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精选12篇)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1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DOI: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江西在水稻耕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整体水稻产量。为此,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水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并引导农民在水稻农作物耕种过程中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即及时处理水稻病虫害现象,最终就此提升整体水稻产量,达到最佳的农作物耕种状态。

1 江西省水稻病虫害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水稻病虫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枯纹病,枯纹病是江西省早稻、晚稻都应该重点防治的疾病,是江西省水稻的重点病害,其损失已超过稻瘟病。针对枯纹病,可以对每667m2稻田使用15~20mL的30%苯甲・丙环唑乳油;稻瘟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稻瘟病在早、中、晚稻时期的危害都较为严重,且呈现出局部病害的特点。为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水稻病害问题进行处理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稻曲病,多发病于中、晚稻时期,同时就近几年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两系杂交稻品种稻曲病现象偏重,因而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由此缓解稻曲病病害现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类。它的主要发病区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部;稻纵卷叶螟,多发于早稻及中稻中。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农药防治时,应该尽量选用高防效、低毒性、低污染的农药;二化螟,在江西省一般1a4代,对早、中、晚稻均有危害,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方法科学防治病虫害。

农业防治技术

在农业防治技术引进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强调对抗病虫害品种的选择,尽可能地选用抗性品种防病虫,并根据当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抗稻瘟病,黑条矮缩病、稻曲病能力的水稻品种。在水稻播种过程中为了规避病虫害问题的凸显,注重在品种选用的基础上,科学的管理好水肥,以满足水稻的生长条件为前提尽量将早期水稻的生长期缩短。同时,在农业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亦应注重强调对稻田自然环境的监测,双季水稻的生长季一般在3―10月份,合理规划肥水管理工作,即秉承着严谨的管理原则,实时观察水稻成长状况,继而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此外,在水稻灌溉的原则是“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由此提升水稻整体耕种水平。

化学防治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对化学防治技术的引进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实践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应注重秉承着“压前控后”的防治原则,做好“防病灭虫”工作,针对水稻的各个生长时期有针对性的防治好病虫害。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的药剂可选用苯甲・丙环唑、井冈・枯芽菌等;防治稻瘟病可选用稻瘟灵、三环唑等;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噻虫胺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等药剂。同时用药过程中注重科学合理搭配农药,以便达到最佳防效。

物理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2篇

一、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组织实施

1、建立基点,以点带面

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广大农村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抓好基点极为必要。为此要做到市有基点乡、乡有基点村、村有基点户,逐级设点,以点带面搞好综防技术的推广工作。试验基点侧重在作物品种抗性鉴评、病虫及天敌种类调查、必要的生物、化学试验和防治指标、施药技术研究等方面;示范基点主要做好农作物对比试验,示范区按方案落实到乡村的实际面积,发挥各基点的示范作用,使综防技术在广大农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建立综防领导组织,明确责任制

农作物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具有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统一的领导和组织保证。根据肇州县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落实综合防治技术的各项任务,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使农作物综防工作有组织上的保证,研究制定《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方案》,并建立综防领导小组和综防技术小组,按照方案规定保证实施,做到责任分明,层层有人抓。

3、搞好技术培训,普及综防知识

结合”科技之冬”、”指百联十”科技大集等形式,培训乡、村、户的技术骨干,充分利用媒体及时普及综防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综防意识,从而推动综防工作的开展。

二、综合防治重点与策略

1、防治重点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全面考虑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结合地域特点,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防治技术体系,将病虫草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对主要危害农作物的大豆菌核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立枯病,玉米黑穗病、大斑病,大豆食心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二条叶甲、蚜虫、潜叶蝇,突发性草地螟恶性杂草重点防治。

2、防治策略

鉴于肇州县农作物苗期害虫多为点片发生,且具有明显的补偿功能,应重点抓好播种期和成株期防治。其中播种期以预防为主,通过抓好“三种”、“三推广”,对主要病虫草害进行田间防治,苗期为管防结合,以测报为依据,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田间挑治;成株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明确主攻对象对病虫进行兼治,推广应用生物防治,良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健身栽培,配合各种措施,综合治理草害。

三、防治措施

1、开发利用生物制剂,强化四大作物健身栽培

以保护利用天敌,积极开发利用生物制剂,把推广增产菌、赤眼蜂作为综防重要内容,通过以菌治病,以虫治虫,强化农作物健身栽培,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2、充分发挥农业措施预防病虫害的作用

农业措施农业技术、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对病虫种类及其发生危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各种植物在生存竞争中,都不同程度的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抵御外界干扰的抗逆能力,主要表现在作物的耐害性、抗虫性和受害之后的补偿能力。充分利用作物的耐害性、抗虫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品种。利用作物的耐害性,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其优点,一是成本低,方法简单易行;二是不污染环境;三是在综合防治中能和其他措施相配合。具体措施为:

