóng wò hǔ ]: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

4. 风虎云龙[ fēng hǔ yún lóng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5. 蛟龙得水[ jiāo lóng dé shuǐ ]: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 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6. 龙蛇飞动[ lóng shé fēi dòng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 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7. 龙马精神[ lóng mǎ jīng shén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龙的骏马。 比喻人精神旺盛。

关于龙的霸气诗句 第6篇

41、奉和子龙大监与舍弟赠答之什(徐铉)

42、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黑云崔嵬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未言为人作年丰,伟观一洗芥蒂胸。--陆游《龙挂》

43、苑外至龙兴院作(储光羲)

44、拟权龙褒体赠县李令及寄朝右(郑愚)

45、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居即事(李德裕)

46、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白居易)

47、小敷谷龙潭祠作(王昌龄)

48、龙阳县歌(刘禹锡)

49、潺潺出乱峰,演漾绿萝风。浅濑寒难涉,危槎路不通。朝云起潭侧,飞雨◇江中。更欲寻源去,山深不可穷。--欧阳修《龙溪》

50、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十章(裴璀)

51、题龙泉寺绝顶(方干)

52、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孙逖《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

53、与王楚同登青龙寺上方(李益)

54、龙翔寺居喜胡权见访因宿(喻凫)

55、奉和圣制龙池篇(裴)

56、琴曲歌辞龙宫操(顾况)

57、游龙门香山泉(韦应物)

58、送西川梁常侍之新筑龙山城并锡赉两州刺史及(薛逢)

59、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东方虬《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60、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齐己)

关于龙的霸气诗句 第7篇

1、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岑参)

2、奉陪李大夫九日龙沙宴会(权德舆)

3、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完颜亮《咏龙诗》

4、送彬座主赴龙安请讲(齐己)

5、骊龙(无名氏)

6、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7、龙门八咏远公龛(刘长卿)

8、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许浑)

9、赠龙泉洞尘上人(李涉)

10、景龙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江州员外司马(崔)

11、题赠湘西龙安寺利禅师(齐己)

12、龙移(韩愈)

13、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苏轼《塔前古桧》

14、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李白)

15、送龙州田使君旧诗家(李洞)

16、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苏轼《塔前古桧》

17、景龙四年春祠海(宋之问)

18、赠和龙妙空禅师(王继勋)

19、益友相随益自强,趋庭问礼日昭彰。袍新宫锦千人目,马骏桃花一巷香。偏爱曾颜终必及,或如韩白亦无妨。八龙三虎森如也,万古千秋瑞圣唐。--贯休《少监三首》

20、喜鲍禅师自龙山至(刘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