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杜鹃花的诗句有哪些 第1篇
1、花花叶叶皆胜芳,朝朝夕夕闻添香。
2、一夜春风情窦开,红尘佳丽无颜色。
3、初夏雨打杜鹃花,尤见新红满枝桠。
4、风烟历尽人何在,化作盛开那片花。
5、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6、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7、杜鹃花落杜鹃啼,玉柳追风玉柳移。
8、奢香驿道今犹在,索玛遗风自古留。
9、峰连十里杜鹃花,岭叠风翻涌彩霞。
10、东风一架蔷薇雪,老尽春风是杜鹃。
11、泪血盈盈欲寄谁,一山红雨向人吹。
12、小树山榴近砌栽,半含红萼带花来。
13、可是小春风物早,檐头一束杜鹃花。
14、鸟啼从溅血,花发亦同心。
15、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16、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
17、满山红遍似花海,万千宾客慕名来。
18、翻霞弄日长空上,笑杀朱榴著地烧。
19、杜鹃如火千房拆,丹槛低看晚景中。
20、欲穷极目迷人眼,不用春风费剪裁。
21、十里花香邀客至,堆霞绣锦杜鹃红。
22、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23、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
24、唤作映山风味短,看来恰惟映溪红。
25、园林莫道香飞尽,嫩绿枝头不用多。
26、啼血满枝无着处,春风吹作艳阳花。
27、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28、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
29、断崖几树深如血,照水晴花暖欲然。
30、两岸观花红似锦,船头遥指杜鹃开。
31、江南四月芳菲尽,百里乌蒙索玛来。
32、三月江头花正开,啼教花片委青苔。
33、最爱人间四月天,晚霞不敢比杜娟。
34、秦川渺渺楚天长,血色山花哭断肠。
35、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36、百里飘香成花海,五洲美誉震苍穹。
37、最喜杜鹃花烂漫,春夏繁枝无可攀。
38、小园晴日暖如烘,满树花开烂漫红。
39、何必因啼血,颜色胜曙霞。
40、轻剪梢头薄薄罗,子规湔血恨难磨。
41、杜鹃踯躅正开时,自是山家一段奇。
42、蜀鸟啼来口血深,染成花萼满空林。
43、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44、愁锁色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45、子规啼血洒关山,一声落地一杜鹃。
46、声声向谁白,岁岁作花红。
47、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48、火焰云霞里,满城染梦红。
49、遥眺百里火红日,望帝几多啼血成。
50、双双杜鹃啼花红,丝丝玉柳乘风扬。
描写杜鹃花的诗句有哪些 第2篇
1.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2.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3.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7.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8.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9.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
10.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11.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12.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14.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15.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16.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17.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18.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19.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20.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1.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22.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23.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24.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25.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
描写杜鹃花的诗句有哪些 第3篇
一阵布谷声把我从熟睡中喊醒,卧室里散射些白光,刚刚笼明,一看表才四点半,便再也睡不着了,耳边不断响起“拐古”的声音,脑海里也不断翻腾着关于布谷鸟的故事和影像。
布谷鸟在我们当地俗称拐古,学名叫杜鹃,也叫子规,还叫精卫鸟,到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名字叫法。布谷鸟远看比鸽子瘦长,与斑鸠相仿,尾巴比斑鸠还长些,毛深灰色,嘴鲜红色,叫四声音节。每年的暮春至初夏季节,就听到它急促而响亮的声音,“拐拐拐古”“快快播谷”“快快收割”,在村庄及田野上空,由远及近,悠忽由近及远,有时在密林中高树顶梢上鸣叫,当想看看它长的怎样,走到树下还没有看清时,“扑棱”一声很快鸣叫远去,警觉性很高。它的叫声入脑入心,不免让人思索。谷雨前后,布谷来到的第一声啼叫开始,它啼叫的频率就逐渐增加,直至昼夜不停,直到芒种后结束。它提醒人们春争日、夏争时,快些播种收割,不误农时。有农谚说,“有庄稼的地方有拐古”,“拐古来的早,糠多粮食少”,人们早已把拐古容进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它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愧是我们农民的吉祥鸟。