(1)选用抗病高产质优良种,选用良种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也是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

(2)实行人工和机械选种,防止病粒、虫体、虫瘿、草籽、菌核等随种播种,成为初侵染来源。

(3)种子处理,实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杀菌剂拌种。

(4)轮作,实行统种分管。实行轮作是不增加任何投资减轻病虫损失最有效的途径。

(5)推广农业措施,调整群体结构。大豆推广精量点播,玉米综防田提倡催芽播种,降低发病率。

(6)推广精细整地,恶化病虫生境。翻地、细耙地病虫害明显低于未翻地,大豆病粒率减少,虫食率降低;玉米综防田拾净茬子,耕翻整地,降低虫源基数和病菌成活率。

3、综合治理草害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3篇

关键词:农作物 病虫害 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农作物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利益有着重大影响,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好坏以及收成量的多少对农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前在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的同时,也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农作物的生长上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及关注。

目前,农作物产生病虫害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就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然而单依靠化学农药实施防治,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又对环境产生了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不灭反涨的反效果。

一、谈谈对防治病虫害的认识

如今,很多农民在农作物出现病虫害后,由于其没有一个全面,综合的防治方法,因此致使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得防治效果不是很好。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认识都存在一定的狭隘性,认为只要采用一些防治技术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发展,对全面综合进行病虫害防治又提出了新的定义及要求,即:需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作物的生长规律、作物的耕作规律、作物生长的外部环境等,并以实际问题为依据,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对症下药,开展全方面的有效防治工作,从而确保作物的安全生长,实现增收的目的。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在实施全面性、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必须以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出发点,采用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同时还要协调好不同手段及措施之间的关系,并且要遵循自然界发展定律的要求,不是杀光所有的虫害,就可以保护作物的生长了,我们要尽量将病虫害的危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令虫害的危害既不至于太大,又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这才是进行防治病虫害的主要目的。

二、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对作物进行结构调整,改变耕作制度,种子的抗病虫性较差,不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作物发生重大病虫害。目前病虫害又到了一个高发期,病虫的整体趋势是种类增多,繁殖频率越来越快,扩大影响区域,时间得到了延长,严重性加强;此时,新病虫害取代了老的病虫害,成为新一轮的主角,大大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及防治成本。以一处温室蔬菜大棚为例,其不断的扩大种植面积,而且还连年重茬种植,使得辣椒根腐病,蔬菜根结线虫病,斑潜蝇,白粉虱等新病虫害一跃成为了主要病虫害,连年发生,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二)采取防治欠缺及时性

大家都知道,要对某一事物进行防治,适合时期的选择很重要。因此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把握好防治的最佳时期,但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农民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掌握不好时机,病虫害都已经产生了很多了才进行防治,已经为时已晚了,既给防治带来了麻烦,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进行防治的手段相对落后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方法不够科学,防治时间上,是有病才防,有虫才灭;对农药的品牌及剂型的选择;配比浓度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还是单凭经验来判断,做不到准确、及时。二是农民的技术水平有限,在进行防治时多是依赖化学农药,在农业、生物、物理等方面的预防措施应用相对较少。三是掌握不好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导致防治质量较低,效果不够理想。四是农民所使用的用药器械落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防范意识较低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管理时依旧停留在单靠化学药品进行防治的传统做法里,对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到位,觉得其实并没有多么厉害,故此导致了人们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较低。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防治病虫害的一些新兴的科学技术,更不会谈到合理利用了。此外,对农药使用的不合理性,例如使用药剂的分量、使用的周期及方法等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多实验表明,错误的使用化学农药,会对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三、进行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方法

在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单一的通过化学农药的作用是不够的,必须要全方面的进行考虑,将潜在的危险也要考虑进去,再进行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实用性防治措施。

(一)采取科学先进的防治技术

对作物防治病虫害的先进技术不但要认识,更要学会其使用方法,将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例如,在虫害繁殖方面的工作,等到它们大范围繁殖后在去防治就晚了,因此必须做好对它们的监测工作,利用科学的监测仪器或者机器设备,分析出病虫害的生长情况,并在实践中提高监测水平,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专职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大量的科技培训。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召开现场学习会议以及科普知识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素质。

(三)对农药市场加强管理,保证农民用的都是放心药

对农药经销商通过岗前培训,规范其经营行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要落到实处,严格把守农药流通的关口,从源头上杜绝假药、危险性药品流入市场,保障农民用药的安全性。

