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诗歌 第1篇
关键词:自然 孤独 形象 意境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奠基者之一,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的领袖,是一位公认的伟大自然诗人,并于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他的诗歌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华兹华斯十分排斥工业化,他向往的是自然的生活,自然的万物。因此他的诗歌题材多是田园生活,诗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反映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也反映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情。
《孤独的收割女》是华兹华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这是一首民谣体抒情诗,诗歌共分四节,围绕“孤独”展开,以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诗歌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以朴素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本文将从文学话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方面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文体分析。
一、 文学话语层
诗歌的主题就如题名所写,围绕着“孤独”展开。为表达这一主题,诗人在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长元音和双元音,如field,reaping and singing, alone,vale,grain, strain,overflowing,weary,thrilling等。这些双元音或长元音的使用使得诗歌读起来平稳、舒缓、悠扬,就像是听到割麦女的悠扬婉转的歌声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这样就增加了诗歌的美感,所营造的气氛有助于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是一首押韵诗,所以另外一个语言上的特点就是押韵。全诗的基本格律为抑扬格四音步,共分4节,每节8行;全诗的尾韵基本上为ababccdd。韵律的协调和规律,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顺畅,加之诗歌是苏格兰民谣,那就更是朗朗上口了。但是诗人也巧妙地利用了例外的方式,如第四行为3音步,其他7行才是4音步;而第1节、第4节的第1行与第3行不押韵。这种错落有致使得诗歌有统一又有变化,有规律又不单一,也就避免了单调无味。
再看诗歌在选词上的特点。华兹华斯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我们在这首诗中就能体会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词汇能力。诗人为了增强诗歌的氛围,强化诗歌的主题,在选词上避免了重复。例如:诗人用“single”,“solitary”,“by herself”,“alone”来形容姑娘独自一人这一主题,渲染了一种孤独的气氛。用“reaping”,“cuts and binds the grain”,“over the sickle bending”描写孤独少女正在“收割”这一事件。选词上的不重复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姑娘“歌声”的描写,诗人用“singing”,“sound”,“chaunt”,“notes”,“voice”,“a strain”,“lay”,“song music”,“numbers”诸多不同的词来形容姑娘甜美动人的歌声。这些选词上的用心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听到收割女的歌声和看到她孤独一人所产生的深切感受,以这种方式将感受传递给了读者,让人读来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意犹未尽。
第一节的第五行诗人写到“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这一句是对姑娘孤独一人在田间劳作的生动刻画。诗人将Alone提前位于诗行的开头,这就使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收割女的处境,孤独感更直接更强烈。第七、八行描写空幽的谷地到处飘溢着收割女的歌声时,诗人使用了动词“overflow”,第三节的第二行“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在描写诗人对收割女歌唱内容的猜测时,也用到了“flow”。英语中“flow”一般是用来形容液体的流动的,而诗人用到这里,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增添了这首诗歌的艺术美感。且“flow”的使用,让人感受到收割女歌声的流畅,如同流水一般,炎炎夏日,让人倍感舒心,更能显示出歌声的美妙,激发读者的感受,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效果。
在选词上,诗人还巧妙地营造了时间上的跨度,来表现收割女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如诗歌的第三节在描写诗人对收割女的歌唱内容的猜测时,分别用到“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And battles long ago”,“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其中的“old”,“ago”,是说诗人猜测收割女唱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事情,或许是不幸,也可能是毁掉家园夺取亲人朋友生命的战争,这一切都会让歌曲蒙上一层忧伤的色彩,使收割女的形象变得更加“孤独”;而“today”描绘的是收割女可能只是在歌唱现时的生活,生活中平凡的悲欢苦乐,一切自知;最后的“again”说的是关于未来的话题,可能只是在重复过往的不幸和苦痛。这几个时间词的使用,虽是在对收割女的歌唱内容进行猜测,其效果却更现收割女的孤独无助,无处不让人感觉到这种忧伤孤独的气氛。
这首诗歌在话语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祈使句的巧妙使用。诗人在诗歌开头便用祈使句,这给读者以出乎意料的视觉冲击,也易于勾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诗人在第一节中使用了三个祈使句,开头的祈使句“Behold her”直接引起了读者视觉注意力。一个“Behold her”直接把收割女带入了读者的视线,也勾起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而第四行的祈使句“stop here,or gently pass”好像是诗人唯恐惊扰了歌唱着的少女,让读者也不禁沉浸在那种小心翼翼之中,连吟诗也放慢了节奏和速度。第七行的祈使句“O,listen”引起读者听觉注意力,让读者感觉收割女仿佛就在自己面前轻轻唱着,歌声悠扬,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文学形象层