布谷鸟还是我儿时的快乐鸟,记得小时候,和玩伴每听到布谷叫,就随着它一问一答地唱和。
我们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你逮哪住?我在家后。
你吃什么?我吃大肉。
大肉香吗?不香不臭。
你有儿吗?绝户绝户。
绝户几辈 绝户八辈。
八辈不够,绝户十六。”
还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光棍受罪,想想寡妇。
寡妇寡妇,寡妇命苦。
寡妇不苦,快回屋去。”
这些儿歌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说唱第一首儿歌,吃大肉是人人向往的事,可以理解,而传唱布谷绝户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因“鸠占鹊巢”,咒骂有部分布谷不养子的事,说的是有的布谷把蛋下到鹊鸟的窝巢里,它的幼鸟先孵化,为不被大鹊鸟看出,它会把鹊鸟蛋蹬出窝外,狡猾的很。再说社会舆论也不要很苛刻,毕竟人无完人、鸟无完鸟嘛。唱第二首儿歌,现在想起来,小玩伴们确实调皮捣蛋,有些恶作剧。有时还专门到光棍或寡妇门前唱,当然大人们听到后也真的打屁股。
布谷鸟所以叫杜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蜀国有个皇帝名叫杜宇,号望帝,字子规,在其百余岁时,楚国荆州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体逆江而上,至蜀复活。望帝立他为宰相。望帝在位期间玉垒山暴发了凶猛的洪水,于是派鳖灵凿山,疏导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望帝自觉功德不如鳖灵,就让位于他,自己到西山隐居修道。他是一个非常负责而且勤勉的君王,他很爱他的百姓。到后来看到有的人们乐而忘忧, 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杜宇积劳成疾,告别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他的灵魂便化为一只小鸟,叫杜鹃鸟,望帝去时,正值杜鹃鸟啼鸣季节,所以蜀民每听到杜鹃鸟鸣,就想望帝而感到悲伤,说望帝就是名叫“杜宇”的鸟儿啊!每到春天,杜鹃徘徊翻飞,苦啼不止,象是说“快快布谷,快快布谷”所以叫布谷鸟。又象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如唤子归,故杜鹃又名子规鸟。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传说不是历史,但可以说是历史的影子,它承载了人们历史观点和历史情感。布谷鸟的传说承载了人们对杜宇的深情怀念,因为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
听布谷叫声给人的感受,因人而异,因心情而宜,在诗人的笔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代诗人常借布谷抒怀乡之情。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吟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古人还常借布谷以伤春。杜牧《惜春》吟道: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杜甫诗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春夏之交,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促,催人急迫,催促年光。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古人常用布谷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秦观《踏莎行》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词句,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中有“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的诗句,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_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古人常用布谷来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胡曾《成都》吟道: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因此布谷常作怀念故国旧国的主题,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以上可见,或有冤屈哀怨、或客居谪居,或是伤春,都因为杜鹃啼至血流还不止,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因而强化了杜鹃的悲情感人的意象。中国几千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已经把布谷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描写杜鹃花的诗句有哪些 第4篇
意象归类
二、典例解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试题分析
题目是对诗歌形象鉴赏的考查,侧重诗歌意象的浅层理解,但浅题难答。解题的关键是找出能“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而非仅是“表现其情感”的意象,也就是说所找的意象是有明确限定的。我们应看到题干指向与所供答案之间存在的偏差,审题精准的考生不要认为答了“日暮”和“月初白”即大功告成。当然,如果严格依照题意,符合条件的只有“日暮”和“月初白”两个意象,表明由暮而夜的变化。而“落叶”“流萤”“孤灯”等都不具夜渐深沉的变化之意。其中“清秋”虽是时间,但无法与“日暮”和“月初白”相连而显其变化的脉络。
参考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泸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
对于意象的分析,首先看物象的特征,其次看诗人赋予它的情感,最后看诗人使用意象时所运用的手法。如“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正向的比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对比的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