(四)大力提升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及示范力度

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原则,大力引进植保新技术及新药剂,向广大农民展示看的见的成果,使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结束语

防治病虫害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是做几个简单的防治技术就完成了,而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将潜在的因素也考虑进去,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还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到全方位的有效防治。只有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从而使得作物增收,农民收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德新.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3,08:52+54.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4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防治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还能够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的病虫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广大农民和各个地区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问题,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作物来说,通过采取防治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1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物中出现了害虫、微生物等有害生物。这种有害生物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多种有害生物之间会出现一个生物群落,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生物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有害生物都扮演了不同角色。但是它们的存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会受到其它物种的威胁。每个物种之间都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会有依赖或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一来,农作物种害虫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增长、或减少。

然而在实际的农作物栽培中,要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只是单单对某一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或者仅仅使用一种防治方法,去对所有的农作物中的害虫进行防治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比如,在有些地区,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消灭害虫,尽管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里消灭一部分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但是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其生长速度或使农作物不再是绿色健康果蔬。因此,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把病虫害的数量控制在最少范围内,以减小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2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进行防治时,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防治水平得以提升,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达到最小。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所谓的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它又可以称作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这项技术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而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有害生物和它的天敌是并存的。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一种有效措施。化学农药见效较快、成本不高,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方式一直是病虫害防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种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农民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时,也有几个要注意地问题: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5篇

(一)东亚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黄河中下游部分滩区、环渤海湾蝗区、华北和黄淮内涝湖库区及华南、海南局部蝗区。

(二)亚洲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新疆阿勒泰、塔城、伊犁和阿克苏、巴音郭楞等以及中哈边境地区,黑龙江、吉林的苇塘湿地等。

(三)西藏飞蝗。重点防控区域为西藏、四川、青海的金沙江、通天河、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河谷地带。

(四)农牧交错区土蝗。重点防控区域为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天山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吉林和辽宁西部、黑龙江中西部等地区。

(五)黄脊竹蝗。重点防范区域为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中老、中越、中缅边境地区。

(六)沙漠蝗。重点防范区域为西藏、云南等中尼、中印、中缅边境地区。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6篇

(一)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措施,病虫严重发生地块病残体离田处理,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

(三)中后期一喷多效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和草地贪夜蛾,压低后期虫量;根据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蚜虫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发生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病虫为害。宜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或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四)成虫诱杀技术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性强的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对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对粘虫、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可结合食诱剂诱杀。

(五)卵寄生蜂防虫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产卵初期至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2万头,每亩设置2—5个释放点,间隔7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7篇

关键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些无污染、无农害的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抑制的手段。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视,生物防治手段将逐渐发展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最主要手段,并将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有:有害生物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生产企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与当前较为严峻的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不相适应;病虫害防治的测报、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使预警能力低下;病虫害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病虫害预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使病虫害测报、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很难发挥这两项工作应用的作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使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科技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防治手段较为落后,科技研究开发与实际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转化成生产力,致使我国现阶段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不能迈入正常运行轨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如造林的只负责造林、而育苗的只负责幼苗培育,甚至有些地方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过程中不对生物防治手段进行认真考虑分析,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防治经费不足,致使抗灾减灾能力低下,使正常的生物防治手段不能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导致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与现行生物防治手段不能正常连接。同时,加上生物防治手段见效时间缓慢,再加上大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防治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与需求,使生物防治手段很难在农村推广。

2 生物防治防御措施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防御应当首先采取预防措施,为了做到未雨绸缪,结合有害生物发展趋势预测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应强化防治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防控能力技术储备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从而为搞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生态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无公害农业对植物保护研究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使微生物农药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在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体系。各地根据国家对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实验室、标本室、仪器设备、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生产上也将以化学防治为中心的应急防治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主要手段。推进生物农药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药剂选择观念,把选择性、生态安全性、农产晶(品)质量安全等作为选择药剂的主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防治中的比重。

强化基础研究,重视预防技术研究,加大研究力度

发展微生物农药,政府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首先应组成一支微生物农药科研队伍,建立省级微生物农药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围绕当前生产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可根据其作用位点和活性中心反推导,指导菌种选育,创制新农药,更新剂型,合成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积极研究与推广各项科技项目,为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重点工程开展预防技术研究工作。从预防工作需要出发,把解决有害生物预防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将生物预防技术、预测预报方法、无公害预防技术、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等实用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

加强生物灾害预测预报

对于生物灾害预测工作而言,能够在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等手段,并充分结合历史观察资料,对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可能发生的数量、规模等进行动态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以及农民做好防御工作。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8篇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研究 进展