整首诗通过不同的意象烘托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和动人,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描写收割女优美的歌声时,诗人并没有直接从歌声入笔,并没有直接对歌声进行修饰,而是借用想象和反衬的手法,通过空间上的转化,借助其他的意象来加以烘托。在这里,诗人借助了阿拉伯沙漠上的夜莺和赫伯利岛上的杜鹃,以它们的叫声来与收割女的歌声进行对比,以烘托出收割女歌声的美妙自然。众所周知,夜莺和杜鹃的歌声优美婉转,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感受,古往今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夜莺和杜鹃美妙歌声的描写和赞美。试想,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赶走旅人的疲惫和寂寞。而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仿佛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是,在诗人看来,它们的歌声再动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诗人正是借用以上两个典型的意境,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
这两个意象取自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美好的一部分,诗人并没有把收割女的歌声和钢琴古筝之类的人造乐器发出的声音相比,尽管它们的声音也很美妙动听。这也许也跟华兹华斯追求自然之美,崇尚自然反对工业化的态度有关。这样也更能把读者带入到收割女美妙歌声的胜景中去,尽情想象和体会歌声的动人和自然流畅。
诗人凭借着各种意象描绘了一个孤独而辛勤劳作的收割女形象。生活中的困难和苦痛没有让她变得消沉,相反,从诗人对她的优美歌声和劳作的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乐观的强者形象,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充满了期盼和渴望。
三、文学意蕴层
诗言志,歌咏言。在诗歌中往往表达的不只是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深层次的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或是看法。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而到了19世纪他的成就才得到普遍承认。这首诗歌写于1805年,正是华兹华斯的创作高峰期也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承认的时期。可想而知,诗人当时是有怎样的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中国人表达怀才不遇之感,惯借用香草、梅花等纯美的植物自拟,而西方人抒怀才不遇之情,惯以美人自拟。由此看来,华兹华斯也可能是在以孤独的收割女自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曲高和寡、形单影只的悲伤情绪。诗人满腹才华,却像收割女有美妙的歌声一样,只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无人欣赏,不遇伯乐。而收割女的辛勤劳动,就像诗人笔耕不竭。收割女的美妙歌声,就像是诗人的诗歌,写得优美而深情。诗人用阿拉伯沙漠的夜莺和赫伯利岛的杜鹃反衬收割女歌声的美妙,其实也是在写自己的才华少有人能及,不幸的是,就算这样也是无人知晓无人赏识。那收割女所歌唱的内容,种种不幸、苦痛,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的,其实都是诗人再说自己在诗歌中所包含和寄托的情感。整首诗中都透露着孤独的感觉,与其说刈麦女孤独,不如说是诗人感到孤独。芸芸众生,却没有人看到自己的才华,满怀的理想不能得以实现。
千百年来,形单影只的诗人们在知识的浩海中,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界中,纷繁杂乱的凡俗生活中,披荆斩棘,孤军奋战,艰苦地进行着艺术的创作活动,为人类文明的进化做出了贡献。然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诗人有时显得那么孤独、寂寞。面对历经沧桑、呕心沥血的成果,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惆怅不已,道不尽心中的悲凉失落之情,山谷间久久回荡着“忧伤的歌声”。
华兹华斯用他质朴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纯净美好的自然,从《孤独的收割女》当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力量,更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坚强不屈。在更深层次上,诗人还向读者抒发了他自己的孤独寂寞和怀才不遇之情愫。
优美诗歌 第2篇
关键词:读诗 思诗 品诗 延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隔不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凝炼的语言,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鉴赏美、内化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在新诗教学中抓好朗读,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诗歌。
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朗诵,配以优美的乐曲,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体会到诗歌的丰富内涵。
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使他们不朽的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们的诗,文字浅显易懂,悦耳动听,而高深的人生哲理却就蕴含在这人人能理解的浅易之中。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情感因素。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形成。所以我们要从情感人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优美诗歌 第3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指导;拓展;全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诗歌的课程目标有: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中,《标准》未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做出明确表述。根据以上要求和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朗读应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核心。在朗读中感知、欣赏、积累,因此设计了贯穿朗读的课堂环节。
一、诵读,感音韵
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尝试读,能读懂字音、感知节奏,然后再听读。用播放朗诵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达到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律、节奏和重音。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可自由读、试读、范读、听读、指导读,也可以分小组朗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研读,明主旨
