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会活动总结(合集3篇)

诗歌朗诵会活动总结 第1篇

男: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

女:83年前的7月1日,伟大的中国_诞生了。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男:中国_领导中国人民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进行了卓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女:我们感谢党,拥护党。

男:为了庆祝建党83周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广大青年团员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合:今天我们即将在这里举行第一届“永远跟党走”诗歌朗诵会。

女: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此次活动的评委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有林芝一中伍校长;

男:林芝一中拉巴校长;

女:德育处刘主任;

男:总务处司主任;

女:党支部陈委员;

男:教务处巩主任;

女:团委刘书记。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的光临表示欢迎。

男:接下来有请德育处刘主任就诗歌朗诵会活动发表讲话。大家欢迎。

女:为了公平合理的进行朗诵比赛,我们提出了以下竞赛办法。

1、选手上场次序由场下抽签决定。

男:2、采用10分制,分数按选手现场表现由评委即时打分。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之后的平均得分为选手的最后得分。

女:3、允许配乐朗诵,配乐所需磁带等自备。

男:4、比赛将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鼓励奖若干名。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共五项)

1、朗诵诗歌能紧紧围绕“永远跟党走”的主题,充分应用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讴歌我党,内容生动感人,诗歌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流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3分

女:2、朗诵者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圆润,演讲表达准确、流畅、自然,语言技巧处理得当,语气、语调、音量、节奏富于变化,能熟练表达所朗诵的内容。——2分

男:3、朗诵者精神饱满,能较好地运用姿态、动作、手势、表情,表达对诗歌的理解。——2分

女:4、朗诵者着装朴素大方,举止得体,有风度,富有艺术表现力。——1分

男:5、朗诵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能较好与听众感情融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演讲效果。——2分

诗歌朗诵会活动总结 第2篇

关键词:文学素养 活动阶段 节奏 换位想象 创新

中华经典诗歌蕴藏着我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对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润化心灵方面,都有建筑专业课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可以让学生从中国的诗歌与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拓展研究提供资源,为语文课与专业课接轨提供桥梁。为此,我校于2014年6月将诗歌诵读作为语文课拓展的一项活动,至此一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活动过程及诵读经验总结如下:

一.诗歌拓展活动研究的目标:

希望开展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风貌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以诵读诗歌为突破口,寻求语文课改中的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底蕴。

二.诗歌拓展活动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活动研究队伍:此次活动由校基础部康淑玲主任、李胜青副主任全面负责与其它部门协商等相关事宜,并以语文教研室及2014级各班班主任为主体的活动组。

(二)活动阶段:

本次活动分为3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

主要任务:在学校课改的形势下,转变教学思路,以基础部为单位,向14级新生发起此次活动倡议,初步构建、草拟《诗歌的力量》的方案,并制定诵读诗歌的方向。

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

主要任务:(1)启动语文原有诗歌诵读模块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能力等因素灵活机动地为自己选定诗歌。(2)组织学生利用手机、电脑或到图书馆搜集诗歌素材、下载优秀诗歌朗诵视频、查找诗歌背景音乐等工作,并对学生诵读进行指导。(3)筛选出最好的15支班级代表队伍参加校诗歌诵读成果验收。(4)由校领导、各科室主任及各班学生代表对此次诗歌诵读活动进行成果验收。

总结阶段:2015年6月

主要工作:(1)总结此次活动成果。(2)撰写活动经验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

三.诗歌诵读的经验总结

(1).朗诵前的准备

诗歌朗诵会活动总结 第3篇

关键词:朗诵;群众文化;诗歌

一、体面而经济的活动方式

与其它活动方式相比较,朗诵活动几乎不用任凭投资,不用购买乐器、不用较大的排练场、不用购置演出服、不用编曲配器、不用音棚贴声等,抚顺的诗歌朗诵爱好者甚至拒绝手持红色文件夹在台上照读,认为那样不敬业、不认真、不能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影响了与观众互动与交流,这样又除去了购文件夹的款项。无论什么表演形式,人民群众的认知度是非常重要的,相互辉映,才能达到繁荣热烈的局面,抚顺的朗诵爱好者说“朗诵诗歌就如同走进星级酒店,我们品味的是大餐,吃大餐的时候从气质到仪表,从服饰到风度都要展现一种教养”。喜欢诗歌的听众说:“诗歌离我们很近,很亲切,你融入了,热爱了,有什么可远的,说白了,诗歌的语言就是不直接说,文学着说,含蓄着说,优美着说,朦胧着说,凝炼着说…”他们觉得体面而有趣、对心灵又是不间断的陶冶,朗诵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提高着鉴赏的水平,传播中获得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诗在一个城市中的印迹

古诗中描绘的每一个城市或景点,那里的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向外地的朋友自豪的讲起某某大诗人来过此地,哪一首著名的篇章是写此地的。那么抚顺的老百姓都会背诵几句《煤者颂》――“煤都之夜呵/安祥而又不平静/煤都的夜色呢/黑黑透红……”这是诗人郭小川在抚顺体验生活时写下的。同样诗人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就流传更广,因为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每当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总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朗诵,或群体、或双人、或单人,让一个在平凡的生命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普通士兵,常驻人们的心里,让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在一个三线城市当中,有1900多个群众文化团队,虽然朗诵团队的占有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忽视。“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一段雷锋日记的搞抄,人们从中发现,年轻的雷锋是一个文学青年,是一位诗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无论是郭小川、贺敬之还是雷锋,他们的激情与诗作都为这座城市扩大了影响,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那么朗诵活动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印迹守护好并不停的传播。

三、朗诵活动的可行性

四、作品通过朗诵产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