引言:米饭是人们饭桌上非常常见的主食,这种主食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易于消化。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水稻文化的起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水稻生产产量最多的国家。纵观现代,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展,水稻种植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水稻实际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较大面积的病虫害,这一情况会严重损害水稻的生产产量与生产质量。如何结合水稻生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现阶段发展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进展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

(一)国外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为关注,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为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生态防治手段。避免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应用大量的化学药剂,积极进行生态化水稻生产建设。国外有关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成果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国家发展过程中对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的需求,美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投入了较大资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在生物防治、遗传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观成绩。在保证不会对自然环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国内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科研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也取得了很多可观性进步。现阶段,可以抗病毒水稻品种选择、水稻病虫害检测预控、病虫害产生实质原因研究等方面都逐渐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水稻作为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水稻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水稻农业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势中。为了提升水稻生产产量,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种植人员任然更多的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我国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还不够成熟化,这也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面临的新问题分析

(一)水稻品种和多元化导致新型病虫发生

社会经济市场对水稻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性,致使我国水稻种植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使得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培育较为落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对象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在长时间化学药剂病虫害防治模式下,多种病虫害抗药性逐渐增强,以往应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栽培种植领域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稻瘟病、白叶枯等较为严重的水稻病虫害频繁发生,对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升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致使病虫害新情况出现

为了克服重迎茬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通常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镶嵌、 轮作种植。然而,不同作物生态环境的多样化致使病虫等有害生物频繁流通, 单一病虫或单一作物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已不再适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稻区病虫害发生的新规律已迫在眉睫。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出新要求

以往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栽培种植人员更多是选用见效快,并且适合大规模应用的化学药剂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这种防治技术非常可以较为高效的预防和处理水稻病虫害,但是如果应用不当、频繁应用会导致水稻农药残留程度较高,对水稻种植区域流域水质以及生态环境平衡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生产出的水稻产品对人们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威胁。为了提升我国水稻生产质量,为社会民众提供质量过关的水稻产品,我国对水稻种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健全和完善,要求水稻种植人员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应用甲胺磷、久效磷等众多高毒性的农业药剂。水稻种植人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是看重水稻生产产量,要逐渐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意识,从而在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得水稻生产呈现出生态化的特性。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一)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设施农业;有机蔬菜;病虫害

现代农业生产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餐桌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昌吉市在设施农业生产中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确保生产出安全、绿色有机蔬菜。通过几年的技术应用,总结出昌吉市设施蔬菜基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控技术。

1农业防控技术

选用抗病虫性强,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

从源头抓起,从育苗开始,严格按照有机蔬菜标准进行操作;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减少种子带菌造成的危害。对种子和苗床进行高温消毒处理,采用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等育苗方式,加强苗期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使用嫁接、轮作等技术

嫁接可有效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蔬菜和粮食作物套种、普通蔬菜和韭菜、洋葱、芹菜、胡萝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间作可防止和驱避一些蚜虫虫害的发生,葱蒜类能减轻白菜软腐病的发生,番茄与甘蓝搭配,有利于减轻蚜虫的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技术

合理的肥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消除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侵染源等,将病残体清扫干净,集中深埋或烧毁,破坏某些病虫害的栖息地,减少病原菌基数,从而控制病虫害。

采取农事技术

一是深耕松土;二是夏季高温期间在畦面上覆薄膜,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减轻病虫害。

定期进行农产品安全检测

可以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确保有机蔬菜生产。

2物理防控技术

灯光诱杀

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引诱成虫扑灯,主要诱杀的有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金龟子等害虫。

性诱剂引诱

昆虫性诱剂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化合物,并缓释至田间,引诱雄蛾至诱捕器,并用物理法杀死雄蛾,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色板诱杀悬挂黄色粘板诱杀白粉虱、斑潜蝇、蚜虫和黄曲条跳甲;蓝板诱杀蓟马等。

食物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用糖醋液可诱杀地老虎、黏虫、金龟子等害虫的成虫。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10篇

(一)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推广抗病品种和适期晚播、深翻、生态调控、保护及利用天敌等技术,提高药剂拌种或者种子包衣比例。对于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采用生物农药及时处置;对重点区域,应加强监测预防,必要时组织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防止病虫大面积暴发危害。

(二)穗期“一喷三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高效对路的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和调节剂等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虫防早衰,达到一喷多效。