三、品读,知精妙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知精妙。让学生能尝试指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能指出诗歌使用的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说出它的好处;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并能了解诗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这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点。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品味,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背读,广积累
优美诗歌 第4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 诵读 意境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优秀诗篇。而许多诗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古,它们经历了千百年来时间的考验,仍显示着巨大而顽强的生命力。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咏物的古典诗词,它们有优美的意境,无穷的魅力,艺术性很高,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诗乐一体。《尚书·虞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抑扬起伏的声调,和谐悦耳的音韵,缓急匀称的节奏,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音乐美,使诗歌产生了摇荡性情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意境优美,选入教材的诗词更是以它的意境美引人入胜,启人联想。古典诗词的特点是感情深厚,字句整齐,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对中国古代的诗歌进行鉴赏。在诵读中我们可以尽情品味诗文的“诗味”,在诵读中可以领略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诵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博怀,想象到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在诵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或炽热或深沉的真挚感情。通过诵读,我们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外之致,读出诗歌的审美体验,才能深入诗人的心灵,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具体的方法有:
一、教师范读,初感意境
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每一个客观物象都融入了诗人主观的情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范读尽情地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再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这样让学生在听读中能初步感受到诗歌意境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的欲望。
诗因感情不同而意境各异,不同的情感在诗中会借助不同的事物或画面来表现。有的借助萧瑟的秋景表达思乡的愁绪,有的借助东逝流水表达壮志未酬,有的借助杨柳依依来表达离愁别绪……教师范读时要抓住情境特点,声音要充满感染力,语调要富于变化,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学生朗读,进入意境
三、音像伴读,创设意境
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所有的艺术都是表情达意的,音乐如此,诗歌亦是如此。听一盒感情与诗歌内容较接近的磁带,鉴赏一盘与诗词内容相关联的音像光盘,往往有催化感情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记忆,感触,使之将乐声、美景与自身主观体验联系起来,领悟诗作的妙处。学生通过听音乐,看音像,积极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把一种感觉形象、听觉形象变成一种视觉形象,这便是通感。学生通过通感和再造想象,把诗歌的内容还原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与诗人产生共鸣,真正的感受到古诗词意境的深邃。例如:教杜甫的《登高》,可以配以《二泉映月》的音乐,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旋律所表现的那份凄凉、哀怨,与诗中诗人表现的那份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教李白的《蜀道难》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录音音像带,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倾听,将诗人对蜀道景象的描绘化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其思绪随着优美动听的古琴声与饱含感情的朗读声起伏飞翔,恍若置身于芳树笼罩的古栈道,蜀道的艰险、奇美、壮观如在眼前。音像的伴读,往往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潜心默读,感悟意境
优美诗歌 第5篇
一、“知人论世”环节中的多媒体应用
二、创设情境中的多媒体应用
所有的诗歌都是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有诗歌的语言又都是精炼含蓄的、跳跃的,它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内在的涵义;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因此,学习诗歌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而这种想象和联想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物化为画面、声音,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运用优美恬静又略带伤感的凯丽金的萨克斯《回家》,画面是西欧秋天里的风景:落叶飘零的幽静的林荫大道,清幽高远的天空,夕阳西下绮丽的霞光,静静的草地,柔婉舒缓的河流,河畔上随风舞动的金柳,水底柔柔的青荇,河中漂荡的一叶扁舟……教师伴着这些优美的意境,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伴着画面、音乐,任思想驰骋。师生共同融入到诗人浪漫的康河梦境,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因为应用了多媒体,物我交融之美才可完美呈现。
三、学生听读训练中的多媒体应用
声情并茂的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多媒体的声音教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朗读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音频朗读,有错误再加以纠正,促进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一开始就播放濮存昕的朗诵,低沉浑厚的朗诵一开始,学生的精神就为之一振。然后学生自觉地放开喉咙,激情地诵读。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李白的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就在朗诵中得以呈现。实践证明,对多媒体音频教学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优美诗歌 第6篇