(三)科学用药技术。做到抓住关键时期、选用对路药剂、用足药量水量、科学混配、交替用药,注意保护蜜蜂等非靶标生物;推广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静电喷雾器、植保无人飞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喷雾防治,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时,应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每亩用水量不低于 升,确保防治效果。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3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亿亩次。其中,一类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偏重发生,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其他病害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发生;三化螟、大螟、稻秆潜蝇、黏虫、台湾稻螟、稻叶蝉、稻瘿蚊、穗腐病、白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细菌性基腐病、跗线螨和紫秆病、水稻线虫病、福寿螺等病虫在局部稻区发生。为做好2023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水稻生产绿色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11篇

合同编号:

供方:

需方: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年月日

根据《_民法典》、《_种子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农作物种子种类、品种、质量、数量、金额:

二、农作物种子的检验及检疫:

供需双方应严格按国家颁布的种子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规程及有关规定办理农作物种子检验检疫,检验执行《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1.供方必须提供持证种子检验员签发的该批种子《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

2.调运或邮寄种子必须出具相应的《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书》。

3.需方收货后复检,发芽率、净度、水分三项指标在收货后两个发芽周期内复检完毕,纯度在收货后该作物第一个生产周期内复检完毕,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对方,逾期视为种子合格。

4.供需双方对经销的每批种子必须同时取样分别封存,以备种子复检和鉴定,样品保存至该批种子用于生产收获以后。

5.种子质量标准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由双方协商签订。

6.申请种子委托检验和鉴定的,其费用由(单位)负担。

三、超幅度损耗及计算方法:

四、包装要求及包装费用负担:

五、交(提)货时间、地点、发运方式、运费负担:

六、交付定金数额及时间:

七、结算方式和期限:

八、双方一般责任:

供方:保证所供种子品种、数量、质量达到合同约定条款规定,并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交付需方;

需方:按合同约定按时间交付定金,保证按时收购供方提供的符合本合同要求的种子。

九、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种子数量或质量达不到本合同约定条款的,供方应及时通知需方进行实地考查,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资料,双方协商变更合同,签订补充协议。协商不成,按民法典及种子管理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违约责任:

十一、《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产地检疫合格证》或《植物检疫证书》及合同双方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均作为本合同附件。

十二、种子质量发生纠纷,由(机构或单位)进行技术质量鉴定;本合同在履行中发生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由仲裁委员会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三、双方协商的其它条款:

十四、本合同未尽事项,一律按《_民法典》、《_种子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经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做出补充规定附后。如需提供担保,另立《合同担保书》,作为本合同附件。

本合同一式份,合同双方各持份;合同副本份,送(单位)备案。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名)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人(签名)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签名)___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签名)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编码:____________ 编码:____________

签约地点:____________ 签约地点: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_日 ____年____月_____日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案 第12篇

供方: 合同编号:

合同签订地点:

需方: 合同签订时间:

根据《_经济合同法》、《_种子法》及有关规定,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农作物种子种类、品种、质量、数量、金额

二、农作物种子的检验及检疫

供需双方应严格按国家颁布的种子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规程及有关规定办理农作物种子检验检疫,检验执行gb/《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1、 供方必须提供持证种子检验员签发的该批种子《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

2、 调运或邮寄种子必须出具相应的《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及《植物检疫证书》。

3、 需方收货后复检,发芽率、净度、水分三项指标在收货后两个发芽周期内复检完毕;纯度在收货后该作物第一个生产同期内复检完毕,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对方,逾期视为种子合格。

4、 供需双方对经销的每批种子必须同时取样分别封存,以备种子复检和鉴定,样品保存至该批种子用于生产收获以后。

5、 种子质量标准当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一般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由双方协商签定。

6、 申请种子委托检验和鉴定的,其费用由种子

三、超幅度损耗及计算方法:

四、包装要求及包装费用负担:

五、交(提)货时间、地点、发运方式、运费负担

六、交付订金数额及时间:

七、结算方式及期限:

八、双方一般责任:

供方:保证所供种子品种、数量、质量达到合同约定条款规定,并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交付需方。 需方:按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定金,保证按时收购由供方提供的符合本合同要求的种子。

九、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种子数量或质量达不到本合同约定条款的,供方应及时通知需方进行实地考查,并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有亲资料;双方协商变更合同,签订补充协议。协商不成,按经济合同法及种子管理法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违约责任:

十一、合同附件

《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证》、《产地检疫合格证》或《植物检疫证书》及合同双方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均作为本合同附件。

十二、种子质量发生纠纷

由国家法定的科研和行政管理机构或单位进行技术质量鉴定;本合同在履行中发生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由仲裁委员会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三、双方协商的其它条款: 十四、本合同未尽事项

一律按《_经济合同法》、《_种子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经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做出补充规定附后。如需提供担保,另立《合同担保书》,作为本合同附件。

本合同一式 份,合同双方各持 份;合同副本 份,送 (单位)备案。

有限期限: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