短篇优美诗歌精选
这是必然的,我不在写诗
就在排斥诗歌。我不在生活,就憎恶生活
1 回忆
我从远方赶来,
携带着大批忧伤,和轻易醉倒的
一个夜晚
全然陌生的环境里
看细细碎碎的几朵熏衣草
一点一点暗紫
2 梦和土壤互不干涉
梦,仍旧纹丝不动
一颗种子,随随便便就埋在附近的泥土
一个女人呵
远处的`蜜蜂、更远一点的蝴蝶
它们都不知道——
你到底是一树丁香还是优雅的百合
3 容纳
有时候,天是湿漉漉的
她不闪躲,更不垂头
可能,她真的以为
只要虚怀若谷,就能把一场暴雨
容纳在胸怀
4 她听到了一点儿琴声
这些感动,使她整个人呆住
茫然,束手无措
感情——那么柔软
那么多发生的可能性
使她寂静
使她日光和灯影里,一再地牵扯自己
优美诗歌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课堂艺术
诗歌,是文学艺术殿堂里一朵瑰丽的奇葩。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对于充满幻想的小学生来说,从小爱诗、读诗,必定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发展思维,从而为成长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值得欣喜的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四十余篇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歌。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尽显诗歌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情境,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诗歌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中,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情趣盎然的吟诵,都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获得了切实的审美体验。
二、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三、丰满形象,体悟诗歌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
《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解决。学完第二小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菱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四、唤起想象,体会诗歌情感
古诗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
五、品味语言,享受诗歌美感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优美诗歌 第8篇
关键词:诗歌 创作 教学
诗歌可以化作雨露滋养我们的心灵,诗歌可以成为信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幸福,诗歌可以是太阳,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诗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诗歌是一个社会的记录,诗歌是一个人生的诠释,我们可以用诗歌来撼动天地。
如果你是诗人,就要用诗歌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诗歌来描绘我们的时代。用诗歌来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歌颂时代的辉煌。
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要为读者来写诗歌,要为学者来写诗歌,要为我们自己来写诗歌,诗歌可以是文明的载体,可以是赞美的方式,可以是智慧的表现,可以是社会发展的痕迹,我们要写出能够沁入人心的诗歌。
那么,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与教学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
1 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是教好诗歌必要的前提
诗歌教学既可以让课堂的氛围变得和谐快乐,又能够向学生传递知识,用诗歌的优美来武装他们自己。
诗歌赏析就如同在细细品尝一道美味的菜,各人有个人的爱好和口味,酸甜苦辣样样都有人爱。当我们吃菜时,有人会偏向于甜食有人会偏向于辣菜,口感上的喜好也是各不相同,脆的、软的、弹的、硬的各有各滋味。而诗歌的鉴赏也是如此,正如有人喜好优雅古朴的,有的喜欢自由奔放的,有的则是喜好富有现实意义的,当然浪漫爱情的喜好的人也很多,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有人偏好建筑美,有的喜欢音乐美,有的喜欢画面美,有的则是喜好抽象的。从语感来说,有的诗歌慷慨激昂,有的诗歌温婉,有的时抑时扬。诗歌的风味百般,各种滋味都有人爱,这也是诗歌艺术引人入胜的原因。
2 诗歌是文化品格的载体,富有自身的特点
以诗传情,以诗明志,诗歌是语言的延伸,是艺术化的语言。抒情的诗歌有多种情绪,赞美、劝谏、讽刺,还有咏物。
赞美的诗歌,语气措辞都是褒扬的,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真挚。
劝谏的诗歌,旨在让人懂得辨是非、知好坏,具有教育意义。
讽喻诗,情感分明,爱恨表达的非常明显。
优美诗歌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诗歌教学;策略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意境的分析,对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挖掘诗歌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浅略探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兴趣培养策略
诗歌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诗歌以其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具匠心的构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除了对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外,还需对现代诗歌有所感悟,现代诗歌相比于古代诗歌具有内容开放、形式自由、高度概括、注重修辞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诗歌教学也是一样。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1.吟诵
诗歌的音乐美是它最大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都一种很强的乐感,在吟诵的过程中往往为诗歌的节奏所牵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古代诗歌朗朗上口,现代诗歌语言优美,都是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因素,而吟诵是学生感悟诗歌美感的第一步;古人云,“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吟诵的首要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于诗歌“语感”。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理解而感觉诗歌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先不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意境,而是让学生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朗读,最好达到吟诵的程度,学生会幻想自己就是诗人,处在诗人所在之地,感受诗人所感受之感,进而想进一步探知诗歌的真正意境,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勤思
所谓勤思,不仅是指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过程中加强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赏析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勤思的基础是多读,“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诗歌有比较通透的领悟以及独到的见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特点,在解读上具有多义性,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而知其意,而且要多角度、多层面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解读,这样学生以思索研究的态度进行诗歌赏析,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调动自己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美育策略
基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又是美育教育,诗歌鉴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诗歌的讲解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在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1.感受法
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积累的产物,在诗歌教学中注入审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感悟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感受法作为审美教育最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为学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审美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进入文本去欣赏去感悟。例如,教师在陆游的《游山西村》的教学中,可以用一种明朗愉悦的语调为学生描绘山西村古朴而富有生趣的民风,通过多媒体中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体悟诗人对山西村的向往之情。
2.鉴赏法
提到诗歌教学就离不开对于诗歌的鉴赏,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凝练,因此,我们在诗歌的鉴赏过程要做到字斟句酌,从作品的细微之处感悟诗人的用心良苦,从中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韵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首先,品鉴字词。字词是诗歌创设意象、营造意境的基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品鉴能力。例如,在讲授晏殊的《蝶恋花》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绝妙之处,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凋”字改成其他的动词,比较此句的表达效果,会得出“凋”的运用,使得秋天的萧索悲凉的景象跃然纸上,对诗人的伤感之情表达得最为深切。
其次,品鉴名句。一首名传千古的诗歌总有一两句让人们随口就可以吟出,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画龙点睛的同时留给人们余音绕梁的美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名句品鉴方面也要有所注重。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同时天涯沦落人一句进行重点赏析,加强对整个篇章的把握。再次,品味意境。意境作为诗歌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发挥想象的审美空间,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每首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境,如果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抓住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对诗歌原有理解上进一步升华。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过对诗中明月、松林、流水等意象的描述,表现山居的静谧、和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探究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本文从兴趣策略和美育策略两个大方面,分点论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沈首梅: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优美诗歌 第10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目标;欣赏过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怎样依据教学大纲搞好古代诗歌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精心导入
导入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三、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优美诗歌 第11篇
在诗歌里
在诗歌里
我既可以寻觅过去
又可以迈向未来
如果我是一条鱼儿
那诗便是滔滔江水
诗歌对我来说
如饥似渴
诗歌在我生命中有多重要
我,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因为,我的文字太笨拙
写不出梦幻般的文字
到底是
生活如诗
还是诗如生活
我不会去弄清楚
反正,还是离开那一个字
每当品读一首诗
生活的路边,总会
亮起一盏灯
生活没有夜路
路边等着打劫的鬼魅
无计可施的
退回黑暗的角落
冬天来时候
我不怕冷
不担心冰雪封锁去路
看窗外雪花纷飞
我在欣赏一首雅诗
热血在血管里起舞
秋风——那使者
传递果实成熟的讯息
每一句话,散发诗的香气
果实是诗的韵律
当我品尝香甜可口的果实
你可知道
我在念一首美诗
虽然盛夏高温如火
把我当成
蒸笼里的小笼包
蒸了又蒸
我微笑却在快乐中
把她当成一首诗,一首
喷发着激情的热恋诗
那如熔岩喷发的诗情
不知疲倦地念了又念
大地春回
那花草鱼虫还有飞禽走兽
终于盼到春天里的诗歌盛会
她们都是为讨论诗歌而来
白云给大家献上一张白纸
她说,风起的时候
它是一首诗
春天是诗歌海洋
我的梦
在诗歌里飞扬
诗一路伴我走来
又引我一路前进
如果说我相信命运
那命运就是
一首最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